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程标准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正面 战场和敌后战 场的抗战,感悟 中华民族英勇 不屈的精神,认 识中国共产党 是全民族团结 抗战的中流砥 柱;认识中国战 场是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东 方主战场,理解 十四年抗战胜 利在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的 历史意义。 重点: 日本侵华的罪行;抗日 战争从局部抗战走向全 面抗战 难点: 日本侵华的原因和对日 本侵华战争的正确认识 1.从时序观念和空间要素了解淞沪会 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 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史实,认识正面 战场的抗战。(时空观念) 2+结合百团大战、院南事变等史实,了 解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积极作用, 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 的中流砥柱。(家国情怀) 3.创设情境材料,提升有效信息,了解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认识中 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 场中的地位。(史料实证) 4.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材料和史实.分 析和判断抗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历史解释)
二、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坚持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创设情境材料,通过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让学 生充分认识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转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原 因 。
时空观念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以思维导图解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东方主战
场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 史料实证
创设图文材料,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归纳正面战场与敌 后战场的转换的原因、工业内迁的原因与功绩、敌后战场开辟的背景和意义、中国战场对二 战贡献的表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等。
历史解释
创设几个合作探究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分析与判断正面战场国民政府接连失败的原 因、西南大后方形成的基础与影响、全面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区别与联系、中国成为二战东 方主战场的深远影响、等等。
家国情怀
创设情境材料,通过史料教学,讲清中国在极其困难落后的情况下打败日本军国主义震撼人 心的历史,认识到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和自信心。
三、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看看彭总指挥百团大战有多霸气,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后讲述:全面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正式确认 了这一反动方针。为了振奋军民的抗战士气,消除妥协投降危险,彭德怀发动百团大战,中 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作 用下,经过全民族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 习……
四、教学主线
在抗日民族统一占战线旗帜下全民族的浴血奋占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七七事变爆发后, 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在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击了绝大部分侵华日军的主力, 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中华民族不屈不 挠的抗战精神,赢得了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支持,中国的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 的主战场。由于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浴血奋战,中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五、教材整合
(一)理清关系
1、本课的线索有四条: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
2、四条线索的关系:
(
中国反法西斯战场
中国视角
世界视角
敌后战场
中国就去了白在二中
入的绝大部分真力
相持阶段起主战场
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面战场
防御阶段的主战场
中国战场
)
(二)构建体系
1、正面战场的抗战
(1)正面战场地位
正面战场在较长的历史时间,特别是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 段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
(2)正面战场概况
①防御阶段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会战 时间 背景 结果 意义
淞沪 会战 1937年8月 至11月 八一三事变,日军进攻上海, 侵略矛头指向国民政府的统 治中心区域 毙伤日军四万余 人;日军占领上 海 粉碎日军三个 月亡华"的狂妄 企图
忻口 会战 1937年9月 至11月 日军逼近山西太原 八路军参加会战, 取得平型关大捷 太原失守 抗战初期华北战 场规模最大、战 斗最激烈的战役
徐州 会战 1938年1月 至5月 日军占领南京后,从南北两 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李宗仁指挥,在 台儿庄歼敌一万 余人 台儿庄大捷是抗 战以来中国军队 在正面战场的最 大胜利
武汉 会战 1938年 6月至 10月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对 抗战起了理论指导作用,对 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毙伤日军近四万 人;武汉、广州 陷落 抗战进入战略相 持阶段;为工业 内迁争取到了宝 贵时间。
【合作探究一】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为什么会接连失败 对此,毛泽东主 席提出了什么应对的策略呢
主观原因:国民党推行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
策略: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 学地论证了中国要赢得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必须要坚持持久战的占战略指导理论。
②相持阶段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背景 随着武汉、广州的陷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
时间 1941年12月
结果 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工业和高校内迁(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撤退)
原因 为了避免沿海沿江工业遭敌摧毁和沦入敌手;为了保证大后方战时必须用品的工业 生产能力;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 日军深入国土。
概况 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名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 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意义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打下物质和精神基础。
【合作探究二】抗战初期,西南大后方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西南大后方的形成产生了什么积 极的影响
形成基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文化教育机构内迁西南,为西南大后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积极影响:促使西南后方经济和教育得到了开发和发展,奠定了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和人才 基础。
2、敌后战场的抗战
(1)敌后战场的开辟(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咯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背景 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战法 根据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
意义 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敌后战场的战况
在沦陷区 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利 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在敌后根 据地(发 动百团大 战 ) 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105个团,约20余万人,投入战斗,取得 重大胜利。
结果: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囚笼”。敌后战 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3)敌后根据地的建设
背景 受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倾向日益增长。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措施 政治上 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 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经济上 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
军事上 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3、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背景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标志 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表现 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作战;1943年11月,中、美、英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 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2)中国的贡献与影响
贡献 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远远超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的 兵力总和。
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影响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与英美达成协议,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又与10余个西 方国家废除旧约。
4、抗日战争的胜利
(1)背景:中共七大
目的 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概况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内容 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 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
意义 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进程
①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②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③苏联对日宣战,在东北消灭关东军。
④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⑥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注:自2014年起,每年的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事生利纪念日。
(3)意义
近代首胜 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 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国重立 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 尊敬。
民族复兴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新征程。
O材料整合
1.阅读教材 P139*史料阅读“和图片《平型关大捷后的第——五师一部”,分析平型关大捷的 意义。
提示:华北战场上中园军队主动开敌的第一场胜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阅读教材P140"历史纵横":谈谈抗战期间高校内迁的意义。
提示:保存了宝责的教育资源;为园家经济建设和战后恢复所需的精英人才的培养不致于中 断;使高等学校的区城布局更加趋于合理。
3. 阅读教材P140"史料阅读““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图:毛泽东在什么背 景下撰写的《论持久战》 毛泽东对中国抗战占战略态势发展有何预见 有什么意义
提示:背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夜失了大片国土;园内弥漫着“速胜 论”和“必亡论”两种错误论调。预见:抗日战事是持久战,抗战的胜利最终属于中园。
意义: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园论”两种错误观点,为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战略方向,在园内外 产生了重大影响。
4.阅读教材P141"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抗日 根据地为什么集中在华北地区 这些根据地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具有这种 特点
提示:集中在华北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改编之前大部分集中在华北,便于就近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南方地区主要为园民党布防区。
特点:大都分布在省与省交界的地区。成因:这些地区远离日本统治的中心地带,敌人力置 相对薄弱;在地形上多有山川河流作为自然屏障,易宁难攻。
5.阅读教材P145"史料阅读"并结合“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图片,指出战后中国国际
地位提高的原因。
提示:中园抗战率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兵力,减轻美国苏联等盟国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战后中园园际
地位提升。
三)走出误区
1、淞沪会占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取得抗日战争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忻口会战是抗占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4、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5、武汉会战失败后,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6、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日军偷袭珍珠港以来,同盟军取得的唯一决定性的胜利。
7、百团大战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8.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 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9.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但不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因为陕甘宁边区从未被日军侵占, 不属于“敌后”。
10.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上升为主 战场,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配合的。
11.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而非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中国人民虽然取得 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完全独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的 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六、课堂小结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
) (
全民族抗战
)
片面抗战 路线
正面战场
防御阶段
主战场
全面抗战 路线
敌后战场
相持阶段 主战场
东方主战场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
长沙会战
远征缅甸
根据地的开 辟与建设
毛泽东发表 《论持久战》
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
战略反攻
世界反法西斯同 盟形成
美国对日作战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
抗日战争胜利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