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课标要求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区域经济的开发、民族交融等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从隋唐统一与盛世到五代十国分裂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阐述了隋的南北统一与内外治理,隋虽国祚短暂,但国家统一和运河修建为盛世奠基。第二子目描绘了一幅政治大一统、经济大繁荣、民族大交融的盛世气象,但盛世背后蕴藏着危机,最终引发动乱。第三子目描述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从内外因素多角度分析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原因。本课知识点繁杂,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预习能力,将隋唐和五代十国兴衰放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视角下进行思考。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本校高一学生,初中历史基础较为薄弱,大致可以梳理隋唐历史演进的脉络,对于大运河修建、贞光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具体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但尚不能对盛世兴衰的原因进行综合性和深入性分析,缺乏宏大视角看待隋唐盛世的兴衰,基于此,本课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史料分析历史得失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隋唐五代十国历史。
四、教学目标
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隋唐盛世的演变过程,多角度对隋唐兴衰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
2、认识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经济、民族关系的关联,辩证理解”藩镇割据”重要概念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绘画等史料实证方式再现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和民族交融,认识隋唐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认识人类历史的演进规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隋唐盛世的具体表现。
2、难点:唐朝兴衰的因果逻辑关系构建,隋唐兴衰的启示。
六、教学准备
1、素材准备:搜集代表盛唐时期社会风貌的诗歌绘画,阅读关于唐朝灭亡的相关学术论文。
2、构思教学议题:以“盛世兴衰”为立意,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线索,分为两个议题:盛世景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兴盛 ;乱世之殇——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危机。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公元3—6世纪,西方的罗马帝国与东方的秦汉帝国非常相似,遭到了外族的入侵,大量的所谓的“蛮族”进入,最终东、西罗马分裂,西欧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帝国。中国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将近400年的战争、动荡、分裂以后,又走向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建立了新的隋唐帝国。这400年里,东西方历史出现了一个交叉口,也遗留了一系列的历史难题留待后人的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交叉口”问题既联系上节课魏晋南北朝的时空线索,又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又引起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长久分裂后能够再次统一并走上强盛?后来为何再次走向衰落?”与本课主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相关联。
【推进新课】
议题一:盛世之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兴盛
(一)预习检测——隋唐盛世面貌的整体感知
1.问题设计:根据时间轴,阅读教材P34--38内容,补充时间并梳理教材知识结构,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整体印象感知。
设计意图:运用时间轴,借助PPT技术,帮助学生迅速准确了解隋唐的时空历程,培养时空观念。
2.问题设计:阅读教材P35--37内容,找出地图中唐代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思考唐太宗通过哪些措施治理周边民族?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民族 治理措施
东突厥
西突厥
回纥
吐蕃
靺鞨
设计意图:强化时空意识,利用表格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认识唐王朝周边民族分布,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关系与盛世之间的联系,和谐交融不仅是盛唐体现,稳定的边疆也是盛唐出现的原因。同时,辽阔的疆域治理问题为安史之乱爆发埋下伏笔。
3.阅读教材P34--35内容整理隋唐时期盛世君主的国家治理措施及结果。(历史解释)
盛世君主 治世措施 盛世繁荣
隋文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在继承中开创——国家制度的重新建设、新统治集团血液的更新 武周政治
唐玄宗
教师归纳:从“开皇之治”到“开元盛世”,让学生预习归纳隋唐前期的繁荣阶段——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和开元盛世, 让学生对隋唐盛世有整体印象。
设计意图:整个预习检测的环节既是对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又让学生从从时间轴、表格等对隋唐历史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史料印象——隋唐盛世面貌的具体感知
活动1:地图里的隋朝印象
图1 图2
材料展示:
仓储的丰实,国家编户增多,垦田面积扩大和生产发展,使社会积累了一定的财富,隋王朝的赋调收入也大为增加。为了转运和储藏粟帛,以及储粮备灾,构筑了许多库屋和粮仓。
为什么要营建东都?从政治上看,洛阳便于对关东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从经济上看,当时关中物资不足以供应统一后隋中央政府机构的需求,洛阳位置适中,“水陆通,贡赋等”便于转运物资。尤其是运河开通后,洛阳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和隋炀帝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凿运河与营建东都是同时进行的,其目的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朱绍侯 《中国古代史》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建立粮仓、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起到了哪些作用?
学生活动: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
南北交流与各族融合,
工商发展与城市繁荣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感知大运河开凿与江南地区开发的关联。
活动2:绘画里的盛唐印象
问题设计:从以上三幅绘画中,从中解读出哪些历史信息?(提示:从政治大一统、经济大繁荣、社会大开放、民族大交融等角度思考)
学生活动:图3曲辕犁最早出现江南地区,反映南方地区开发,传入西域敦煌地区,说明胡汉经济交融。图4马球图描绘唐朝社会娱乐活动具有尚武阳刚之气,保留鲜卑传统,女性参与其中,整个社会开放自由。图5反映唐朝国力鼎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设计意图:通过诗画神入历史情境,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关系等多角度品味盛唐气象。同时,通过生“以诗证史”“以画证史”,培养学的史料实证能力。
活动3:杜甫朋友圈里的盛唐印象
学生活动:选择一首诗,分析从中窥见的盛唐气象,杜甫笔下的盛唐是经济富庶,李白、王之涣笔下的盛唐是积极进取,王维笔下的盛唐国力强盛,王翰笔下的盛唐胡汉交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绘画背后反馈的历史信息,引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设计意图:通过诗画神入历史情境,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关系等多角度品味盛唐气象。同时,通过生“以诗证史”“以画证史”,培养学的史料实证能力。
(三)合作探究1——隋唐盛世的推动因素
材料一: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问题设计:请您谈谈盛世出现的推动性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社会上:经历长期战乱,统一安定是民心所向;政治上:改革吏治,选贤任能,“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济上:注重农耕经济发展,南北经济交流; 文化上:开创并完善科举制,大兴文治,兴学重教; 民族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 的开明民族政策; 开明智慧的皇帝:励精图治,善于纳谏,以史为鉴。
教师活动:归纳答题思路,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议题二:乱世之殇——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危机
“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 ——欧阳修《新唐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节度使分布地区特点,再结合材料分析唐王朝设置节度使原因。
问题设计:节度使在分布地区、权力大小上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唐玄宗年间,为了应对边境少数民族侵袭,尤其是吐蕃和突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北方经济社会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南迁,进一步促进江南地区开发。更为严重的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呈尾大不掉之势。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发掘有效信息,认识唐朝设置节度使的背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评价安史之乱。
教师活动:危机——藩镇割据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久而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宋史.尹源传》
“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问题设计:唐安史之乱后,为何唐王朝能苟延残喘一百多年?
教师活动:从地图上指出河朔型和东南型藩镇的分布区域,启发学生为河朔型何以不上供?唐王朝依赖东南型上供持续百年说明什么问题?理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尚且能维持百余年统治的原因,区别藩镇割据与藩镇林立。
学生活动:分析观察,教师启发,认识到河朔型藩镇大多为安史之乱后将领割据,东南型上供维持唐王朝百年说明南方地区进一步开发。
设计意图:通过制造一对逻辑冲突:藩镇割据到底是“弱唐”还是“护唐”,全面认识藩镇割据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考能力。启发学生思考,发散思维,多方思考,跳出原有思维框架。
(二)合作探究2——唐朝由盛转衰的因果逻辑关系
材料二 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有军功的武夫战将成为王侯,都被封为节度使,大的统领十多个州,小的也兼领三四个州,手下的文臣武将都是自行任免的。有的节度使死后,其子接管
军队,有的由将士拥立,取代原来的节度使,自行选择继承人,称为“留后”。
——赵翼《廿十史札记》
材料三 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大和八年) 时德裕、宗闵各有朋党,互相挤援。上患之,每叹曰: 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五 黄巢机上刲人肉。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韦庄《秦妇吟》
问题设计:结合唐朝衰亡的具体表现,通过完成因果逻辑关系图,认识其存在的危机,并分析隋唐兴衰的历史启示。
学生活动: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朋党之争;黄巢之乱
教师归纳:结合唐朝衰亡的因果逻辑关系图,梳理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
学生活动:隋唐盛世兴衰的历史启示:统治者的个人素养和作为至关重要;统治清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正视、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设计意图:梳理因果逻辑关系的同时,创设情景,在课程进行的中途以新鲜有趣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兴趣,又解决重难点问题。
教师归纳:“历史周期律”——1947年,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没有百姓的支持,再强大的政权也有可能轰然倒塌。
课堂小结: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
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
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
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
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
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
——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习主席讲话
课后延伸拓展:结合隋唐兴衰的原因,新时期的中国要想跳出“兴亡周期率”还需要怎样的国家治理思维?
设计意图:历史紧扣现实,历史问题的现实反思,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爱国、报国的家国情怀意识。
师生活动:构建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种方式构建思维导图,运用时间轴与大括号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巩固所学内容,学生对一节课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最后又从后周的统一趋向回扣主题“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课堂检测 ——习题演练思盛世兴衰
1.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边患局势的变化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城市人口的增加
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3.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4.由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5.(2019·全国卷)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6.(2018·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推荐相关书籍和影像作品:
书 籍: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作者: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作者:唐长儒
《隋唐五代史》作者:吕思勉
《隋炀帝传》作者:袁刚
纪录片:《大明宫》 《激变玄武门》 《盛唐》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从隋唐统一与盛世到五代十国分裂的过程。 本课在设计上以“盛世兴衰”为立意,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线索,分为两个议题:盛世景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兴盛 ;乱世之殇——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危机。本节课通过对隋唐两朝的王朝兴衰,了解并认识了隋唐盛世的出现、民族关系以及后期的藩镇割据,构建了对隋唐两朝的宏观印象,思路清晰,史料翔实,既有总体拉网,也有重点突破。
设计亮点:
1.注意学术史料的研读,多角度剖析隋唐帝国盛衰背后的原因,注意梳理背后的因果逻辑关系。
2.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隋唐疆域地图展示和时间数轴的运用,强化学术时空观念。精选史料阅读,分析大运河开凿原因、安史之乱原因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最后将本课的立意落在“兴亡周期率”上,厚植家国情怀。
3.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诗歌和绘画作品中品味盛唐风貌,带领学生神入历史情境,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不足之处:
1.课程内容繁多,删繁就简,突出核心内容,精细化教学时间分配,故有些知识没有涉及。
2.“历史课堂中要有人”,本课设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如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安禄山等,授课过程中并未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