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 国家的起源特征。二、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二教学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三、逻辑思路本课以时间为序,在内容上分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和 “商和西周”三个子目,各子目间相互联系,互为贯通,围绕着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 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删繁就简、以点带面地叙述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建立的过 程,同时较为详尽地叙述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由此,拟将教材内容重新编排为三个新的子目,分别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 存”、“私有制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建立”和“夏商周的政治经济状况”。此外,正课的教学 应拟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以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为线索,结 合史学前沿动态,以点带面地开展教学工作。四、内容整合(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本目教学要点本目仍采用教材第一目标题,但将原始社会的主要考古学文化先按下不谈,而主要向学 生解释石器时代的概念和主要特征,重在突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特征,与此同时,让 学生把握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标准和主要特征。2.内容整合(1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以采集渔猎为经济类型的时代,在这时,原始人类主要使用的工具是以打 制方法制作的打制石器,一般是一些刮削器、吹砸器和石球等简单、粗糙的工具,它们主要 被用来剥去动物的毛皮、果皮。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更多种类的刮削器出现,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甚至出现了使用磨制、钻孔技术制作的工具,由此,人类所能获得的食物种类 日益丰富,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火的使用,使得人类的体质得到了很大加强,人口的数量也进 一步增长,在此基础上,原始人群开始发生分化,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单位, 也就是氏族社会。在旧石器时代,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相当长的时期,虽然这一时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相当 缓慢,但火的使用、生产工具的进步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却使得人们有了更强大的征服能力, 这就为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气候逐渐转暖,为了适应 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原始人类开始寻找新的生活方式,由此,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便登上 了历史舞台。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更大规模地运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作了石刀、石镞等各 种复合的磨制石器,并由此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逐渐稳定。除 此之外,原始人类还制造了陶器作为容器。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 社会,成为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2中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中华文明特点:从满天星斗到花团锦簇,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整体呈现为向心的花瓣结构。(二私有制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建立1.本目教学要点本目综合教材第一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和第二目“从部落到国家”的有 关内容,以原始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为线索,重点讲述中国石器时 代主要考古学文化的生产工具、经济类型和社会组织等社会状况,并由此揭示私有制、阶级 与国家产生的关系。2.内容整合(1)从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逐步向文明社会演变的根本动力,正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促使原始人类从原始人群逐步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进一步地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并从中 孕育了私有制和阶层分化,最终迈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在原始人群和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产品,人人平等。姜寨聚落 遗址发掘于20世纪70年代,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是仰韶文化的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代表。 遗址内有五组房屋,代表五个大家族,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氏族公社。每组房屋包括一座大型 房子、一座中型房子和若干小型房子,其中大房子是大家族举行集体会议等大型活动的公共 场所,中型房子是族长专用的住所,小型房子则是各家族使用。此外,遗址内还有氏族公共 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说明此时尚未产生贫富分化。但这种状况到了新 时代晚期就发生了变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出现, 阶级分化也随之产生。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多寡发生了较大分化,大中型墓葬随葬品较丰富, 有的大墓随葬品达百件左右,而有的小墓随葬品却十分贫乏,反映了当时已经结束了母系氏 族社会的历史,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和阶层分化也随之产生了。而在北 方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出现了红山文化。20世纪八十年代年考古工作者对辽宁省朝阳市凌源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有独立的女神庙、祭坛和 积石冢。祭坛呈圆形,是氏族共同祭祀天地神和祖先神的公共空间。积石冢则环绕在祭坛周 围,规模宏大。分布在积石家中央的中心大墓是最高等级墓葬,随葬品较多,出土的随葬玉 器制作精良,质地纯正,而其他类型的墓葬在棺椁规模、随葬玉器等各方面都不如中心大墓, 甚至有的墓葬不随葬玉器。以上种种都说明,红山文化时期阶层分化日益明显,氏族首领逐步掌握氏族权力,并逐步神化,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加强。大汶口文化晚期和红山文化 所反映的私有制和阶层分化的出现、氏族社会权力的出现在良渚文化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良 渚文化墓葬等级规格分明,其中大型墓随葬有大批玉器,特别是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大 宗玉器,有的大型墓葬甚至出现了人殉或人牲,而小型墓的随葬品则以日常生活用的陶器为 主,玉器很少。(2)从部落到国家总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日益明显,各氏族之间的交往联系 也日益紧密,出现了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并在龙山文化时代进一步形成了文明的初始形态 ——邦国。这一时期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在众多邦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山 西襄汾陶寺村南的陶寺遗址。陶寺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首次发掘,至今已发现了一千 多座的墓葬遗存,大墓随葬品精美丰富,且通常是成组出现,有的大墓内还随葬有铜器,而 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陶寺遗址城址规模宏大,分区明确,有宫殿区、祭祀 区和仓储区等,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其中,宫殿区规模较大,规格也较高,显示 出居住者最高的地位和等级。此外,陶寺遗址内也发现了观象台和类似甲骨文的神秘文字 ——朱书文字。总之,陶寺遗址宏大的城址、阶层分化明显的墓葬、等级地位凸显的宫殿区 和大规模观象台建筑等,都表现出明显的阶层等级分化、功能分区化的特点,这也有力地印 证了陶寺遗址的社会分化程度之深,社会组织和结构之完备。也正因如此,有的学者认为陶 寺遗址已经具备了王都和国家的初始形态。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应始于夏朝。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私有制和阶层分化, 使得权贵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氏族部落中的权贵阶层通过主持宗教活动,垄断神权,同时 通过部落战争垄断了军权,通过这种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方式,权贵阶层在部落的日常社会 活动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渐掌握了世俗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就成为王权的渊源。在此 基础上,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在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由此,尧舜禹时 期的禅让制为世袭制所取代,公天下也因此而被家天下所取代。(二夏商周的政治经济状况1.本目教学要点本目综合教材第二目“从部落到国家”和第三目“商和西周”的有关内容,对夏商周早 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展开论述,同时将重点放在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在教学中,教 师要特别注意甲骨文和金文在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甲骨文的有关记载中得出商朝历史 为信史的结论,同时从金文中了解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2.内容整合(1)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国家机构已基本完备,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 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赋税、司法的机构和职官。夏王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 对其它地区则实行间接统治,这种统治方式与商朝内外服制度有相通之处。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后,建立起商王朝。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作为最高行政长官, 尹下又有专门负责王室事务、神祗事务、民事事务和军事事务的事务官,各类事务官各司其 职,职责明确。此外,商朝还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的地区,外 服则是附属方国和部防族管辖的地区。商王对内外服有不同程度的实际支配权力,但就对外服 的控制力来说,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各方国和部族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社会结构,除了对商承 担应尽的义务如定期纳贡、服役和奉命出征外,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 商处于战争状态。(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的必然性:一方面,当时社会生产力不高,血缘关 系没有彻底被地缘关系所取代,还在各社会组织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商王也没有能力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统治,由此来看,内外服制度是当时商王实行统治的有 效手段。)总的来说,商朝的国家机构和国家治理体系虽然较夏朝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却表 现出明显的神权、王权合一的色彩。商朝王室和各附属方国部落首领通过垄断神权,不断加 强王权。通过垄断祭祀和占卜,商朝权贵垄断神权了神权。而在占卜的过程中,我国目前经 过考证的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就出现了。甲骨文的出现,在考古学上证实了后世文献 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与甲骨文同属古文字学研究范畴的青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时期贵族活动的珍贵史料。 利簋所载武王伐商之事即为一例。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又称为封邦建国,分封 的具体含义即指划定疆界,植树为帜,建筑城堡,驻军守土。在分封制度下,周王是最高统 治者,以王都镐京为中心的附近区域是周王直接管辖的地区,被称为王畿。而对于王畿以外 的地区,周王通过分封加以控制,分封的对象有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和一 些殷商贵族,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其封地也处在富庶之处或是战略要地。西周的 分封制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较商代附属国 密切,臣属关系也更明确,各诸侯国所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更具体。此外,各诸侯国内也 实行分封制度,通过这种层层分封的制度,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周朝的势力范围和疆域相较 商朝有了很大拓展;西周贵族集团内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 等级序列,周天子确立起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但随着宗法制度的削弱,以 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也逐渐失去其原有效力,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 《左传》有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其中,封建亲戚,即指分封制,说的是由周王将 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国家;而以藩屏周则是说让这些国家像藩 篱一样拱卫周王室,也就是西周所实行的宗法制。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 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 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为尊贵。因此,由嫡长子所组成的系统便被称为大宗,相对地,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则为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这种关系不仅是家族等 级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通过宗法制,周朝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权力的分配 和继承制度,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同时,通过宗法制,周朝实现了政权与族权、 家族组织与国家机构的有机结合,这一方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另一方面也有 利于确立以周王为天下大宗的最高地位,有利于强化王权。(2)夏商周时期的经济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夏朝的经济相较史前时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我国奴隶制 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是在商周时期。作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农业,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仍 然是木、石、骨、蚌,这主要是由于青铜产量较少,主要用于宗教祭祀与贵族享乐,难以作 为农具大规模推广开来;在土地制度上,商和西周实行井田制,实质上是土地国有制。在手 工业方面,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除此之外,养蚕缫丝、织绢制帛也是当时手 工业生产的重要内容。(3)早期国家的特征首先,夏商周早期国家都呈现出明显的血缘政治的特点,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 机构,即家国同构;其次是最高统治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但尚未实 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最后则是夏商周早期国家仍保留了较浓厚的原始色彩,神权与王权紧密 结合。五、解决方案(一关于各考古学文化理论概念众多,教师讲解困难的问题根据课标要求,以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有选择地删繁就简、 以点带面地讲述各考古学文化的典型特征、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演变的根本动力,让学生围绕着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 生的关系这一主题,整体把握石器时代各主要考古学文化的主要特征。(二关于资料缺乏,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针对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早期文明时期文字史料缺乏的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考古发掘简报 等实物史料,引导学生从实物史料中得出有效信息,帮助学生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三关于学界争议众多,教学内容选择和呈现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时刻关注史学研究前沿动态,对于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应在吸取学界较成熟的通 行说法的同时,为学生保留进一步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自主探究、自 主甄别,将史学研究前沿成果同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六、思维导图#七、参考资料(一重要论文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中华文明起源与多元一体特征高星,张晓凌,杨东亚,沈辰,吴新智:《现代中国人起源与人类演化的区域多样化模 式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赵辉:《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 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2旧石器时代考古张森水:《管窥新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重大发展》(3)新石器时代考古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袁靖:《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4)考古学文化命名夏算:《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2.私有制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建立 (1大汶口文化王树明:《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发掘简报》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周口市大汶口文化墓葬清理简报》 颜言:《大汶口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报告》山东省博物馆:《谈谈大汶口文化》武津彦:《略论河南境内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杜金鹏:《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2)河姆渡文化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 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王海明:《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 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严文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3)仰韶文化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安志敏:《裴李岗、磁山和仰韶——试论中原新石器文化的渊源及发展》张光直,明歌:《宗教祭祀与王权》8.龙山文化严文明:《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 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郑莉,星灿:《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9.红山文化朱达等9人:《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家中心大墓发掘简报》 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方殿春,魏凡:《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家群发掘简报》 苏秉琦:《中华文明的新曙光》索秀芬,李少兵:《红山文化研究》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4良渚文化宋建:《关于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过渡阶段的几个问题》 吴汝祚:《论良渚文化与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关系》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费国平:《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考察报告》刘斌:《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 刘斌等12人:《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芮国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董楚平:《良渚文化祭坛释义——兼释人工大土台和安溪玉璧刻符》 王宁远:《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遗址调查与发掘》王宁远,刘斌:《杭州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汪遵国:《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 王巍:《良渚文化玉琮刍议》刘斌:《良渚文化玉琮初探》段渝:《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和象征系统》徐峰:《良渚文化玉琮及相关纹饰的文化隐喻》朱乃诚:《良渚的蛇纹陶片和陶寺的彩绘龙盘——兼论良渚文化北上中原的性质》 郑建明:《史前玉璧源流、功能考》陈洪波:《从玉器纹饰看良渚文化宗教信仰中的两类因素》刘恒武,王力军:《良渚文化的聚落级差及城市萌芽 赵辉:《良渚的国家形态》车广锦:《良渚文化古城古国研究》 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北渐》周鸿,郑祥民:《试析环境演变对史前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以长江三角州南部平 原良渚古文化衰变为例》蒋卫东:《自然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兴衰关系的思考》 程鹏,宋诚:《试论良渚文化中断的成因及其去向》 张明华:《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史洪水泛滥》韩建业:《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5陶寺文化高玮,李健民:《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 何驽:《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何驽:《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祭祀区大型建筑基址2003年发掘简报》 江晓原等18人:《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天文观测遗迹功能探讨》高天麟,李健民:《陶寺遗址1983—1984年Ⅲ区居住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严志斌,何驽:《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张国硕:《文化性质与族属探索》王克林:《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上)、(下)》3.夏商周的政治经济状况(1)二里头遗址及夏文化方酋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 杨国忠,刘忠伏:《198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 段鹏琦,杜玉生,肖淮雁:《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杨国忠,张国柱:《1984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墓葬》 杜金鹏:《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赵芝荃,郑光:《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许宏,赵海涛,李志鹏,陈国梁:《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考古新发现》 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殷玮璋:《二里头文化探讨》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邹衡:《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高玮,杨锡璋,王巍,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 邹衡:《关于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2)墟遗址安志敏,江秉信,陈志达:《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殷墟奴隶祭 祀坑的发掘》郑振香,陈志达:《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3)商朝官制王贵民:《商朝官制及其历史特点》(4《夏小正》胡铁珠:《<夏小正>星象年代研究》 陈久金:《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5)内外服制度沈丽霞:《夏商周内外服制度研究》张利军:《历史记载与社会重构:夏商之际社会新秩序的建构》 张利军:《商代内外服制度的发展、演变》康丽:《近三十年殷商内外服制研究述评》(6西周青铜器铭文与贵族活动唐兰:《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一—综论宝鸡市近年发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历 史价值》张秀华:《西周金文六种礼制研究》 刘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张懋镕:《金文所见西周世族政治》晁福林:《金文“蔑歷”与西周勉励制度》(7)“封建”概念辨析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错位的原委及应对》冯天瑜:《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黄敏兰:《近年来学术界对“封建”及“封建社会”问题的反思》 (8)宗法制金景芳:《论宗法制度》沈毅:《“家”“国”关联的历史社会学分析——兼论“差序格局”的宏观建构》钟杰:《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研究》 (9)国人暴动及共和行政王雷生:《关于“共和行政”若干历史问题的再考察》陶兴华:《从清华简<系年>看“共和”与“共和行政”》郭霞:《西周共和行政新探》何凡:《“国人暴动”性质辨析》杨东晨,梅焕钧:《西周晚期“共伯和干王位”新论》李西兴:《“共和”新探》杜勇:《西周“共和行政”历史真相新探》(00井田制朱有志,向国成:《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徐中舒:《试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并批判胡适井田辨观点和方法的错误》 於忠祥,鲍春生:《井田制拾遗》陈峰:《1920年井田制辩论:唯物史观派与史料派的初次交锋》 金景芳:《论井田制度》(二相关著作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文化局:《牛河梁遗址》 郭大顺:《红山文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吴家埠新石器时代遗址》高玮:《中原龙山文化葬制研究》 李民:《尚书与古史研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60年:1949-2009》二参考课件修石、芦恩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王伦立: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邱新泉: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丁家文: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姜浩男: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