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一 、 课标要求: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 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出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二 、重难点及其解决方案:1.重点:(1)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过程以及失败原因。(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过程。2.难点:(1)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2)辛丑条约的影响。解决方案 对于这两个难点,其实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涉及过。但是初 中对此的学习都是一些皮毛知识,对于这两个问题缺乏分析和深刻的认 识。对于评价和影响类问题,很多学生看此类问题都会比较片面。因此, 要让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这两个问题。并且要列举大量的 史料、名家点评等,带领学生去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去分析史料的能力 以及一分为二的辩证的历史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学习的深 度。还要从带着学生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线里去看待这两个问题,将这两 个事件放在历史长河里,能够使学生更加客观的处理这类问题,也能开 阔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三 、逻辑思路:从单元关系来看,本课处于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 最后一课。处于两个单元中承上启下的位置。本课既讲述了民族危机严重加深,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这个单元做了结尾:而本课中从民族资产 阶级的维新运动到下层农民的义和团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并且最后清政府沦为 “洋人的朝”,人们不再信任清政府。这为下一单元,人们推翻清政府,依靠 自己的力量和新的阶级让中国获得新机埋下伏笔。本课教材所给的是四个子目,即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和民族危机的加深,通过这四个子目共同讲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挽 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并且这四个子目都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逐步进行的。前两个子目都属于在面临民族危机时,中国人民是如何为挽救危机而作出努力,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前两个子目又是从上到下不同的阶级去寻求救亡图 存的道路,但是目的一致。而正是中国人民挽救危机的运动触动了清政府守旧势 力以及列强的利益,加上列强为了更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野心——瓜分中国,八国 联军发动侵华。由于清政府守旧势力和列强利益的部分一致,都有着义和团这个 共同的敌人,使得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投靠列强,最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 “朝廷”。后两个子目都是属于中国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因此我将这四个子 目分为两个大部分及四个小部分来讲。即:第一部分:救亡图存1.救亡图存——戊戌维新变法;2.救亡图存——义和团运动。 第二部分:危机加剧1.危机加剧——八国联军侵华;2.危机加剧——《辛丑条约》的签订。四 、内容整合(教学过程设计):【导课】(插入材料):有感译嗣同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教师:这首诗是清代谭嗣同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季所作。春季本应该 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但是,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就在一年前(1895 年)的春季,清政府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 约》这个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之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 潮。因此,当又一个春天来临时,面对国土被侵、主权旁落的民族危机,诗人 满怀悲痛和无助,虽身处阳光和煦的春日,仍无法慰藉内心深处的愁绪,写下这 首诗。而这首诗也反映出当时中国有着无数和诗人一样的爱国志士忧国忧民,感 怀于国家的懦弱与苦难,困惑国家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他们是怎样探索国家的出 路的呢 他们在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时,又是怎样为挽救危机而斗争的呢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02面,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救亡图存】一 、救亡图存——戊戌维新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革故鼎新)1.变法背景:(请同学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之后老师进行总 结分析)。材料— :材料二: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 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 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 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 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 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 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背景。教师分析:这两幅图分别是描绘甲午战争后的漫画和时局图。从这两幅图中我们 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民族 危机。从材料二中严复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的签订后,民族意识觉醒,严复以及很多像严复一样的晚清士人普遍受到剧烈冲 击,他们深刻认识到必须要进行改变祖宗成法,向西方学习。因此,总的来说,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唤醒民族意识,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要 改变旧法,并向西方学习。材料三:1872年——1894年有资本颜可查的近代企业中企业比例如下表: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商办 53 4704 22.4官督商办 19 16208 77.6合计 72 20907 100.0来源:严中乎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1895年——1898年有资本颜可查的一万元以上的近代企业中企业比例如下表: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商办 62 12465 70官督商办 18 5345 30合计 80 17810 100.0来源:严中乎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材料四:中日甲午战争后,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和清朝政府所面临的战后 财政困难,封建统冶阶级在勒索商民“捐输”的同时,也不得不给民族工商业的 发展让出一点道路,不得不放弃奕、李鸿章等所规定的禁止民间使用机器的惯 例 · · · · · · 甲午战争后,新式工业逐步挣脱洋务派的官办、官督商办的桎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获得了初步的发展。——汤志钧:《戊戌变法史》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背景。教师分析:结合材料三、四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逐步摆脱洋务 派的官办、官督商办的桎梏。因此,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官办和商办两类资本 额的比例,和甲午战前有显著不同: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 77.6%下降到30%,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上升到70%, 而资本额增长数量近三倍。在全部资本主义生产中,民族资本从劣势转到优势, 在纺织、缫丝等轻工业部门,更是遥遥领先。可见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随之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要 求,发展资本主义,主张改变旧法。材料五:材料六: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 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材料七: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远 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备也 ……《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 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背景。教师分析: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只有实 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如图是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影响的康有为1891年至1895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而通过材料六,我们知道康有为在《新学 伪经考》中指出当时学术界占统冶地位的“汉学”、“宋学”两大学派所尊崇的经 书只是“伪经”,不是真经指斥古文经学不过是“新学”,不是孔子真传。这有 效的冲击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传统思想,为扫除变法维新的绊脚石创造了条件。 康有为已经指出“汉学”、“宋学”不是孔子真传,那么孔子的真传是什么呢 康 有为又在《孔子改制考》中有所描述。正如材料七中我们看到的,康有为的这本 书尊孔子为教主,将孔子装扮为“托古改制”者,用孔教的名义提出变法维新的 主张。这加强了变法维新的合理性,减少变法的阻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读 书人开始宣传维新思想,这些都起到了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为变法维新提供 了理论依据。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解放了思想,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依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戊戌变法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2.变法经过:(1)序幕: 材料—:“公车上书”油画图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为大连署以上书,与斯会其苦者 凡千三百余人 · · · · · ·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曰拒和,二迁都,三曰变法。而其宗仇旨则以变法为归。——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教师讲解:1895年,康有为及其学生梁启超入京参加考试,正值《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来,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在京的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 纷纷联名上书。其中上京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二人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 车上书”。在上书中主张改变旧有的法制政策。虽然上书并没有送达光绪皇帝, 但是其蕴含的维新思想得以不断传播,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发展: 材料二:虎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1895-1898年)教师解读这是在“公车上书”以后有关变法的学会、学堂、报馆的分布图。1897 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 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可以看出,在“公车上 书”后,全国掀起了维新的高潮。(3)高潮:材料三:“明定国是”诏书的大致内容及作用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 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 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 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 路、矿业;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 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 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教师讲解:随着维新的浪潮日益高涨,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在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 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教师根据表格解读 变法诏令),史称“百日维新”。教师(设置问题):请根据以下材料,分析维新运动的局限性。 材料四: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 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解答:这段话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也就是要将历代圣贤所阐 述的大经大法作为根本。对于西学,只是“切于时务者”。这表明维新运动尽管 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但是其本身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谋划的,受到种种限 制,难以在根本问题上进行变革,显示其局限性。(4)落幕: 材料四:教师讲解:但是好景不长,这次变法触动了清政府中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 的利益,他们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最终,在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 绪皇帝囚禁起来,再次临朝训政,废除变法时期的改革措施。并处置维新派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六人没有逃走,被杀于北京菜市口。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这次维新运动,因 此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变法也因此落下帷幕。教师(设置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维新变法会以失败而告终 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失败原因:(1)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2)维新派没有严密的组织;(3)维新派将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4)清政府中守旧势力的阻挠。过渡 可以说维新运动是知识分子,是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的努 力,但是由于守旧势力的强大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资产改良的运动已经行不 通。然而,随着列强侵略的日益加剧,刺激了许多当时中国的民众奋起反抗,兴 起了义和团运动。二 、救亡图存——义和团运动(中国民众的爱国怒火)1.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3面的内容,再结合下面材料,分析一下义和 团运动为什么能够兴起呢 材料— :自德人占据胶澳,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借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 以致衅端屡起。下流社会尤为急烈,以恨德人者推展而及所有之欧洲人,而以仇 视欧人,乃并与欧人接近者亦仇视之。——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材料二:无君父之尊亲,惟耶稣之是奉,是无纲纪也无骨肉之亲爱,惟主教之是崇,是 无伦常也;且已有妻女任其与主教亵淫,则廉耻丧;只敬天主而不祀神祇祖考, 则礼义亡。此等乱夷,行同禽兽,不待教而诛矣!-—《南阳绅民公呈》学 生 :思考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并回答问题。 教师分析总结:义和团兴起的原因:(1)《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 剧,民族意识觉醒。(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引发与中国本地人民的冲突。 (特别是西方教会教义与中国封建礼俗之间有着极大的矛盾)。2.义和团运动的过程:材料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教师:结合地图和时间点,向学生讲述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包括其早期活动地 区,反帝斗争地区,以及义和团挺进方向,让学生从空间上把握义和团运动的起 源地,以及义和团是如何逐渐影响到更广泛的区域。)3.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 材料四: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 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 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 《上谕>1900年6月26日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 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这几个不同时期的《上谕》想一想清政府对义和团的 态度经历了哪些转变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几个《上谕》体现出清政府对义和团是剿——抚——剿的态度转变。一开始清政府认为义和团会威胁其政权统治,所以采取剿的态度。但是后来, 清政府想要利用义和团去解决列强侵略并干涉朝政的问题,因此采用招抚的态度。 到最后,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为了保全自己的统治, 满足列强的要求,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最后,在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4.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以下材料以及课本第103页的义和团揭帖的图片等内容, 来评价义和团运动。材料五:材料六: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如欲实行此下策,则后患又不可不防矣。————瓦德西《拳乱笔记》材料七: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 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仗诈谋, 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 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我国威。——《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材料八: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 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 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 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江山。——义和团揭帖学生:对义和团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对义和团的评价:意义:1.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2.展现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 为下策”。)局限性:1.盲目排外;2. 对当时的清政府认识不清,没有反封建;3.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过 渡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并不能阻拦列强侵略的脚步,更大的危机即将 到来。【危机加剧】一 、危机加剧——八国联军侵华教师讲解。为了进一步瓜分中国,从中国获得利益,英美等国以镇压义和团的名 义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八国联军侵略过程: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车侵华战争形势图(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受到阻击,被迫退回天津。1900年7月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逃。指定奕助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1900年6月中旬天津陷落)教师:结合地图和时间轴讲述八国联军的侵略经过。2. 八国联军侵华之中国南北(1)中国北方——烧杀抢掠罪恶滔天:(材料—:材料二:)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 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于是,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杨典诰《庚子大事记》教师解读八国联军不断侵略中国北方,占领了北京。巍峨的紫禁城中,中国清 王朝皇帝的龙椅成了侵略者摄影留念的道具,侵略者在紫禁城前检阅部队。各国 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 清王朝的心脏插着八个国家的旗帜。这些对清王朝都是极大的侮辱。八国联军占 领北京后,仍然不满足,继续侵略其他地方,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 不聊生。俄国军队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危机 进一步加深。(2)中国南方——东南互保苟且偷生: 材料三:1900-8一各1900-9-各园東南保護的款一tOO 年七月,见赭二十六年 六月,上海。一、上海避获杂,现奉南岸大臣测、南湖督随服能示,舆各圆硅 混领车官食商静锰,上海祖界蹈各公同保渡,县江及鄞、杭内地均睡各省督推保能,丽不相摄,队保中外商民人民旅常鸠主。二、上海祖界公周保蓝章程,已另立條款。三、县江及蔡、抗内地,各闆商民、数土施囊均驾南洋大臣测、雨 温督素强允器切宜保髓,並移如各省督及雕筋各咳文武宜具一瞪想冀保膻,现已出示禁止篇营,最拿阻徙。四、長江内地,中圆兵力已足使地方安解;各口岸已有各网其 翰睿,仍照常停泊,催须的束水手人等,不可登焊。五、各圆以後如不待中圆督德商允,觉至多跟兵翰驶人县江等 虑,以致百姓馈疑,藉墙誉的谢被洋商、数士人命、涨乘,事後中圆不起陪惯。六、奥法及畏江各雕器,各隔兵输切不可近豪停泊及紧野敬矗保躞上海城扇内外章程-k00 年七月,光障二十六年 六月,上海。一、租界内辈人以及查觉,愿由各风园助保篇,租界外学人数 堂、数昆题由中圆官要鸡迅防保暖,遇有路急之事,置相知照要弊。二、地方试岷、土棍。遇有豪象融事,或拾封儒人,新脆韩准地 界均页一僵最导,交地方官卷重最牌。三、现国各處高贸修语,各项小工情趁校题,插时且基工程局器 辨新匮各界路工,拔内则令疏通问道,业由道奉挑泄情批。充常勇丁 荡使民期有事,可致治息册形。四、部弊各项工程及器事勇丁口播,中外官商公灌据助章程。五、溺市以健案鹉大宗,而缝意测霜舰行零拆朝除,者服行不照 常器拆或到寤收迫促缝市一有资倒各行生意必情登强,市面一人心即雪励不安,愿斯中外各照行束及的案量事互相通融候念 使能行可以支持。材料四: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 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督宪张允认切实 保护,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体认真保护,现已出示禁止谣 言,严拿匪徒。——《东南保护约款》教师讲解:就在北方被烧杀抢掠的时候,南方各省的督抚与英、美等国通过盛宣 怀牵线,共同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等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互不相扰等。在 清政府危亡之际,这些地方大员却寻求“自保”,与中央政府背道而驰。这体现 出清政府已经逐渐丧失了对地方大员的控制,这也使得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日益尖 锐。过渡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八国联军的威逼之下,清政府 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二、危机加剧——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材料五:《辛丑条约》签订现场教师: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 时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教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05页,归纳一下《辛丑条约》有什么 内容 这些条款有什么影响呢 材料六:《辛丑条约》内容 影响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 作抵押。 1.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 强控制。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 国人居住,各国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 保护。 2.“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 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3.使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 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4.惩办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 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成 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 人的朝廷”。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教师将《辛丑条约》内容如上表归类,并逐条分析不同内容的影响。教师总结《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 平等条约。它使不平等条约体系完整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 清王朝也已沦为洋人的朝廷,在中国人民心中已经没有了信用。于是,面对空前 严重的民族危机,仁人志士们不再相信朝廷,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为救亡图存而 努力。他们又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的呢 我们下节课再说。(最后老师通过思维导图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五 、思维导图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救亡图存危机加剧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P八国联军侵华背景经过失败原因兴起原因 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评价中国北方:烧杀抢掠户过程中国南方:东南互保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 影响六 、参考资料1. 文献资料:(1)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3)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4)杨典诰《庚子大事记》(5)《清德宗实录》(6)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7)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8)瓦德西《拳乱笔记》(9)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11)戴玄之:《义和团研究》(12)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13)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14)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4期;(15)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16)梁启超:《饮冰室全集》(17)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2.课件资料:(1)王沐;《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张子晴:《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3)阮新丽:《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4)单静燕:《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5)王伦立:《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