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

资源简介

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教案
一 、 课标要求:
1.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 断提高;
3. 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二 、重难点及其解决方案:
1.重点: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难点:
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方案:
改革开放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在初中有所涉及。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中的经济 体制改革,学生并不熟悉。并且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因此, 老师应当通过例子,比如说小岗村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改革率先从农村取 得突破,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的改革措施分别对于国家有着 什么样的影响,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些要说清楚。目前我国的经济体 制改革措施、政策以及相关的理论发展都要带着学生通过时间轴梳理清楚。经济 体制改革分为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他们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也要让学生 理解明白,最好让学生可以形成几乎同一时间在农村和城市进行改革的时空观, 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 、逻辑思路:
本课是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第一课,下 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因此要讲出改革开放的起点以及过程,从而引 出下一课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本课一共有三个子目,分别为“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和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这三个子目。
第一子目与第二子目之间是承继关系。“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本课题目中“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起点,而第二子目“改革开放进程”是本课题目 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发展。两者在时间上有着先后承继关系。
而第三子目“‘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与前两个子目在时间上有交集,是 历史遗留问题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解决。
总的来说,本课主要叙述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其发展过程,同时兼及“一国两 制”与祖国统—大业。应当以改革开放为重点,并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作 为一个整体去看待,明确改革开放的重点及步骤。
四 、内容整合(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 材料— :
宝安(属于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 里只剩老和小。
——深圳民语
材料二:
1978年前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教师材料一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时期深圳的一首民谣。它反映了在那个时期深 圳的经济状况十分落后,而紧靠深圳的香港却繁荣富庶。当时许多深圳人连温饱、 生存都成为问题,为了活下去,为了更好的生活,许多人不惜违背当时国家的政 策,愉偷跨过深圳和香港的边界,逃往香港,深圳大量劳动力流失。而几十年后, 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深圳已经发展为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而据统计,2018 年的深圳GDP已经反超香港221亿元,远远超过香港。那么,深圳这巨大的变化 是因为什么呢 以它为代表的中国是走什么道路而富庶繁荣的呢
学生:因为改革开放。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那么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是怎样的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是怎 样开辟与发展的呢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69面,一起学习第28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历史转折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设问)根据下列材料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材料一: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间,经济领域继续坚持“左”倾,加剧了国民经济 重大比例失调的状况,加重了国家财政困难,人民的生活水乎极低。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 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
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 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
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四人帮)他们自吹自擂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 杖证明不了真理。
——胡福明《实践是捡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背景:
①经济停滞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冲击了过去“左”的错误,解放思想。
过渡:正是在这种经济、思想的背景之下,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北京召开。
(2)内容: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69面的内容,填写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内容的表格。
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组织
思想
学生:思考并填写表格(预设回答如下)。
主要内容
政治 放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
思想 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经济 实行“改革开放”
组织 强调民主法制,拨乱反正
教师:根据上面表格所示内容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进行总结。
(3)意义: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下列材料分析十一届三中 全会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材料— :
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 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 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析,开启了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习近平“庆视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 生 :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插入图片:
教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继续遵照全会的指导思想,按照实事求是、 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 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 子等也恢复了名誉。其中刘少奇冤案的平反就是拨乱反正的一个典型代表。国家 的民主法制也不断得到恢复与发展。
【十一届六中全会】:
十一届六中全会现场照片
(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九入一年共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
第十一属中央要员会革六皮金体会极一政通过)
确国以的二十八年历史的圆顺
(1)中国共产党自从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已经走
过六十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为了总结党在建国以来三十二
年的经验,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建国以前二十人年党领
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4争
(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通动
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做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互四”进动的
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助下诞生的
。伟大的革
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九一一年领导的辛高革命,推翻了
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考制。但是,中国社会
的率殖民地、率封建性质井没有政变。无论是当时的国民
—1—
)
教师: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如上图所示。会议及《决议》科学总结 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 师 :为了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恢复与发展,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 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过渡:
插入材料: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 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 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 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蓝亚洲论坛2018年年
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
教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样,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 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那么,改革开放的进程究竟 是怎样的呢 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改革开放进程——改革开放之路 【对内改革】
(1)农村突破:
材料—: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1978年的《凤阳花鼓》
材料二:
1978年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 — 吴晓波《激荡三十
年 ·上》
教师:这两则材料是对1978年及以前小岗村境况的描述。当时的小岗村十分贫 穷,这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1978年,安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使得本就贫穷的小岗村雪上加霜。为了不再挨饿,为了生存,村民急切想要改变 现状。
(
材料三
1-4y)

r


.





)
小岗村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内雕像
材料四: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 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头也甘心,大家社 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小岗村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
教师:1978年冬,一个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 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 也正是18个鲜红的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纸包不住火,“秘密”很快
被公社得知。“小岗村的牛草贷款、粮种贷款全部被扣下来,不给了,粮农贷款 也不给了。”严金昌(这十八户农民之一)回忆称,“实在没办法,为了吃饱只能 走这条路,没有粮食没有种子,我们只能到处去借,硬是度过了难关。”
材料五:
小岗村的包产到户经过一年的实践,获得了自1957年来第一次空前的大丰 收。将粮食总产6.6万公斤,等于以在5年的总和……社员分配人均200元,一 跃成为全县的冒尖队。
——贺耀敏等《六十年国事纪要 ·经济卷》
材料六:
小岗村实行“大包千”后的第一年,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仍取得大 丰收,油粮总产就达到3.5万斤,相当于前20年产量的总和。小岗村人不仅吃 饱了肚子,还上交粮食给国家和集体,当年实现人均纯收入400元,是上一年的 18倍。
——王立新《安徽农村改革实录》
教师 在小岗村村民的艰苦奋斗下,包产到户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种分产 到户也获得了政府领导的支持。在1980年,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的75号文件后,又连续几年发出中央1号 文件,使“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成为我国农村联产 承包制的主要形式。这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到1983年,我国农业 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2)城市推进:
材料— :
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 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根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 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
· · · · · · 因此,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筒政放杖的原则进行改革,是搞活 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道切需要。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师:在农村进行改革的时候,城市的改革也在推进。从上面材料中可以看到,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现政企分开原则,进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这使得企业自主权增加,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 发展,从而促进国家城市经济的发展。
教师(过渡):既然我们对内实行的是改革的政策,那么对外的政策也要随之改 变,同学们知道对外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吗
学生:对外开放政策。
教师:那么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怎样发展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
【对外开放】:
1990年,设立四个经游特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姨市:
环渤海地区
建立一批经济技术π爱区和保税国




会开放城市
2000年回月。提出“引进来。走
悲严胡略
沿海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现
教师:(根据地图和时间轴来讲解对外开放的过程)。我国最终形成了从沿海到
州量
容。
珲春


特森皇
沿边开域市
沿江开放港


经济特区
乌鲁木齐
西

瑞 丽
河口
重庆
资阳


三角
.
)
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这也使得我国的 影响力大大加强,综合国力也随之提高。
【理论提升】: 插入时间轴:
(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1982
1987 1992 1992
2000
邓小平在中共十
邓小平发表南
“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
二大开幕词中提
方谈话
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
出: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
)
教师:根据以上时间轴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他政策理论的发展过程。
【成就】 材料—:
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 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敲率超过30%。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 .9万亿美元 … … 现 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我国 外汇储各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 一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 .6 万元,基本养老保险度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履盖超过13亿人。中国人民在 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庆视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材料二:
(
020年
国内生产总值
(GDP)
1015986.00
单位:亿元
页150万亿无人
10万化元人风质
D
万化元人民币

要要函愿藩要覆要画需要警登慧篮签繁富富警当急总总等等富总
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教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它使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进入 21世纪后,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也因此迈上新 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二位,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而最新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 总量突破100万亿人民币。这远远超出于改革开放之前,这种迅猛的发展离不开 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现在也仍然继续发挥其优越性。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说到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我国的改革开 放所带来的迅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还有着另 一个心愿,就是实现祖国统一。他曾说过:“实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 百年不同意,一千年也要统一的”。那么我们国家是如何为统一大业而努力的呢 我们国家的统一大业又是怎样进展的呢
(三)“—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统—之由】
黑龙江
断疆
内蒙古
青海
西藏
上海
四用
责州
云南
海南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根据地图梳理港澳台与祖国分割的原因和过程。
学生:根据地图大致梳理香港、澳门和台湾与祖国分割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 完成祖国的统—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炎黄子孙、中华 儿女共同的期盼。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祖国统一,为完成祖国统—大业不断努 力。那么,如果想要实现统—大业,在我们面前有者两个选择,一个是和平统一, 一个是武力统一。同学们觉得什么方式好呢
学生(答案预设):和平统一。
教师: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是这样想的。面对这样的境况,为了解决统—问题,
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什么构想吗
学生:一国两制。
【统一之策】——“—国两制”:
1981年,叶剑英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中初成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 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方针 正式成为我国国策。
雏 形
1979年,《告台 湾同胞书消次提 出。
1982年,邓小平接见美 国华人李耀玄玄时全面阐 述“一国两制”
教师 (根据以上时间轴讲述“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一国两制”最初是为 解决台湾问题而设想的。它是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国家主体也就是我们的大陆地区继续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可以保 持原来的制度长期不变。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只有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 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构想作为创造性的和平统一的构想,
为解决像港澳台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那么在“—国两制”的影响下,我国的统—大业是如何发展的呢
【统一之路】——港澳回归
(1)香港:
材料—:
中美谈判 签署中英联合声明 香港回归仪式
教师: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 题。这张是当时中英双方谈判时拍摄的。在这次谈判中,撒切尔夫人断言:“由 中国取代英国的管冶,香港就会崩溃。”而邓小平也强硬地回应道:“主权问题 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要收回的不仅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 龙。”正是邓小平强硬的态度迫使英国不得不在中方建议的基础上同中方就香港 问题进行谈判。最终,在经历几十轮谈判后,1984年,中英签署了联合声明, 英国同意将香港归还给中国。在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香港政权 交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材料二:
教师:在香港的回归也为澳门的回归打下基础。1987年4月,中葡双方签订中 葡联合声明。最终在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国人民 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材料三:播放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视频。 材料四:
港珠澳大桥
教师 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内地与香港、澳门的联系日益密切。2003 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 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 易投资便利化。之后又签署多个补充协议。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加强了内地与港澳的联系,是“一国两制”下港澳 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正式这种紧密合作,促使港澳进一步繁荣发展。
过渡 现在,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的怀抱。但是,台湾问题还有待解决。那 么,我们是如何为解决台湾问题而努力的呢
【统一之望】——台湾问题:
(
“九二共识”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
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
称为“九二共识”
及分望同家法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3年4月20日
2015年11月7日
《告台湾同胞书》
·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
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
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反国家分裂法》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
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遇制“台独
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
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
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
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习马会
两位额导人在新加坡
会面,1949年以来两
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
性一页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
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
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
教师: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日益密切。(教师根据上面时间 轴讲述台湾和大陆这些年的交流过程及成果)。
季登辉 “一一中一台” 陈水扁 “——边一国” 蔡美文鼓吹“两国论”
教 师 但是还是存在许多台独势力,李登辉的“—中一台”言论,陈水扁的“ 一 边一国”论,蔡英文鼓吹“两国论”等,他们成为台湾回归,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的阻碍。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台湾是一定会回归祖国的怀抱的。我国的统一大业 终究会完成。
总结:教师根据思维导图进行总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五、思维导图
2013年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 (历史转折之路) 改革开放进程 (改革开放之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背景、召开、内容、意义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内容、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宪法 对内改革:农村突破、城市推进 对外开放: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 理论提升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祖国统一之路) 统一之由 统一之策———国两制 统一之路——港澳回归 统一之望——台湾问题
六、参考资料
1.书籍:
(1)马立诚著.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敲出版社 2011年版;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写组编:《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8-2008)》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6)欧阳淤、高永中主编:《改革开放口述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版 ;
(7)张章元:《中国改革顶层设计》,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8)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 史出版社.2005。
2.论文:
(1)林冈,白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台湾研究,2019(06):1-8.
(2)陈开菊.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2018.
(3)朱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乎农村改革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 学,2013.
(4)邢玉柱。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历史必然性[J]. 传 承,2008(10):8-9.
(5)宋晓钲,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探索及其启示[D].内蒙古大学,2019.
(6)孙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选择[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4,7(02):175-179.
3.课件:
(1)张媛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2)吴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模仿探索创新》;
(3)史可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个伟人与一个时 代》;
(4)马耀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