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教案一、 课标要求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2、 认识唐朝文化对东亚乃至世界的影响,并认识其取得成就的 原因。二、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儒学、道学和佛教的发展历程及其关系2、 难点: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三、 逻辑思路本课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 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这四个子目之间为并列关系。分别讲述 了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以及中外关 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除了儒学、佛教与道教的交流外,中外 之间文化交流也是本课中十分突出的部分。本课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比较适合学生理解,但内容 相对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整合知识,协助 构成知识框架。此外,在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认识唐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的基础 上,进一步提高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四、 内容整合三国至隋唐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宗 教、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 成就。在这一时期,儒、佛、道三是鼎立,相互影响,深刻影响 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文学艺术方面,涌现出了众多杰出诗 人,留下了许多脍炎人口的作品;科技方面,在数学、医药、 地理学和农学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外交流方面,涌现出了法显、玄奘、鉴真等代表人物,他们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三教并立1)西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儒 家思想获得独尊地位。2)魏晋南北朝时期,① 东汉末年兴起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并 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②外来的佛教盛行,吸收儒学与道教的思想,并逐渐本土 化③ 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国家战乱,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儒家思想无法解决现实问 题,儒家理论受到人们质疑。与此同时,佛教从西域传入,受到人们欢迎,而道教作为本土宗教,讲究修身炼丹成 仙,也受到统治者的追捧。佛道兴起,冲击了儒家的统治 地位,儒学面临挑战。此外在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 与儒家合流,形成玄学。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主张“道”、“无”,崇尚“自然”、“清谈”。三教合一趋势(1)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自魏晋以来, 儒佛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出现三教合流的趋 势。(2)唐朝时期也出现过“三教并行”的局面,奉行老子为祖 先,道教受到尊崇。武则天时期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此外由于佛 教的盛行也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影响到了政府的利益,因而 魏晋到隋唐时期都不乏对佛教的抨击。反佛教斗争(1)背景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概况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北魏、北周以及唐代的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2)概况:唐朝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 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学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 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 文学艺术首先在文学上,曹魏时期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 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北朝民歌。唐朝时期是 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 人。在书法方面,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走向了自觉阶段,各种书 体都比较完备,王羲之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书法家,被誉为“书 圣”隋唐时期的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作出 了新风格——颜筋柳骨在绘画上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创作了《女使箴图》等优秀的作品人物画方面造诣颇深。隋唐时期宗教画的生活气息浓厚, 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画、花鸟画成为绘画的主题。 吴道子被誉为“画圣”。此外,石窟艺术也异彩纷呈,例如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 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它们都因佛教的广泛传播 而修建,体现了宗教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 库。3、 科技时间 三国至魏晋 隋唐时期数学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农学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医学 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时期政 府编纂《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 的国家颁布的药典地理学 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 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天文学 唐代僧一行是世界上使用科学手 段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印刷术 唐代雕版印刷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的配方;唐 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 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 桥4、 中外文化交流(1)东晋法显去往天竺取经,并著有《佛国记》(2)唐朝时期玄奘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求法安(3)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4)众多国家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5)许多来自西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商人来华贸易并在中国定居(6)唐代的舶来品日益普遍,中外贸易频繁五、 解决方案1、知识点分布零散对策:教材上本课逻辑清晰,四个子目之间为并列关系,易于学 生理解,但知识点分布得相对分散,且内容比较多。因此,提前布 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对教材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类整理和对比 分析能够初步整理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在宗教思想、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取得的具体成就。有助于上课效率的提高, 也能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教材内容浅显,难以把握学习重点对策: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学生容易浮于表面,靠死记硬背具体 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显然不符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分析这些思想文化新 成就取得的社会条件,如经济发展、政治局势、选官制度、统治者 态度、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等,从而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 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补充相关史料或示范帮助等方式,引领学 生分析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文化成就取得的社会条件,探究这一时 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途径,特别是唐朝时期深受域外文化影响的具 体表现,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六、 思维导图(文学艺术科技)1、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2、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发展 3 、 魏晋时期:道教传播;佛教本土化;儒学吸收佛道文化4、隋朝:三教合一5、唐代:三角并行 反佛灭佛与儒学复兴1、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北朝民歌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走向自觉阶段——王羲之;隋唐“颜筋柳骨”3、绘画:东晋顾恺之《女使箴图》4、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1、数学:南朝祖冲之圆周率2、农学: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4、天文学: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5、医学: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国家颁布《唐本草》1、东晋时期法显西游《佛国记》2、唐代玄奘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空海来长安求取经法3、唐朝首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4、日本、新罗等国向唐朝派出遣唐使与留学生5、许多西亚商人来华定居6、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儒道佛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思考问题:1、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是什么 2、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古代科技发的的原因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七、参考资料1.《中国古代史》朱绍侯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赵克礼、徐赐成,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1年版。3.《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吴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版。4.《试论佛教中国化》方水,《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5.《唐朝文化史》徐连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6.《中外文化交流史》何芳川,国际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7.《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中华书局2014年版。8.《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察与研究》滕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9.《从“三武灭佛”看道教排佛》蒋裕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10. 《“三武灭佛”对麦积山石窟的影响》孙晓峰敦煌学辑刊1998年02期。11. 《法显西行与东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马娜晋中学院学报2016年06期12.《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杨乙丹《古今农业》2006年02期13. 《空海入唐求法行止考》艺苑2017年03期14. 迟习军纲要(上)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15. 唐朋纲要(上)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16. 王如海纲要(上)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