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创新与变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创新与变化》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备课教案
一、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二、 重难点及其解决方案
1.重点:
(1)科举制度的创立。
(2)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3)两税法的利弊。
2. 难点:魏晋南北朝至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解决方案:
赋税制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非常陌生。无论是在初中的历史学 习中还是在之前几课的学习中都没有怎么涉及到。面对这种难题,应 该带着学生梳理魏晋南北朝至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并与不同时期的土 地制度相对应。教师要对赋税制度深入了解,将赋税制度用通俗的语 言去解释并配合一定的时间轴和思维导图,让学生对赋税制度的学习 有个整体的学习脉络,可以直接找出一条线索。
三、逻辑思路
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为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和赋税制度。我将这三目内 容划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论是隋唐政治制度还是经 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冶这些目的,并 且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相对于前面的朝代有了创新,有了变化。这节课就是要根 据隋唐统治者的目的,当时的背景并且梳理历代制度来学习感受隋唐制度的变化 与创新。
1.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这块,我分成了选官制度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 制)。选官制度是统治的基础,其为后面的中央官制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 础。我将选官制度又概括为平民VS贵族,这实际就是将选官制度从汉至 唐的创新变化概括起来,即选官开始从重门第到重视才干,任用官吏开 始从贵族垄断到寒门也可登龙门。而隋唐科举制的产生与完善其选拔的 人才所组成的国家官僚组织的管理(即中央官制)也在创新变化,我概 括为相权VS皇权,意思是隋唐所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相对于之前朝代的中 央官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相权的大幅削弱,皇权的加强。
2. 经济制度。隋唐统治者统冶的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他们的目的就 是加强中央集权,于是他们在经济制度上做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变 化与创新,其主要就是赋税制度的改变。我将其概括为人丁VS资产。就 是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以来按人丁征税开始逐渐向按资产征税来转变, 逐渐减轻对人身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
总的来说,隋唐制度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创新。
可以归纳为三条线索,即选官制度从贵族垄断到平民可以公平通过
自己努力参政的线索。中央官制中相权的不断削弱的线索。赋税制度中 从依据人丁征税向依据资产征税的转变的线索。
这种变化与创新是与统治者想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等目的息
息相关,也有着对前朝制度的继承。可以说隋唐制度的创新起着承上启 下的作用。
四 、教学过程设计(内容整合)
【导课】:
(播放图片):
月 坡
(
道士褚称格
)张
(



)同思是街
(
前连士
)登 古
(

前来
五進陳道胡
)復
大雁塔 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
解读左图所显示的是大雁塔,它坐落在今天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内。大慈
恩寺始建于隋朝。而我们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就是大慈恩寺 第一任住持方丈。玄奘为了保护从天竺带来的佛经,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在寺内 修建大雁塔。大雁塔也是唐长安城保留于今的标志之一,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 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在大雁塔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像右图所示的题名帖。 在右图的这个题名帖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士”“同登”的字样。五代时期的王 定保在《唐撼言》卷三中记载“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 于慈恩塔下题名。”唐代的进士们及第后,要参加皇帝举办的宴会,宴会之后, 再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 墙壁上。因此,“雁塔题名”也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那么,进士及第与隋唐时 期的什么制度密切相关呢 对,就是科举制度。我们都知道科举制是隋唐时期的 选官制度。除此之外,在隋唐时期还有哪些制度呢 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翻开课 本第38页,去学习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新课讲授】:
一 、政治制度
1.选官制度:平民vs
(1)溯源:
两汉
察举制
贵 族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
科举制
材料— :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桓、灵帝时期童谣)
分析:通过前面第四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举孝廉的察举制度, 举荐有才、孝顺、廉洁的人为官吏。察举制在设立之初确实选出许多优秀的人才 为官吏。但是这个制度在后来的发展中,弊端日益凸显。材料一是汉桓帝、汉灵 帝时期的民间童谣。从童谣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通过察举制选出的秀才本应该 是博学之人,却根本没有读过书;选出来的孝廉的人本应该孝顺父母之人,实际 上却与父母分开住。号称出身贫寒、道德高尚的官僚们,其实无恶不作、肮脏不 堪,行为秽如污泥;号称能攻善战、出身豪门大族、不可一世的“良将”,遇到 征战关头,却又胆小害怕,怯敌畏缩连鸡都不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察举制已 经名不副实,反而许多地方大族通过察举制将选官的权力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扰 乱人才选拔。我们还可以从课本第38面历史纵横中看到,到了东汉末年,战争 频繁,许多士大夫避难迁移,逃离到异乡,本来就名不副实的察举制也丧失了社 会基础。朝廷选官无从考察与核实,为了解决这种人才选拔混乱的局面,曹丕在 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
官员与中正九品对应关系
(
中正品第(乡品)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官员
、二、三品
四、五品
六、七品
八、九品
)
分析:九品中正制是在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吏,兼任其原籍所在地的“中
正”官,负责考察同籍贯流散在各地的士人,评定等第。评定的等第如材料二所 示,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即九 品。中正官将评定的结果报给吏部,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这继承了两汉以来察 举制的评议传统,又将评议权力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
卞试《经》为台四品吏。访问令写黄纸一鹿车,卞曰:“刘卞非为人写黄纸者 也。”访问知怒,言于中正,退为尚书令吏。
——(唐)房玄龄等著《晋书 ·卷三十六 ·列传第六》
(
出身好了不起啊
)
材料四: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西晋)左思《咏史》 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在魏晋后期也凸显出来。从材料三可以看到,刘卞因为 拒绝了评定等第的官员不合理要求而被恶意降职。可以看出这时候的中正官随意 评定,全看个人喜好。魏晋后期,中正官往往被士族官僚所把持,他们往往为自 己的士族子弟谋取官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也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 和才能,变为西晋时期的主要看重家世,最终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 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有才的人如果出身寒门难以位居上品,出身豪门,
即使无才,也能有个不错的官职,正如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在其《咏史》中所说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也使得官职逐渐被士族所垄断控制,也成为西 晋最终灭亡的原因。
(2)创新
(插入表格):
时期 建立与完善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分析:西晋灭亡后,出现了数年的混战局面,最终隋朝建立,结束了混乱的局面。 为了防止像西晋那种门阀士族垄断控制政权的乱象再次发生,隋朝吸取西晋灭亡 的教训,在建立之初废除九品中正制,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 炀帝时,又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开始逐渐形成。唐朝时期依旧继续继承和完善 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明经科偏重考查士子 们对《五经》的掌握程度,主要考查记诵能力;进士科主要考查诗赋,侧重士子 们的创作能力,更显示才华重要性。时人常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可以看出进士科的考取难度远远高于明经科。因此,在后面的科举制的发展中, 世人越来越重视进士科,将进士考中比喻为“登龙门”,一旦登第,飞黄腾达。 进士出身者在唐后期高官人选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进士科在唐代的选官制度中 也有着独重的地位。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 官主持考试以示其对科举考试的重视,提高科举考试地位。经过继承与完善,唐 代时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选官制度。
设问:结合之前的选官制度,思考科举制度有什么影响 材料— :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 白头!”
——(五代)王定保《唐撼言》卷1《散序进士》
解读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素质。使优秀人才更好地为统治者服 务,促进社会稳定,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
材料二:该图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解读可以从图中看到唐代的进士中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开始占有一定的比例。 体现科举制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 动,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材料三: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 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解读:中国的科举制度为世界现代文官制度提供典范。
过渡:隋唐时期的考生考中后也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他们经过吏部的“身、 言、书、判”,再次考试,然后才能正式进入官场。那么,这些千里挑一的人才 当官后所组成的国家政权的官僚机构是如何组织的呢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皇权 vs 相权
(1)溯源:
秦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
中外朝制
东汉
增强尚书台作用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尚书省, 同中书省、门下省
形成三省
隋唐
三省六部制
材料一: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
材料二:
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宋)欧阳修《新唐书 · 百官志》
分析:回顾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我们知道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到了西 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从材料一我们可以得知,到了东汉时期,三公已经形同
虚设,尚书台的作用则大大增强。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 台改称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共议国政。为了进—步加强皇权,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问题,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代则在隋代 的基础之上,继承与完善三省六部制。
(2)变化:
三省六部制
(


) (
中书省
(决策草诏)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
)一吏部:管铨选考核 户部:管户籍财政 一礼部:管礼仪科举 一兵部:管兵籍军令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
三省六部结构图 唐代三省位置图
解读:从左边的三省六部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 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 省负责执行,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 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而右边是唐代三省位置图,唐代长安城是由宫城、 皇城、外郭城组成,宫城是皇帝及皇族寝居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从这个图中,我 们可以看到中书省和门下省均设在太极宫内,这是因为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 草拟、审核和颁发皇帝的诏令,要随时备皇帝诏问,所以要离皇帝近一点,也就 设在皇帝寝居临朝的太极宫内。我们也可以看到宫城之南的皇城是其他政府机构 的所在地。尚书省作为执行诏令的机构,设于皇城的中心,是为了离各个政府机 构更加近,更好的与其他政府机构合作,执行诏令。除此之外,各个宰相共同在 一个地方议事,这个地方叫做政事堂。政事堂会议先是设在右边图中的门下省, 后又改到中书省,因此政事堂也改称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使得宰相共同 参议朝政,提高工作效率。而三省长官共同在政事堂讨论政事,也使得三省出现 了一体化的趋势。
材料— :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自太宗 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
“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解读: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的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许多 官员虽然名义上不是三省长官,却实际拥有宰相的权力,这使得拥有宰相权力的 人数增多,也被称为“群相制”。群相制使得宰相的权力不会被一个人所垄断,
这有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保证了君权独尊。
设问:结合前面的中央官制及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思考三省六部制度的作用和影 响。
解答①使得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分散和削弱相权,保证了君权独尊。
○共同商议政事,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
③三省六部制为此后历朝提供了制度借鉴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渡前面说到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都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创新,都是为 了维护政治的统冶,稳定国家,加强中央的集权。那么,隋唐时期为了稳定统冶, 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又有哪些管理手段呢
二 、经济制度
1. 赋税制度:人Tvs 资产
(1)溯源:
(
唐中期(德宗)以后
两税法
魏晋时期(北魏)
租调制
唐初
租庸调制
)
回顾分析:通过前面第五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永嘉之乱到北魏统—北方,北 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凋敝,土地荒芜,富豪兼并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 加上一些地主豪强隐瞒其实际控制的人口,使得政府掌握的人口数很少,严重 影响征税。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宣布按 人口数来分配田地。而在均田令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实行的是租调制这一赋税 制度。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接受国家授田的农 民要承担定额的租和调,除此之外,成年男子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租调制一 直延续到唐初。
材料— :
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 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
绵三两,输布者,麻二斤,皆书印焉。凡丁岁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布加五分之一)。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唐)李林甫《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
材料二: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解读通过材料一可以得知,在唐初的时候,除了租、调之外,男子如果不去府 徭役可以纳绢或者是布来代替。
租是指农民按照丁口数量向政府缴纳田税;
调是指农民向政府缴纳所需的各种具体土产品,物品种类可以因乡土所产 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庸:一种代役钱,后来固定化,成为一种代役税。
这种租庸调制可以用庸来代替徭役,使得农民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农 业生产,不会忙到一般被拉去服徭役,从而促进农业生产量的增加,政府的赋 税收入也可以随之增加。
材料二是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它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 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1970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现藏于陕西 历史博物馆。这块银饼上刻有錾文:“怀集县开十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 乐、典陈友,匠高童。”其中,“开十”指唐朝开元十年(722)。铭文详细地记 载了进贡租庸调银的县名、时间、重量,以及负责的地方官及工匠姓名,以备 查验,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对庸调银的重视,庸调对于当时的赋税制度起着重要 作用。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 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 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 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
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 炎建议作两税法。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 解读:在唐朝初期,征收赋税的办法是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战事四起, 到处征收赋税,没有一定的标准,赋税征收混乱。征税的官吏乘机侵吞,随意增 加课税,使得百姓经受不了这种困窘,都逃亡成为没有户口册登记的人。并且土 地买卖日益严重,土地兼并之风盛行,这使得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 田制已经完全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这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为了解决这种危机局面,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 2 ) 变 化 材料—: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户无主客,以 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三十税一,使与居者 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 设问:根据材料一,归纳两税法的大致内容。对比从魏晋(北魏)到唐代时期
的赋税制度,其征税标准。并归纳从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答案:大致内容:
① 一年赋税夏、秋两次征之。夏税限六月纳清,秋税限十一月纳清。
② 户无主客,以贫富为差,人无丁中,以现居为簿。当地人和外来户都 编入现居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主要是土地)多少定户等,按照恳 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税额。
③ 由先前的量入为出变为量出为入。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 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征收。
④ 没有固定居处的商人,也要向所在州县缴纳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作 为税收。
⑤ 旧的租庸调和杂徭、杂税全废,但丁额不废。
对比: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北魏)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唐初期 租庸调制 租、庸、调
唐后期 两税法 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 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演变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 转为财产。
设问:根据前面所学的赋税制度(包括两税法),并结合以下材料,思考两 税法有什么利弊。
材料— :
(唐德宗)问:“百姓乐乎 ”对日:“不乐!”上日:“今岁颇稔(丰 收),何为不乐 ”对曰:“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 税而殊求者殆过于税……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 每有诏 书优恤,徒空文耳!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3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 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三: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绿丝未盈斤。 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 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丝絮如云屯。号为羡馀物,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答案:
利:①扩大纳税的主体,扩大纳税面,确保封建王朝税收,解放唐朝政 府财政危机。
②中央财政实力得到加强,起到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③否定了以“人丁”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开创了我国封建历史上以 土地和财产为基本计税依据的先例。
弊:①税外加征,税外又出台许多苛杂,人民负担逐渐加强。
②配额不均。但由于战乱,田亩数量变化很大,仍以旧额摊派赋税, 十分不合理。
总结:根据思维导图进行总结。
五、思维导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
(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
设立与完善过程
(隋唐)科举制
意义
内容
e三省六部制
作用
(北魏)租调制
(唐初)租庸调制
0 赋税制度
内容
e (唐后期)两税法
作用
六、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2.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3.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4.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5.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6.韩国磐《隋唐的均田制度》 7.杨际平《均田制新探》
8.张泽成《唐五代赋役史草》 9.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 10.钱穆《国史大纲》
1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参考史料:
1. (唐)房玄龄等著《晋书》
2. (五代)王定保《唐撼言》 3.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 (唐)李林甫《唐六典》
5.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6. (宋)欧阳修《新唐书 ·百官志》
参考论文:
1. 李宜春《论西汉的内朝政治》
2.黄炬《政治生态视野下的隋唐科举制探析》
3. 胡宝国《魏西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
4. 张旭华《隋及唐初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5. 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6.吉素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流弊及其原因分析》
参考视频:
1. 纪录片《科举》
2.B 站北京大学邓小南《中国通史》中隋唐史的讲课:BV1AW41187tX
参考课件:
1.苗颍《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李芬《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吴政佐《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4.王和河《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5.石再一《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6.张伸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