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二、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分析全民族抗战的原因。 2.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和地图强化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重要事件的 时空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图片、影像、历史遗迹等史料,认识日军 侵华的种种暴行。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史实,能够从中提取有效 信息,培养史论结合的意识,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
4.历史解释: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的史实中认识到日本发动战 争的侵略本质,能够从史料中分析和解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今以西安事变中各方力量的态度来解释此事件和平解决的原因;通过 史料,理解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关系的变化。
5.家国情怀:认识中共在抗战中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体会抗日民族统 --战线的建立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 精神,以史为鉴更好的面向未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
难点:全民族抗战形成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播放视频,出示图片和文字史料,创造历史情景,以情化 人。
启发教学:设置相关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启发学生对历史的 思考。
合作学习:设置小组,对--些问题分析,让学生自主讨论完成。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中国抗日战争》这一-课,已经对日本 侵华战争的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 胜利有了初步的了她免编易免教寐魄问题探究能力。所以,在进行这 一课学习时,应在课前布置预习案,导学案进行课前基础
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同时,这一课还有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史料, 在有条件的教学环境下可以先让学生课前浏览,以便节约课堂时间, 推进新课的讲授。另外,这一课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 讲授新课时尤其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对日本侵华史实感同身受,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中华民族面对日寇所展现出来的强烈 爱国热情。
六、教材分析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激起中国民 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战线政策的感召,发动 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 成。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蒋介石发表抗战讲话、中国全民族抗战国共 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 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征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起 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的引言部分从日本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主持召开制定侵略 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入手,指出日本将中国东北众中国分裂出去, 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策动日本关东军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一 历史史实,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日本要发动侵华战争 为什么日本 要先侵占东北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角度分析 日东侵华战争的原因。
本课是新高考,新教材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第八单元第23课,第八单元共三课,分别为“23课从局部抗战
到全面抗战”“24 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25
课人民解放战争”,这三课是教材中近代屈辱史与抗争探索史的主要
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日本侵华之下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爱国 精神。23课共三个子目,分别为“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 “日军的侵华暴行”。
第一子目“局部侵华”以时间为线索,说明交代了日本侵华的原因、 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抗日史实。国民党蒋介石的一 意孤行施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对第二次国共 合作局面所起的转折作用。
日本侵略原因:
政治方面: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便是其对外扩 张侵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战争是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日 中两国国力的悬殊对比以及国际社会绥靖主义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 的后果。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迅速强大,日本开始走上资 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
从1870年佐田白茅的《征韩论》到1880年山县有朋的《邻邦兵备略》 再到小川又次《征讨清国策案》,一步步确立中国假象敌地位。
——刘怡《菊花与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 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 外侵略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基本国策。
一一黄华文.《抗的战争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有外务省、陆海 军省、参谋本部、关东军及有关中国问题专家等人参加的父东方会 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 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随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叉简天皇上奏了《田 中奏折》,明确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支那”的扩张总战略蓝图。《对华政策纲领》和《田中奏折》 的出笼,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可避免。
——黄华文.《抗日战争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日本陆军省于(1935年)八月六日提出关于《关于对北支政策》,毫不
隐讳地表明要直接控制华北,使“华北不受南京政权政令的支配,而 成为自治色彩浓厚的亲日、满地带。”
一一摘编自《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 所.1992
经济方面: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 在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国民经济亏损,黄金不断外流,工业萎缩, 农业告急。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深重困扰,转移国内的注意 力,日本走上侵略道路,日本军国主义者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严重影响)1935年东京一-般市民维持最低生活 水平的开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农村生活水平较之则更加贫困。 内阁大臣公开宣称,“为缓解国内民众日益严重的压力,我们必须发 动对外战争。”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是,生产设备之不是,原料之 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 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 靖。由此可见,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而中国东北矿产资源极 为丰富,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以1931年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的 相关史料可见,当时日本掠夺东北从1931年6.3万吨到1936年30 万吨。——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9
满洲盐业股份公司仅1937年运往日本达到55.5万吨。大豆:自1931
到1936年每年输入日本大豆163万吨。玉米:1934年运往日本玉米价 值290万元,占总输出量的58%。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和满洲炭矿株 式会社,则是日本侵华的经济和情报核心。华北有着蕴藏丰富的煤矿, 还盛产棉花和羊毛,都是命日本侵略者垂涎的资源。日本关东军驻北 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郎在一份情报中写道;“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发 动满洲事变而占据之,一时帝国市场与原料,得稍缓和。然因尚有若 干原料问题,短期中不能满意,尚须相当之岁月,经营与营养。现在 满洲市场旧臻饱和,短期间亦难再行扩大,即不能与帝国生产之增进 相调和。”“故华北,诚为我帝国之最好新殖民地。”(信夫清三郎《日
本外交史》下册第597页)——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列强的态度;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各 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绥靖政策,客观上纵容了世界法西
斯势力的发展和相互勾连。[28-31]
9月19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致电出席国联会议的代表施肇基,向国 联控告日军侵略中国东北领土,请主持公道。施肇基在诉说日军入侵, 中国军队毫无抵抗的情景时,声泪俱下,并声明:中国完全听命于国 联,毫无保留条件。国联随即派出李顿调查团到中国调查九一八事变 和伪满洲国的真相。日本申明不接受国联调查结果,退出国联。而此 时,美国认为日本对东北铁路等相关地区的占领,仅仅是受巨大经济 利益的驱使,对中国主权并不构成侵犯。“满洲问题”的导火索就是 中国不履行条约的行为,并把中国反日运动视为不稳定的“危险”因
素来加以对待。——1931 年《纽约时报》
英国也认为日本侵华战争只是局部军事冲突,确认日军对沈阳的袭击 是一次有准备的军事行动,但并不认为其行动具有侵略性。
——1931年《泰晤士报》
1932年,国联派遣了一个调查团前往东北进行调查。英国人李顿率 领调查团在东北进行了长达半年调查,调查团认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不合法,不过对于这场冲突中国和日本都有责任。所以,国联最后的 仲裁结果是东北由国联直接托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想将东北置于英 法的控制之下。这--报告书遭到中日双方的反对。但此后数月内,国 联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趁机扩大侵略,攻占全东北。国联 的绥靖主义态度使日本对国际社会不再心存忌惮,它向日本发出了一 个错误的信号,尝到了甜头的日本从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国内时局:
从1930年至1934年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5次围剿。 1930年12月上旬,国民党鄂豫皖三省“围剿”军共集结8个师3个 旅近10万兵力,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931 年4,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任命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 营主任,采取“稳扎稳打以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 二次“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并亲任总司令, 采取“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战术,兵分三路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 三次“围剿”。1933年2月--3月,国民党在结束了对鄂豫皖、湘鄂 西的第三次“围剩后,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
采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向中央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1933 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 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 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 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力量围剿中央革命 根据地。这一时期蒋介石奉行“惟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攘外必先安 内,统一方能御辱”定位为这一时期之“国策。”“中国存亡之关键, 不在外患,而在内忧,不在步步入侵的日本帝国主义,而在盘踞国内 为国家心腹之祸的土匪,目前我们要安内,则攘外就不成问题,把匪 剿清以后,来对付日本帝国主义”一秦孝仪《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 稿》,故蒋介石对日本侵略保持克制,奉行“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 的彻底沦陷。而在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 “停止内战,--致抗日”,同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明确要建立 抗日民族统--战线,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把一切活动汇合起来, 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而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对共产 党的一一心围剿,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蒋介石反 革命面目已毕现。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 已将蒋及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央档案
馆藏
1936年12月蒋介石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引起杨虎城 和张学良的强烈不满并反复劝说蒋介石停止剿共,积极抗日。遭到蒋
介石的拒绝之后,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迫蒋介石抗 日,史称“西安事变”,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促进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十年对峙基本结束,全民族抗战的局 面开始形成。
第二子目“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对全民族抗战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 起到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叙述。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在北平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 时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了中国守军拒绝,海 军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中国全面抗 战由此开始的。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滨进攻卢沟桥通电》, 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7月13日,毛泽东在 延安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和抗日的革命者,应准备随时出动到
抗日的最前线”。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 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
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 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 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蒋介石在身边的石柱上书写着“养 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0个大字,与会场气氛相互浸染。7月23 日,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指 出“中国共产党人愿同国民党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尽
最后--滴血,反对一切游移、动摇、妥协、退让,实行坚决的抗战。” 建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在中国共产
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并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东方战场。”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 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9月23日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 席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发展。 国共两党经过十年内战,可以说是有着血海深仇,为什么又能够重新 合作一个民族的敌人深入国土这一事实,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中华 民族已处在生死关头,全国民众强烈要求抗日,决定了这种合作不仅 有可能实现,而且有可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下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 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既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 是抗战的重要特点。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实现了第 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战争态势看,正面战场和 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是其显著的特点。中国的抗 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 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是相互配合的。如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 捷,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人民军队的壮大和敌后抗日
根据地的成长,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与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的
作战相呼应,使日军在占领武汉、广州后不能继续扩大进攻规模,其 速战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了。由此可见,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 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它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政治.上 保证了抗日民族统--战线的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 一场全民族抗击日寇的持久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年来第一- 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的全国人民的民族自 尊心和自信心。不仅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被列强凌辱的历史,还开启 了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并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而学 生了解,理解,铭记这段历史,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国家观,强烈 的爱国情怀显得十分重要。
第三子目详细揭露了侵华日军残暴行径。
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据官方统计 日本侵华战争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中国非正常死亡累积人数至少 达2.8亿。
从1937到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青海 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 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从1874到1945日本侵华时期, 经济损失50万亿美元。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 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 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 主权,严重的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 到了严重的削弱。
——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
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 “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用中国人进行“活 体解剖”细菌试验;制造平顶山惨案等;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 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南京大屠杀: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 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 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 有组织、有计划你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刘建业;李良志,赚之中.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06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 ——克柳切夫斯基
从俄国历史学家的名言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
一 、日本侵华史实展示:
(以时间为线索,展示日本历次侵华史实,让学生了解掌握日 本历次侵华事件。)
知识框架:
白山黑水千秋恨——侵华原因及分析 西安捉蒋翻危局——西安事变及意义 兄弟御侮齐抗敌——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殇屈辱水铭记——日军侵华的罪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基础知识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出 日本侵华的原因,过程,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的建立,
日本侵华罪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一方面能让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自主分析课本相 关史料,掌握解读史料的能力。时间不能太长,让学生带着问题,课 本相关史料进入课堂学习。
一、白山黑水千秋恨一-侵华原因及分析 导入: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
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参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在一堂的——自歌曲《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启
展示史料:
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密折中写道“寓明治大帝之遗策, 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朝鲜,.惟第三期灭分满蒙,以及征服支 那领土,..尚未实现。”——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密折
日本陆军省于(1935年)八月六日提出关于《关于对北支政策》,毫不
隐讳地表明要直接控制华北,使“华北不受南京政权政令的支配,而
成为自治色彩浓厚的亲日、满地带。”——摘编自《日本侵华七十年
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严重影响)1935年东京一般市民维持最低生活 水平的开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农村生活水平较之则更加贫困。 一位内阁大臣公开宣称,“为缓解国内民众日益严重的压力,我们必 须发动一场对外战争。——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9
20世纪30年代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在客观上也为日本对华侵略扩 张提供条件,当时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权正忙于内战,实行“攘外必先 安内”的政策,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一再妥协退让。——吴精平、曹 振威《中华民国史》
问题一:日本为什么发动侵华战争
生:学生结合课本和相关史料分析出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教师做简 要评述。
日本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满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
(2)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政权军部转移因经济大危机产生的国内矛盾。
设计意图:大陆政策+经济危机+国际舆论+国共内战。摆脱经济危机, 掠夺资源。加之传统大陆政策。需要让学生清楚的是大陆政策是根本 原因。经济危机是主要原因,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了外部因素,国共 内战给日本提供可乘之机。
问题二:面对日本的侵略,当时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原因何在
展示史料:
国民党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张学良的应对,列强的态度。
这一时期蒋介石奉行“惟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了个“攘外必先安内,统 一方能御辱”定位为这一时期之“国策。”“中国存亡之关不在外患, 而在内忧,不在步步入侵的日本帝国主义,而在盘踞国内为国家心腹 念祸的土匪,目前我们要安内,则攘外就不成问题,把匪剿清以后, 来对付日本帝国主以 ——秦孝仪《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
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 勿逞一时之惯,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蒋介石于1931年8月16日 铣电张学良
我(张学良)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 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当时坐镇沈阳的是东北边防军司 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荣臻接到张学良的命令是这样的,“不 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张学良口述、唐
德刚撰写《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社.2007
美国认为日本对东北铁路等相关地区的占领,仅仅是受巨大经济利益 的驱使,对中国.主权并不构成侵犯。满洲问题”的导火索就是中国 不履行条约的行为,并把中国反日运动视为不稳定的“危险”因素来 加以对待。 ——1931年9月22《纽约时报》
九一八事变期间,《泰晤士报》在描述中日军事冲突时,确认日军对沈 阳的袭击是一次有准备的军事行动,但并不认为其行动具有侵略性, 而且指出中国军队的挑衅行为也是导致日本采取行动的一大因素。而 中国普通民众尤其是学生组织的各种抗议活动以及在全社会范围内 掀起的排斥日货、敌视日人的浪潮,在《泰晤士报》看来,完全是一 群无秩序的民众所进行的野蛮举动,中国孕育着危险的排外情绪,并 且同情日本人在中国的处境和遭遇。
此外《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一样,对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秩序井然”,大加赞赏。 ——1931年9月《泰晤士报》
设计意图:根据相关史料,分析东北军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得出蒋介 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给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时机。除此之 外,列强的绥靖政策也纵容了日本对华侵略。从而能全面分析得出日 本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满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
(2)现实原因日本法西斯政权军部转移因经济大危机产生的国内矛盾。
(3)有利时机:国共对峙,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未作充分的战备。
(4)国际因素: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
师:国民党反动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者步 步紧逼,东北沦陷。而同一时期共产党组织东北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 敌后抗战,
展示史料: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 次数约10余万次。据日伪统计机关统计:1935年39105次,1936 年36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日 伪军伤亡人数,据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推算:1931-1937年 抗联歼敌103500人,1937—1945年歼敌82700人,共计186200 人,牵制日军兵力:1937年20万,1940年40万,1941年为76万。 从中我们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东北人民勇敢抵抗日寇,给日 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 勇气。但东北地区的抗击侵略并不能改变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整个华 北地区相继沦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问题三:华北为何容不下一张书桌 北平学生为何游行示威
由问题引入,环环相扣
生: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热潮。
设计意图:通过华北事变及一二九运动,认识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 的时候,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 新高潮。
二、西安捉蒋翻危局——西安事变及意义
问题一:西安事变为何发生 各方态度如何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生: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日本的步步 紧逼。中国共产党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
(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日的是“逼蒋抗日”而不是杀害蒋 介石。
(3)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的努力。
(4)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起到促进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西安事变中围绕杀蒋抗日还是逼蒋抗日,引起学习浓 厚的兴趣,从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主张提出的深意 及重要性。由此链接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抗日民族统--战线形成所 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兄弟御侮齐抗敌一统一战线的建立
问题一: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宣言”的主张。 根据资料分析这一时期国共关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产生什么样 的影响。
学生:根据资料分析出核心主张。又对抗走向合作。推动了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形成。
问题: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提示抗日战争体现的民族精神
(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至高无上;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2)敢于抗击、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民族自强信念。
(3)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新精神。
(4)坚持正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四、国殇屈辱水铭记一一南京大屠杀实证
问题一^:是什么让同为人类的日本侵略者人性沦丧,犯下反人类的滔 天罪行
生:1、日本的武士道精神。2、日本想通过暴行意在最快灭亡中国, 消磨中国人民反抗的斗志。
问题二:面对日本的暴行和日本石翼势力的复活我们该怎么办 引导学 生思考
生:揭露日本侵略历史,警惕日本右翼势力。
设计意图: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质,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的复活。通过民族伤痕让学生水记铭记历史,热爱和平。
我们牢记历史,不是复制仇恨。当年爱国志士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 洒热血,才有了今天的太平盛世。只有牢记历史,牢记历史使命。我 们的国家、民族才有生生不息,永恒的希望。而这些是我们在座的各 位同学,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反思
1.问题意识。所有知识点都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对知识之间是否-十 分契合,还存在一定疑虑。
2.主要与次要之间,如何在一节课中既能完成所有史料阅读还能完成 重难点知识学习,时间分配很重要,要分清楚主次。
3.重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时间轴和史料分析整合的能力要在课堂 上实现。
4.家国情怀的培养重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即让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 抱有温情与敬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