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18 课 辛亥革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18 课 辛亥革命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 第18课辛亥革命
一、课程标准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课标解读
1.了解孙中山三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兴起、发展的历程,
民主义的基本 重点: 梳理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并在特定的时
内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准备、 间空间框架下对清末新政、立宪运动、
2.理解辛亥革命 爆发、高潮、意义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篡夺
与中华民国建 难点: 革命果实等重大事件进行描述概括(时
立对中国结束 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民 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帝制、建立民国 主革命的作用;辛亥革 2.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辛亥革命的胜
的意义及局限 命的功绩 利与失败,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进步意
性。 义与局限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二、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清末“新政”的实施及失败,引导学生明白,以封建制经济基础去推动新政”这样的改革, 违背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但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这说明上层建筑的改革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时空观念
通过清末“新政”阶段的划分和内容的归纳,理清“新政”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和空 间的观念。
史料实证
通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和孙中山相关的评述,说明广州黄花岗起义在社会上的巨大 影响力;创设情境材料,引导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归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和辛亥革 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
设置合作探究环节,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判断辛亥 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家国情怀
通过对孙中山等人革命事迹的讲述,体会他们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感悟中国近代民主进程
实现的艰难,体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民主的来之不易,涵养学生 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坚持奋斗的家国情怀。
三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辛亥革命前保皇、革命两党争斗”后讲述:为什么说孙中山与康有为志不同 道不合 康有为的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孙中山又是怎样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下 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教学主线
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素救国救民道路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列 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人则用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甲午战争 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的发展,这就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奠定了物质基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起亚洲 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于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的影响,辛亥革命的胜利最终被 袁世凯篡夺了,救国救民的重任就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五 、教材整合
(一)理清关系
1、本课的线素有三条: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意义
2、三条线索的关系:可以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政权的建立一政权的巩固一政权的丧失” 为授课线索,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
二)构建体系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①清末新政
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内容 第一阶段:1901年至1905年,内容详见教材P127“历史纵横““清末新政内容”
第二阶段:1905年至1911年,仿效日本推行预备君主立宪。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的立 宪运动 ;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 占7人,汉族只占4人),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 支持革命。
认识 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②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创建,是全国性的资产 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思想准备:
项 目 内容
同盟会纲领 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的革命纲领,俗称“十六字纲领”。
三民主义 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类别 内容 地位 评价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前提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 要求。
民权主义 建立民国 核心 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原望, 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补充与发展 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 命纲领。
④军事准备:
同盟会成立后,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发动的
广州黄花岗起义,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
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保路运动一辛亥革命的契机
(2)武昌起义一辛亥革命的爆发
1911年10月10 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其 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 督。
(
辛直革命概念
狭义:1911年或昌起义
广义: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袁世凯窈取革命果实期间,
资产阶级革命浪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
系列4务。
)
(3)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高潮之一
中华民国成立史实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总统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
定都 南京
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国旗 五色旗
纪年 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思考:武昌起置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邻。但恤回国后立 即被选革内僵时大意统,这是为什丝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 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辛亥革命的高潮之一
时间 1912年3月11日
内容 ①主权在民;②各民族一律平等;③国民拥有各种自 由和权利;④三权分立;⑤责任内阁制等。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 要文件
(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的进步意义
主权在民的规定,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
除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国民拥有各种平等自由权利的规定,体
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


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的规定,确立了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所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
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5)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原因 革命党人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了强大压力。
袁世凯的个人权术和阴谋
结果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 结束。
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意义 (开始了比较 完全意义上的 反帝反封建的 民族民主革命)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 共和政体。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 想解放。
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历史局限 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的历史任务。
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 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O材料整合
1.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以一已之爱扩展到曹天下人之爱,表达了林觉民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 高情怀。
2.阅读教材P109“学思之窗”: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提示:(1)积极意义: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园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 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园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2)局限: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注定了资
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带领中园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各。
3.阅读教材P110“历史纵横”: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1)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认识到了推 制清政府的必要性。(2)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的 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4.阅读“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得票票数图”(下图):孙中山以高票数当选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
2 孫

提示:说明人们对孙中山长期以来不屈不挠领导反清斗事的肯定,同时也说明孙中山已成为
当时众望所归的领袖。
(三)走出误区
1.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仅仅是结束了绵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为共和“徒有虚名”,其实际的意义 在于思想启蒙,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潮流。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制度。
4.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 协性决定。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 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6、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 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六、课堂小结
(
《辛丑条约》签订
后,民族危机加深
清末新政加速了辛
亥革命的爆发
组织基础:同盟会
的成立
思想基础:三民主
义的提出
军事基础:广州黄
花岗等一系列起义
的爆发
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没有改变米步封社会性质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颁布
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果实
契机
开始
高潮
失败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辛亥革命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