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案

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和红军长征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二教学难点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三、逻辑思路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和“红军长征”,第一子目从国民党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及民族工
业发展状况,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则从共产党出发,描绘了一幅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艰 难探素革命新道路,开启长征征程以保卫革命果实的宏伟画卷。
由此,拟依照教材顺序,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和“红军长征”三个方面出发,以国共两党的主要活动为线索,说明1927-1937年间中国的
社会状况。
四、内容整合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冶 1.本目教学要点
本目与初中历史教材相比,新增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难点在于 讲清南京国民政府以武力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和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发展状况,教师在教 学中应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全面把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状况和民族工业艰难生存的发 展状况。
2.内容整合
(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
从大革命的失败切入,幻灯片展示宁汉合流的史实和蒋介石武力统一中国的过程。
问题:如何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地方仍存在许多军阀势力,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帝国主义势力范围及其租界地;中
共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广大苏区。
(2)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材料1:“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
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购买国货。”
——刘鸿生(“火柴大王”) 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颁发的民国十七年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大型银奖章
问题:1927-1937年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迎来了继一战时期短暂春天后的又一个黄金 时期,这是为什么呢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相继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如保护国货政策和“国民 经济建设运动”;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和保护国货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兴办事业的热情 有所提高。
但“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国民党官僚资 本凭借国家权力,聚金财富,当时流传着“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的顺口溜, 即生动反映了国民党官僚资本对民族工商业的垄断。在这样的状况下,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 难生存。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本目教学要点
本目是全课的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涉及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等基本史实,内容较多,教师应注意删繁 就简,将教学重心放在讲清中国共产党人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上,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工农 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形成过程及其实践。
2.内容整合
(1)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大革命失败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加大了屠杀压迫 中国共产党的力度,全国陷入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陷入低潮。为 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带领下,逐渐摸索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 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各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材料2:“要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上山,滨湖地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武 装保卫革命。”
毛泽东
材料3:“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 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 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 《秋收起义》
材料4:“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我 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 就好过了。”
——毛泽东
内容 影响
南昌起义 1927年,周恩来、 叶挺、贺龙等人领 导南昌起义,遭敌 人围攻而失败。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共产党 人对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初次尝试。 (武装斗争)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中共中央在汉口 召开八七会议,纠 八七会议所确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动派的总方针,是对中国革命理论和斗争方式的 巨大突破。
正右倾倾向,确定 实行土地革命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派的总方针。 (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秋收起义 1927年,毛泽东领 导湘赣边界秋收 起义,在进攻长沙 途中受挫。 秋收起义后,中共中央做出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 弱的山区进军的重大决定,实现了从进攻大城市 向进攻农村的转变。 (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 泽东率部队来到 井冈山,建立了第 一个农村革命根 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开 始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新尝试。 (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2)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的实践
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地巩固和不断地扩展,革命武装力量壮大,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成立。幻灯片展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和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实 践 。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打土豪,分田地”,轰轰烈烈开展土地革命: 红色娘子军剧照:
土地革命宣传木刻版画:
问题:中共在苏区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的原因及其意义
土地是关乎农民利益的根本问题,土地革命符合农民的利益;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 的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激发了农民群众参加革命、保卫和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 热情。
二红军长征
1.本目教学要点
本目围绕红军长征这一事件,对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做了简要介绍,教师在教 学中应抓住遵义会议这一关键节点,引导学生体悟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进一步领会长征精 神。
2.内容整合
问题:红军长征的原因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 中共中央的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但又在中央领导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下, 损失惨重。对此,红军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地区前进,由此迎来了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遵义会议。
幻灯片展示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纠正了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 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问题,挽救了党 它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了由张闻天负总责,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 祥组成的三人小组以负责全军军事行动,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问题,挽救了红军;由此, 遵义会议成为党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是党开始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开始独立思考、自主 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节点,成功挽救了中国革命。
幻灯片展示红军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冲破四道防线→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 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 年10月三军会师,长征结束
材料5:飞夺泸定桥油画
材料6:油画《过雪山》作者吴作人
材料7:央视公益广告《金色的鱼钩》——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https://b23.tv/xJPeKi
材料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 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 ·长征》
红军战士历经千辛万苦,实现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占战略转移,是党史上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
材料9:“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
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 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 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 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 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 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红军长征的意义
红军长征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战士在长征的过 程中,向广大群众宣传了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声势; 长征实现了党扎根西北、将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 条件,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不畏艰险、严守纪律、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鼓舞了一 代又一代热血志士。
五、解决方案
(一关于教学内容众多,讲解困难的问题
根据课标要求和重点难点,有选择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重点讲述南京国民政府 统治的建立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及其实践,对于较之初中教材新增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 族工业,教师应注意讲清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却饱受国民党官僚资本压迫的 状况。
六、思维导图
(
azaar
*
)
七、参考资料
(一重要论文
1.中原大战和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
郑率:《蒋介石1928年统一前后政治运筹评议》 金以林:《宁粤对峙前后阎锡山的反将倒张活动》
李宝明:《蒋介石与中原大战后的晋绥军》 李静之:《试论蒋冯阎中原大战》
郭昌文:《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的策略研究(1928-1936)》 陈进金:《东北军与中原大战》
2.济南惨案
左世元,罗福惠:《济南惨案与国民政府的宣传对策》
周石峰:《济南事件后“抵货”效果之多维审视》 田克深,张悦:《“济南惨案”述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中央关于“济南惨案”之政策方针文件一组》
陆卫明,李红:《济南惨案的真相及其处理》 李家振,郭墨兰:《济南惨案述论》
洪岚:《“济南惨案”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欧美外交》 鹿锡俊:《济南惨案前后蒋介石的对日交涉》
刘世龙:《济南事件期间的蒋介石与对日“不抵抗主义”》 陈谦平:《济南惨案与蒋介石绕道北伐之决策》
裴京汉:《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济南惨案后的反日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对策》
齐春风:《国民革命时期的反帝问题再探讨——国民党中央与济案后反日运动关系辨》 臧运祜:《中日关于济案的交涉及其“解决”》
3.东北易帜
曾业英:《论一九二八年的东北易帜》
郭正秋:《易帜后蒋张在东北地方政权上的合作与争斗》
杜连庆:《东北易帜:南北妥协与对日斗争》 王也平:《日本干涉与张学良东北“易帜”》
李云峰,王元琪:《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内在动因》
魏晓文,朱琳琳:《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思想演变探析》 张劲松:《“东北易帜”与日本的反应》
4.官僚资本
汪朝光:《关于“官僚资本”的争论与国民党执政的危机——中国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在研究之三》
李少兵,王莉:《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问题研究》 简锐:《国民党官僚资本发展的概述》
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 郑会欣:《对“官僚资本”的再认识》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吴玉文:《1928-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6.保护国货运动
洪振强:《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研究》
虞和平,洪振强:《商人与1928年中华国货展览会》 吕建云:《论中国三十年代的国货运动》
宗玉梅,林乘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保护国货政策》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工业
王卫星:《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工业发展政策》
宗玉梅,林乘东:《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工业政策初探》
8.党前期的错误倾向和共产国际
杨奎松:《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兼谈陈独秀的“右倾”问题》 李维汉:《对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的回忆与研究》
9.南昌起义
冷溶,金冲及,石仲泉,李慎明,宋清渭,李殿仁:《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伟大精神和 重要启示——“纪念南昌起义85周年”专家谈》
石仲泉:《伟大的开篇——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陈毅:《关于“八一”南昌起义》
王贵安:《试论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贡献》 叶桉:《八一精神内涵的概括表述》
10.八七会议
郑海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八—”精神》
林华佛:《八七会议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纪念八七会议召开80周年》
11.秋收起义
张秋实:《瞿秋白与“八七”会议召开前后的中共组织建设》
徐光寿:《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兼论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肇始的 标准》
12.革命根据地建设
黄琨:《从暴动到乡村割据——中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927-1929)》 周榜师:《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经济建设及其历史经验》
马社香:《“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王卓超回忆1965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 期间的一次谈话》
张友南:《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13.土地革命
黄道炫:《一九二零-一九四零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 革命》
张昭国,雷勇:《探析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农民的革命心态》
王力,肖贵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的历史启示》 温瑞,杨丽琼:《中央苏区平分土地政策与农民权益保障的再认识》
饶伟新:《论土地革命时期赣南农村的社会矛盾——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土地革命 史研究》
杨青:《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其历史启示》 李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4.“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新道路
杜魏华:《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问题》
于化民:《苏维埃革命:从宣传口号到行动纲领——以中共早期武装暴动和政权建设为 中心的解析》
鲁振祥:《略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确立》
王桂琴:《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
陈胜华,王可珍:《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5.古田会议
刘景芳,曹建坤:《古田会议与保持党的先进性》
丁俊萍,王建南:《从古田会议决议看毛泽东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思想》
朱继东:《思想建党原则与党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陈再生:《古田会议与党的纯洁性建设》
李合亮:《古田会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 刘源:《古田会议在我军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1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黄少群:《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杨木生:《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 立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
17.遵义会议
石仲泉:《再谈遵义会议——刍议遵义会议精神》
谷正:《遵义会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 郑文云:《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历史性贡献》
王成元,杜君:《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历史贡献》
金朝晖:《建国以来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问题研究综述》 蒋建农:《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问题研究》
李方祥:《关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争议和史实辩证》 杨凤:《关于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问题的再探讨》
廖心文:《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过程研究——兼谈毛泽东的核心地位是怎样确 立的》
王海光:《遵义会议前中共中央高层权力的转移——对毛泽东领导权威形成的历史考察》 董世明:《遵义会议没有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陈季君:《论遵义会议的精神财富与现实价值》 胡绳:《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石仲泉:《遵义会议评价的科学历史观——纪念遵义会议七十五周年》
18.长征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力平:《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石仲泉:《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吴晓军,董汉河:《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上)》 吴晓军,董汉河:《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下)》 马佩英:《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
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
张寿春:《张闻天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杰出贡献》 吴殿尧:《朱德在红军长征中的重大贡献》
陈勇:《长征精神研究综述》
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 金延锋:《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邵雍:《红军长征期间与秘密社会的关系》
廖波兰,孟召然:《长征时期毛泽东与党的宣传工作》
余伯流:《长征中“毛张周”领导体制的架构及其重大历史作用》
李军刚:《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党内民主理论研究》
孙果达:《红军长征中新“三人团”究竟成立于何时 》
程中原:《长征的胜利和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贺平海:《红军长征时期的群众工作及其经验借鉴》
张巨成:《论长征文化的历史启示及其意义》
欧阳淞:《红军长征在贵州及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黄黎:《长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高凤林,马启民:《长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点》
高凤林:《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新探》 (二相关著作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周天度:《中华民国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贾维:《十年内战史话》 二参考课件
孙子依: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刘金文: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郑桂珊: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孟伟: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