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预与早期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必修一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 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主要通过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 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部分+分别介绍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 存、三皇五帝和国家产生及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 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学情分析 高一新同学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己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不 同的是初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高中注重基础知识运用、材料的分析和史 料解读,难度更上一层楼。因此平时我们要重视兴趣培养。打牢基础知识 多做练习逐渐改变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教学目标与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 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了解夏商周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 和早期国家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及学生学习资料,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 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 的起源特征。通过相关图文材料+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兴衰、政治制度及 经济文化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厉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 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 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认识分封制与宗法制。懂得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与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促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 国家观念的形成。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 特征。 难点:中华文明发展原因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编写好教案、课件。采用引导、提问、讲授等方法开 展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 考 :通过初中的学习,你认为什么是历史 (学生3分钟讨论积极发言)。 老师认为:历史是过去人类劳动留下来的一切文化遗迹,是人类对一切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历史是在过去发生的+主体人是人类通过劳动产生概括+ 总结出来的。国此。当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时,我们必须 了解这个地区的创造者(人)是从何而来的。那么关于人类从何而来呢 主 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中国女娲造人说。第二种说法西方:亚当夏娃说。第三种说法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猴子-人。因此我要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必须去探究中 国人起源和发展。 (二)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阅读课本第一子母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思考并回答问题:考 古学家将原始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 依据是什么 各自的特点是什 (2分 钟 ) 教师分析:依据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依据石器把原始社会分为旧 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那么下面我们通过ppt展示。 1.旧石器时代: (1)时间:距今约1万年以前。 (2)代表: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3)特点: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探究:根据课本第2页,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观察中国旧石器 时代重要人类遗迹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我国已知 远古人类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更适合人类生存。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新石器时代:(阅读课文归纳)距今约7000-5000年前 距今约5000年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玉器、祭坛、神庙)黄河中游 仰部文化(彩绘陶器、粟) 龙山文化(黑陶士又称“蛋壳陶” 典型代表:山西襄份陶寺遗址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 良诸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丝 )(1)概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 逐渐稳定。 (2)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反映了 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思考:从石器工具的发展看出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由于生产力不同 原始社会组织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其特点是什么 3.原始社会组织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1)原始人群 ①时间:旧石器时代早期。②特点:使用打制方法制造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母系氏族 ①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②特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 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 父系氏族 ①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②特点: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 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父权制取代母权制。 过 渡 :进入父系氏族时期+由于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 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 显。中华文明历史从此开始。 二、部落与国家 由于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 落甚至部落联盟,相传较早的是三皇五帝,具有神话色彩。 1.三皇五帝:三皇是指燧人氏、优羲氏、神农氏。五帝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五 帝本纪记载的顺序是皇帝、黄帝、颛项(Zhu ānxū)、帝喾(Dìkù)、唐 尧、虞舜。 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 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 称为“禅让”。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2.禅让制: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禅让是指统治者依据品德贤能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这种继承制度主要流行 于尧、舜、禹所在的部落时代。“禅让”的标准一般为传贤。尧年老时+根 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后因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 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 家夏朝。 3.夏朝 (1)时间:(约前2070-约前1600) (2)建立者:离 (3)都城:阳城(河南) (4)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权力机构 思考:王位世袭与禅让制有什么不同 ①国家性质:公天下→家天下 ②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③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 (5)国家性质: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夏王。 为什么说禹建立的夏朝己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 (部落是按血缘结 合在一起;国家是按地域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联盟首领+把天下分为 九州,版“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再单纯的靠氏 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另外:离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考古证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有争议) (7)灭亡原因:夏桀暴虐无道。 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 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 的重大进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 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 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后来由于夏朝的 腐败,被商汤所灭建立了商朝。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时间:(约前1600-约前1046) (2)建立者:商汤 (3)都城:毫、盘庚迁殷 (4)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 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5)文化: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铜器+造型雄奇+文饰华丽。 (6)特点:①王权具有述厚的神权色彩,利用神权来强化王权;(凡是需要 占卜)②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以内外服为主的国家结构;③实行兄终弟及 (主要)和父死子继并存的王位继承制 2.西周 (1)时间:(约前1046-约前771) (2)建立者:武王 (3)都城:镐京 (4)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 ①.概念:课本6页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端屏周”)。 ③.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 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④.分封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⑤.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⑦.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板服 劳役、朝规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收赋役、实行再分封。 ⑧影响积概: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 宗法制(胺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 地继承上的子盾。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2)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 长不以贤。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 ①保证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②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强化王权; 强化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③对后世影响深远:宗法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结合,维系着古代封建 制度;对现在仍有一定影响。如传宗接代观念、宗族观念、祭祖等。 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礼乐制度就是通过对人的身份进 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权力认同制度其实质是:维 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第二、以血缘关系为组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等级 森 严 ; 第三、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四、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5)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 1.农业: 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公田”由贵族占 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集体劳作:工 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 农业生产:一品种:“五谷”己种植: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 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珍贵稀少,仍以木制耒耜为主。三生产 方 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2 .手工业:①冶铸:青铜铸造繁荣,“青铜时代”;代表:四羊方尊,司 母戊鼎。西周晚期己有铁器;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 现钢剑;战国:铁器广泛使用。②丝织:商代已有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 织物。③瓷器:商朝烧出原始瓷器。④经营模式:西周时期+民营手工业和 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府统一 管理经营手工业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均有城市与市场;西周实行 工商食官制度+将工商业者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其提供衣食,驱使 其为政府服务+官营手工业占主导。阅读教材内容+概括夏、商、周王朝的更替过程是怎样的 自主学习 ①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②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 都于镐+史称西周; ③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大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 周幽王,西周灭亡。 课堂小结:看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打制) (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早期:仰部-大汶口-河姆渡文化;晚期:龙 山-良诸-红山文化 二、部落与国家 传说时代:三皇五帝;禅让制;夏朝 三、商、西周 政权更替:夏-商-周 主要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内外服制(商)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西周) 经济文化成就:农业为主(并田制) 手工业为辅(青铜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