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积累几个字词:幽僻 蓊郁 踱 弥望 田田 袅娜 凝碧 斑驳
2. 用“五看法”品析本文写作之美。
3. 体会作者从幽美的荷塘月色中获得片刻宁静的喜悦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2
三、课时预设: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七八年级时,我们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和《背影》两篇经典美文,在他的笔下,春天是那么美好那么生机勃勃,父亲的背影是如此温暖如此感人。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他的经典佳作《荷塘月色》,从中可以感受他的审美情操,借机也向朱自清先生学习一点写作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划出生字词。
(四)积累几个字词: 幽僻 蓊郁 踱 弥望 田田 袅娜 凝碧 斑驳
幽僻:yōu pì 幽静而偏僻。
蓊郁:wěng yù,形容草木茂盛或浓密,浓郁。
踱:duó 慢慢地走。
弥望:mí wàng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意指莲叶,形容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
袅娜:niǎo nuó 1.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2.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凝碧 :níng bì 浓绿。
斑驳:bān bó 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样子。
(五)配乐读课文。师生配合一人一段,提醒学生朗读时注意投入情感。
(六)研读课文:
引导:同学们,这篇散文是朱自清的一篇经典之作,布局谋篇自然无痕又独具匠心,用语朴实无华又精美雅致。今天我们就向他学习写文章的妙招。
学法指导:试用“五看法”学习本文。
引导:同学们,欣赏一篇美文,大略可以从篇、段、句、词、意五个方面来看。用五看赏读法可以从宏观到微观对文章进行“剥笋”式的学习,逐层深入,拨云见日。
1.看篇:
要想写好一篇文章就像盖一座房子一样,最首要的是要懂得搭建框架。同学们,我们先从整体上看看本文都写了什么?
学习活动一:速读课文,梳理本文思路。读完课文说发现。
预设1: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首尾照应。
预设2:从感情上看,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出门寻求宁静,获得片刻宁静,最后走出宁静,归于不平静。也是前后照应的。
明确:这就是作者的行踪。即是本文的线索,作者的行踪是明线,内心的情感变化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情与景融为一体。
预设3:从结构上,首尾呼应:首段“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段: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己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明确: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也叫圆形结构。
小拓展:这样的“圆形结构”不仅出现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我们可以来看朱自清先生另外两篇文章的首尾段:
《绿》:
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结尾: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背影》:
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其实这种“圆形结构”不仅朱先生在用,好多大家都喜欢用呢!
比如: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郭沫若的《白鹭》——
开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我们同学在平常的作文中也在用“圆形结构”呢:
比如:
铁子雯同学在《岳阳楼记》读后感中写到:
开头:《岳阳楼记》是一篇著名的文章,我读了它后有很深的感触,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
结尾:读了《岳阳楼记》好比去登岳阳楼。读《岳阳楼记》让我受益匪浅。我不枉读《岳阳楼记》。
同学们用的首尾呼应就是今天所说的“圆形结构”。在平常的写作中,老师也经常强调大家,写作文一定要懂得首尾照应。
小结篇章写作技巧:
看篇
圆形结构好神奇,行踪情感双线明。
首呼尾应结构谨,构思独运文路清。
2.看段:
理清了文章结构,下面我们欣赏段落之美、用词之妙。同学说说这篇文章语言最美的是哪些段落?
预设:从标题“荷塘月色”中可以发现,作者要写的是“荷塘”与“月色”。细读本文会发现,作者用墨最多最美的是第4段与第5段。
提问:第4段写的是什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
预设:第4段写的是月光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学习活动二:分组品读第4段与第5段,欣赏段落铺排之美。
女生品读第4段,思考第四段怎样写月下荷塘的?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写景方式有何特点
男生品读第5段,思考第五段是如何描绘荷塘上的月色的?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预设1:第4段与第5段的写景之美:
第4段采用总分结构: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写景方式:定点观察。写景顺序是: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第5段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先写看到的月光再写自己的感受,由实到虚,虚实相生。
小结段落写作技巧:
看段
段落展开有妙招,写景层次铺排精。
定点观察布局巧,动静虚实添风情。
3.看句:
过渡:品读了段落铺排妙招之后,我们再来欣赏本文精美的写景语言。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实如白话,精美如诗画。我们今天重点学习他的诗意语言。仍然以第4、5两段为例,你发现写景语句的奥妙了吗
预设:大量运用比喻句拟人句,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学习活动三:默读课文第4、5两段,找出段中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
预设:
A.比喻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叶: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2)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4)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以及月光下叶子与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荷花: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B.拟人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2)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荷韵: 脉脉的流水,拟人,沉默而深情)
C.通感句: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香:运用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2)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归纳:月色下的荷塘素雅宁静;荷塘上的月色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D.写作知识小专题:博喻与通感:
博喻:
朱自清的《春》中的博喻:
雨细细的、密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将雨比做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的使用将雨刻画的形象、生动。
朱自清《绿》中的博喻: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杨朔《画山绣水》中的博喻:
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看云识天气》中的博喻: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通感:
知识小卡片: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经典作品中的通感举例:
1.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2.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绝唱》选自刘鹗《老残游记》
普通作文中的通感举例:
1)她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2)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3)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5)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仿佛听见了它们的欢声笑语。
6)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小结看句写作技巧:
看句
月夜荷塘醉朦胧,博喻通感意丰盈。
精描细绘诗情浓,巧用修辞显奇功。
4.看词:
欣赏过文章如诗如画的语段与语句之后,我们再来品品本文的用词之美。同学们发现了吗,这篇美文之所以营造出诗意氛围,不仅在于它严谨的圆形结构与有序的段落铺排,更在于朱自清善于用句与用词。再读读第四、五两段,看看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
1)善用叠词增添音韵美:
阴森森 一粒粒
日日走过 缕缕清香 重重围住
迷迷糊糊 蓊蓊郁郁 曲曲折折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隐隐约约
渐渐地 悄悄地 淡淡的 轻轻地 田田的 亭亭的 层层的 密密地 脉脉的 静静地 薄薄的 淡淡的 弯弯的 阴阴的
2)准确使用动词更形象:
比如:
“泻”,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小结看词写作技巧:
看词
叠词增强音韵美,动词传神巧绘形。
文章自然本天成,妙手偶得在自清。
5.看意:
同学们,我们看到这里,这篇文章的美已被我们看得差不多了,如果还要再往深处看一步,我们且看看作者的“意”。在月光朦胧的深夜,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荷塘月色,你读懂作者的情感了吗?
速读全文,梳理文章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预设: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3.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4.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5.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6.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7.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8.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质疑:从这些写心情变化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也如荷塘般曲曲折折,起伏不宁。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情绪呢?
写作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7年。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此文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引导:唯美的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中幽美宁静诗意朦胧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但他却无法摆脱黑暗现实带给自己的苦闷与孤独之感。夜赏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要摆脱现实苦闷获得片刻喜悦宁静心情最好的方式。读到此处,我们应该明白,文中荷塘的美景正是作者超脱现实走进梦幻世界的美好写照。从中可可以看出朱自清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通过唯美的荷塘月色很好地展示出来。
因此,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景交融。
小结看意写作技巧:
看意
现实苦闷无处寻,漫步荷塘彳亍行。
情景交融动心灵,莲香月影片刻宁。
(七)全课小结:
同学们,最后我们对全课进行一下小结:
圆形结构好神奇,行踪情感双线明。
首呼尾应结构谨,构思独运文路清。
段落展开有妙招,写景层次铺排精。
定点观察布局巧,动静虚实添风情。
月夜荷塘朦胧醉,博喻通感意丰盈。
精描细绘诗情浓,巧用修辞显奇功。
叠词增强音韵美,动词传神巧绘形。
文章自然本天成,妙手偶得在自清。
现实苦闷无处寻,漫步荷塘彳亍行。
情景交融动心灵,莲香月影片刻宁。
(八)课下小练笔:《记忆里的那抹秋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