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案一 、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课共提出三点要求,即: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 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冶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所做的努力。本课的内容围绕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不到十年的时 间,对学生提出关于此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理解性的要求,让学生理解新中国建 立的伟大意义及人民政权巩固、社会主义改造历程及相关知识。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建立的历史性意义,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时期的外交思 想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三、逻辑思路本节课重在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脉络,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核心在 于让同学们理解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以此为“目的”, 那么第一个子目“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第二个字母“土地改革”“稳 定经济”第三个子目“抗美援差”“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第四个子目“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建立”更像是为了达到此目的的“手段”,因此从逻辑上,我认为在 每一个板块的“背景”以及“影响”上都可以对各个部分进行授课上的向主线靠 拢,是授课更有逻辑性从课本内容设置上看,第一个子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下的两个 板块中新政协会议是国家建立的准备,同时包含着重要的知识点共同纲领;而新 中国的建立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教师在课堂上应着重对其进行逐句阐述,内容可 见于教师用书P341页。第二目同样为本节课的重点,在平抑物价、同意财经、 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方面对巩固政权措施进行详细讲述,相当于 是对于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一个详细阐述、这种编排对于同学们理解有 较大帮助。这两个子目在前后具有很强的相继性,不宜分开讲授。后两个子目中 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涉及两个重要问题国际承认与国际形象,分别结合一边倒 的外交形式以及万隆会议进行讲解;最后一个子目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过程,应对学生在此领域的概念定义等问题进行深度发掘:例如社会主义的经济 组织形式、权利归属等,加深本节课的授课效果。内容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重大历史意义及解释: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这一句讲的是革命意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结束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欺凌奴役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中华民族一洗百 年来蒙受的屈辱,这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帝任务二是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冶的历史,这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反封建任务。接下来“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这一句,是说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的建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这是着眼于社会的发展,讲 的是社会意义,体现了革命的阶段性及两个阶段的衔接。后边一句“中华民族开 始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讲的是世界意义。所谓“崭新”就是说新中 国的诞生,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格 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土地改革运动,从经济基础上彻底推毁了地主阶级,同时也削弱了富农阶级。 没收或征收的土地、财产全部分给了贫雇农和部分下中农,使农民所得到的土地 占到总面积的95%,基本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又通过土改后期的复查运 动,对错划成分的中农以及对某些地主照顾过多的偏向作了纠正,从而确立了政 策界线,极大地孤立了地主阶级,争取和团结了中农。[2]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得到土地的奋斗目标,使农民真正从经济 上翻身作了主人,从而最深入、最广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 使农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土地改革还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地位, 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引导亿万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创造了条件。经济恢复的主要措施: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 恢复交通运输业恢复农业生产调整私营工商业主要成就: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 任务。到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 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 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三年中,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被取消,官僚资本 被没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灭。到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收入生产 中的比重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19.1%,集体所有制经济占1.5%,公私合营经 济占0.7%,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占71.8%,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4.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这场战争中国人民达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目的。 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严厉地教训了美国,消除了国内外一些人的“恐美病”,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敢于 同国际霸权主义势力作斗争的信心。抗美援朝战争使改编为志愿军的人民解放军经受了现代战争的锻炼和考验,特别 是取得了依靠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优势装备之敌的宝贵经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证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进行和完成,为中国经济 建设取得了长期安全和平的环境。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解释与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推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 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 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 人民,结成国际统—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2、原因:国际方面(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 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 成了社会主义阵营(3)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国内方面(1)新 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多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2)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 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3)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立新中国的国际 形象。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就是说17 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的合法主权国家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 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 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 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与准备 经济(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时间:1953年,中共提出。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3)实施“一五”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 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2.政治(1)召开一届全国人大①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②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3.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 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四、解决方案导入材料:“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 、《解放日 、《新华日报》等根刊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筹务会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征求国旗图案的滑息迅速地向全国、向海外传开。许多人在工余时间,摊开稿细,开始了 设计工作。他们格心设计、绘制出一幅又一幅客具特色的图案,标上详细的说明,寄到了北京。他们把设计绘制国旗图 案作为一件光柴、崇高的事恼,以倾注自己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心意. ”问题设计: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这些国旗的设计有有可能蕴含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用轻松的国旗设计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串联同学们印象 里可能存在的中国近代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为第一个模块——新政协 会议的授课做铺垫新课讲授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诸民主党派代表以及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商议建国 事宜,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建国做各项准备。10月1日,新中国终于得以建立。(逐句分析课本上对于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意义相关 文字)然而,新生的政权面对反动派、帝国主义、沙文主义的包夹以及相关的政治、经 济、外交问题呢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以雷霆手段在几年内便 让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导入学习任务一:分析为什么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自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背叛祖国,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战争以来, 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之中。幸赖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人民援助之下,为 保卫祖国的领土主权,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为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争取人民的 权利,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得以消灭反动军队,推翻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现 在人民解放战争业已取得基本的胜利,全国大多数人民业已获得解放。”——《开国公告》问题设置: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了的历史意义学生活动:在教室引导下通过表格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以及新中国的选举政治、吏 治、基层社会政策设计意图:通过与前朝的对比,引导学生在相同的领域之下对比社会架构,进而 对比人民在社会民主与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进而充分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 来了”。导入学习任务二:了解新中国经济领域的巩固措施(土地改革与经济战)情景呈现:“天下再没有力量比人民力量更大,再没有话比人民的话更正确”。 “人民的事情,只有用人民自己的手可以解决,靠人家是靠不住的,要想将社会 翻过身来,非用最大的代价,不能成功!”“只打老虎!不拍苍蝇!”——蒋经国,上海打虎前在70天的工作中,我深深感觉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不但没有完成计划和任务,而在若干地方上反加重了上海市民在工作过程中所感受的痛苦。 — —蒋经国,上海打虎后在这种情况下,中财委主任陈云决定以上海为主战场,打一场平抑物价的“歼灭 战”。将大批粮食、棉纱和煤炭从全国各地紧急调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准备 以经济实力压垮投机商,并采取政治手段收税和收公债等。在市场物价在投机商 人哄抬之下达到顶点的时候,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 时收紧银根,征收税款。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上迅速下跌,“米棉之战” 最终取得了胜利。 ——《米棉之战》问题设置:蒋经国的上海打虎为什么失败 陈云的米棉之战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学生活动:由教师展示关于上海打虎与米棉之战的相关史料,四人一小组讨论中 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赢经济战,进而分析蒋介石政权败亡的经济原因设计意图:把复杂的经济问题使用对比的具体实例写出来,便于学生理解 1.导入学习任务三:抗美援朝对中国的影响情景呈现:萨镇冰的诗师入三韩大有声,海东形势一番更。 美军屡败终难振,华裔方兴孰敢轻。 结日阴谋违夙约,援朝义举冶群情。 中苏两国临斯世,同德同心致太平。观看抗美援差相关历史影片问题设置:朝鲜战争为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商讨是否应该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分析可能的利弊设计意图:通过情景重现,引导学生复史以及建国初相关情况,能顾让学 生调动学习热情,进而对抗美援朝问题有深入理解导入学习任务四: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主席,各位先生,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 如果我们决心维护世界和平,就没有人能够把我们拖入战争;如果我们决心争取 和维护民族独立,就没有人能够继续奴役我们:如果我们决心友好合作,就没有 人能够分裂我们。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问题设置:万隆会议中可能受到哪些干扰 中国又提出了哪些方案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讨论,对可能出先的情况进行合理假设设计意图: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战后殖民主义以及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 预,认识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人民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导入学习任务五: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 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 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 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选集》问题设置:三大改造中我国使用的是哪些方式 对生产力发展有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课本相关介绍,依次板书列举 五 、思维导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空的历史背案、Ms0 分以与(同源》,国成立的史意义人民政权的巩固经的27:土地与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的过渡律国之和的国形险与一边留外交服策开创融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呼 共 处 五 项 原 则 与 外 交 断 国社会主文基本制度的建立 社◆主文基本南的意义与体现:社金主文制皮基本确立的义六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齐鹏飞 《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薄一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http://www.hprc./ 《新中国史材料汇编》《新中国土改史话》段雯娟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从新政协到开国大典》季华《土改整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整党整风运动比较研究》迟兵兵,王振杰《关于“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的解释》罗明 《关于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几个问题》李良玉《从“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合法 ”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聂幼犁《抗美援朝战争中中美的武器装备及伤亡比》张朔《从《周恩来外交文选》看新中国初期外交——兼论史料教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王爱玲《核心素养视域下主题教学模式构建——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王金柱, 刘洪生《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研究述评》秦立海《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研究》朱红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