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写 作学写读后感教学目标1 · 了解读后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和写法。 2 ·运用所学知识写读后感,培养对读物的评价能力。 3 ·培养并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教 学 过 程一、导入新课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生漫漫长河中,书籍就像永不熄灭的圣火, 照亮了我们蒙昧的心灵,指引着人生的航程。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阅读。当 我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时,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段语录时,当我们看完一幅 画后,我们的心灵都会产生一些共鸣和震荡。当我们把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记录下来,便成 了一篇读后感。二、认知读后感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 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 “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指读 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三、读后感写作指导(一)写作注意点 1 ·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 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小说,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 清楚作品人物的精神品质,反映的社会现象,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让人印象深 刻,为什么有这么深刻的印象等等。2 ·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 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 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3 ·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 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最顺申畅的一个感 点来写。4 ·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 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 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 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二)具体方法 1 ·题目格式。一般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主标题,下一行是“读《×××>》有感”,为副标题。 也可直接写“读《×××》有感”或“《×××》读后感”。2 ·基本思路。(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2)概——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做到简练、重点突出。(3)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表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 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 到一般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 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句写在篇 首。(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 和泛泛而谈。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 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结尾 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 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 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克服常犯的毛病:①大量引述原文,②脱离原文空写“感”,③内容杂乱无中心,④感受认识太肤浅。四 、实战演练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就此写一篇观后感,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参考范文:《流浪地球》观后感中国首部硬科灯大片《流浪地球》定破了45亿票房,成为2019年春节的一个话题。故 事讲的是,未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实施了庞大的地球逃亡计划:用2500年时间奔向比邻 星。故事就发生在地球逃脱了太阳引力,即将进入木星轨道时期。我喜欢看科红故事。之前看的许多故事一般是以字宙飞船一样的小规模,或者是字宙服 队般的大规模逃离,“轻装”逃走,似平是正常思维下的一般选择,而这部科红片却是把地 球搬走!影片上一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谦照的字宙背景下,地球带着一束长长的气体 尾巴,缓缓向前移动着 … …这种设想真可谓“前所未有”!在惊叹此种设想新颗之余,我心中升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设计情节 为什么不选择人类“只身”逃离而非得把地球一填儿带走 我想,这跟中国人的性格有关系。我们相信努力的力量,相信勤能补拙,相信没有比脚 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相信团结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是蒙家、恋家的 民族,“穷家难舍”“叶落归根”“狐死首丘”,故土难离。但有趣的是,这世界上许多事情,也真的是国为相信才最终成动的:国为相信邪不压正, 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才能最终胜利;这个世界也是国为许多善良人们的同心协力而改变的:国为一代代中国的团结奋斗,中国才成了当今世界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个世界,也是国为豪家 蒙亲人,才有了灵魂的想息所,精神的动力源。《流浪地球》,了不起;中国,了不起!愿我们的国家、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继续秉 承相信努力、相信团结、蒙家蒙国的精神,变得更为强大,更为温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