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课程标准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课标解读
1.了解南京国民 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 党开辟革命新 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 的意义。 重点: 宁汉合流、二次北伐、 东北易帜、民族工业的 发展、工农武装开辟革 命新道路的原因和探索、 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 意义 难点: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 道路的意义;长征精神 的内涵和意义 1.通过重大事件的排序,说出南京国民 政府统治的概况、红军长征的路线和过 程。(时空观念) 2.创设情境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和 判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 概况,以及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 的内容、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图文材料的研读,了解和体会中 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 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木 利益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历程。(唯物史 观、家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红军长征的讲述,使学生明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原理;遵义会议确 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之后的四渡赤水化被动 为主动、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三大会师等重大军事行动,都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取得。通过这一段历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空观念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学习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创设图文情境材料,讲述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帮助学生了解“宁汉合流”的概念、国民政府二次北伐面临的阻力、东北易帜、红军长征等 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设置合作探究环节、创设情境材料或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中提炼有效信息,对一些重大历 史事件的原因、经过、表现、、影响等历史要素,正确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家国情怀
设置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意义,涵养学生以长征精神自觉融 入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当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力量的家国情怀。
三、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红军长征”后讲述: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是怎样实现统一和进行统治的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的大转移 红军长征有什么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教学主线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及期间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 通过宁汉合流、二次北伐、东北易帜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客观上也 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了工农武装开 辟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由于受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 大转移-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使全国革命的 重心北移到了靠近抗日前线的西北,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理清关系
1、本课的三条线索: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
2、三条线索的关系
(
民族工业的发展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宁汉合流
二次北伐
东北易帜
屠杀其产
党人




政府




中国




辟革
命新
道路
)
(二)构建体系
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国民党内部的统一:
标志 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影响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国民政府二次北伐
时间 1928年
目 的 讨伐张作霖
阻力 日本竭力阻挠
事件 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全国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 旗易帜
影响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3)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①发展
原因 国民政府采取以税制及市制改革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发 展。
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 展创造了机遇。
表现 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 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影响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 工具。
②曲折: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财富,使民族工商业发展受阻。
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 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工农武装割据的探索
①武装斗争
事件 时间 经过(内容) 意义
南昌起义 1927.8.1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起义军占 领南昌城; 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在潮山地区失败 后,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 另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 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 第一枪
八七会议 1927.8.7 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 要思想。
秋收起义 1927.9 毛泽东组织领导湘章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 途中受挫,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②根据地的建设
内容 标志(表现) 意义
创建根据地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 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手,进行土地革命, 立红色改叔,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 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 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地。 ②会师:1928年,朱德、陈敝率领队伍到 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 师。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 政权的道路。
经济建设 党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 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同时,根据地还兴办了一些工业,包括军 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国民政 府的经济封锁
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 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③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
作用:农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有什么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指导中国革命沿 着这条道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占战各性转变,保 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光辉典范,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3、红军长征
原因 根本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直接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外部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
经过 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占战各转移,开始长征。
改变路线:湘江战役
转危为安:遵义会议(见下表)
化被动为主动:四渡赤水
跳出敌人包围圈: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越草地
胜利会师:吴起镇会师:红一方面军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 会宁大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 利结束。
意义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 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 常委。
意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 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O材料整合
1.阅读教材P126*思考点”: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提示:园民革命时期“北伐”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南京园民政府的 “北伐”是讨伐军阀张作霖,统一全园。
2.阅读教材P129: 结合相关史实,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提示:调动了在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有利于打破园民党对夜村根据 地的经济封锁。
3.阅读教材P128*史料阅读”:说明毛泽东选择将红旗子“插在井冈山的历史背景、创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启示。
提示: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园共产党武装本取城市受挫,转向衣村建立根据地。 意义:开创了建立衣村革命根据地,以衣村包围城市,武装本取政权的道路。
启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园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园革命才能发展。 4.阅读教材P129*学思之窗":结合相关史实,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提示:农民在政治上删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巩
固工农苏维埃政权;有利于打破园民党对衣村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5.阅读教材P131"问题探究":说说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提示:内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勇于牺牲、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显善特点);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的染体主 义精神。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意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 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走出误区
1.1928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但随后爆 发的蒋桂战争、蒋冯战争等军阀混战局面,明国家并未真正统一。
2.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这种发展 并不是健康发展,在这期间靠国家垄断暴力崛起的官僚资本也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3.1927-1937年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主要表现:第一,开辟了适合中 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第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集体;
第三,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从“城市中心论“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其根本原因是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5.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而不是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早在国 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但这些武装力量是在国共合作 的旗帜下,而不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6.遵义会议仅仅纠正了当时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但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 算“左“倾错误。党内“左“倾错误的彻底清算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7.“左”倾和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 往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8.国民革命失败的时候,毛泽东并不是党的最高领导人,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 党内的最高领导地位,中共七大才最终选举毛泽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
六、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