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水到哪里去了》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教学 目标 明确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了解水蒸气的特性,如无色无味、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掌握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经历 “水到哪里去了” 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如无色无味、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能设计实验证明 “水到哪里去了”,理解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教学 难点 区分 “水蒸气” 与 “白汽”,正确认识水蒸气的特性。 明白水蒸气还是水,理解水和水蒸气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等
教学设计 复备课
一(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干净的抹布在黑板上写下 “水” 字,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了一个‘水’字。” 教师接着提问:“过一会儿,这个‘水’字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学生可能会回答:“‘水’字会慢慢消失。”“‘水’字会变干。” 等。 教师等待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 “水” 字的变化。然后提问:“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水’字渐渐不见了。”“可能是水蒸发了。” 教师进一步提问:“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引发学生对生活中水分蒸发现象的回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洗手后水会干、湿衣服会变干、煮食物时水会减少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揭示本节课的课题:水到哪里去了(板书)。 (二)知识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中对水的学习和观察内容。 提问:“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谁能说一说水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回答:“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 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水的特点,并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写在中间一点。 教师介绍水的形态变化。 提问:“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液体,那么水还有其他的形态吗?” 教师展示一些水的不同形态的图片,如冰、水蒸气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水的形态变化。 学生可能会回答:“水可以变成冰。”“水可以变成水蒸气。” 教师解释:“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成不同的形态。当水的温度降低到 0℃以下时,水会变成冰,这是水的固态;当水的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变成水蒸气,这是水的气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提问:“水是怎么变成水蒸气的呢?你们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蒸发就是水不见了。”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水会蒸发呢?蒸发需要什么条件呢?” 引发学生对蒸发现象的深入思考。 (三)实验探究一:水的蒸发现象 教师展示湿布擦黑板和用水洗手的图片或视频。 提问:“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 学生回答:“水蒸发了。”“水跑到空气中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水蒸发的现象,让学生说一说水蒸发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回答:“水从液态变成了气态。”“水的分子运动加快了。” 等。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提问:“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蒸发现象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晾衣服、晒粮食、海水蒸发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 教师出示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提问:“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是水蒸气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水蒸气。”“不是水蒸气,是小水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教师解释:“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像空气一样的气体,我们是看不见的。” (四)实验探究二:证明水的蒸发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证明水蒸发的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如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证明水的蒸发。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想法。 交流方法。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杯子,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可以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分成小组,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如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等。 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好变量,如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塑料盒要倒扣在地面,放置在相同的位置等。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汇报。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汇报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学生可能会回答:“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变少了,说明水蒸发了。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水没有蒸发。”“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后,里面出现了小水珠,说明空气中的水可以回到盒子里。” 等。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实验结果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主观臆断。 (五)研讨与交流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 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 “跑” 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依据是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像空气一样的气体,它可以从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中蒸发出去,而被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拦住。 问题二:透明塑料盒中看到的是小水珠,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因为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后,盒子里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是无色无味、透明,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不同点是水是液态,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水蒸气是气态,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水蒸气也是水,它是水的气态形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让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 “水蒸气” 与 “白汽”。 提问:“我们在烧开水时看到的白汽是水蒸气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是水蒸气,是小水珠。因为水蒸气是无色无味、像空气一样的气体,我们是看不见的。白汽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正确认识水蒸气的特性。 (六)拓展与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提问:“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水蒸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水蒸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水蒸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介绍水蒸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教师出示水蒸气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水蒸气的形成、上升、凝结、降水等过程。 教师讲解:“地球上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地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遇冷变成小水珠或小冰晶,形成云。云在风的作用下飘动,当云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越来越大时,就会落下来,形成雨、雪、冰雹等降水。降水又回到地面,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再次被太阳照射蒸发,形成水蒸气,如此循环往复。” 教师介绍水蒸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出示一些工业生产中利用水蒸气的图片或视频,如发电厂利用水蒸气推动涡轮机发电、食品加工厂利用水蒸气蒸煮食物等。 教师讲解:“水蒸气在工业生产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发电厂利用水蒸气的热能推动涡轮机转动,从而产生电能。食品加工厂利用水蒸气的高温来蒸煮食物,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教师介绍水蒸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师出示一些与水蒸气对人体健康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加湿器、温泉等。 教师讲解:“水蒸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干燥的季节,使用加湿器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缓解皮肤干燥、喉咙疼痛等不适症状。泡温泉可以让人放松身心,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有益。但是,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过多,也会导致潮湿、发霉等问题,对人体健康不利。”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让学生课后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水蒸气的知识,并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水蒸气的形成、特性、应用、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解。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实验探究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此外,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