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程标准导航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通过了解清朝经略边疆的相关 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 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 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莫定的重 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 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 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创设情境材料,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 解释的角度,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大小和 卓叛乱、驻藏大臣的设立等措施,从而让学生了 解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以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固和发展的意义。 2.结合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以历史解释的方式, 讲述清朝封建专制的强化和发展,从而揭示在鼎 盛的外衣下,清朝内部隐藏的危机。 3结合白莲教起义和闭关锁国政策,从家国情怀 的角度认识世界的变化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文字狱和人口膨胀等问题,培养 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地图材料分析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和疆域范围的奠定,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史料(含图片)研读的方式,学习康雍乾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影响。通过史料,引导学 生分析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中国因为没有与 时俱进,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世界。历史解释教师大量引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去提炼有效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历史,认识历史,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家国情怀通过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以史为鉴,自觉拥护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 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三、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康乾盛世到底盛在哪里 ”后讲述:康乾时期,为什么清朝会出现鼎盛的局面 在鼎盛外衣的下面,清朝又面临那些危机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四、教学主线清朝鼎盛局面的出现与鼎盛局面下的危机:康雍乾时期,通过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 施,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制造“文 字狱”和闭关锁国政策等措施,又使康乾盛世后期面临重重危机,使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于西 方的发展潮流。五 、教材整合(一)理清关系1、本课的线索有三条: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清朝疆域的奠定,统治 危机的出现。(2、三条线素的关系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积极清朝疆域的奠定消极统治危机的出现)二)构建体系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定义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 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主要表现 一方面农耕经济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成因 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 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君主专制的强化(实行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 概念 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特点 迅速、机密联系方式迅速、机密,使皇帝能句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 作用 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设立军机处(中枢秘书机构调整)概况 1729年,雍正帝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职责 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意义 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3制造文字状目的 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影响 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章节整合(秦汉明清文化专制措施汉明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大兴文字狱罢黜百家八股取士清秦)(4税制度改革:从一条鞭法到滩丁入亩明朝后期:一条鞭法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 按田亩多少收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减轻了)康熙:永不加赋 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 全国人丁总数为标准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 把丁税推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取消了中国历史两千 多年的人头税)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演变为以田亩为主(两税法为 标志); 征收物品由实物地租为主演变为以货币地租为主(一条鞭法 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趋势 为标志); 征收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一条鞭法为标 志 ) ; 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可以纳绢(银)代役)(租庸 调制为标志)。2、疆域的奠定(1加强中央集权制度①经略边疆方位 措施东南 1662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 海远征,郑氏家族战败投降。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 康熙亲征,抗击俄国殖民侵略,两次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1689年签订《尼 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部边界。1757年,清军彻底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1759年,乾隆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北 清政府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两级行政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在新疆地区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藏 清初,西藏佛教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另一宗教领袖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 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 从1727年起,清朝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 1793年,清政府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1加强中央集权制度②地方行政管理内地 内地分立18省,各设巡抚为长官,每两省(个别地区为一省或三省)又设总督 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边疆地区 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民族事务 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相同。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 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2疆域的奠定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 疆域范围 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①密切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②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奠定意义 ③巩固了边防,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④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⑤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 ⑥奠定了现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3、统治危机的出现统治危机的出现时间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 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人口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原因 政治腐败,贪官横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 萌生。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并不能真正消除外来潜在威胁,反而加深了隔阂和矛盾。不仅妨碍 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还 使中国与世隔绝,阻断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之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潮流。O材料整合(1教材P78*学思之窗":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提示:“奏折”制度将封建皇权推向了登峰造成极的地步,皇权得到了极大加强。一方面皇帝 的意志可以直接传达到整个国家的各级部门,马上付诸实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 欺上瞒下的情况;另一方面“奏折”全部保密,因此大臣之间可以放心大胆的向皇帝告密,这 使得皇帝的耳目遍布全国,臣子只能谨言慎行,忠心办事以免被别人告状。从此清朝皇帝依 靠“奏折”监察政府官僚机构,发号施令,真正将天下事务总揽一个人处理。(2)教材P81“问题探究”:请阅读上述材料,了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 并予以评论。提示:态度:均拒绝英国通商请求。评价:统治者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心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三)走出误区1、康乾盛世指的不仅仅是康熙和乾隆时期的盛世局面,而是指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 在位期间,出现的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2、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但也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大臣只是跪受 笔录,并无决策权。3、清朝为加强皇权设立了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但是,封建制度却走向了衰落。4、清政府虽然大兴文字狱,但是,对于边疆地区却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 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5、西藏在元朝时正式并入中央版图,其标志是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1793年,清政府颁布 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6、中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为今天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奠定了基础。7、康熙的“永不加赋”政策和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人头税,直接导致了康乾盛世期间 人口的迅速增加。8、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禁止中外之间的经贸往来,而是严格约束,由官府特许 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六、课堂小结(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康雍乾时期 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加深奏折制度 设军机处 兴文字狱 摊丁入亩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设立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大败俄国《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辖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和派遣驻藏 大臣,加强对西藏疆的管辖。人口膨胀 政治腐败 白莲教起义 闭关锁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