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美术作品的创作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选自2019人教版《美术鉴赏》的第一单元《鉴赏基础》的第一课《美术作品的创作》。教材围绕两个基本问题“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分析《愚公移山》和《梅杜萨之筏》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艺术家搜集素材的过程,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再通过分析艺术家用艺术手段对创作素材的提炼与改编,了解美术创作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理解“艺术高于生活”。学情分析本次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基本具有独立理性的思维能力,批判意识也正在增进。但鉴于同学们掌握的美术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美术鉴赏的认知不足,所以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中去引导学生,用探究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图像识读:围绕《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等作品的创作过程,分析作品中的形式(美术语言的运用)和内容(题材、主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的识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核心主旨。 审美判断:能够结合作品创作背景,从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给人的感受,感知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出评价、判断,尝试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创意实践:结合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即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么表现。 文化理解:在作品比较中感受东西方文化在美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异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通过对经典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分析,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教学难点: 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重难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准备设计推进教学深度的问题链,创设教学情境。 2.制作课件、学习任务单。3.根据教学活动分组。预习本课学习内容,搜集相关作品资料。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利于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还有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导入启发观看视频后,再展示《开国大典》油画和现场真实照片,提出问题:①画面当中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呢?②仔细观察这些作品与真实的照片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董希文在画《开国大典》时为了体现主席伟岸形象及与人民群众的呼应关系,刻意安排主席与广场上的群众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由此看出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对于生活的直接描绘,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那么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究竟是如何构思与提炼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作品的创作》。 导入课题: 美术作品的创作(板书)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 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积极思考。美术作品与真实照片的对比直接能引出艺术作品不同于现实生活,需要艺术家的加工,从而带入课程学习。探究发现基本问题: 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什么?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板书)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幅徐悲鸿的中国画《愚公移山》。教师提问: ①徐悲鸿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主题的作品呢? ②作品的创作意图和题材确定后,画家又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的呢? 从此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美术作品创作的步骤有: 1.选定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做足考察工作; 2.搜集素材,提炼创作素材,绘制素材手稿。 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动力与原因,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愚公移山》中的每个人物、每处风景皆有出处,都来自生活的经验,即艺术源于生活。 学生探究活动一: 请你思考,徐悲鸿对所搜集到的素材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处理,使作品更能传达出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教师总结: 画面通过顶天立地的构图, 体现力量感,开拓性的将西方素描融入中国水墨画,作品既有笔墨韵味又不失神采与细节。 从此分析中得出,艺术又高于生活。我们还可以得知美术作品创作的步骤还有: 3.安排构图、造型与色彩搭配,精心经营画面; 4.根据需求调整与修改画面,有力表达主题。 5.完善细节并收尾。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家“体验-构思-表达”的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二: 学以致用,结合前面讲解的美术作品创作步骤,设置情境活动,以“假如我是籍里柯”,介绍自己的作品《梅杜萨之筏》的创作过程及构思。引导学生鉴赏这幅作品,分别说说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构图、光影色彩、人物刻画、戏剧冲突上几个方面来分析这张作品的艺术手段。 对比画稿与最终作品之间的区别,再次了解艺术家用主观思想和情感来创作作品,所以作品往往比现实更典型。 教师总结: 籍里柯这种注重个性表现,善于运用夸张和幻想,富有激情的创作手法,开创了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先河,对后来多个绘画艺术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提问、总结学习的注意要点,提出基本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画作赏析,对比,探究作品艺术语言的使用,总结艺术特点。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完成自主鉴赏活动。 学生观看课本,思考探究、回答问题 学生参考教材,用文字描述图片细节信息。 分小组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一,鉴赏、思考并作答,总结概括。 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自由发言,完成学习单,最后小组汇报。 结合本节课重难点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目的、以及搜集素材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深入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 引导学生通过对《愚公移山》的形式分析,还有最终稿和画稿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艺术家为了突出主题,对创作素材所做的改编,体现艺术高于生活。 设置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结合美术作品创作步骤要点对《梅杜萨之筏》解释,尝试解释作者的创作意图,其中也是作出了自己的审美判断。由“赏”到“鉴”具体展开学习,为下面的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美术作品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是一种升华。艺术家们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对其进行了高度提炼,为了有力地表达主旨,运用美术语言如线条、色彩和空间等进行了画面重组,作品最终传达出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所以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 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本课主要学习内容的总结。 帮助学生整体上把握本课知识要点,理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能力。拓展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学习任务单。 1、课后自由分小组讨论欣赏李桦的 《怒吼吧!中国》,谈谈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意图,艺术手法等。课后完成,交流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