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新视角教学设计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一、课程标准导航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课标解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伟大意义;概述 新中国巩固人 民政权的主要 举措;认识新中 国为民主政治 建设和向社会 主义过渡所作 出的努力;了解 毛泽东对中国 革命和社会主 义建设的贡献, 认识毛泽东思 想对近现代中 国的深远影响。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 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 举措,新中国为民主政 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 渡所作出的努力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内涵及其意义, 三大制度的建立 1.结合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 相关史实,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历史条件和伟大意义。(历史解释)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背景、措施(经过) 及影响(意义)。(唯物史观)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 就,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等政策的开创性。(历史解释) 4.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 义过渡所作的努力。(时空观念、家国 情怀)二、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在客观历史进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正是这一唯物史观的体现;我们要用发展和 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时空观念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理解新 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成就。史料实证创设情境材料,用史料研读的方式,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内 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人民政权巩固的一系列史实历史解释结合图文材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等方式,分析和判断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涵和 成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体系建立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的学习,感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民族自豪感;通过 对三大制度的学习,感受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艰难历程,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心”, 从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主义责任感。三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讲述: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什 么情况下召开 会议有什么重大成果 对新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下面我们一起来 学习……四 、教学主线新中国如何建成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面对建国初期的种种困难,新中国对内采取追歼国民党残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对外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抗美援朝战争等措 施,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与在此前 后发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1953-1956年,新中国采取革命与建设同步进行 的方式,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完成了三大改造,在我国确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至此, 新中国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五 、教材整合( 一 )理清关系1、本课的线素有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2、四条线素的关系:(外交基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二)构建体系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 利发展理论上(准备)·七届二中全会 的召开组织上(筹备)· 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 内容知识整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司卵 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后,政协会议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谁立新中国苜都、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1949-1954年,政协议代行人大职权。《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949年9月)(2)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 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②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2、人民政权的巩固(1)土地改革(1950年夏-1952年底)(背景: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意义过程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田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排和面十地革法》。到1952年底,全田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士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背景1950年春投机商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1952年底投机商人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统一财经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措施稳定物价米棉之战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国民经济得到全面的恢复银元之战意义)(3)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 ①背 景(朝鲜政府的要求) (背景美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朝鲜战争爆发,威t)②经 过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 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 胜利。③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对立和激烈斗争。(2)建国初期外交政策政策 含义 意义“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 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 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取缔帝国 主义在华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 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 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 (中心)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 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 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学法点拨:“另”: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打”: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外交 “—”: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外交。“一边倒”是建国初期外交方针的中 心。(3)建国初期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并与8个非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新中国迎来第一次建 交高潮。(学法点拨:按照“一边倒”方针,与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与8个非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①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②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 系的准则。(3)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栩况·会议上,中国提出井坚持求同存导的方针,群免了会议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特点·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4月)【合作探究】如何理解“求同存异”的内涵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 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 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赵社 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5)外交新进展: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合作探究】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说明了新中国对哪一个外交方针的反思与修正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强调发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是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一种修正,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的建立①背景: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 总路线过渡时期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内 容工业化 三大改造实 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 生产关系并举②措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成就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时间1953-1957年)▲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基本政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基础)▲思想引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 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O 材料整合1.阅读教材P15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图片:图中的历史事 件有何影响 提示: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 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提高了中国的 国际地位,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2.阅读教材P157^ 分到土地的农民“图片:图中农民喜悦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 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并 分到了土地,所以心情非常高兴。4.阅读教材P157^历史纵横”: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为稳定物价采取的措施。毛 泽东评价“银元之战”的作用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措施:“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依据: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 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5.阅读教材P158*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图片: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入朝作战 提示: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 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其次美 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此外,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 参战。6.阅读教材P159“史料阅读”:“求同存异“的“同“和“异”的含义是什么 这一方针的提出 有何意义 提示:含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 展;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意义:“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亚非会 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 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三)走出误区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的标志。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政治协商会议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国家权力机关,而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但不具有决策权力,其通过的文件不是法律。3.“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 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强调发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是对“一边倒” 外交政策的一种修正,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关键。5.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 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6.“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六、课堂小结(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开国大典追歼残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抗美援朝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一五计划三大制度再请客;另起炉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万隆会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中华)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平外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