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二、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宋代政治新变化。(二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及其原因,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较为全面地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三、逻辑思路本课共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 法”和“南宋的偏安”。四个子目间前后承接,由第一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弊端, 引出第二子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所反映的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由此,为了解决北宋 所面临的困局,范仲淹、王安石相继开展变法改革,这就是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但是,变法并未挽救北宋的困局,反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党争,造成了北宋的危局。北宋亡后, 南宋建立,相比于前朝,南宋的军事素质明显提高,由此带来了偏安的局面,此即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由此,拟依照教材顺序,从“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 变法”和“南宋的偏安”四个方面讲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状况,尤其注意理清各子目间的逻 辑关系,帮助深化学生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和客观把握宋史研究中的 议性问题。四、内容整合(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本目教学要点本目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从宋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散机构权力和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三 个方面入手,系统呈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各项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将宋初加强中央 集权的措施同晚唐五代的混乱状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2.内容整合(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即今开封,史称北宋。北宋建立以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 国的分裂局面,形成了长时间的稳定统治。(2)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措施赵氏天下虽已确立,但晚唐以来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阴霾却始终笼罩在宋太祖的心头。 961年,宋太祖召见宰相赵普,向他询问晚唐五代占乱的原因和治国之方。“初,帝既克李筠及李重进,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 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认为,造成晚唐五代分裂局面的原因一是在于“方镇太重”,二则在于“君弱臣强”, 对此,他提出了三点针对性的意见,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根据赵普 的建议,宋太祖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首先,宋太祖削夺晚唐以来“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的节 度使的权力。一方面,宋太祖“罢领支郡”,即让节度使只负责其坐镇之州的政事,其余支 郡管理权收归中央,由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大大缩减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另一方 面,宋太祖又将一些资历较深的节度使调任中央,将空缺岗位以文官之州接任。由此,经过 一段时间的过渡,节度使逐渐成为荣誉性的虚衔,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即赵普的“稍夺 其权”。其次,宋太祖设置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监管地方赋税收缴事宜,也就是赵普 所说的“制其钱谷”。最后,宋太祖又“收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中央禁军,一部驻 扎在京师附近,拱卫京师,另一半分驻地方,同时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驻地,使得“将不 得专其兵,而兵亦不至骄惰”,防范将领专权和兵士懈怠。但是,以上措施虽解决了“方镇太重”的弊病,但却还不能完全解决“君弱臣强”的问题。 为此,宋太祖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为了分散机构事权和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为分散机构事权,在中央,从皇帝到各具体事物机构,形成了一套囊括财政、行政、军政 和监察的中央权力分配系统。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在皇帝之下,有非常设的、由中枢机构首 脑成员集体决议军国大政的御前会议。三司即由盐铁、度支、户部合并而来的官职机构,其 长官为三司史,又称计相,专掌财赋之事。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 高行政机构。宋初仍沿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官衔的习惯,同时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 相,行使执政的职能。除参知政事以外,执掌军政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也是执政。 枢密院是宋朝最高的军事机构,官员通常任用文官,有调兵遣将的权力,但不参与军队的日 常管理,军队平时的统领和训练则由禁军的管理机构“三衙”负责。“三衙”是殿前都指挥 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的统称,三衙长官为武官。与枢 密院不同,三衙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此外,宋初还设立了完备的台谏机构行使监察职能, 其长官为御史中丞和知谏院。在地方,北宋在州一级机构设置了知州,同时又设置通判,与 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相互制约。在路一级,北宋则设立了地位相等的安抚司、转运司、 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四个路级机构。其中,安抚司为帅司,统领一路民政事宜,转运司 为漕司,负责转运物资事宜,提点刑狱司为宪司,主管一路的刑狱和治安事务,提举常平司 则为仓司,掌管一路的粮仓、劳役、农田水利等事务。四司在不同方面对一路起监察的效用, 合称“四监司”。为抑制晚唐五代以来武将势力的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除上述分散枢密院、禁 军事权以外,宋初还采取了各种抑制武将的措施。一方面剥夺武将权力,罢免宿将兵权,以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另一方面,北宋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进一步提高文官和士 人的地位。通过这些措施,宋朝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②影响有利方面: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中央集权。不利方面:行政效率低下,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三冗二积”的困局。(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本目教学要点本目主要从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两个方面展现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统治危机,教师在教学中 应注意理清逻辑关系,讲清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的成因。针对学界关于宋代“以钱财换和平” 和“积贫积弱”论争,教师应在吸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保有余地,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2.内容整合宋代积贫积弱的局势,主要表现在其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上。北宋建立以来,其最大的边 防压力来自于辽和西夏,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势进攻,坚守崇文抑武、守内虚外方针的北 宋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在与辽夏的战争中,北宋并未取得优势。1005年,宋辽于澶渊郡 澶州即今河南濮阳签订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为宋辽换来了近百年的和平,虽然宋朝每年给 辽送予岁币,但较之于连年战事所带来的庞大军费开支,岁币之数不足挂齿。加之宋辽停战 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设互市,宋朝将丝茶等物产大量出售到辽朝,又增补了大量的财赋收 入,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应是可取的。然而,宋辽、宋夏关 系中宋朝处于下风的局面毕竟给宋朝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仅是频吃败仗,送予岁币、岁赐 给宋朝带来了财政压力,同时,为了避免连年战事所带来的人员流散、难于控制的问题,宋 朝的养兵数额日益上涨。庞大的军队大大加重了宋朝的军费负担,加之机构重叠、入仕过滥, 养官费用也成为一笔财政负担。在如此沉重的养官养兵负担下,北宋积弱的局面便逐渐形成 了。(王安石变法1.本目教学要点本目在初中教材中并未涉及,同时学界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众说纷纭,因此,教师应 把握重点,以点带面,在呈现学术前沿主流观点的同时,启发学生主动思考。2.内容整合(1)庆历新政面对积贫积弱的困局,一群有识之士开始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这其中,以范仲淹主导的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主导的王安石变法为代表。围绕着整顿官僚系统,范仲淹发起了改革。庆 历三年,范仲淹向宋仁宗呈递《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一曰明出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 厚农桑……七曰修戎备……八曰减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范仲淹所提出的改革措施意在限制冗官,提高北宋各级机构行政效率,进而达到节省钱财 的目的,但由于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便归于失败。(2)王安石变法在范仲淹之后,王安石又开展了了更为具体的新一轮变法。变法以“理财”和“整军”为 中心,涉及到农业、商业、军事、科举和教育等诸多领域,意图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富 国方面,为了解决积贫的问题,王安石推出了青苗法,即各地方官在青黄不接之际,由政府 出面,为农民发放贷款,收成后,农民加付利息还予官府。与此同时,王安石还推行市易法, 即在大城市设立“市易务”作为管理城市商业的机构。市易务收购市场上的滞销货物,俟机 发售,并根据市场情况制定物价。通过这种国家介入商业经营商务的手段,宋廷获得了大量 的商业利润。而在强军方面,王安石大力推行保甲法,即将农民进行一定规模的编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治安管理和军事训练,企图达到兵农合一的目的。一方面,王安石变法通过开源节流的办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 善了农民的困顿局面,促进了北宋的经济发展,北宋积贫的局面有所改观而另一方面,由于 变法涉及面过广,用人不当且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所脱漏,因此在许多方面都危害到了百姓的 民生利益;加之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此外,变法在强军方 面也没有取得实际效益。(四南宋的偏安 1.本目教学要点南宋基本上沿袭北宋的政治、军事体制,因此,本目无需对南宋的政治和军事状况多加赘 述,而应侧重于南宋的偏安局面的解释。2.内容整合(1)南宋的建立范仲淹、王安石等仁人志士的变法改革并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困顿局面,反而造成了 朋党攻讦、伐异党同的混乱局面,北宋进一步陷入危险局面。1127年,北宋为金朝所灭, 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同年,赵构于应天府即今河南商丘称帝, 建立南宋,定都临安。(2)南宋偏安局面的形成南宋建立后,又与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展开了一系列争斗,这其中,以宋金战争为主。但 相较于前代屡战屡败的局面,南宋在与金军的对抗中,军队素质明显提高,出现了南宋中兴 四将,即韩世忠、张俊、岳飞和刘光世四人,这其中,又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最为 卓著。岳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因此,金人素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一语来形容岳 家军。因此,在宋金的几次战争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维护了其偏安江南一隅的局面。五、解决方案(一关于宋朝制度复杂,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宋朝制度定型于宋初,其后沿袭宋初制度,而宋初制度主要是围绕着晚唐五代以来的社会弊 病而制定的。由此,教师应对教材中涉及较少的晚唐五代历史有一定的把握,抓住时代特征, 理清思路进行讲解。(二关于学界争论较多,讲解困难的问题宋朝制度繁杂,学界争论也较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吸收学界较成熟的通行说法的 同时,为学生保留一定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自主探究、自主甄别,将 史学研究前沿成果同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六、思维导图(t*rt立与的一中其程2WMu2收n0中决重税加幅*初中内素程的的s制试路隋力调 *u时构甲的m注压站明压力南财破地机usera1安安1王家6评r南编安与9标网*的acW的)七、参考资料(一)重要论文1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李昌宪:《略论宋代知州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苗书梅:《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职能》王世农:《宋代通判论略》蒋文轩:《宋代州制研究》陈长征:《北宋中央控驭地方的派出机构——路》郑世刚:《略论宋代“路州县”三级行政体制》贾芳芳:《宋代地方政治》王曾瑜,贾芳芳:《宋代地方与中央关系问题研究》屈超立:《宋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简论》王晓龙:《宋代路级机构间关系之研究》贾芳芳,王亚庆:《宋代地方政府之官吏关系与地方政治》余蔚:《完整制与分离制:宋代地方行政权力的转移》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2.使职制度刘后滨:《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在唐宋制度变迁中的意义》贾玉英:《试论北宋的官、职、差遣分授制度》赵忠祥:《试析宋代的吏强官弱》 3.三司黄亚娟:《北宋三司使研究》 4.三衙陈峰:《论宋初三朝的禁军三衙将帅》孔繁敏:《南宋的三衙诸军》范学辉:《北宋三衙职能问题试探》范学辉:《宋代皇权与三衙用将》范学辉:《论北宋制衡三衙的相关措施》范学辉:《北宋三衙管军素质状况的动态考察》范学辉:《南宋三衙管军制度若干问题考述》范学辉:《北宋三衙的地位、待遇及其政治作用》 5.宋代的军事管理体制杜文玉:《南宋军制研究》王青松:《南宋军事领导体制研究》 6.四监司戴扬本:《北宋转运使考述》汪圣铎:《宋代转运使补论》王丽:《北宋转运使的设置问题探讨》方宝璋:《宋代在财经上对转运使的监督》 王洪心,刘凤茹:《宋代转运司论略》李昌宪:《也谈北宋转运司的治所》屈超立:《论宋代转运司的司法职能》宋炯:《宋代提举常平司的沿革与财政体系的变化》贾玉英:《宋代提举常平司制度初探》戴建国:《宋代的提点刑狱司》王晓龙,贾秋莹:《宋代路级机构财政职能考论——基于提点刑狱司的研究》王晓龙:《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王晓龙:《从提点刑狱司制度看宋代“路”之性质》余蔚:《分部巡历:宋代监司履职的时空特征》莫家齐:《具有特色的宋代监司巡检制度》徐东升:《论宋代的监司关系——以转运、提点刑狱和提举常平司为中心》金圆:《宋代监司监察地方官吏燕谈》金圆:《宋代监司制度述论》 7.台谏制度刘杰:《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探究》虞云国:《试论宋代对台谏系统的监控》汤毅平:《宋代台谏合流论》刁忠民:《关于北宋前期谏官制度的几个问题》贾玉英:《台谏与宋代权臣当政》吴晓萍:《宋代中央行政监督制度与宋代社会政治》贾玉英:《宋代台谏合一之势探析》刁忠民:《北宋前三朝台谏制度述论》刁忠民:《论宋哲宗至高宗时期之台谏制度》刁忠民:《论北宋天禧至元丰间之台谏制度》虞云国:《宋代台谏系统的破坏与君权相权之关系》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 8.燕云十六州狄宁:《浅析燕云十六州的占战略价值》杨小敏:《宋人对辽朝的畏惧心理和“燕云”情结》孙建民:《燕云十六州与宋初宋辽的军事策略》 9.三冗二积及其争论王恩厚:《北宋“三冗”弊政述评》林哲敏:《刍议宋朝的“三冗”问题》赵云旗:《论北宋中叶改革“三冗三费”的得失》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朱筱新:《北宋“积贫积弱”时弊形成缘由》李笑梅:《北宋“积贫积弱”成因新论》李裕民:《破除偏见,还宋代历史以本来面目》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10宋代的募兵制及其养兵政策程民生:《简述宋代募兵制的根源及确立》程民生:《北宋募兵制的特征及其矛盾》范学辉:《募兵制度与北宋的“百年无事”》张德宗:《北宋的养兵政策》罗炳良:《北宋“强兵政策”简论》王育济:《关于北宋“养兵之费”的数量问题》11.澶渊之盟与宋“以钱财换和平”相关问题陈峰:《北宋御辽战略的演变与“澶渊之盟”的产生及影响》漆侠:《辽国的战略进攻与澶渊之盟的订立——宋辽战争研究之三》 赵永春:《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王晓波:《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赵永春:《“澶渊之盟”对宋金和战的影响》 金石:《重评“澶渊之盟”》袁志鹏:《澶渊之盟研究述论》陈峰:《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12.庆历新政漆侠:《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读欧阳修<朋党论>书后》王瑞来:《试论导致庆历新政失败的一个因素——读范仲淹致叶清臣信》 诸葛忆兵:《范仲淹变革思想论——兼论与王安石变革之异同》陈植锷:《从党争这一侧面看范仲淹改革的失败》14.王安石变法(1)统论李华瑞:《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 李世宇:《皇权与王安石变法》冷辑林,乐文华:《宋神宗是熙丰变法的主宰》 胡昭曦:《熙丰变法经济措施之再评价》田晓忠:《宋代的“富民”与国家关系——以税制改革为核心的考察》 汪家伦:《熙宁变法期间的农田水利事业》徐正华,何建华:《试论王安石变法中的军政改革措施》 朱凤祥:《论王安石对教育的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刘圆圆:《试论北宋神宗时期的教育改革》马先彦:《科举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首次匡定——对王安石科举改革的几点思考》 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周良霄:《王安石变法纵探》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顾全芳:《评王安石变法》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李裕民:《从王安石变法的实施途径看变法的消极影响》 陈晓珊:《历史地理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陈念祺:《王安石变法的几个经济问题》朱瑞熙:《20世纪中国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葛金芳:《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述评》(2)专题①青苗法顾全芳:《青苗法研究》方宝璋:《略论宋代青苗法的弊端》刘德:《青苗法之得失及其原因谈略》杨乙丹,王雅楠:《道义的偏离与创新的失败——传统农贷制度视角下北宋青苗法 之再考量》张全明:《社仓制与青苗法比较刍议》王文东:《宋朝青苗法与唐宋常平仓制度比较研究》 刘秋根:《唐宋常平仓的经营与青苗法的推行》②募役法朱瑞熙:《关于北宋乡村下户的差役和免役钱问题》游彪:《关于宋代的免役法——立足于“特殊户籍”的考察》 李娜:《北宋役法研究》张锦鹏:《北宋社会阶层变动与免役法制度创新》③均输法李晓:《论均输法》④市易法李晓:《王安石市易法与政府购买制度》 胡建华:《宋代城市市场管理简论》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析论》⑤农田水利法杨德泉,任鹏杰:《论熙丰农田水利法实施的地理分布及其社会效益》 张博:《北宋农田水利法规研究》李金水:《熙丰时期农田水利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原因》⑥保甲法王宏《北宋置将法渊源探研》杨德华,王荣甫:《略论王安石变法中“将兵法”和“保马法”的积极意义》⑦保马法姜叶帆:《浅论北宋“保马法”》15.宋代党争与士大夫政治郑锋:《如何看待北宋“元祐更化”》萧庆伟:《论熙丰、元祐党争的文化背景》 萧庆伟:《熙丰、元祐党争的特质及其蜕变》 罗家祥:《元祐新旧党争起因探源》刘文瑞,拓荒:《对元祐更化应重新评价》 方健:《从范仲淹的交游看朋党之争》姚大力:《论蒙元王朝的皇权》罗家祥:《论北宋党争的起因》李真真:《蜀党与北宋党争研究》郭学信:《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成因探析》郭学信:《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 张学玲:《北宋士大夫及士大夫政治》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李同乐:《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陈峰:《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 面研究为中心》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二相关著作钱穆:《国史大纲》邓广铭:《宋史十讲》 漆侠:《宋代经济史》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邓广铭:《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叶坦:《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 漆侠:《王安石变法》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邓广铭:《岳飞传》(二)参考课件姜浩男: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修石: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王翠香: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邱新泉: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韩旭: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李海青: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