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智汇·七上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生物智汇·七上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初中生物学(七上)
系列课件
第一节学习使用显微镜
原创课件·侵权必究
第一单元第二章
走近·显微镜的前世今生
光学显微镜的发展
时间: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分别发明了更先进的显微镜。胡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时发现了一种中空的小室结构,并将其称为细胞,为科学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科学研究的发展常常需要依托科学技术的使用
单目显微镜
双目显微镜
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极小,通常肉眼看不见。我们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那么,让我们来认识和使用常见的光学显微镜吧!
学生活动1:认识光学显微镜
1.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
目镜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
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倍数 x 物镜倍数
注意:镜头越短,目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是越长越高倍!
学生活动1:认识光学显微镜
阅读教材第17页的图示,了解光学显微镜(单目+双目)的构造。
单目显微镜
双目显微镜
学习指引
1.学生阅读,大致了解显微镜的结构
2.比对两种显微镜的异同点
3.老师的介绍和解析
学生活动1:认识光学显微镜
1.单目显微镜
目 镜
放大倍数
镜 筒
连接目镜与倍镜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调焦距:镜筒上下
调焦距:视野清晰度
转化器
提握镜身
压片夹
固定玻片
反光镜
镜 柱
支持镜身
使光线射入镜筒
镜 座
稳定镜身
物 镜
载物台
遮光器
通光孔
调换物镜
放大物像
放玻片
调节光线
光线通过
镜 臂
学生活动1:认识光学显微镜
2.双目显微镜
目 镜
放大倍数
移动手轮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转化器
底光源
使光线射入镜筒
物 镜
调换物镜
放大物像
调节观察位置
调焦距:镜筒上下
调焦距:视野清晰度
学生活动1:认识光学显微镜
3.两代光学显微镜的对比
学生活动1:认识光学显微镜
课堂检验
1.具有放大功能的是( )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2.为了使物像更加清晰,应该调节( )
3.可以调节光线的结构是( )
光线强时,选用( ),光线弱时,选用( )
4. 如需转换物镜,应该转动( )
目镜和物镜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细准焦螺旋
反光镜、光圈
平面镜、小光圈
反光镜、大光圈
转换器
学生活动2:练习使用单目显微镜
1.对光调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调节遮光器,用一个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直至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注意:不可直接掰物镜!
注: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较亮。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光线亮时可以较小光圈和平面镜。
①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至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注意: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物镜,以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碰撞。
学生活动2:练习使用单目显微镜
2.调焦观察
学生活动2:练习使用单目显微镜
③一只眼睛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知道看清楚物像为止。然后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④如果需要用更高倍数的物镜观察,应将要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再转动转换器转换物镜。
注意:此时要用细准焦螺旋调焦,清洁视野的清晰度。
学生活动3:练习使用双目显微镜
对光调光
①打开显微镜电源开关,确认载物台已经降到最低处、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调节两个目镜间距离以适应瞳距,用光源调节旋钮调节视野亮度。
学生活动3:练习使用双目显微镜
调焦观察
③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通过调整移3动手轮来移动玻片,将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④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上升,至玻片标本尽量接近物镜。此过程要从侧面注视。
⑤转动粗准焦螺旋,使载物台缓慢下降,直到看清物像。微调目镜间距离使双目观察到的视野完全重合。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⑥转换物镜观察的操作方法与单目显微镜的基本相同。
学生活动4:学习和使用数码液晶显微镜
数码液晶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与双目显微镜的基本一致。数码液晶显微镜可以直接在液晶屏上显示观察到的视野画面,为拍照和录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练习
观察动植物玻片标本。将要观察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调焦直至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进一步探究
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生物。
显微镜的使用重难点
分析和讨论
1.对光的关键操作
(1)对光时,反射光线依次进入显微镜的哪些结构?
(2)怎么判断是否对光成功?
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
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显微镜的使用重难点
分析和讨论
2.真实物象VS显微镜观察到的物象
倒立的放大的物象
e
在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
e
玻片上的真实物像
显微镜的使用重难点
分析和讨论
3.转换高倍镜,如何看清物象,视野与低倍镜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载玻片往右移
(2)物像要往视野中央移,物像在哪儿就往哪儿移。
转动转换器
调节细准焦螺旋
(1)我们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3.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越大,但视野范围越小。
显微镜的使用重难点
分析和讨论
4.怎么确定污点所在?(目镜、物镜、玻片)
换目镜

不动
污点在目镜
换物镜

不动
污点在物镜
污点在玻片标本
①目镜上
②物镜上
③玻片上
学生活动5:认识显微镜的发展史和贡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代时期:公元前2世纪,克劳迪思·托勒密发现木棍放在水里会变弯,并计算出光在水中的折射常数。
公元1世纪,罗马人发明了玻璃并进行各种实验,发现把边缘薄、中间厚的玻璃(类似放大镜或凸透镜)放在物体上,物体会变大。
13世纪:镜片开始被广泛使用,眼镜商通过磨玻璃来制造镜片。
17世纪晚期:荷兰的布匹商人列文虎克磨制出简易显微镜,看到了细菌、酵母、血液细胞和很多水中微小的生物等。
17世纪中期:英国人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这被公认为显微镜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19世纪中期:显微镜技术有了跳跃性提升,逐渐具备现代显微镜的特性。
20世纪:发明了相衬显微镜,它可将光相位变化转变为振幅变化,改善透明物体成像的反衬度,能直接观察到活细胞的内部结构。
显微镜不仅局限于生物科学,其在医学、物理、化学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显微镜成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
持将五色笔
夺取锦标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