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3课:全民族浴血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 案【课标要求】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 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口号下,中国共产党推动国 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战线正式形成;在此旗帜下,中国军民团结抗 战。需要注意的是“全民族抗战”不仅表现为国共两党的合作,还体现在各阶层、 各利益集团、海外侨胞的一致团结对外。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 会战是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行动;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 砥柱。除了战场上的英勇抗敌外,《论持久战》对于坚持抗战取得胜利发挥了巨 大作用,《新民主主义论》回答了中国现阶段民主革命和未来建设新中国的一系 列根本问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 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重难点】重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史实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民族抗战的中 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以及其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 战场【逻辑思路】本节课一共分为四个子目:前两个子目分别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两个角度还原 抗日战争,第三个子目为新加入的内容:东方主战场。即中国战场与抗日战争在 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地位,最后一个子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讲述抗战胜 利后至重庆谈判前的历史,并论述了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从单元的视角看,本课与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以及25课《人民解放 战争》同属于第八单元,在此单元内,战争为贯穿三课的绝对主题。抗日战争是 作为中国人民最为了解的战争,也正因如此,从抗日战争的起因、14年抗战战 场的变化、数个阶段的依次到来、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 义被分为了课进行讲解,其中23课主要讲述抗日战争的背景,东北、华北等地 的局部抗战的情况与全面抗战的爆发,并集中描述了日军的滔天罪行,而在本课 中,在时间逻辑上位于前一课之后,在空间逻辑上是对抗战从局部走向全国的写 照,在叙事逻辑上总结了抗日战争的地位影响与意义,这也是新课标提出后对学 生的爱国情感与历史知识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后,将原有一课的课程内容扩编为两 课,也可见新课标下对与抗日战争内容之重视。从时期视角来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惨烈而又波澜壮阔的一页,亦是中 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高潮。在这一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同时,抗战前国内形势也对抗日战争的历程产生影响。在本课的讲授中, 把本可放置在中国近代史的大时代下,是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本课内容的需要, 也是最终总结抗战意义与影响,升华本课主题的需要。从授课逻辑上看,本课的一二子目主要对抗日战争的历程有一定介绍,具有平行 而又相交的特点,即国民政府的抗战与边区政府的抗战在“抗日民族统—战线” 的号召下共同抗日,却在战场、战争形势、社会生产等方面呈现较大差异,在授 课关节中,既可以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也可以采取时间阶段顺序: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不过个人认为依照课本进行讲解能够让学生更容易依据 课本理解;在这两个子目内涉及多个概念化的知识点、并以史实的讲授为主,可以利用图片、影视、地图等资源帮助记忆。而第三、四子目对抗日战争的意义进 行了总结与归纳,这个意义既是国内的,是中国人民的,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第三子目的视角也为本课情感上的升华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本课的授课中,也要适当引入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以便于在讲述“如何评价国 民党的抗战历程”,“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等问题时提 供足够的研究成果支持,以便于同学们的理解。【内容整合】 战争地图:“八 ·一三”淞沪会战要图发生时间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 12日参战方兵力 国军80万人 日本20万人伤亡情况 中国宣布伤亡30万人 日本宣布伤亡4万余人主要指挥官 蒋介石,松井石根意 义 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 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 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 战役,粉碎了“三个月灭亡中国” 计划结 果 日本获胜,上海沦陷发生时间 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参战方兵力 国平20万 日平7万伤亡情况 国平10万 日平2万主要指挥官 卫立境阎伤山.朱格.板垣征四郎c意 义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紧 密配合下取得的一次较为成功防御战结 果 日平胜利太厚失中发生时间 1937年9月25日参战方兵力 八路平12000余人;日平4000余人伤亡情况 八路平伤亡600余人;日平死亡1000余人主要指挥官 林彪、聂米摩;板垣征四郎、三浦敏事意 义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 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 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为八路军在 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创造了有利条件,莫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八路平数胜)发生时间 1938年3月14日-4月15日参战方兵力 国平约29万,日平约5万伤亡情况 国平伤亡5万余,缆伤日平2万余主要指挥官 李京仁、白崇核、孙连仲、汤思伯等意 义 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之一结 果 中国平队救胜(武汉会战要图)发生时间 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7日参战方兵力 国平110万人:日平30万伤亡情况 中国40余万死伤(中方统计) 日本25.7万死伤(中方统计)主要指挥官 蒋介石、陈诚;风村宁欧意 义 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 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此后,中国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结 果 日平数胜发生时间 1941年12月24日-1942年1月15日参战方兵力 中国:30个师30万人,30个大队约6万人伤亡情况 中国:28116人阵亡 日本:56994人伤亡(中方数据) 日本:6000人伤亡(日方数据)主要指挥官 薛岳,网南性几意 义 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的士气,支援 英美军队在中国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 的作用。结 果 中国军队获胜(北平太O易县平◎清苑汉《保定》石家庄铁北河山东抗日祖据地八路军进攻方自八路军收克日军据点八路军磁击铁路地段百团大战1940年8-12月月行析阳曲娘子关井陉oO箱西山河山五合山天口)发生时间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参战方兵力 八路平:105个团,约400000人日平:2个师团,8个联队:11个旅团及大量伪平伤亡情况 跪伤日平20645人,伪平5155人 八路平伤亡1.7万人,中毒2万余人主要指挥官 彭 格 怀 ,左权意 义 八路平出击故后交通线,给日平华北方面平以有力 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 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结 果 中国平队数胜【解决方案】 【导课】电影《八佰》(其实使用八佰导课有一定风险,因为电影以及导演本身涉及一定的评价尺度问 题。但是权衡再三,还是选择使用八佰作为导课,其优势有二:作为一部疫情期 间的现象级电影,应该不少同学看过或是听说过这部电影,而描写同一时间的 《风云儿女>则没有这样的传播广度此外八佰直接描写了淞沪会战,可以与教 材进行较好的衔接)【授课】(每一具体战役都给出地图与表格,已在内容整合进行整理) 1.正面战场的抗战(1)淞沪会战(结合之前的导课进行内容补充)上海抗战始末(从—二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 淞沪抗战的三个阶段淞沪会战的意义淞沪会战的尾声:南京保卫战(可选内容)个人认为,此模块的讲述可以结合南京保卫战来凸显国民党军队在指挥管 理、武器装备以及战略战术素养上对日军的差距,尤其是第一阶段中日军借助海 空军取得的战争优势以及南京保卫战时的指挥混乱可以对同学们进行概括项目 讲述。(2)忻口会战背景:日军进军华北,逼近太原 战果: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应着重强调这是一次由国共军队紧密协作而展开的抗战,进行一 个关于民族情感的感情升华(3)徐州会战战果:台儿庄战役如果时间不够,本部分内容可做略讲(4)论持久战相关内容背景:多个战场失利后,亡国论甚嚣尘上,投降主义日益增多,在台儿庄等一系列胜利后,又有速胜论出现。 内容: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 bai 观点作者进行了——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 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 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 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意义:《论持久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战争形势和特 点,科学预见战争的前景和进程,明确指出胜利的进程和方法,回答了困扰人们 思想的种种问题,对制定全国的战略方针,鼓舞人民的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 响。第一子目问题总结:评价国民党在防御阶段的抗战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 “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 战略防御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也在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中国速胜论与中国必亡论相关史料:“再战半年,最多一年,敌人虽胜于战场,亦必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局瓦解。中 国获得最后胜利,为期不远也。”——龚德柏:国民党官方刊物《中央周刊》 1938.10.10“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 完善””——汪精卫“中国没有一件能与日本比拟,如果战争扩大并延长下去,日本自然也感到困难,可 是日本感觉到痒的时候,中国已痛不可忍了””——周佛海个人认为完全可以将论持久战作为第一子目乃至整个前半节课的重点;其对国内 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分析可以直接在课堂上以互动形式放出进行知识的大串联。值得一提的是,我旁听学姐分析时在中国速胜论上使用了王明的语句,根据最新 的研究成果,王明多半并非保有速胜思想,而是存在对游击战理论的否定,故不 选用其作为史料。(5)武汉会战背景:一场日军寻求速胜,进军中国腹地的大决战结果:日军占领武汉,但中国军队并未放弃抵抗日军,继续着伟大的抗日 战争。讲解重点:与淞沪会战相似、在讲述将士英勇抗击的同时与国民党军队指 挥混乱相结合。“例如此次武汉撤退时机,原来决定在8月底,后改为9月18日,又改为 9月底、双十节。直至10月20日,领袖尚在武汉。于是转战数月之残破部队不 能不在金牛、保安线上竭力苦撑,以致以后转移未能按照计划实施,陷于溃退。”——陈诚《武汉会战之教训》(6)第三次长沙会战本板作为正面战争的先进事迹去讲述,个人认为可以结合其中出现的“天 炉战法”等内容对国民党技战术的转变进行概述(例如国民党对于游击战的学习 等等),此外,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此时期反法西斯战线上为数不多的重大胜利, 由此可以为第三部分埋个伏笔。(7)全民族的抗战工业内迁(应该展示两方面的内容:国民政府组织的内迁和企业自发的内迁)高校内迁(对西南联大进行重点讲解,进行积极学习报效祖国方面的情感 升华)华侨抗日(选用史料尽量覆盖欧美日东南亚) 2.敌后战场的抗战(1)防御阶段的敌后抗战重点讲述游击战的展开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2)百团大战个人认为有必要讲解一下百团大战时的抗战形式,即在相持阶段中国民党 出现消极抗日倾向,加之汪伪政权建立,以便同学们更好理解百团大战的意义。(3)国民党的消极抗战与三次反共高潮着重讲“皖南事变”,对国民党消极抗战与积极反共的行径做揭露,进— 步从反面阐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4)根据地建设减租减息政策与大生产运动“三三制原则”与根据地民主本部分可以与国统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面貌进行对比,展示此时期边区政 府下军民精神生活的优越性。3.东非主战场(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联合国家宣言(2).中国远征军(3).开罗宣言(4).如何理解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重要地位本部分内容更多应从全球形势入手,最好能分别找到1937年秋(日军侵华、埃 塞俄比亚战争、进军莱茵兰)、1941年末(珍珠港事件、菲律宾战役、苏德战 争爆发、第三次长沙会战)、1944年末(解放区的扩展与敌后反攻、1号作战/ 豫湘桂大溃退、诺曼底登陆、十次斯大林突击),对同时期的二战形式进行概述, 为同学们塑造二战时期相应的时空观,并可以使用地图向同学们解释罗斯福的 “炉边谈话”段落:“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 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 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 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 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4.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内容:《论联合政府》,提出群众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建立中央 组织。意义:党的思想团结、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莫基(2). 日本投降背景:德国投降、原子弹、八月风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过程:无条件投降与东京审判此处可向同学们阐述东京审判的局限,选用相关史料 (3).抗日战争的性质与意义及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近代以来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确立了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人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才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全课最后进行这个问题的询问,回收本课中在“论持久战”“敌后战场 抗战”等板块的相关内容,加深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特别值得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当代互联网对于国民党抗战的评价问题如今中文互 联网上对于抗日战争国民党的评价有极大的分歧,而在教学序列中又因为统战需 要等因素对于此方面事宜往往一笔带过,如本课课本并未在三次反共高潮留有太 多笔墨,个人认为在相关部分时应当在突出国民党官兵奋勇抗敌的同时选择对相 持阶段以来的反共行径进行恰当地批判,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灌输相关史料,加深 同学们对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双重理解,必要时也可以展开讲述国统区的腐败经济 (宋子文等人大发战争财)以及军事上的落后表现(如豫湘桂大溃退等),带给 同学们一个清楚明晰的历史认识。【思维导图】忻口 会线方主(核州)正面场的就全民族浴血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执 日 的 意 立 与 影 响内什么湖中国#户世是的日公争的中5延生后 就 场n 识 国【参考资料】 参考书籍:《中国抗日战争全史》萧一平、郭德宏 《剑桥中华民国史》美国费正清《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抗日战争研究》杂志若干参考论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之比较》陈向阳孙英《论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蒋建农曹子洋《再论《论持久战》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意义》巩青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研究——以武装反抗为视角》李蒙佐《二战历史的纪念与人类公平正义价值的传承——试论高中如何正确开展二战 史观教育》刘照蓬;崔文龙《用好红色资源涵养家国情怀——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孔楚栋《论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学的几个问题》尹业通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抗日战争史教学》姚宏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