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 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 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 意义。
【教学重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2、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前因后果,与秦统一的联系。
3、诸子的思想主张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的深远历史意义。
【逻辑思路】
本课的逻辑关系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 的发展大变革在思想领域的表现为“百家争鸣”。并且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即为变
革,由此将本课原有四个子目进行重新整合为以下四个部分:礼乐征伐之变,社 会经济之变,列国制度之变,治世思想之变。
并且在四个部分中建立逻辑关系,厘清历史线索例如周平王东迁突出周天子 势力的衰落之后诸侯纷争导致民族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与其带来的生产关系等 经济与思想方面的变化解放。重点在于变法、经济、思想方面。
治世思想之变
礼乐征伐之变
社会经济之变
列国制度之变
各个子目中的逻辑思路为下:
首先,在礼乐征伐之变中(社会经济形态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逐渐变化, 华夏族的变化与华夏认同,政治体制由贵族等级分权君主专制的变化):
(
周天子势力衰弱
(周天子军事实力下降,王識之地减少)
诸侯纷争,争夺天下晶权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1、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2、促进新旧制度(封建制与奴隶制)更替
(田氏代口)
3、加快中国统一的步伐,趋向中央集权


1、人民生活困难,痛苦
)
其次,社会经济之变之中:(耕种方式的改变,土地制度之变,赋税制度之 变,工商业的变化)
(
春秋末期,铁制农具的普及,牛耕技术的推广
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普及
使生产力得到发展
私田大量开垦,“公田不治”土地王有的概念消失
对西周时期井田制产生冲击,土地私有化普及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在奴隶制中孕育)
由贵族——奴隶阶级变为地主——农民阶级
地主部分为旧贵族,部分为自耕农上升
利用土地
边行
封建剥削
赋税制度产生变化(地租)
)
(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一部分脱离官营
(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小农经济)
产品具有地域特色:□国丝织品等

属货币流

商业发展,城市发

)
再次,列国制度之变(以商鞅变法为主,结合探究与拓展中问题探究部分, 对变法原因、各国变法内容进行探究比较)
领域 措施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
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奖
政治 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推行县制,县官由君主任免
社会 鼓励组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索
在介绍内容时对郡县制要简单介绍来源,并且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以及历 史影响进行分析。
最后,治世思想之变,主要分为两个重点部分即春秋时期道家儒家的兴起以 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两部分,并且本部分的重点在于体现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使学生能把握其中的逻辑顺序。
孔子 老子
学派 儒家 道家
理想社会 恢复等级森严的礼制社会 回归小国寡民的时代
政治主张 “二“ 灯个人:天发他人 对统治者:为政以德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 其 自 然 ,无为而治
其他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推动私学发展 承认制度应随时代有所改良 哲学思想:“道”为万物本源 辩证法、中国古代朴素唯物 史观
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化
诸侯的纷争 礼贤下士 旧贵族衰落 士族兴起 百家争鸣 由学在官府转为学在民
【内容整合】
环节一
导入部分以周平王东迁为导入,阐明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关系,东周分为春秋 战国两个时间段。通过提问学生周天子权力衰落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
通过材料展示使学生了解周天子权势衰落的局面,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
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 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春秋》、《左传》二书中所见2、3、4、7类盟誓活动一览表
(



) 鲁君 年 数 数 隐公 桓公 庄公 阅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总计
11 18 32 2 33 18 18 18 31 32 15 27 255
2类(王臣与会) 3类(诸侯与诸侯) 4类(诸侯与卿大夫) 7类(卿大夫间) 总 计 8 2 1 8 4 12 4 3 1 2 6 12 5 3 26 1 4 8 1 4 1 8 3 3 15 1 3 15 4 23 1 6 14 10 31 3 4 6 5 18 5 5 3 14 1 3 5 9 18 15 66 71 39 191
通过春秋与战国的地图展示对比引导学生找到春秋五羁,战国七雄的地理位 置,国家数量的变化表格,以及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诸侯兼并战争走向统一趋势;
▲战国形势图
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数量 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数量
13个 9个
通过引用材料(三家分晋、田氏代口)向学生具体展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 部分典型。引用材料直观展示出在诸侯纷争中产生的民族交融以及华夏认同的产
生。
教师简单叙述田氏代口,三家分晋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是新兴地主阶级争 夺政权的本质。明白经济变化带来的阶级变化对政治的影响。
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族与华夏族趋向于大杂居、小聚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 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春秋中期后,华夏各国日益强大,许多戎狄蛮夷被他们征服和吞并。在今陕西境内的许 多西戎被秦所灭,赤狄、白狄大多被晋所灭。□灭莱吏,大部分淮夷小国被楚、鲁所灭...赵 武灵王大坡林胡、楼烦,以侵占的土地建置为郡县......燕将秦开袭破东胡。“ —《中国史纲要》
环节三
运用图片展示牛耕,铁制农具,大型水利设施,使学生对农具有较清晰的认 识。通过文献材料表现出牛耕技术以及铁制农具的普及。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
有械于此,一日浸百洼,用力甚喜而口功多——(准南子-汜论训》
通过向学生阐述,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农产品,商品交换逐渐频 繁,商业繁荣;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劳动力,私人手工业繁荣。图片 展示手工业的发展,楚国漆器,□国纺织业,使学生直观感受手工业的发展兴盛。通 过书中11□史料阅读,从侧面向学生展现中心城市的繁荣。
虎座口架鼓
漆耳杯
为了更好的进行商业往来各国铸造金属货币
环节四
列国制度之变,以各国变法的背景、原因、目的,商鞅变法为主要内容。通 过阅读书本第11□,帮助学生填写表格,使学生能说出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 再通过每个细则分析法令的实施对于秦国统一霸业的帮助。
领域 措 施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
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 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推行县制,县官由君主任免
社会 鼓励组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索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 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11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口,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口、涉及面 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2]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前260年秦赵口平之战,秦胜前 256年秦昭王灭周 前246年秦始皇赢政立 前230~前222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前 221年秦灭口,统一六国 山 皮 楼 林 胡 填 饮 降 毕 邑 丘
奴 洛阳 再 n 用中
环节五
治世思想之变,首先指明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思想)上的反映是什么, 结合先前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对“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
(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根本原
因)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3、阶级关系变动: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社会大变革
战国时期士阶
文化贵族之没落者
平民之获得知识才艺
)
对孔子孟子的学说进行解释,对原文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其思想的内涵,讲 解时要指出其治国理政思想,以及其他思想,例如:孔子对于教育的观念,道家 的朴素唯物史观和朴素辩证法。
(
“仁者爱人”;“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客观唯心主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辩证法
“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鸡大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 战国 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恶论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 庄子 战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
法家 韩非 战国 “世异则事易,事易则备变”: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五德终始说;相生相胜
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义进行解释,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
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相互诘难、批驳的局面,使文化繁荣。这一时期, 学派多,知识分子的来源也十分广泛,例如:老子、孔子、庄子代表落寞的旧贵 族;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墨子代表小生产者。
对于百家争鸣的意义以及影响应运用史料进行分析,指出由社会经济变动、 政治变动,讲到对思想文化的促进,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体现出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理。对于其深远意义应该着重讲解。春秋末年,贵族专政的 世卿世禄制度趋于瓦解,许多贵族逐渐没落,必须从事各种行业,客观上促进
“学在官府“转到学在民间”。社会变化的加剧也促使士阶层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 方向,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
环节六
梳理本课知识逻辑框架对下一课进行铺垫。
【问题解决】
本课是关于春秋战国社会如何向秦统一过渡,如何在这段时期从各种不同的 方面酝酿统一,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其次,对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逻 辑关系,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
(一)百家争鸣的深远历史意义。
对于此问题,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百家争鸣对于当时社会的作
用,应该突出深度和广度,例如通过文献材料或表述,使学生感受到这是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士阶层被认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举例使学生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结合最新学术动态分析。
(二)对于各国变法的必然性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典型故事来引导学生,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紧 密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对于主要国家的变法内容进行归纳理解。例如商鞅变法,吴起 变法,李俚变法都离不开富国、强兵、削弱贵族等方面。通过联系时代背景感受 各国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梳理社会经济重大发展、变化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比如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相地 而衰征",即按土地的好坏征收数量不等的田税。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史》上,朱绍侯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国史概要》第四版樊树志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参考用书》
4.《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下晁福林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1
5.《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史学月刊》叶文宪。2001.3) 6.《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李建红《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提纲
8. 蒙淑芬《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9. 李王辉《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
10.《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综说》,《江海学刊》李锐,2020.3 11.《春秋史》顾德融朱顺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战国变法运动》黄忠业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