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荷塘月色》教案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荷塘月色》教案 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叠词的精心选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不宁静”的原因,欣赏荷塘的美景,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自主思考、师生合作欣赏散文中荷塘的幽静雅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探寻作者的精神家园;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梳理明暗两条线索,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品读赏析、合作探究、适时点拨。
一、导入
请同学们听一段旋律,脑海中想象画面。
师:随着优美婉转流淌而出的旋律,一幅美妙的荷塘月色图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作家朱自清用他那清丽淡雅,轻灵俊秀的文字展现了轻纱一样的月色,娉娉婷婷的荷花,荷塘有幸,曾抚慰过一颗不羁灵魂的躁动的心,明月有情,曾朗照过一段半喜半忧的朦胧意境。今日就让我们来品一品那娴静的荷塘,淡淡的月色吧。
二、诵读感知
(一)配乐默读,感知文本之美。
学生活动:听音乐,默读全文,圈出读不准的字音。思考文章的写作思路。
1.学生齐读:字音识记:
①煤屑(  ) ②沾裳(  ) ③蓊郁(  )
④踱着(  ) ⑤弥望(  ) ⑥袅娜(  )
⑦敛裾(  ) ⑧颤动(  ) ⑨脉脉(  )
⑩酣眠(  ) 参差( ) 媛女( )
2.学生思考文章写作思路并回答。
明确:按照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师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明线
游踪: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二)快速阅读,感知情感变化。
学生活动: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并感知其情感。
问题: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中心情有没有变化?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回答。
预设:不宁静——觉得自由
问题:为什么不宁静?白天为什么不自由?
明确:适时引入作者及背景知识。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文章里提到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不满现实但又看不到出路,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经对夫人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清清冷冷的荷塘成为了作者暂时超脱人世的绝妙之地。
问题: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中心情有没有变化?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师生继续梳理情感暗线:不宁静—淡淡的喜悦—超然舒适—淡淡的哀愁 
三、细读赏鉴
(一)齐读品荷塘
学生活动:齐读第四段,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感受到的荷塘。
问题引导:通过刚刚的朗读,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荷塘?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预设:清幽淡雅,美丽
(二)共读析手法
学生活动:浏览第四段并且勾画描写的景物。思考所用手法。
问题一:这一段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第四段并且勾画出来。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也就是荷韵。
问题二:描写这些景物用了哪些方法呢
荷叶:
学生活动:读一读描写荷叶的句子。找出修辞手法。
师生共析:田田: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状态,写出了荷的那种动态感,化静为动。
诗解:王昌龄《采莲曲》中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花:
学生活动:再次朗读描写荷花的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师生共析:这里采用了拟人和博喻手法。
拟人:袅娜: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羞涩:写出了荷花的含苞待放,让人想到了徐志摩在《沙扬娜拉》一诗中写道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博喻:明珠:是说荷花淡月辉映,晶莹透亮;星星:绿叶衬托下荷花的那种忽明忽暗。美人:写出了荷花那种纤尘不染的品质。
诗解:杨万里有诗云: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荷香:
学生活动:找出描写荷香的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师生共析:用了通感的手法,嗅觉和听觉的转换,香味是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清淡飘渺的,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如此一来扩大了意境内涵,更加烘托出了几分宁静和幽雅来,还具有一种悠远绵长之感。
诗解:古诗有云:玉质不待染,仙香无限清。孟浩然也有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学生活动:随堂练习运用通感手法造句。
例:他睡得很香!她笑得很甜!阳光透过树叶撒下来,仿佛高高低低的旋律在轻轻飘动。她走过,头发上的香味仿佛一片花海。
荷波:
学生活动:找出描写荷波的句子。分析手法。
师生共析:视觉描写以及比喻。这一道凝碧的波痕,视觉兼有听觉形象,仿佛风吹花叶颤动有声。
诗解:晏几道《蝶恋花》中说: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荷韵:流水:
学生活动:找到描写流水的句子。分析手法。
师生共析:因为看不到,但说它是“脉脉”,这是虚写,因为水在叶子底下看不到,能感受到那叶子底下的流水是脉脉含情,就更加增添了荷叶的风韵,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诗解:乐府诗《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藓。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总结: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有动有静,有虚有实,多种感官结合。在月光的辉映下,写这样的荷塘又添了几分风姿,让人更觉清幽雅致,素淡宁静。虽无一处写月字,却处处有月,只有在淡淡的月光之下,这些荷花荷叶才更加有韵味。请同学们再读第四段。
四、课后拓展
展示:“荷花”相关的诗词:周敦颐《爱莲说》。明确荷花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性。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
五、结语
美丽动人的月下荷塘实在令人赏心悦目。愿你我在这红尘俗世当中也能有这样一方心灵的荷塘来涤荡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
六、作业
1.背诵本段。
2.总结写景手法,运用所学的通感手法造句。
3.有人说:“《听听那冷雨》之于余光中,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说明他们两者的散文风格虽不同但各有千秋。
请你结合余光中对朱自清的评价,以《我看朱自清散文》为题,谈谈你的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