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社会历史的发展课件(共42张PPT+1个内嵌视频)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课件(共42张PPT+1个内嵌视频)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01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思考: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农业生产?
《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性
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需要进行
采取一定的方式
需要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地位: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提示:生产方式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劳动对象:被加工改造的物
劳动资料: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劳动者:即人,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力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的含义: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平等互助,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如: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平均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
起决定作用)
(2)生产关系的含义: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无人工厂”的生产
新型劳动者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力
生产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阅读与思考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马克思说: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社会
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
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变化 发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b.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变革 发展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2016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2021年一号文件
适应社会大生产要求,促进乡村振兴
解放农村生产力, 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倒退
解放农村生产力,成为改革开放先声
1947-1952年,《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
1953-1956年,《总路线》《农业合作社决议》
1958-1980年《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980年《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央一号文件》
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田到户”(分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权分置,各种合作社。大家一起干(合)
集体所有制,大家一起干(合)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合)
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分)
新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
A.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总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原理】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原理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上层建筑
反作用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的含义: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含义: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
注意: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属经济基础
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人民大会代表制度
G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H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连一连:以下例子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
(1)一般而言,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2)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国家机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体现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章 总纲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第一条
第六 款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宪法》。
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美国国家《宪法》。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有了以上法律规定后,原本害怕企业做大做强后,合法财产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民营企业家们,敢更加放手经营企业了,使得经营效益得到提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思考: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非常优秀,为什么没有发挥出好的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B.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重难点突破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两种理解:
(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强调上层建筑要先进
强调经济基础要先进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
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原理内容】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
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①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
②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原理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不可直接反用于生产力,需要通过经济基础(先进与落后之分)
×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决定
决定
反作用
反作用
小 结
社会发展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社会发展规律②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人类社会普遍规律”
(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02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是什么?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是什么?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从屈辱到奋起,从苦难到辉煌,今日中国,早已不是当初的中国。一组图片,看今昔对比。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动力):
注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基本矛盾:
②表现:
③解决方式:
④解决过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是对抗性的矛盾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性质:
地位:
根本目的:
①基本矛盾:
②表现:
③解决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
(2)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比较: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区别
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动力)
3、人类社会的演变
比较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
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比较几个“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课堂总结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前进的
上升的
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1、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劳动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①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选C。
C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促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所以我国推进依法治国是对上层建筑的改革的要求,①符合题意;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②也符合题意;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在加深,但并不是由自发到自觉的标志,故③错误;“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提法也是错误的,故排除④。故选C。
C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步入新时代,开启改革新征程。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多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深圳等经济特区在4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40多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由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跨越。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推进改革开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相信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会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知识阐明深圳发展之路对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启示。
答案: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深圳发展是披荆斩棘、创造奇迹的过程,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深圳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硕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全面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