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揠苗助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揠苗助长》。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焦”、“筋”等。(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情境创设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揠苗助长》,让学生认识到急于求成的危害,懂得耐心等待和尊重自然规律。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2. 生字新词的掌握与运用。(二)教学难点1. 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寓意。2. 引导学生将故事寓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三、教学准备1. 课文《揠苗助长》的PPT课件。2. 相关的生字卡片和图片。3. 角色扮演所需的简单道具。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1)课堂开始时,我会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农民伯伯种地?他们种的禾苗是怎样慢慢长大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2)接着,我会展示禾苗生长的图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很久以前,有个农夫,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能快快长大,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通过这种方式,自然地引入课文的主题。2. 引入新课主题(1)在孩子们对课文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会揭示今天的课题:“这个故事就叫做《揠苗助长》。”并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让学生跟读。(2)然后,我会解释课题中的“揠”字,指出它表示的是“拔”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禾苗被拔起来,会发生什么呢?”让学生尝试预测故事的发展,从而引入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新课呈现1. 课文朗读与感受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课文《揠苗助长》,注意语速和停顿,尤其是对话部分,要读出农夫焦急和自满的情感。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比如“农夫为什么会这么做?”“你觉得他的做法对吗?”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2. 重点字词讲解与应用接着,挑选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焦”和“筋”,通过具体的造句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例如,“焦”字可以组成“焦急”、“焦头烂额”,让学生用这些词造句,如“当我找不到我的书包时,我感到非常焦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字词,并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3. 课文内容解析与讨论然后,逐段讲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农夫揠苗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农夫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和可能的后果。可以设置问题如“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你会怎么想?”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4. 寓意理解与生活联系(三)字词学习1. 引入新字词(1)展示生字“焦”和“筋”,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2)通过多媒体展示“焦”和“筋”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字的来源。(3)让学生尝试用“焦”和“筋”组词,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2. 字义解析与运用(1)详细解释“焦”字的多种含义,如“焦急”表示心情急切,“烧焦”表示物体被火烧得变黑。(2)讲解“筋”字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如“筋骨”指身体的力量,“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倦。(3)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用“焦”和“筋”造句,加深对字义的理解。3. 课文原句分析(1)选取课文中包含“焦”和“筋”的句子:“他看见村口站着一个焦灼不安的外乡人。”“星期天我们去爬山,晚上回来已经筋疲力尽了。”(2)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理解“焦灼不安”和“筋疲力尽”在句子中的作用。(3)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文中人物,体验“焦急”和“筋疲力尽”的情感。4. 互动式学习与拓展(1)设计互动游戏,如“快速造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用“焦”和“筋”造句。(2)开展小组竞赛,每组选出代表,用“焦”和“筋”进行即兴演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焦”和“筋”相关的情境,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四)深入理解1. 课文内容梳理(1)带领学生回顾课文《揠苗助长》的主要内容,通过提问“课文中的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来引导学生回忆故事情节。(2)接着,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让学生朗读并指出句子中的关键动作“拔”。(3)引导学生思考:“农夫为什么会觉得拔禾苗是一个好办法?”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表达。2. 生字新词解析(1)展示生字“焦”,并解释其意义,如“焦急”表示非常着急,“焦头烂额”形容非常忙碌或烦恼。(2)让学生用“焦”字组词并造句,例如:“他焦急地等待着考试成绩。”(3)同样地,展示生字“筋”,解释其意义,并让学生组词造句,如:“爬山后,我的腿筋感到非常疲惫。”3. 寓意探究与讨论(1)提出问题:“农夫的行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明确指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学会耐心等待。”(3)进一步提问:“你们能想到生活中有哪些‘揠苗助长’的例子吗?”激发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寓言的现实意义。4. 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1)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组扮演农夫,一组扮演农夫的儿子,通过表演来深化对故事情节的理解。(2)在角色扮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如何劝说父亲不要揠苗?”(3)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模拟活动,如“如果你是农夫,现在你意识到错误,你会怎么做来挽救禾苗?”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五)拓展延伸1. 课文情境再现(1)情境模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揠苗助长》相似的现代生活场景,如学习、种植花草等,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在这些场景中可能发生的“揠苗助长”行为。(2)角色扮演:每组选出代表,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他们理解的“揠苗助长”行为及其后果,其他同学观察并提出建议或不同看法。2. 生字生词深入解析(1)字词展示:展示课文中的生字“焦”和“筋”,以及相关的组词和造句。(2)字义讲解:详细解释“焦”字的多种含义,如“焦急”表示心情急切,“烧焦”表示物体被火烧得变黑,“焦头烂额”形容非常忙碌或焦虑的样子;“筋”字则关联到身体的力量和耐力,如“筋骨”表示身体的强壮,“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3)句子分析:引用课文中的句子“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分析“急忙”和“一棵一棵”的使用,让学生体会农夫急切的心情和行为的徒劳。3. 寓意生活化应用(1)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揠苗助长”行为,如家长对孩子学习进度的过度关注,或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态。(2)案例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观察或经历过的类似情况,讨论这些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避免。(3)行为指导:教师总结学生分享的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和避免“揠苗助长”的行为,强调耐心和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六)课堂小结1. 课文回顾与寓意提炼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急于求成,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导致禾苗枯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有耐心,学会等待。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文中的关键句子:“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和“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农夫的焦急和错误的行为。同学们,从这两个句子中,你们学到了什么道理呢?2. 生字新词的应用实践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焦”和“筋”这两个字,以及它们的组词和造句。例如,“焦”字可以组成“焦急”、“烧焦”等词,而“筋”字可以组成“筋骨”、“筋疲力尽”等词。现在,请大家用这些生字新词来造句,比如:“我看到小明焦急地等待着考试成绩。”或者“跑步比赛结束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了。”通过这样的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字词的用法。3. 寓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揠苗助长》的寓意不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它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你们能想到生活中有哪些“揠苗助长”的例子吗?比如,学习上急于求成,没有打好基础就想要快速提高;或者在种植花草时,过于频繁地浇水,结果导致植物根部腐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4. 角色扮演与情境体验通过今天的角色扮演活动,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农夫的心理和行为。同学们,你们在扮演农夫时有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农夫的行为虽然出于好意,但却因为缺乏耐心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而导致了不好的结果?这样的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寓意。5. 作业布置与思考延伸今天的作业是写一篇关于《揠苗助长》的读后感。在写读后感时,请大家不仅要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还要思考这个故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启示。例如,我们可以从“耐心等待”和“尊重自然规律”这两个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和家人分享这个故事,并讨论你们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作业,我们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五、板书设计《揠苗助长》生字:焦、筋寓意:耐心等待,尊重自然规律六、作业布置1. 朗读课文,家长签字。2. 写一篇关于《揠苗助长》的读后感。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