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案

资源简介

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教 案
一 、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清朝统—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 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 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 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 、 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的封建专制与国家版图的奠定
教学难点:清朝前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及其影响
三 、 逻 辑思路
本课为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 二课,也是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一课: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奠定了 中国今日的版图;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则对故步自封的清朝形成了严峻的挑 战。因此,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讲述康乾盛世时期的君主专 制与疆域莫定,以及康乾盛世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
以康乾盛世为中心,本课的三个子目一脉相承: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促使康乾盛世出现并延续,而疆域的开拓与 奠定则是康乾盛世的重要表现;但康乾盛世之中也埋藏着危机,并于盛世后 期逐渐显露,使清王朝对内遭遇起义,对外渐趋落伍。
四 、 解决方案
(一) 课程导入
展示动画视频《清朝皇帝的一天》并引入一段材料: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病,不能披载,仍加鞭 策....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清)康熙帝
在清朝,皇帝因整日处理政务十分繁忙,应接不暇。以此引出清代 皇权独揽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引发学生思考乾纲独揽的原
因和背景,进一步思考清代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带着这些疑问 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讲授新课
1.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 奏折制度
(1)解释清初社会背景与奏折制度诞生之间的联系:康熙、雍正的赋税 政策:休养生息,减免赋税。清初的低体制与奏折制度的联系:低体 制的施行导致了官员“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局面的出现。乾隆 年间,官员赵璟曾分析知县的体禄。发现知县一个月的体禄只够用 五六天,如果没有另外的收入。便需忍饥挨饿余下的二十几天。生 计的压力逐渐导致官员间贪风盛行,但如此一来。便与清廷“休养生 息,减免赋税”的目的背道而驰。由此,清廷开始严查贪官污吏+
而这一过程中,皇帝对信息传递效率以及信息独享性的迫求推动了 奏折制度的产生。
(2)奏折制度的作用:大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便于皇帝独享.信息;便于 皇帝与官员进行秘密协商;皇帝可直接对接多个官员,编织监督网
络。奏折制度表明清统治者加强对信息渠道的“独断”.强化对官僚 机构的控制。
● 军机处的设立
(1)设立原因:
引入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爆值者 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 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
学生思考后得出:开疆拓土的事实和军机泄露的可能均要求皇帝 加强对军务的管控。由此诞生了军机处。
(2)展示故宫平面图
请学生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军机处与内阁的地位差异,并解释军机处 与内阁的职能区别。由图片可以直观地看出军机处位于养心殿外,内 阁大堂则位于午门旁。总结得出:军机处由皇帝直接监督,起草或处
理机要文书;内阁则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军机处的最高决策者是皇 帝。
(3)指引学生得出军机处的特点:精、简、速、密
● 大兴文字狱
(1)原因:清朝建立之初+政权尚未稳固。百姓更是将清朝的统洽视 为异族统洽,充满反抗情绪。
(2)举例分析: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清)徐骏《无题》
“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胡中藻《坚磨生诗钞》
(3)分析文字狱的作用:压制汉人民族意识。遏制反清舆论。巩固清朝 统洽。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文字狱代表著清统治者加强对臣民言论及思想 的“独断”。
2. 疆域的巢定
(1)通过展示清代中期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疆域四至,感受清代中 期辽阔的疆域。并进一步提问:清朝疆域何以达到如此广阔 清代 的统洽者又是如何管辖这辽阔的国土的呢
(1820年清朝形势图)
(2)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二目的内容,概括出清朝疆域的奠定 过程以及巩固措施。以表榕的形式最后展出,方便学生整理与记
忆。
边疆 背景 清朝版图开拓和巩固
东南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 殖民者, 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商战收投降。1684年,清 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10)17世纪中叶,沙皇俊国的势力侵 入我国黑龙江流 域 ; (②康熙前期,清军围困侵占维克萨 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墨 龙江、鸟苏里江流域包括座百鸟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 领土
北部 和西 北部 明朝末年,鞑靼分为 漢南蒙古和溪 北蒙古,瓦刺被称为漠西蒙古 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 使进贡
(0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 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 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②18世纪中期,原受准喝尔部统治 的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 兄弟起兵反清 (1经过与噶尔丹的长期斗争,1757年,清朝将准噶尔部彻 底击溃。两年,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 (2)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盘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 蒙古玉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早将 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 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 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 (1清初,清廷册封五世达赖以“达精喇嘛”尊号,康熙时, 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祥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 监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②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 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 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3. 统治危机的出现
(1)衰败的表现
① 人口大爆发,人地矛盾尖锐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② 农民起义及秘密社会
③ 外国殖民者的频繁活动
通过了解清朝统洽危机的出现,进一步思考可得出其原因:休养 生息+减免赋税导致人口激增。土地不足;低体制的持续存在导致 贪风难禁,吏洽腐败等等。
(2)清廷的对策: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引入材料分析清朝统治者拒绝与西方进行贸易的原因;请学生思考 此时英国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横向比较。
“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 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 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 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 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 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千渎,岂能曲徇所请 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悲。是以命大臣等
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 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 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披....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 究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预也!”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已卯
“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 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 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 嘉之。酮后母腐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 朝始称向化也。牌尔永遵,故兹救谕!”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3)严重的后果
清王朝的统洽渐渐江河日下
世界形势上看。东方渐渐落后于西方
(三) 巩固与小结
通过练习简单回顾本课内容:
1.康熙帝晚年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 来这一评价主要立足点是他(C)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缔造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2.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如此安排的主要原 因是(B)
①军机处官员能更好地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
②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③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④受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鉴于西藏的重要地位和文化的特殊之处,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 管辖所采取的措施有(D)
①建立僧官制度②设立卫所③册封达赖、班禅
④设置驻藏大臣⑤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
五 、 内容整合
第一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主要讲清朝专制的强化。首先,概 述“康乾盛世”和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勤政传统,其次以密折
制、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的兴起、摊丁入亩的出现等基本史实,讲述康 雍乾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盛世之象”。
(一)围绕皇权的决策机制
1.设立南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 房三足鼎立相互牵制
2.设立军机处
(1)目的:最初与承办西北军务有关;
(2)主要职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与承办军务相关,兼办河工、钱 谷等事。
(3)特点:简,人员少,机构简单,只设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二职。 速,简化手续,办事效率高。密,处于皇帝寝宫旁边。
(4)作用:提高行政效率,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3.密建皇储制度
(1)时间:雍正初期
(2)影响:突破皇位承袭立嫡立长的传统,使选贤重于传嫡长;减少 上层统治集团倾轧争斗与宗室大臣擅权;加强皇权。
4.严禁宦官专政与母后预政
5.密折制度
(1)特点:密、速、详
(2)作用:多渠道了解下情、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及官员
控制、加强皇权
决策
内阁
(处理一般文书)
皇帝
军机处 (中枢权力)
工 刑 部 部
行政
(六部) 理藩院
(掌少数民族事务)
兵 礼 户 吏 部 部 部 部
(雍正时期中央机构图)
(二)地方行政体系 1.督抚制度
(1)特点:控制督抚严密:督、抚在人事财政司法等关键问题上无决 定权;督、抚级别相近,彼此牵制;文武大员相互监督;“奏折”发挥地 方官员彼此牵制作用。清朝的总督、巡抚虽然位高权重,但并未构成地方 权力中心、造成地方尾大不掉的局面。
(2)作用:突出督抚权力:督、抚事权统一,减少了明三司并立时相 互推诿、延误事机的现象,有利于中央政策的贯彻和地方行政效率的提 高。
(三)文化专制与思想控制 1.崇儒重道是基本国策
2.严厉的文字狱
3.文化专制的社会影响
(1)社会黑暗,政治动荡,并直接促成了专制的衰落
(2)摧残文化,禁锢思想,并造成了长期的恶劣影响
(四)清朝君主专制体制的主要特点
1.在各项制度上要绝对突出皇帝的权力。 2.维护满洲和八旗的利益
3.地方行政机构体现了多民族的特色,同时反映出清政府治边政策的 成功
4.注意前代经验,及时吸取教训 5.制定系统完整的行政法规
第二目“疆域的奠定”意在说明清朝在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疆域巩固 和开拓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产生的推进民族融合的历史性意义。主要叙 述清朝开拓、巩固疆域的具体成就,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东南——统一台 湾;②东北——反击沙俄侵略;③西北——击败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④ 西南——巩固对西藏的管辖。此外,简述清朝对边疆民族因地制宜的管
理,以及疆域奠定后的范围。
(一)近代疆域的奠定
(1)平定三藩与统一台湾
①平定三藩
1681年,康熙帝彻底平定三藩之乱
②统一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③意义:标志着清朝完全确立了在汉族社会的正统地位,宣告康乾盛 世的来临。
(2)平定蒙古准格尔部与回疆大小和卓叛乱
①1757年彻底平定准格尔部叛乱
意义:对稳定国家疆域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②1759年平定回疆
意义:标志清朝版图的奠定
(3)为了适应大一统国家政治需要,清朝数次进行纂修全国性地图, 地志的工作,如《乾隆内府舆图》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一部全国地理志 《大清一统志》
(二)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1.在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管理蒙古、新疆、西 藏的行政、赋税、兵刑、户口、宗教事务。
2.出于统治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清廷大力进行民族立法工作:如 《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西藏章程》等,强化了统冶、促进了边 疆民族社会发展。
3.管辖蒙古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强调满蒙 一体、实行联姻制度、政教分离、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
4.管辖西藏地区:
(1)1653年,顺治帝正式册封“达赖喇嘛”;1713年,康熙帝册封
“班禅额尔德尼”。
(2)雍正五年(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西藏直接隶属中央,清朝 对西藏的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3)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从制度上对驻 藏大臣的地位与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实行了“金瓶掣签”制度,
规定达赖、班禅圆寂后,将寻认的转世灵童的姓名、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 种文字写在签牌上,放入金瓶内,在驻藏大臣监督之下掣签认定。清廷对 西藏的统治与管理进一步制度化和法律化。
5.管理新疆地区
1762年设伊犁将军、对天山北路蒙古族实行盟旗制、对天山北路维吾 尔族聚居区实行伯克制
6.管理东北地区
在高层建置上设置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分片驻防;在地方上实行 八旗驻防制
7.管理西南地区
(1)实行改土归流
①原因: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
②概况: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中央委派流官统治 的政治措施。乾隆年间基本完成。
③意义:强化中央政府统治、减轻西南人民负担、促进边疆开发,融 合民族关系。
(三)对外关系
(1)中国古代王朝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关系,其 基本特征是朝贡外交
(2)实行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
(3)收回东北领土:1689年《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 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 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它阻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保障了东北安定
(4)1792年马夏尔尼使团与1816年阿美士德访华
第三目“统冶危机的出现”主要述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口压力与社 会动乱,二是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意在表现看似强大的王朝所受到的内 忧外患正孕育着史无前例的统治危机。
(一)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
(二)表现 1.内部
(1)人口膨胀; ①原因,
a社会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
b历史遗留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 c高产农作物大量种植等
d赋税制度的变革在刺激人们生育 ②影响
庞大的人口既给清朝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提升了清朝的 综合国力,转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更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 商业领域,促进工商业发展
(2)资源危机
(3)吏治腐败
(4)贫富矛盾
(5)农民起义;
(6)财政窘迫 2.外部
(1)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
①背景:工业革命;殖民扩张
②目的: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加深中西方矛盾与隔阂
①表现
a经济方面禁止私人出洋贸易,关闭对外贸易港口
b文化方面主要是否定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限制中西文化交流学习
c外交方面主要以华夷观念为思想基础,实行“剿”与“抚”的两 手政策
②原因
a经济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导 b思想原因: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保守观;
c儒家思想及政治结构: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家国同构”
“皇权至上”等观念和政治结构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国与国的关系等 同于家长制等级观念下的宗藩关系
③影响
a 摧残了早期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b破坏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破坏,海外贸易受到影响,激化社会矛盾 c阻碍了中西文化技术的交流
(3)天朝上国,妄自尊大观念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4)1792年马夏尔尼使团与1816年阿美士德访华
背景:清朝对外贸易出超;工业革命;英国掌握海上霸权 目的:开拓中国市场,平衡贸易逆差
①礼仪之争的实质: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如英国主权平等、平等外 交,自由贸易等观念与清朝统冶者天朝上国,华夷观念的冲突
②马戛尔尼外交失败的影响: a 考察大清的国力
b考察大清的军事 c鸦片输入量激增 d白银大量外流
e为鸦片战争埋下种子
六、 思维导图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乾盛世
(二)清前期君 主专制的加强
1.奏折制度
2.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立
3.大兴文字狱
(
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
二、疆域的奠定
(一)清朝版图的 进一步开拓和巩固 1.东南:统一台湾 2.东北:中俄《尼布楚条约》 3.北部和西北部:平定叛乱和管理蒙、疆地区 4.西南——对西藏的管辖
(二)清政府的边疆政策
(三)清朝疆域与政区划分
1.内部统治危机与农民起义频发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2.外部统治危机与闭关自守政策
( 一 ) # +
七、 参考文献
1. 曾义青《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20年11期。
2. 顾俊《“制度创新”立意的“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习设计》中学
历史教学参考2020年17期。
3. 李娜《清代南书房研究30年》中国史研究动态2017年05期。
4. 肖昊宸《清朝中枢稳定的制度性原因》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年06
期。
5. 哈恩忠《清代军机处职权的来源及其演变——以公文运转程序与政局变动为 核心的考察》历史档案2018年04期。
6. 熊简评《雍正平叛与军机处的设立》文史天地2014年11期。
7. 晁中辰《雍正帝与秘密奏折》明清论丛2014年01期。
8. 薛小建、张富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德性取向》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9年05期。
9. 仇梦雨《清代御门听政研究》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20年。
10.李成丹《论康熙朝的文字狱及其影响》知与行2017年055期。
11.单敏《乾隆时期文字狱高潮的表现极其产生的原因》文化学刊2016年07
期。
12.侯庆凯《论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原因》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3.贾军喜《清前期文字狱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其特点研究》世纪桥2012年11 期。
14.杨煜达《清朝前期(1662—1765)的对缅政策与西南边疆》,中国历史地理论 丛,2004年01期。
15.彭白雪《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初探》烟台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16.苗普生《废除伯克制度与新疆建省》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17.童远忠《清朝前期新疆防务建设述论》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4期。
18.张玉阳《清朝前期对新疆地区的治理措施及其特点》长江论丛2019年10 期。
19.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 究2015年01期。
20.葛馨、张潭《刍议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8期。
21.邓邦凤《浅析我国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结果》科学咨询(科技 ·管 理)2013年04期。
22.徐祥民《“海禁法令”的立法目的——兼驳清朝文化封闭观点》法学2020 年01期。
23.陈尚胜《“闭关”或“开放”类型分析的局限性——近20年清朝前期海外贸 易政策研究述评》文史哲2002年06期。
2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8月第2版。 25.许倬云《万古江河》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
26.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4月北京第1版。
27.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8.王如海《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
29.宋运荣《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
30.王路辉同课异构《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
31.吴丹霞《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堂实录、课件及教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