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辛亥革命》 教案一、课标要求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1.教学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 的过程。2.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解决方案:通过对教材逻辑思路的梳理,以及尽可能多地运用生 动的材料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帮助理解问题背 后的深意,解决重难点。同时运用简洁的板书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 在学习的同时,理清整堂课的整体顺序,使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思 维清晰。三 .教学目标1.在概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 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当 时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 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由此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 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3.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 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后人改造国家提供借鉴,由 此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认识事件的能力。四.逻辑思路1.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辛亥革命”这个历史事件 的名词解释。“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 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 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 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 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 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算起)到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一系列的革命运动。 也就是说,辛亥革命并非指一个具体的革命,而是在一段时间内所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总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2.其次,通过阅读教材,我们要清楚本课一共有三个子目:“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辛亥 革命的历史意义”,那么本课的逻辑顺序则需要按照这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的线索梳理。3.再次,我们在讲解一个事实时,总是从前因后果这样的顺序开始 的,这也就是说,一切皆有逻辑。要想在上课时使同学们感受到整堂 课内部的联系,以及部分之间的逻辑顺序,就必须要构建好整堂课的 逻辑顺序。学习和反思“辛亥革命”的任务就是认识、解释、构建 “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逻辑以及在它的影响之下产生的新的逻辑 发展趋势。徐赐成老师在《好课要有好的逻辑》中以“辛亥革命”这 一课为例,分析了整个课程的逻辑。他认为,在理清逻辑时要先要清 楚三个问题,也就是“谁领导了这场革命”、“‘革’的是谁的‘命’”以及“革命何以发生”,这也就是我们在阐述事实时通常所 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模式。如果能找到这三个问题的 答案,就基本可以梳理清楚这一节的主要内容。4.2011年第12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登了张艳老师执教的 初中以及李树全老师执教的高中关于《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这两个教学实践为我们阐释了什么是“拥有好逻辑的好课”。张艳老 师主要是将辛亥革命一整个过程赋予“梦”的存在,她以“梦”的变 迁为明线,通过精心的设计,揭示出孙中山由“救人梦”转向“救国 梦”,再由“救国梦”到“共和之梦”的转变,使得整堂课生动起来 了,也比较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也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从“梦”转向现实的艰苦卓绝的历史过程这条暗 线,使得学生对于“梦”这一主题能够深入地思考。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高中生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拥有比较完整的抽象运算能力,李树全老师结合这一特点,以“中国的变化和转型”为焦点,整合课内外资源,综合政治经济思想各个方 面内容,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一种抽象化立体化的思考,这 是一种对整体史观的有效运用,在他的教学逻辑中,实际上包含着 “天灾与谣言的因果关系”,“革命与改良的并列关系”,“政策与 民心的背离关系”,“革命与议和的复杂关系”以及“成功与失败的 一体关系”这几大关系,使得整堂课脱离浅层次的知识传授,进入了 深层的观念拓展。5.在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学习之后,我认为这一课的通用逻辑思路主 要如下革命的背景(原因)——革命的准备(思想准备、组织准备、 理论准备、武装准备)——革命的经过(武昌起义和结果)——革 命的结果(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 取)——革命的意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将会在这个粗略的框架 上增加自己的思考。五 .内容整合(一)课程导入以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为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结束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的作业,那么 下面老师就要考一下大家有没有认真预习哦。先请看一下课本上标题 下面的图片(《革命军》书影),有同学看过这本书吗 了解这本书 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成书年份是什么吗 有同学知道吗 【同学】我看过,这本书的作者是邹容,这本书主要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宣传民族民主共和国思想的著作,在我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成 书于1903年。【教师】说的很好,那么作者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 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 岁”的口号,他写出这样的言论有怎样的社会背景呢 接下来就让我 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第十九课《辛亥革命》。(二)教材内容整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分别是三个子目,分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 起”、“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辛亥革命的意义”。我 将“雨”这一物象作为这一课的线索,辛亥革命之前所有存在的民主 资产阶级革命因素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辛亥革命的经过便是 “狂风暴雨忽无凭”,辛亥革命的意义则是“水光潋滟晴方好”。(三)新课讲授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山雨欲来风满楼”(1)材料一:出示两张图片(《辛丑条约》签订现场的相片,当 时的“时局图”)【教师】图片一是当时签订《辛丑条约》时签约现场的照片,图二 是反映中国近代时事的漫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面临地被帝国主义瓜 分豆剖地严重危机。【提出问题】:这两张图片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 【参考解答】:反映出近代中国遭受着严重的外部危机,亟需做出 改变挽救被帝国主义国家欺压的局面。材料二:出示图片(《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 《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 且由政府督导实行地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材料三: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 能按照日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 容有奖励实业: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材料四:救中国之沦亡,必以君民同治……欲定良法以保长久,非改为立 宪民权不为治。——康有为《中国维新报》(1906.12)中国出现过立宪派……力图走君主立宪道路,但是,满洲贵族集 团的倒行逆施让他们彻底失望。——杨天石《帝制的终结》材料五: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 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 洋人的欢喜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的,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陈天华《猛回头》【提问】:这几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参考解答】:这反映了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当时中国的三种政治力量(清政府、立 宪派、革命派)都在为挽救危机做出努力。清政府意图通过“新政” 解决统治危机时。通过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改 革,在戊戌变法一系列措施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有了进步。【教师】: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 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 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但是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 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立 宪派人士失望至极,转而支持革命。清政府挽救封建统治的愿望落空 了。清末新政的失败和立宪的失败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 推翻这个政权,中国才有希望。【过渡】:那么,清朝是如何被推翻的呢 材料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 中山【提问】:这一句话出自哪里,后来又变成了怎样的一个定义 【参考解答】:这一句话出自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 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时,是作为“中国 同盟会纲领”在会议上提出的。后来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民报》发 刊词中,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 “三民主义”。【教师】:前面我们讲到,清末新政失败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陈 旧腐败的清政府亟待推翻,在这些人中,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 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农民家庭,并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式的近代教育。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 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便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 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中国同盟会创立及三民主义的提出1.时间: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 内容:(1)推举孙中山为总理;(2)通过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后在中国同盟会《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 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3.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除继续宣 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以外,孙中山还多次组织了反清武装起义。【过渡】:那么这些武装起义中有哪一次最为重要的呢 材料七: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 能彀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 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 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 【提问】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参考解答】反映了民主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一大批革命党人前 仆后继。上述材料是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 国,于同年4月24日写下的绝笔《与妻书》节选。随后林觉民毅然 投入了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这则材料反映了以林觉民为代表的革命党 人为黄花岗起义做出了巨大牺牲,同时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出了 贡献。【过渡】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就可以解释被称为“山雨欲 来风满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有什么内容。(2)【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①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 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②经济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壮大;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⑤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⑥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过渡】在这些条件的孕育之下,一场革命蓄势待发,作为辛亥革命 的首义的武昌起义爆发。(二)辛亥革命的经过——“狂风暴雨忽无凭” 1.武昌起义材料一:出示图片(湖北武昌武昌起义遗址)材料二:出示照片(“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背景: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 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 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条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 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了保路运动。(2)时间:1911年10月10日(这里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3)经过:①10日凌晨,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 第一枪。②随后,新军其他各部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 三镇,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并推黎元洪为都督。③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四个省和上海纷 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4)影响:全国几十个省区相继宣告独立,清政府完全陷入独立 境地。2.清王朝结束统治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 260年多的清王朝结束。3.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的建立1921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 任第一任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 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②主要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 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 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 的法律及命令;③影响: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 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4.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1)原因:①帝国主义的支持与干涉;②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③立宪派的拥护;(2)经过:①对清政府:逼宫退位;②对革命派:逼迫孙中山让位;(3)结果:袁世凯就任总统。(三)辛亥革命的意义—— “水光潋滟晴方好”1.积极方面:①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③它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④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⑤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消极方面①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且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六、思维导图(mTam,44Asng47i.sas立,上受47*TAae::grTa事 aa:ma了-ga2 t2on44aa:15n,wweenmmrss92,国—ticnm0sm0s.esTWnztS-,@k7msm.nsz7mvae.nsazainarA4,t,rs十冒+w上eAa;i3+t82trH7.国BA242月12n.满ea,m+I304FYT0Harm —811418,中中Hac 南TS0.i中La -de.mms4MaAs—Aumanss,,+arsa7akam件4ra+r一trs 胜asm水r内en.asg3 -南上narrauaarawrensuwcmcr国 AAoThracrww.ma 了四agn*n,为sn9s 了p6maunasPm甲axa,anp口, 5. 国选. 的. 四一上7*A0.-上W--amt7wraa.*7+国两干Far54:(asr0g:十 九 课 辛 亥 革 命seo+tera.sasg,ARKsrRarA主大a9a,)七、参考资料1.徐赐成,好课要有好的逻辑,《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 11期。2.张晓静,《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思路,天津市耀华中学。 3.张艳,从北师大版八年级上《辛亥革命》教学说起,《中学历史教 学参考》,2011年第12期。4.李树全,《辛亥革命》设计意图与教学实录,《中学历史教学参 考》,2011年第12期。5.康有为,《中国维新报》,1906年12月。6.杨天石,《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岳麓书社,2011年8 月1日。7.陈天华,《猛回头》,日本东京出版社,1903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