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程标准导航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课标解读1.认识列强侵华 对中国社会的 影响,概述晚清 时期中国人民 反抗外来侵略 的斗争事迹,理 解其性质和意 义。 2.认识社会各阶 层为挽救危局 所作的努力及 存在的局限性。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 过程、纲领、影响及失 败原因;1894年至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主 要史实、民族危机的主 要表现及中国军民的抗 争精神。 难点:社会各阶级为挽 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 在的局限性。(太平天 国运动、洋务运动) 1.从“唯物史观”角度(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 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 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 限性 2.从“历史解释”角度(从材料中提炼 信息、分析和判断各历史要素),了解洋 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 代化的作用。 3.从“家国情怀”角度,概述从19世 纪60年代以后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 侵华过程中,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 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 争精神和爱国热情。二、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寻求国家出路探索中的作用与局限的学习,认识到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例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的需求)、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例如,封建经济的买办性使洋务运动不可能让国家在各个方面变得富 强起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及表格、解读图文材料等方式,理清“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 的加剧”等历史事件的进程,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史料研读的方式,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洋务运动的背景、甲午中 日战争的背景,等等,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历史解释以史料研读、课堂探究等方式,学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 产生的影响、等等,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冯子材、刘永福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历 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涵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三、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一个做人,一个做官,一个做事”后 讲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联手,使太平天国吃尽了苦头;三人联手,还开 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那么,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如何 中国有没有走上富强的道路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教学主线国家出路的探素与列强侵华的加剧: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在深受封建主义压迫的同时,又多了一个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改变现状和探索国家的出路,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 动。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决定,农民阶级所提出的“人间天国方案”和发展资本主义 方案,均没有办法实施;地方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和“中 体西用”的主张。同样地,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甲午中日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 化和自强的进程。与此同时,外强中干的大清帝国越来越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继中法战争 和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侵华由单干逐渐走向了联合,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五 、教材整合(一)理清关系1、本课的线索有两条:寻找国家的出路、列强侵略的加剧2、两条线索的关系:列强的侵略和侵略的加剧,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寻求国家出 路探索的原因;而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又招致列强的警惕和反对(甚至是干涉),在一定 程度上导致列强侵略的加剧。二)构建体系1、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原因(战后英美等国商品的大量输入夺去了人民的生计,激化了民族矛盾。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自然灾害导致游民大量增加,为反清秘密会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太平天国动运起原因)(2)运动经过①开始:金田起义时间: 1851年建号:太 平天国金田起义地点:广西桂平金田村定都:两 年后天京 (今南京)②建制:健全领导体制和圣库制度永安 建制 封王 圣库 制度东王杨秀清 西王萧朝贵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 翼王石达开太平军团营时就规定会众的财物一律交付圣库,大家的食用皆由公款开支,“逆者 议罪”。③定都: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都于此。④鼎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但领导集 团日渐腐败。⑤转折:(天京变乱)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 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① 逼杨 < ②杀⑥后期斗争洪④杀 ⑤疑韦 ③ 责 石 ⑥走 ⑦亡封王 重建领导核心三河 镇大捷安(失败)庆保 卫战英 王 阵 中 (忠1) (;) 干 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欧美列强为了实现掠得的权益,决定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联合镇压,使太平军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虽然取得三河镇大捷,但安庆的沦陷,打乱了太平军的整体防 的探索 御布局。(共封2700多个王)1864年,在湘军、淮军及外国人组织的洋枪队联合进攻下,天京陷落, 运动失败。(4)运动影响主张 影响《天朝田 亩制度》 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 会。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 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资政 新篇》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 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 题。 (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 发展资本主义。)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 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脱离了农民 革命斗争的实践,在战争环境下, 未能实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2、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背景①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②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洋务派) (代表奕鳗曾国藩、李鸣章、左宗棠、张之洞。“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运动目的。)自强、求富主张目标)(2)内容举措 实施创办近 代工业 军事工业官办企业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民用企业官督商办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筹划海防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教育 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3)评价①积极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局限性:以失败而告终,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达到。3、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边疆危机概述(个危机: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并吞并浩罕国。清政府对策:1878年2月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度过了危机。英国:入侵西藏、云南法国:进犯广西(2)中法战争(1883-1885年)美国、日本:相继侵略台湾)中法战争(1833-1835年)背景 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经过 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法军进攻台湾,被击 退;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结果 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是 不败而 败”,法国是不胜而胜“。影响 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3)甲午中日战争 ①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壮大了国力,蓄谋侵略中国;1894年,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 争。②经过:(1894年7月丰岛海战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海战1894年9月李鸿章“避战保船”.失去制沏权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北洋舰队覆灭.洋务运动失败。《马关条约》1895年4月战争结束)③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承认朝鲜独立 “承认朝鲜独立”的真实含义是清政府不 干涉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它使朝鲜沦为日 本殖民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给日本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 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 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影响:《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时间1895年5月-10月本占领的坚强意志。4、瓜分中国的狂潮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领导人 意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邱逢甲、徐骤官兵(黑旗军义勇军刘永福)瓜分中国的狂潮原因 《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开端 三国干涉还辽概况 见下表中断 美过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教材补遗)(1)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简表国别 势力范围 强占的租借地德 国 山 东 胶州湾俄 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旅顺、大连法 国 广东、广西和云南 广州湾英 国 长江流域 九龙、威海卫日 本 福 建 台湾 、 胡列岛(史论总结:)(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与他们的资本输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列强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过程中,既互相争夺,又互相勾结,最后总是以牺牲中国的主权来换取他们之间的妥协。)((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教材补遗)①提出的原因美国军事实力无法与列强抗衡:美国工商界希望拥有整个中国市场。②“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美国在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夺取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③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瓜分狂潮”的排他性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④“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使得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列强共同宰割中国)O材料整合1.阅读教材P96“史料阅读”:说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标准有哪些 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标准:按人口多少分配;男女平等;好田与坏田搭配。意义: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和建立一个理想社 会的强烈愿望;有利于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积极性。2.阅读教材P97“学思之窗”:阅读上述史料,你能理解洋务新政的目的吗 提示:直接目的: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抵抗外来侵略;根本目的:巩固清朝 的统治3.阅读教材P98 “思考点”:说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提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日军事实力的差距;“避战自保”的方针。(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战胜资本主义)(三)走出误区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3.《天朝田亩制度》有利于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但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天朝田亩制度》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但《资政新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5.从经济主张上看,《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6.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创办洋务企业,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不是为 了发展资本主义。7.《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经济侵华方式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经济侵华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8.《南京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 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则是以资本输出为主。9.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并不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利益,而是因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 触犯到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10.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六、课堂小结(《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洋务运动“中体本用”左宗棠收复新疆新疆正式建省的加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门户开放政策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掀起瓜分世界(中国)的狂潮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地主阶级洋务派国家出路探索农民阶级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