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案
【课标要求】
本课的课标要求学生认识到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 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 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从时间段上来看, 本课处于近代史早期,亦处于清政府统治的中后期,在两次鸦片战争 前,清朝经历了康雍乾长达一百五十年基本稳定的统治,得益于摊丁 入亩和高产作物的传入等因素,并未有严重激化的社会矛盾。在这样 的时间里,外来的侵略无疑是对这样一个老大帝国的当头棒喝。从本 课内容上来讲,两次鸦片战争意味着中国开启了一段屈辱的近代史、 而在这段历史中,也涌现出了积极反抗侵略的英雄抵抗,这些抵抗不 只来源于清政府,也来源于民间、在此时期,也有魏源林则徐等一批 开明士大夫寻求开眼看世界的机会,他们都在时代与阶级局限性下, 一定程度上做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努力。
【重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
《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 中国社会在此阶段的变化。
难点:鸦片战争的性质
【授课思路】
本课在初中教材已有涉猎,高一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已经有一定 了解,那么重点将不放在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而是着重分析战争具 体的原因、背景、影响等因素。
从背景与原因上、本课主要从世界局势入手,这与课本中的板块 设置顺序是相符的,也便于同学们理解。在时间安排上,我会以一个 比一般授课进度更长的时间花费在这一板块上。
我倾向于使用工业革命来介绍此时期西方世界的情况——这相 当于一个回忆的过程,毕竟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工业革命的知识仅 来源于初中教材,如果无法理解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以及生产方式的 重塑,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之后的内容。
由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之后会从贸易角度切入19世纪 前的中英贸易,探究双方在贸易上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就是清政府为 何要拒绝这一进入世界市场进行贸易的机会。最后会结合前一课让学 生根据表格完成此时期中外的比较——借由此回顾此时间段中西方 在各领域的差异,并让同学进行思考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
在了解了世界形势与中国形势后,可以利用鸦片借助刚刚提到的 世界市场引入第二板块,在此处提及鸦片也是为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中 鸦片战争的定性问题进行预先在情感和立场上的铺垫。
过程方面虽说不是重点,但是在此处决定利用时间轴加上地图的 形式,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时空习惯(在第二次鸦片战
争的学习中也将如此)。在这一板块其重点内容是对南京条约的理解, 通过对南京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延伸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转变。
在“开眼看世界”板块,主要对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著作进行基
本讲解,并非本课重点,在此处不再花费过多时间
在讲授上,我在本课希望尝试将重难点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提 出,并借助讨论、发言等环节让同学们自行尝试解决,这样做的好处 就是可以让学生对于重点的理解性问题能够在讨论与自主思考中获 得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是将其作为知识讲授后的效果所不能比拟的。
【授课环节】
导课:
对于这些建筑,同学们肯定都不陌生,有没有同学了解它的历史呢 (提问)这些西洋建筑又为何矗立在芜湖呢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他们
背后的故事。
(需注意:芜湖开关要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如有必要需要解释清楚 这并不是两次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带来的一 系列条款的产物,避免学生和鸦片战中中开关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
海相互混淆)
1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的重塑
材料: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
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共产党宣言》
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北部农民的居住地离优良的机械商店至少有 几百里之遥,但他们依然放心地使用复杂机械,因为他们知道,用电 报告知经销商机械及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的机械 部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
寻求更广茂的市场
) (
3240
万磅
380


1.7万吨
1764年
1789年
英国棉花加工量增长表
生产效率提升
大量工业品被生产出来亟待出售
1740年1800年
英国生铁产量增长表
25


)
工厂化的生产极大地提升了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效率, 并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对原材料以及商品市场提出要求。
2.清政府拒绝的原因——清朝当时的经贸形式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势: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 —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清代摊丁入亩与对土地的开发(摊丁入亩要结合之前的内容,算是 在本节课做一个回忆)
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 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王士铎
向同学们指出:得益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清朝对世界贸易的需求 非常低
清朝的商贸:十三行制度
(
有心番往路










象收泊交易不
将母


再来




返棒量度












的舡水道禁地




海5情说籍清直有粤民生计立花物等制均


五 首 体 喻

付克候杨意地行文个彼时即

杨庭垢咨文
令决

核阅者高遍





与 定

角束不滑身赴浙者如


地分场

欲有进
信常



2





)
在此处给学生简要地解释十三行制度创立的目的以及造成的相应影 响 。
3.此时的世界形式
英国在19世纪真正成为了“日不落国家”,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 与五分之一的土地。
制度上,英国在17世纪就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 ……
经济上:最早开展工业革命 … . 对外政策:鼓励扩张 … .
军事上:武器先进,组织形式先进 … . 中国与英国在此时期的各项对比
(可以做成表格,也可以单独讲述,但这个环节其实在上个单元已经 讲过,不需要详细讲述)
政治上: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
科技上:不注重发展科技
军事上:落后的旧式军队
思想上:天朝上国思想非常浓厚
(如果本节课的时间充裕,我认为可以在这个环节选择最直观的军事 差距进行细讲,方便同学们理解)
除英国外的周边世界形势(结合地图讲解,此处应为略讲)
此处应对世界殖民形势进行概述英国占领东非,澳新,加拿大,印 度,俄国占据西伯利亚,法国占据西非,图谋东南亚,荷兰占据印度
尼西亚等等,让同学们对于19世纪的世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思路:
寻求广大的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目标:神秘的东方古国
大量地区已经受到殖民开发 4鸦片贸易
(个人认为,在这个环节非常需要向同学们讲清楚入超出超等经济学 概念方便同学们对国际商品贸易有一定了解)
结合之前对清政府因为其本身的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对外经贸需求不 足以及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国家对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的渴求, 解释这种贸易现象。
东印度公司来华商船的装载,白银经常占90%以上,商货不足1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我相信本书的编排中,把“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作为三个子目中
的第一子目,也是有历史理解上的考虑
1837-1839年间,英国销华合法商品的总值每年平均不超过91万多镑 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价值,平均每年高达427万多镑,入超平均每年 超过330万镑,巨大的逆差是靠走私鸦片来平衡的——严中平《中国 近代经济史》
道光元年 1821 5960
道光4年 1824 12639
道光10年 1830 19956
道光18年 1838 40200
图片数据来源:《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林满红)
(
40200箱
35445箱
20331箱
12576箱
7889箱
4000多箱
八八


八八公八公




o






年年年




七九九年
)
图片数据来源:《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林满红)
在此指出:正是鸦片的大量流入造成了白银外流,白银的外流大大加 深了清政府统治危机,也是林则徐禁烟的主要动力
个人认为在讲鸦片贸易的影响的时候,应该与之前的思路一致,将经 济影响放置在详细讲授的主要地位。
5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爆发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 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 徐奏光绪疏。
向同学们提问: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
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这种观点对 吗 为什么
借这个问题从,重新回顾之前所学的英国对于殖民贸易的需求,指出 中英冲突的必然性(英国为叩开中国市场)
记得早年看过一篇关于义律的文章,指的是在林案发生之前,义律已 经在谋划制造事件进行战争了,如果之后还能考证可以加上。
史料补充-林维喜事件:鸦片战争前夕发生的关系中国法律主权的交 涉事件。1839年(道光十九年)7月7日,一批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嘴 酗酒作乐,向村民索酒未遂,竟致行凶,殃及妇孺。其中民人林维喜 因伤重,次日身亡。案发后,林则徐要求英国在华商务总监督义律交 出凶手抵罪。义律百般抵赖,拒不交出。他先称“审得五人酗酒,皆
无凶杀之罪”,又称当日滋事尚有美国人在场,“请再细访”;甚至故
弄玄虚,悬赏洋银2,000元,代缉凶手。但他暗中又企图以1,500 银元贿赂死者家属了事。8月12日,义律公然侵犯中国法律主权, 在一艘英国船上自行开庭“审判”,对5个凶手仅分别处以3—6个月 的监禁和15—20镑的罚金。事后,义律即以“该犯罪不发觉”,通知 中国当局。林则徐为了维护中国主权,于8月16日亲自进驻香山县 城,派兵分布各处要口。又下令驱逐在澳门的英人,停止对英人的柴 米食物供应,撤回为英商雇用的中国买办和工役,对侵略者作了坚决 斗争。
通过林维喜案的讲述,凸显英国人发动侵略时有意为之。
6鸦片战争的经过:
(在此处虽然是略讲,但如果时间是够,可以详细讲述最直观的军事 对比与军事事件,并希望借此环节引出两个教学目标:1借助地图培 养学生时空观,2通过对于一些战争具体事件的描述,向同学们解释 鸦片战争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封建农业国与近代工业国对抗的实 质)
对于鸦片战争过程的问题,主要探究清朝坐拥80万军队,在本国作 战的条件线下为什么难以抵抗数千英军
(回答角度需要分散兵力弹压地方、武器落后、指挥落后、军事思 想落后云云,总之得出的结论是)
参考资料:许多个别事例可证明中国人是非常勇敢的,只要举一个在
镇江府城垒上发生的事就足以证明了。有一个清朝的官吏带了一小队 约三十个人,与叔得将军的前锋部队进行交锋,一阵排枪驱散了他的 士兵,但是他还是继续向我军冲过来,用火绳枪向我军射击后,连拖 两个英国掷弹兵和他一起从城墙上摔了下去。——《英军在华末期 作战记录》
(本条史料用以论证当时的清军部分将士较为勇敢时间充足也可以 结合关天培等人的事迹进行讲述)
这些盐枭皆“强狠有技能”,配备有炮位、鸟枪、长矛、大刀、鞭锤 等武器。其中又以老河影(今仪征市十二圩)地方永州巴杆船的盐枭势 力最为强大,其水手精壮不下千人,每人均备有兵械,拥有抬枪达数 十门之多,驾划船破浪,其驶如飞。此外,安徽颖、毫、寿及江苏徐 州四处盐民也常寄泊于老河影及扬州白塔河,势力也有数百人。这些 人均桀傲不驯,“习于战斗、好战轻生”,平时根本不把官府放在眼里。 英军为肃清江面,自然也动到了盐船的头上,在清兵水勇不敢出击抵 抗的情况下,盐民们见夷船即放抬枪,奋起反抗打击英军。——《江 苏愤民革命斗争记略》
先是夷约仪征盐匪为汉奸,业有成说矣。讵扬商因此项人不下三万, 平日官兵无如之何,乘势用数十万金买夷匪,出其不意,烧其船只, 并用炮轰之,得免者二三千人耳。——《平夷录 ·李湘菜谈片》
(这两则史料的对比实际上是体现鸦片战争时期在松散的农业社会 下,全国并非团结抗击侵略,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甚至利用洋人对付 乡民)
总而言之,在鸦片战争过程的讲述中,可以在让学生加深对这种近代 工业国家与传统农业国家碰撞的认识,引发其进一步的思考。
7南京条约
在这个版块应使用表格进行逐条分析,并让表格在ppt上有一个稍长 时间的停留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主要危害
《南京条约》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领土完整和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加剧了财政危机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 州、宁波、上海) 破坏了贸易、关税主 权 ; 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
协定关税(英货进出口税,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此处可选择的添加内容:当时清朝国内对条约内容的争执:未争执极 为重要的协定关税以及领事裁判权,反而争执领事驻京和入城等条款, 加深学生对倾清廷腐朽的理解。
在南京条约内容结束后,在讲述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条约时,向同 学们阐述“片面最惠国”
8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方面,应该结合数据与之前对清朝“封闭的自 然经济”的相关论述,指出:英国人妄图依靠南京条约叩开中国大门 的愿望并未实现,自然经济对于商品经济仍有巨大的抵抗作用。
条约 时间 签约 国家 影响
《天津条约》 1858 中英 中法 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 等权益;鸦片以“洋药”,纳税进口, 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北京条约》 1860 中英 中法
《北京条约》 1860 中俄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 100余万平方干米的中国土地,还把 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 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瑗珲条约》 1858 中俄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讲述时,讲述“鸦片战争过程”时的一些内容,比 如中外实力差距、战争经过等可以略讲,应着重重视不同的方面,如 美俄借口调停在中国摄取大量权益等。
9开眼看世界
概述林则徐《四洲志》相关内容,可以找一些图片辅助教学,魏源将 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 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在这个方面,可以通过此书 在中日迥异的命运来进一步做出近代化之路的对比,凸显清政府的无 能与迟滞。
探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启发性与局限性
在讲述《瀛衰志略》相关内容时,可以选取称呼角度,如作者改称英 “夷”为英吉利,改称英国领事为英官,而不再叫“英酋”。我们不 再称西方人为"夷"人,终于能平等地看西方人了,这是一个更大的 进步。同时在此子目下可以就文化方面讲述此时期弥漫的天朝上国思 想。
思维导图
动与韩片珠争的配 韩附器事的互
南索条均与 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开限看世界与中国近代的对外交往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国方
情附是朗形成
鸭片基与自
【教学重难点与解决方案】
1.鸦片战争性质问题的讲述与辨析(本课教学重点)
根植于80年代的所谓历史学研究成果,鼓吹如英国人所言,鸦片战 争只不过是一场清政府落后无能而且有错在先的通商战争,英国人的 到来是先进的到来,这种论调在前几年的互联网上甚嚣尘上,加之其 部分依据确实属实,以至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容易受此影响。 1.关于鸦片战争的性质问题,要毫无疑问的对其定性为一场非正义的 侵略性战争,英国打开中国大门是客观需求,但其方式为鸦片与大炮, 这毫无疑问是野蛮的侵略行径,鸦片贸易是赤裸裸的掠夺,以通商二 字概括是为殖民主义的侵略辩护。
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可以从战争的起源与结局两个方面,指出鸦片战 争的起因是饱含罪恶的,而结果中的割让领土、领事裁判权以及协定 关税等内容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毫无疑问是带有殖民主义性质的 掠夺行径,在国门被打开后,中国人民没有迎来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而是成为了列强的经济殖民地,并同时遭受着列强在华代言人—— 清政府的双重压迫,毫无进步可言。
本内容可以在总结南京条约内容后加入,便于同学们对鸦片战争做出 小结
2.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问题的辨析与解释(教学难点)
在本课的学习之前,学上在高中阶段从未接触过“殖民地”这一概念, 因此难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社会性质产生理解偏差。
讲授时,可以从多方面解释这一概念,譬如从经济上,资本主义列强 入侵封建国家后,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得到一定发展, 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这一封建制度的根基并未消失,且在中国经 济中占据优势;从政治上,清廷仍是表面上统治全国的唯一政府,并 与列强势力互相勾结,共同压迫中国人民等等。
这部分内容可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北京条约等内容讲授后进行阐 述,也可以在南京条约板块后进行讲授。
3.在对清政府的批判上的民族问题(一个困难的授课尺度问题)
对于此时期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我们当然要加以批判,但对于民族情 感与价值取向都处于形成阶段的中学生来说,频繁的批判,扩大化的 批判很容易将这种唯物的、历史的批判,扩大到另一个极端,即中文 互联网的“皇汉”倾向,在这种倾向下,同学们对与封建落后的批判 容易滑向民族的、种族的批判,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与价值观 塑造,并与我国的民族政策相背离。
解决的方法有,对政权的批判举出具体人物和事件,避开对民族的批 评以及对群体的批评(腐败的官员等群体不在此列),不过这种方法 容易让授课滑向英雄史观,给学生形成“个人造成了国家落后”的错 误认识,需谨慎教学。
在教学中,也避免一些不规范教学用语的采用,尤其是一些非本世代
可用的“代称”,如:野猪皮,鞑子..
在授课时一定不要忘记对三元里抗英、第二次大沽口抗战等中国军民 反抗外国侵略等事例的讲述,避免近代史课堂出现纯批判性的讲授。
参考资料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蒋廷版
《中国近代史统计资料选集》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参考论文
《两次鸦片战争的成败得失论》黄杰明
《衔接与提升:初高中历史教学与核心素养培育——以统编版教科书 “两次鸦片战争”为例》胡文根
《浅析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士大夫爱国思想》马玉娇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内容研究》田云
《马克思论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辩证法及其当代启示》田丰
《史料实证与课堂教学研究——以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两次鸦片
战争》为例》何爱慧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清末财政结构变迁研究》黄楚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