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资源简介

第 1 2 课 从 明 朝 建 立 到 清 军 入 关
教 案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中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 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 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 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教学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解决方案: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除了把握课标要求和本课重难点之外, 还需要根据各个子目的内容侧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第一子目主要讲 明朝专制强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君主专制加强这一历史趋势。首 先,简单介绍明朝建立的经过;其次,讲朱元璋废宰相事件;最后顺势引出内 阁和宦官。第二子目需要重点讲授的内容为郑和下西洋、东南沿海倭寇问题以 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第三子目除了介绍明朝对北方 草原、藏族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治理外,还需要由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崛起顺带引 出明清易代问题,从而向下一课内容过渡。
三、逻辑思路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分别为: 第一子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二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第三子目: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 化为重点。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边疆问题和外部环境,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 第三子目讲内陆边疆顺便带出明清易代,为下一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做铺垫。本课教学设计没有改变课本原来的内容划分,依然保留了课本原有的逻 辑顺序。结合各子目主要内容及本课重难点,将各部分标题设计如下:
(一)中枢构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放眼世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三)危机显露: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四 、内容整合
新课导入
材料:
明孝陵图片
教师:(出示明孝陵图片)南京是一座拥有厚重文化内涵的古都,承载着中华民 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在今天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下,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皇 家陵墓——孝陵。同学们知道在这座陵墓中静卧的是哪一位帝王吗
学生:明太祖朱元璋
教师: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励精图治,乾纲独断,缔造了中国历史上 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进入课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的学习。
新课讲授:
(一)中枢构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材料:
姓名:米元璋
性别:男 民族:汉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都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材料:
元末农民起义路线图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二和课本导课部分,介绍明太祖朱元璋身世背景;展 示元末农民起义路线图,结合地图讲述农民起义军由1351年起义爆发至 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称帝期间逐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新王 朝的历史进程。
学生活动:通过材料分析和教师讲授了解元末农民起义的概况。
2.废除宰相 材料: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 多有小人,专杖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亚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 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披此频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米元璋《皇明祖训》
问题设计:出示材料四,引导学生思考明太祖为什么要废宰相 学生活动:
通过材料分析总结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 ■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宰相权势扩大 ·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独断专权
历史原因:历代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
■根本原因:宰相制度阻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3.设立内阁
材料: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米元璋《无题》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讲述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子明成祖朱棣宵衣旰食的勤 政事迹,进而引出内阁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忙的境况,帮助学生建立起“废 宰相”与“设内阁”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内阁的设立原
因。
问题设计:明朝为什么要设立内阁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讲授了解明太祖与明成祖两位帝王的励精图治,建立 起对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通过材料分析了解丞相废除后皇帝理政压力增 大,总结明内阁设立的原因:废宰相后,全国政务集于皇帝一身,压力骤
增。 材料:
(
侍从顾问
殿

)
) (
参与
尽归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部权
印 体 拟 内 阁
(

明宣

)事 务 决策
(


)
) (
X
(时期)
) (

) (
明神

)明太明成 祖 祖
明内阁政治制度演变图
教师活动:展示明内阁政治制度演变图,根据图表讲述内阁制不断完善的 历史进程,介绍内阁的概念和职能,解释“票拟”和“批红”的含义。
票拟:明朝内阁大臣将建议用纸贴在奏章上呈给皇帝,称为“票拟”。 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的讲授和直观图表感受内阁权利不断上升的趋势,掌 握“票拟”“批红”“大学士”等历史名词。
材料:
(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容,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杖之重,偃然 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明史 ·宰辅年表》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杖势稍重者,皆上窃 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问题设计:阅读P72 页课本与以上材料,试比较内阁与宰相的区别。
教师活动: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问题讨论过程中适当给予提 示和指导,讨论结束后请每组各一位同学总结本组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两种制度在职责、地位以及对皇权作 用方面的异同:两者均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但宰相具有决策权且 有官署,而内阁仅仅是咨询机构,且没有常置官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结合史料分析完成表格内容,从宰相到内阁的职权变化中体会明朝君主专 制不断强化的历史趋势。
4.宦官当权 材料: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
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 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要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 下内阁重拟。
——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杖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喷》
背景:(1)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红权逐渐转移到司礼监太监手中
(2)司礼监太监同时控制着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宦官势力不断膨 胀。
材料: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带,诬陷忠良,草管多命,狠如狼虎。
——《明季北略 ·卷三》
影响:
(1)宦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体现皇帝的意志,加强了专制皇权。
(2)宦官权力不断膨胀最终导致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二)放眼世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
1.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海路线图
)
时间:15世纪前期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地位: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
影响: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延续。 2.戚继光抗倭
明朝抗倭示意图
材料:
今之海寇,动计数万,借北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过数千,其余皆中 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
——胡宪宗《筹海图编》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赵文华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盗。
——谢杰《虔台倭慕》
背景:
(1)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2)明朝中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 过程:
(1)明朝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七战七捷。
(2)戚继光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结果:
(1)明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2)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 3.西方殖民活动
材料: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 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 上消失了……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 和文化中心,而是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 西班牙。近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 非洲和美洲。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
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 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被能,辄以乎 日所持火器遥攻之。披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 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析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 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 自此夷通市,逆得披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 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背景:
(1)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西欧火器制造技术明显领先于中国。 内容:
(1)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 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南部和北部。
(3)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危机显露: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朝形势图(1433年)
1.内陆边疆
(1)北方草原
①15世纪初开始,草原上的蒙古人分化为鞑靼、瓦刺两大集团。为防御蒙古人 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沿线共设置九个边防重镇,称为“九边”。
②明中期,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1449年,瓦剌在土木堡包围歼灭 明军,俘虏明英宗,史称“土木之变”。
③1571年明朝封鞑达靼首领俺答可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并在大同等边镇 开设互市场所,史称“隆庆和议”。此后明朝北部边防的压力得到缓解,直到明
亡,蒙古基本上不再对边疆构成威胁。
(2)藏族地区
明廷封授给藏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 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3)东北地区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 官号。
2.明清易代
(1)明朝灭亡 材料: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 而食。……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马懋才《各陈灾变疏》
背景: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冶摇摇欲坠。 材料:
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愿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 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见,以发度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娃一
人 。 ”
— —《明史 ·本纪第二十四庄烈帝二》
过程: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清的统—
①明朝时期东北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分,16、17世纪之交,女真 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②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③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④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 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
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思维导图:
从明相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明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旧海形势
内陆边睡与明清悬代
明弱的建立 康踪幸相 设立内 官官3权
那和下西 或题光机要
西方他民活动
日内田之隔
明清展代
北方草原 南牌地区 东北地区 明配灭亡
清的慎一
参考资料: 书籍:
1.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罗冬阳:《明太祖礼法之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李渡:《明代皇权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王其架:《明代内阁制度史》中华书局1989年版。
6.胡丹:《明代宦官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7.王天有、万明主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米生8.林仁 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伊克昭盟《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11.周远廉:《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12. 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13.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 14.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1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
论文:
1.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J].史林,2005(01):1-9+123.
2.李伯重.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全球史视野中的明朝灭亡[J].历史教学(上半月 刊),2017(02):6-15.
3.张鹏.历史问题链激活情境线索式教学设计——《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2020(07):55-58.
4.李子龙.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J].教育教 学论坛,2011(28):220-223.
5.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J].东北师大学报,1998(04):55-61.
视频:
纪录片《中国通史》《大明王朝》《历史纵横 · 明史 ·大明皇帝》 北京大学公开课《中国古代史》下张帆
课件:
1.张义俊: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2.王方印: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3.熊春华: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