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如表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表。据此可知( )类别 享受对象 资金来源合作医疗(互助保险制) 主要是农民 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劳动医疗(企业保险制) 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 企业福利费留成公费医疗(国家保健服务制)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废军人,高校学生等 国家预算支出A.国家重视全民卫生健康意识 B.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C.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 D.国家治理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2.1960~1992年的三十多年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从53.2岁增加到65.6岁,增加了12岁多。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从46.2岁增长到63.2岁,增加了17岁。影响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变化的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医疗卫生水平 ③民族、种族差异 ④国内外战争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A.农村医疗资源贸乏状况得到缓解 B.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建立 D.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4.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这表明我国( )A.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B.已经建设成为了“福利国家”C.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 D.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5.新中国成立前,南方十几个省区血吸虫病肆虐。1953年,一批专家来到江西余江乡,他们征集粪便样本,打听如厕和处理排泄物的方式,用科学仪器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很多群众抵触情绪很大,交出空的样本盒,甚至以泥土、牲畜粪便等伪造。这表明( )A.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B.增强疫区人们卫生意识的紧迫性C.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D.需要加强卫生人员工作的科学性6.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评价中国是“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卫生健康治理的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了实质性提升(表)。据此可知,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 )时间 医疗机构/个 每万人执业医师数/人 人均预期寿命/岁 婴儿死亡率/%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949年 3670 7 5 9类41项2020年 102.3万 73 77. 3 5.3 14类54项A.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保障模式 B.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C.提升了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 D.提高了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7.1950年,南京市卫生局先后组织了58个宣传队、派出两辆巡回宣传车,进行卫生防疫宣传,并举行了44次集体游行,举办了历时12天的卫生展览,开展卫生讲座147场,卫生宣讲334次。此举旨在( )A.提高民众公共卫生意识 B.推动医学教育发展 C.培养高级医学研究人才 D.建立医疗卫生体系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有( )①净化饮用水 ②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③乡村居室、厕所等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④讲究个人卫生成为习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如图是建国初期宣传画,该作品( )A.控制了疫病的爆发和扩散 B.开启了对疫病的专业研究C.标志卫生防疫体系全面建立 D.有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10.新冠感染疫情中,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虽然尚处于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A.技术应用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B.现代生物技术助力疫情防控C.科技发展阻止了病原体传播 D.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疗诊断11.仅1851年至1867年,柏林就有18000多人死于霍乱。自1871年柏林成为帝国首都后,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至1878年柏林已建成长达744公里的排水网管,具有排泄一天一夜大暴雨的能力。这一做法( )A.阻断了城市发洪水现象 B.提高了市民的卫生观念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D.提供了城市规划的蓝本12.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表明( )A.新中国的医疗技术领先世界B.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C.西医必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D.中、西医团结合作能够取长补短13.1952年初,中共中央开展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华医学会出版《防御细菌战常识》供各地学习采用;教育、文艺界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一致声讨侵朝美军撒布细菌的罪行并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这表明当时我国( )A.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B.医疗结构的服务职能正不断扩大C.将疫病防治与政治运动结合起来 D.抗疫防疫是对美斗争的主要方式14.195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的卫生事业发展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1952年,第二届金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的发展原则。这反映了( )A.较完善的医疗体系 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C.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D.人民生活极大改善15.18世纪以后,天花接种首先从英国传人北美。民众在天花爆发时求助于它,殖民地和地方政府也不断规范和推广这一技术。为了更好实施接种,各地相继建立天花接种医院,以避免接种可能带来的传播天花的风险。天花接种技术在北美的推广( )A.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 B.推动了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C.消除了天花对人类健康危害 D.极大提高了当地政府的职能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英国政府,枢密院作为国家最高防疫领导机构,全盘指导国家的防疫工作;郡治安法官具体领导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而教区牧师和教会执事则具体负责法令的执行与措施的实施,他们每周要向治安法官递交一份疫情报告,其中包括染病人数和死亡人数。起初法令要求染病住户主动隔离,后来鉴于成效有限不得不趋向制度化和强制化。在大疫面前,英国职能部门与官员大都能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英国君主也经常过问防疫事务并下达指示,而以乡绅阶层为主体的地方官员在接到法令和指示后,往往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来组织地方防疫。中世纪愚昧、落后的天谴疫病观念为进步、理性的观念所取代,疫病不再被认为是上帝意志的体现,不再是对人类罪孽的惩罚,它只是一种生理病痛,只要措施得当是可以战胜的,这为医生等专业人士走向防疫前台提供了机会。有学者估算,在16、17世纪的防疫斗争中,政府投入与私人募捐投入的经费总计为33800磅,与同期欧洲国家相比,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材料二 1950年,卫生部成立中央防疫总队,下设6个防疫大队。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发动群众、宣传群众,让群众自己起来同疾病和不卫生习惯作斗争。各地广泛组织清洁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在全国各地建立卫生防疫站,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等工作。1954年,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明确,应逐步建立国家的监督制度。1955年,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对18种传染病的管理办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全国卫生防疫机构建设经验的同时,国家决定建立中国预防医学中心。从此,从国家预防医学中心到省、地县及各部门卫生防疫站,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卫生防疫组织体系。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启动时期。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防控传染病工作中的职责做出了明确的分工。同年,国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摘编自王碧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6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的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为建立卫生防疫组织体系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意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在中国内地建立,它们为外国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教会组织联系密切,能及时输入新技术,使教会医院在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国医生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校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教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中医受到严重冲击,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摘编自傅维康等主编《中国医学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前中医药学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表中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分类,保障对象有农民、企业单位的工人和职员、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残废军人,高校学生等,受保障的人越来越多,涉及到农村和城市,由此可知城乡医保体系建设已稳步推进,B项正确;材料涉及到部分群体,不是“全民”,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不能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市场化”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资源;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国内外战争的发生,也会影响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变化。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人口平均寿命变化与民族、种族差异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3.A【详解】结合所学,根据宣传标语“赤脚医生遍山村 合作医疗气象新”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通过医疗赤脚医生下乡活动来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A项正确;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排除C项;赤脚医生深入农村,只是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从中无法可知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的建立,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免疫、防治传染病和监督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等工作的大力开展等,表明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C项正确;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已经建设成为了“福利国家”,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我国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根据材料“很多群众抵触情绪很大,交出空的样本盒,甚至以泥土、牲畜粪便等伪造”可知,当地群众抵触国家卫生专家的诊疗防疫方法,表明对疫区人们卫生意识亟待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建立城乡健康档案,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医疗保障体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卫生人员工作的科学性,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到2020年,医疗机构数量、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卫生健康治理成效显著,全民素质实现实质性提升,由此可知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上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治疗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C项正确;题干中医疗机构数量、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不能体现符合国情的模式特点,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南京卫生局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卫生防疫宣传和动员工作,意在提高民众公共卫生意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针对民众的卫生防疫宣传,没有涉及政府加强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的措施,排除BC两项;卫生防疫宣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民众卫生意识,而不是建立医疗卫生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①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④正确,排除A项;③正确,排除B项;②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材料宣传画中有“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标语,结合所学,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国家的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人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毛泽东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政务院成立由周恩来挂帅的中央防疫委员会,全国城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防疫卫生运动,这次运动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项正确;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城乡的卫生面貌,对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能完全控制疫病的爆发和扩散,排除A项;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始前,对疫病的专业研究就已经开始,排除B项;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167次会议批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普遍建立卫生防疫站。同年,卫生部召开第一届卫生防疫站工作会议,讨论研究贯彻执行政务院的决定。从此,中国卫生防疫体系建立起来,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根据材料“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正确;人工智能技术不是现代生物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技阻止了病原体传播,排除C项;D项只提及辅助医疗诊断,而材料涉及医疗诊断、疫情分析、图像识别等诸多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11.D【详解】从材料里由于霍乱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并修建了744公里的排水网管来排泄洪水。这做法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蓝本,D项正确;阻断了城市发洪水现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这一做法是疫情后,与市民卫生观念提高无直接影响,排除B项;材料时间德国还在工业革命进行中,排除C项。故选D项。12.D【详解】根据材料“1960年......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可知,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说明中、西医团结合作能够取长补短,D项正确;新中国的医疗技术领先世界,在材料中无法判断,排除A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医必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初,中共中央倡导开展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得到中华医学会、教育、文艺界和中国红十字会的积极响应,表明当时我国将疫病防治与抗美援朝、巩固政权的政治运动结合起来,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时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排除A项;“医疗结构的服务职能正不断扩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抗疫防疫与对美斗争的关系,而且也不能说这是主要方式,毕竟当时处在抗美援朝阶段,军事斗争才是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从“面向工农兵”“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可得出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当家做主,C项正确;当时没有形成较完善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B项;当时地人民生活并没有较大改善,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为了更好实施接种,各地相继建立天花接种医院,以避免接种可能带来的传播天花的风险。”可知天花技术在北美的推广有利于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医学技术,排除B项;“消除了天花对人类健康危害”此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当地政府职能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16.(1)原因:严密的防疫措施;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理性进步的观念意识;近代早期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强大的经济实力;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影响:改善了公共卫生状况;构建了英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使英国人口死亡率下降,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2)措施: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逐步建立国家的监督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卫生防疫组织体系;开展卫生体制改革;以法律形式保障人民健康;完善卫生应急机制的信息化建设;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任答四点即可)意义:有效促进了全国城乡环境卫生的改善;疫病的消除,移风易俗,国家的改造,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推动了我国防疫制度的不断创新。【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枢密院作为国家最高防疫领导机构,全盘指导国家的防疫工作;郡治安法官具体领导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而教区牧师和教会执事则具体负责法令的执行与措施的实施”可分析出严密的防疫措施;根据材料“以乡绅阶层为主体的地方官员在接到法令和指示后,往往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来组织地方防疫”可分析出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根据材料“进步、理性的观念所取代”可分析出理性进步的观念意识;根据材料“”可分析出近代早期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根据材料“府投入与私人募捐投入的经费总计为33800磅”可分析出强大的经济实力;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影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改善了公共卫生状况;根据材料“这为医生等专业人士走向防疫前台提供了机会”可分析出构建了英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使英国人口死亡率下降,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2)措施:根据材料“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可分析出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根据材料“逐步建立国家的监督制度”可分析出逐步建立国家的监督制度;根据材料“国家预防医学中心到省、地县及各部门卫生防疫站,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卫生防疫组织体系”可分析出建立较为完善的卫生防疫组织体系;根据材料“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可分析出开展卫生体制改革;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可分析出以法律形式保障人民健康;根据材料“国家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网络直报系统运行”可分析出完善卫生应急机制的信息化建设;根据材料“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防控传染病工作中的职责做出了明确的分工”可分析出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任答四点即可)意义:根据材料“各地广泛组织清洁卫生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可分析出有效促进了全国城乡环境卫生的改善;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疫病的消除,移风易俗,国家的改造,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根据材料“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启动时期”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了我国防疫制度的不断创新。17.中医药学必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坚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西医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加强中医药学人才的培养等。【详解】根据材料“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中医受到严重冲击,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中医药学必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坚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西医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加强中医药学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思考作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