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程标准导航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课标解读1.认识列强侵华 对中国社会的 影响,概述晚清 时期中国人民 反抗外来侵略 的斗争事迹,理 解其性质和意 义。 2.认识社会各阶 层为挽救危局 所作的努力及 存在的局限性 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 背景、措施、结局及历 史意义;八国联军侵华 的罪行与《辛丑条约》 的内容与危害;义和团 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 性。 难点:戊成维新运动和 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1.从“历史解释”角度(根据材料或教 材陈述,分析或判断历史要素),了解戊 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内容,理解维新运 动的历史意义。 2.从“家国情怀”角度(中华民族不屈 不挠的斗争精神),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原 因和历程,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不 屈精神。 3.从“史料实证”角度(从材料中提炼 信息),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知道《辛丑 条约》的内容,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的观点) 结合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认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在讲述戊戌维新运动时,可以通过归纳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背景,让学生认识 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在讲述“公车上书”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个 课堂探究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让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 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反映。时空观念通过制作思维导图表格、通史式的归纳表述等形式,梳理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 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史料研读的方式,学习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 等等,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历史解释以史料研读、合作探究等形式,学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义和团运动爆发 的原因、结果和评价、等等,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和感受“戊戌六君子”和义和团战士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大无畏精神, 帮助学生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 家国情怀。三、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同样是变法,为何戊戌变法持续百日便失败,明治维新却成功改 革 ”后讲述:与日本明治维新不同的是,戊戌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 它 又为什么会失败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四、教学主线列强侵华的加剧和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运动、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 由于受到阶级局限性决定,这两场运动都失败了。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图谋瓜分中国,列强 发起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落到 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身上。五、教材整合(一)理清关系1、本课的线索有四条: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的加深2、四条线索的关系(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用改良手段挽救国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的加深扶清灭洋清政府承承)二)构建体系1、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戊成维新运动(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上兴 起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2)序幕:戊戌维新运动(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 约》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3)高潮:戊成维新运动(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是成 成年,故又称 “成成变法”) 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内容: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 方面。 (说明维新派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足:没有提到维新派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变法诏令也未触及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特权。这说明,“戊戌变法”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4)结果:失败戊戌维新运动(结果)戊戌政变 表现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 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原因 守旧势力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5)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义和团运动(1)爆发原因:①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兴起(2)口号:扶清灭洋“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积极性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 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局限性 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3)清政府的政策清政府对义和团 政策的变化 政策 原因围剿—→招抚 在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变剿为抚。围剿 清政府看到利用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的目的没有达 到,而八国联军的进攻反而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 为了迎合列强的需求,由利用变为剿灭。(4)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①八国联军出兵镇压。②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5)评价:“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积极性 义和团的英勇反抗斗争,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斗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企图(最大功绩)。局限性 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经过 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 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 战。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 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 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影响 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占领中国东北。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4、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标志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容 见下表影响 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内容与危害内容 危害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 还清,本息合计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并使中 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 得居住,各国可派兵守。 “使馆区”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 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 地区驻扎军队。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被置于 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 百余人;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 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阻断了当地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前程说明:1、赔偿4.5亿两白银。当时中国人□是4.5亿,平均每人要赔偿1两白银, 意指每一个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反帝行为受到处罚。2、为什么没有割地条款 并 不是列强大发善心,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互相扯皮与制衡。O材料整合1.阅读教材 P102*历史纵横: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原因是什么 提示: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洽学说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原因:(1)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根本原因)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 弱小;(3)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2.阅读教材P104*历史纵横“:克林德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从克 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1)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2)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弱国无外交 3.阅读教材P105"史料阅读":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洽中国 的工具。三)走出误区1、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维新派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百日维新措施中并没有体 现,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 的主题,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4、“扶清"具有爱国主义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清政府“等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 级本质认识不清,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5、晚清北京的曾两次沦陷,分别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6、《辛丑条约》内容中“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的规定,标志着清 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口。8、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实质是阻止义和团运动的扩大, 维护西方列强在东南各省的利益。六 、课堂小结(政治基础:列强掀起背景经过败因功绩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本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萌芽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直接原因:反洋教运动兴起“扶清灭洋”清政府态度剿灭-招抚-剿灭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功绩粉碎列强瓜分中国企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背景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