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重点难点】1.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2.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自主学习】一、战国七雄1.形成(1)战国初年,_________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_________国君之位由大夫田氏所夺取。(2)齐、楚、______、燕、赵、魏、韩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__”。2.兼并战争(1)战争特点:_________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之战。(3)战争结果: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绝不断,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_____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二、商鞅变法1.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_________,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2.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_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3.内容(1)政治方面,确立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_______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2)经济方面:废除________;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_____;统一________。(3)军事方面: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_______大为增强,提高了_______战斗力,一跃而成为_______的诸侯国,为以后_______奠定了基础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战国时期, 的使用日趋普遍, 得到进一步推广,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2)手工业: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 。(3)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 。2.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_____蜀郡郡守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_______上修建了都江堰。(1)功能: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_______、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3)影响:_______成为沃野。_______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合作探究】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何启示?2.为什么说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堂达标】1.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周王室衰微 B.兼并战争不断C.分封制崩溃 D.注重兴修水利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B.统一趋势增强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D.分封制彻底崩溃3.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4.《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鞅变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影响4.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5.下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6.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7.阅读下列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请回答:(1)材料中的“商君”是谁 (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3)“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其作用是什么 【我的收获】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1.(1)晋国 齐国(2)秦 战国七雄2.(1)战争规模(2)长平(3) 秦二、1.富国强兵2.秦孝公3.(1)县制 世袭 (2)旧的土地制度 徭役 度量衡 (3)军功4.综合国力 军队 最强盛 秦统一中国三、1.(1)铁器 牛耕(2)细密(3)中心城市2.(1)秦国 李冰 岷江(2)防洪(3)成都平原 2200多【合作探究】1.(1)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处于旧制度崩溃,新制度确立的大变革时期。②改革态度坚决:确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指导思想。③不畏权贵,执法公正: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④获得统治者支持:秦孝公授予商鞅种种权力,以国家代表的身份进行变法。⑤措施全面、制度合理:顺应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要求,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2)启示: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创新精神;改革的道路是曲折,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1)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2)都江堰水利工程重在疏导,体现了古代先民战胜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典范。(3)渠首的三个主体工程——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相辅相成,发挥了自动引水分流、调节内外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历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4)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在造福人类,至 今仍可灌溉土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堂达标】1.B 2.B 3.D 4.B 5.D 6.A7.(1)“商君”:商鞅(公孙鞅、卫鞅)。(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废除旧的土地制度。(3)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作用: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教法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徙木立信》(见课件)。教师: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商鞅实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就发生了“徙木立信”的故事。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通过这一件事,商鞅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 这次变法的效果如何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了解那段历史吧! 教师随笔二、新课讲授板块一 战国七雄1.识读战国七雄位置图(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三家分晋”指什么历史事件。战国七雄包括哪些诸侯国 答案:历史事件:晋国被分为韩、赵、魏三国。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2.阅读材料(见课件),结合所学知识,想想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案: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更加惨烈。3.识读地图和图片(见课件),结合主要战役表格和教材知识,列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答案:时期人物主要战役交战国家成语典故战国孙膑、庞涓桂陵之战赵、齐和魏围魏救赵孙膑、庞涓马陵之战齐、魏减灶之计白起、赵括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4.观察图示,分析史料和七雄实力比较图表(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答案: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导致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过渡语: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板块二 商鞅变法1.观看视频《商鞅变法》(见课件),识读商鞅人物图和人物介绍(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开始时间和支持者。答案:背景: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支持者:秦孝公。2.识读图片(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答案: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3.分析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答案: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分析史料(见课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答案:取信于民,令行禁止;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严厉执法、公平无私;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斗争;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过渡语: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秦国在改革的同时注重兴修水利,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其中的杰作。同时,战国时期的经济得到发展。板块三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及作用。答案:原因: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作用: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2.识读图片(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前提和各自表现。答案:前提: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繁荣。表现:①手工业: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等手工业发展可观。②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3.观看李冰石像,分析史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都江堰的修筑时期、地点和主持修建者。答案:时期:战国后期。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者:李冰(秦国)。4.观看图片,分析史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都江堰的功能和影响。答案:功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结束语: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七雄并立,战事连绵,加剧了社会的动荡。这一时期,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在原有统治秩序彻底瓦解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开始改革旧制,确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变法图强,同时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增强国力。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有效,使秦国强大起来。都江堰的修建进一步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最终使秦国确立了优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动乱,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板书设计 一、战国七雄1.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兼并战争二、商鞅变法1.目的:富国强兵2.开始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3.主要内容: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和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和奖励军功4.影响:综合国力增强,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修建都江堰教学反思 本课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是本册重要的知识点。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商鞅”舌战群臣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在设计“战国七雄”的内容时,采用了《战国形势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控时间。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学习目标重点重点难点《徙木立信》视频郢睢阳临淄咸阳蓟鲁越卫邯郸郑大梁中山洛邑晋宋河水渭水汉水淮水江水东周都城诸侯国国都诸侯国疆域1234齐567东南西北到中央楚秦燕赵魏韩东周齐楚秦燕赵魏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一、战国七雄 1.识读战国七雄位置图,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三家分晋指什么?战国七雄包括哪些诸侯国?韩、赵、魏三国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想想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战争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赵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燕带甲数十万,车七千乘,骑六千匹。——刘向《战国策》桂陵之战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魏军约8万 交战时间:一年交战区域:邯郸、桂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魏军约10万历史典故:减灶之计长平之战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赵军约45万交战时间:三年历史典故: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减灶之计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于是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一直追到马陵,中了埋伏,兵败自杀。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人物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结果孙膑、庞涓 桂陵之战 魏国元气大伤开始走向下坡孙膑、庞涓 马陵之战 白起、赵括 长平之战 赵国元气大伤东方各国无法抵御秦国进攻齐、魏赵齐、魏秦、赵主要战役:3.识读地图,结合主要战役表格和教材知识,列举出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4.观察图示,分析史料和七雄实力比较图表,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影响。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诸侯并立一雄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国一国独大!长平之战后七雄实力比较变法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导致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影响: 七雄问题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对于诸侯国统治者来说,如何保证国家在这个战争频繁的年代不被别国所消灭?实现富国强兵如何实现富国强兵?推行变法改革二、商鞅变法1.观看视频《商鞅变法》,识读和商鞅人物图和人物介绍,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时间和支持者。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投奔秦国,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开始推行变法。后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1)背景: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3)时间: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4)支持者:秦孝公魏楚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发展经济,增强军力。。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二、商鞅变法鼓励耕织二、商鞅变法二、商鞅变法2.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军事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于新兴地主参政富国强兵新兴地主农民士兵旧贵族商鞅变法“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二、商鞅变法3.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有哪些?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分析史料,结合教材知识,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史记 商君列传》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 商君列传》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战国策 秦策一》取信于民,令行禁止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严厉执法、公平无私;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说明了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5.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时代的进步需要不断的改革。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及作用。表现:战国时期,治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概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作用: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战国时期双镰铁范2.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前提和各自表现。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手工业: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等手工业发展可观。战国时期铜冰鉴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表现: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中心城市。前提:3.观看李冰石像,分析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都江堰的修筑时间、地点和主持修建者。时间:地点:人物: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秦国 四川成都 岷江李冰(秦国)“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4.观看图片,分析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都江堰的功能和影响。美丽的都江堰影响:(1)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功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鱼嘴鱼嘴鱼嘴飞沙堰飞沙堰飞沙堰宝瓶口宝瓶口宝瓶口课堂小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国七雄形成:三家分晋、战国七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内容;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和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和奖励军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修建都江堰影响:综合国力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周王室衰微 B.兼并战争不断C.分封制崩溃 D.注重兴修水利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A. 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 统一趋势增强C. 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 分封制彻底崩溃3.“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BB当堂达标D4.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A.鼓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旧的土地制度5.下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6.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BAD7.阅读下列材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请回答:(1)材料中的“商君”是谁 (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各指什么 (3)“教民耕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其作用是什么 (3)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作用: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商君”:商鞅(公孙鞅、卫鞅)。(2)“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统一度量衡(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习题)1.小明喜欢看连环画,他刚从一位连环画爱好者那里看到了一本《三家分晋》的连环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三家”指的是( )A.韩、赵、魏 B.楚、燕、齐 C.韩、齐、魏 D.赵、魏、燕2.如图文物可以佐证战国时期( )A.经济繁荣 B.社会稳定 C.政治清明 D.战争频繁3.荀子曾评价齐、魏、秦三国军队的战斗力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使秦国军队战斗力增强的措施是( )A.严明法度,禁止私斗B.鼓励耕织,免除徭役C.建立户籍,加强管理D.奖励军功,授爵赐田4.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A.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C.废除旧的土地制度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5.某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7.(跨学科·语文)诗人岑参在《石犀》一诗中写道:“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治理黄河,“三过其门而不入” B.加强管理并提倡以法治国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 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8.战国时期不仅大国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C.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D.分封制彻底崩溃9.下面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A.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0.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B.西周初年,共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53国C.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D.虽然商鞅惨遭车裂,但他仍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11.生产技术的革新与社会改革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1)结合材料一,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4)根据材料三可知商鞅被车裂,但商鞅制定的新法却在秦国推行开来,请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从材料二、材料三中我们可以获得怎样的认识 答案:1.A2.D3.D4.D5.D6.A7.D8.B9.C10.D11.(1)答案: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2)答案: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功。(3)答案: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4)答案: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认识:判断一场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或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改革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坚持改革创新,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等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6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习题.doc 2.6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doc 2.6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doc 2.6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pptx 5商鞅变法.mp4 徙木立信.mp4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