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01新课导入内容总览02整体感知03深入探究04课堂小结05拓展延伸06布置作业新课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新课导入高峰入云高峰入云新课导入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新课导入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新课导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新课导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新课导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和积累文言字词。2.品读课文语句,感受文中的音韵之美。3.赏析写景手法,体会文中的山川之美。4.理解作者对山川的热爱之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整体感知——作者简介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士族出身,20岁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为左卫殿中将军。30岁游历访道,37岁左右退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时“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整体感知——作者简介答谢中书书回 复书信谢征,曾任中书舍人整体感知——题目解读认识“书”这种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称“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然而,我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都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 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文学史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等,或抒发感情或描写景物,脍炙人口,千古不朽!整体感知——文体知识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来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整体感知——背景介绍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竞(jìng)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感受音韵之美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多用四字句句式,二二节拍,节奏感强,骈句为主,句式整齐。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感受音韵之美骈 句骈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与对偶相似。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骈句与散句相对,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散句指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的句子,长短不一。感受音韵之美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多用四字句句式,二二节拍,节奏感强,骈句为主,句式整齐。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感受音韵之美整体感知——朗读课文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感受音韵之美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的共同,一起耸入看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四季译文: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都译文:山川景色的秀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从仙境人间坠落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消散纷乱地实在将要再参与,引申为欣赏、领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意与日去未复有能与奇者夕日欲颓强欲登高去(一)一词多义与欲....(将要) (随着)(参与,引申为欣赏)(想要) 整体感知——知识积累猿鸟乱鸣无丝竹之乱耳高峰入云草色入帘青 (一)一词多义乱入....(纷乱地)(耸入) (扰乱)(映入) 整体感知——知识积累1.四时俱备(二)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古义:坠落今义:颓废2.夕日欲颓整体感知——知识积累深入探究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这个字出现在文中那句话?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统领全文深入探究——感知内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总写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三、抒怀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晨昏之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深入探究——理清结构·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山川之美“美”在哪里?深入探究——品味美晨昏变化之美早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傍晚: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扩展: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欧阳修深入探究——品味美色彩搭配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扩展: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郦道元深入探究——品味美视听结合之美视觉:(略)听觉:猿鸟乱鸣扩展: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深入探究——品味美动静相称之美动态:静态:扩展: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山中杂诗》吴均深入探究——品味美山水相映的美山的俊俏:高峰入云水的明丽:清流见底相映成趣深入探究——品味美领悟技巧1、视角转换之美2、晨昏变化之美3、色彩搭配之美4、视听结合之美5、动静相称之美深入探究——品味美·如此山川美景,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来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先仰观;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再俯察。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从不同观察角度,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融为一体,上下错落,生动描绘出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深入探究——品味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极目平视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众彩纷呈,熠熠耀光,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帛长画,上以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充分展示了山川的色彩搭配之美,更展现了山川四季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深入探究——品味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细腻描写了一日晨昏变化中动静映衬之美。天刚亮,薄雾即将消散,山林已开始欢唱,猿猴鸟雀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山间;夕阳的余晖还没散尽,潜游的鱼儿争相跳跃欢腾。猿的柔声啼唤,鸟的恣意鸣啭和鱼的欢腾竞跃而更显山川之静谧幽美。深入探究——品味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仰观平视远眺静景动景听觉视觉俯察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呈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万物勃发的生命力。通过描写朝夕变化,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动静相衬之美晨昏变化之美视听结合之美深入探究——品味美以“从 ,我看到了____ 美的句式说一段话,来体味本文的美处所在。深入探究——品味美四种意境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其五:视听结合之美。深入探究——品味美写作技巧:如何描写景物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深入探究——品味美·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几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深入探究——品味情感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仙境,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深入探究——品味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还要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呢?深入探究——品味美康乐其人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字灵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高门,容貌出众,官至高位,却多次归隐田园、畅游山水,是六朝文人心中“雅好自然”的典范。他好学勤勉,博览群书,长于赋诗,将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开创了一代诗风,堪称山水诗的宗匠。深入探究——品味美1.对前贤谢灵运酷爱山水的钦慕之情;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还要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呢?2.对世人于秀美山水无动于衷的惋惜之情;3.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深入探究——品味美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从本文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文章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流露出归隐林泉的志趣。深入探究——品味美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的一封书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是六朝书札名篇。我们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体会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更要培养自己高雅的审美情趣。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说一说:你学过的文章或课外看过的书籍中,有哪些像作者一样淡泊名利而寄情于山水美景的名人骚客?举一个例子。你言我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五色( )。2、青林翠竹,四时( )备。3、晓雾将( ),猿鸟乱鸣;4、夕日欲( ),( )竞跃。5、未复有能( )其奇者。俱交辉歇颓沉鳞与交相辉映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指欣赏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结构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布置作业——当堂检测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本文描绘的景色(可任取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mp3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三单元《答谢中书书》同步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