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2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高中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和食品安全
教学目标分析:
大单元结构:《经济与社会生活》分为六大模块,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认识模块之间的联系,理解经济与生活、经济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用六个专题呈现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增强名族自豪感与责任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单元结构:本单元设计了3课的内容,《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现代食品的生产、储备和食品安全》,从原始农业到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三大方面学习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掌握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社会发展历程。
本课结构:本课三个子目:食物生产的现代化、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讲述了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分析食物生产、储备及加工现代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教材与素养分析:
课标定位:
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素养目标:
了解现代农业的生产、农业机械、杂交育种及水产养殖的发展概况,构建时空观念。
掌握食物储存和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的历史,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当今食品储存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理解世界饥饿问题产生的原因,概述联合国、中国为消除饥饿问题作出的努力,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粮食问题和食品安全的成就和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中外历史刚要》上、下册的学习和本单元第1、2课的学习,为理解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高二历史方向的学生,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逐渐增强,身心发展趋向成熟,更希望探究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备课时为学生创设情境,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运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将碎片知识体系化。
重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难点: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史料学习、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本课学习清单)
导入新课:
问题1:观察图片,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用三幅图片,创设情景,对比三个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用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入本节课第一个问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建立:
原因:
材料: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铁木农具等为主,主要依赖世代流传下来的经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其特点是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剩余不多、并且产量受自然条件比如自然灾害等影响很大。
问题2: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的原因
世界人口激增;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传统农业落后,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材料补充,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原因。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历程:农业机械化--优良品种--优质化肥--农作物和禽畜产品增长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材料补充、教材正文、学习聚焦,学生构建现代农业发展历程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农业机械化:
问题3: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图片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条件、表现、意义如何?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与整理,结合教材正文、图文、小字注释和历史纵横,了解农业机械化的史实。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的特点。
3、粮食品种的改进: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多产业的复合发展
问题4:根据材料分析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材料二: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史料,教师引导学生从农作物产量变化、农业技术进步、饮食结构等方面分析材料,对第一目食物现代化补充总结。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仓储备技术
(1)原始农业:地窖和陶器
(2)古代农业:粮仓储备技术改进、防鼠、防盗、防火
(3)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机械通风、机械制冷低温储藏技术
(4)意义: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正文、学习聚焦、图文介绍,以时间为依托,分三个阶段了解粮仓储备技术,认识传统储备主要靠经验积累,现代储备主要靠科技发展。培养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食品保存技术
(1)古代:腌制、风干、自然界中的冰
(2)20世纪20年代:速冻加工、冷冻技术、冷冻食品、家用冰箱和冰柜
(3)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思考点:冷链物流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1)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的生鲜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品质要求。
(2)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3)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4)提升生活品质;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设计意图:食物储备、食品保存、冷链物流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认识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和完善的储备制度的对于国家生存安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在情景中感悟家国情怀。
问题5:结合图片和教材15-16页的正文、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总结归纳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问题
(1)原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对农业的投资不足,金融和经济危机;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地区暴力冲突;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如:蝗虫灾害、洪涝旱灾、气候变暖;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消费结构升级
设计意图:史料分析,论从史出,分析当今世界粮食问题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2)应对措施:
各国政府: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联合国: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中国:《中国的粮食问题》、制定法律法规
思考点:根据图片和教材16页,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2、食品安全问题:
(1)原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2)应对措施:
世界: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提出“四最”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设计意图:各国通过法治途径加强监管治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多管齐下,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课堂练习:
设计思路:课堂练习,运用多媒体交互技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及时提交答案,通过限时训练,提高课堂专注力和课堂效率。
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课后思考题,关注校园食品安全。
课堂小结与板书: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和食品安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
课后反思: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问题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学过程是复杂的,预设和生成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史料分析时,学生的探究与思考不够充分,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时间安排,须进行进一步优化;大单元主题教学需要向同行们学习和探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