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初中地理 七年级上册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地球在宇宙中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2.太空探索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 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 探索的成就。【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①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能够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2.综合思维:结合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3.地理实践力:通过认识与制造太阳系及地球模型,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及地球的基本形状。4.人地协调观:①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② 了解我国航空事业的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重点】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播放视频《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设计意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于运用语言难以描述,通过视频更加生动的展现地球的位置,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二、新课讲授(一)地球在宇宙中师:晴朗的夜空,我们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每颗星星都是宇宙中的一员。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员。那什么是宇宙呢?师:大家先看“宇宙”二字的写法。师:古人曾说: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指无限空间, “宙”指无限时间。宇宙是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从定义来看,宇宙的范围很大。宇宙那么大,地球在哪呢?师:晴朗的夜晚,抬头看向天空,有许多的星星。我们看到的星星,大多都是恒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师:太阳吸引着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围绕它运行,组成太阳系。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同学们可以仔细看图,找一找地球的位置,地球相邻的行星分别是什么?生:读图思考并回答。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地球相邻的行星分别是金星和火星。相对于太阳,地球很小,但是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而银河系也只是茫茫宇宙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见,宇宙很广阔。师:地球处于地月系中,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师: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看,地球处于地月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统位于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统,而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统又位于银河系和河外星系,而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又属于可观测宇宙。【设计意图】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相较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为遥远,通过层层范围的概述明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利于学生理解。【活动】为什么地球是迄今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1.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距日距离和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2.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水星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生:读表格数据并回答问题。师: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距日距离和表面平均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不远不近,地球获得的热量较为适中。金星表面温度过高,火星表面温度过低,都不适宜人类生存。师: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水星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体积,地球自身体积不大不小,容易形成适合生命存在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因此地区才成为迄今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设计意图】如果仅从地球角度分析地球为什么适宜人类生存,很难找准原因,但如果将地球与其它行星比较,地球的优势条件就很突出,这是比较学习法,后面地理学习中还会继续运用,例如八上疆域里面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就是和蒙古、日本的对比体现出来。(二)人类太空的探索师:人类自古就有飞天梦,一直在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1957年人类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进入太空探索的新纪元。师:人类不断开展各项研究,在太空观测,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和成就。在1961年,苏联“东方一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成功发射。1990年,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1997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登陆火星。2010年,国际空间站正式建成。师: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神话故事蕴含了中国人的太空探索梦,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到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国人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积极发展太空探索工作。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师: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师: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2016年,我国在贵州平塘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2022年,我国“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中国的太空探索还在进行中,今年2024年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有力托举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搭载着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直冲云霄,火箭尾焰升腾瞬间划破了漆黑夜空。师:许多同学小时候可能有个宇航员梦,如今我国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广泛,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汇入,怀有宇航梦的同学们目前可以做的是认真学习,争做时代好少年,争取早日成为中国的栋梁之才。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太空探索,太空探索有什么意义?生:结合自己想法,各抒己见。师小结: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并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太空探索,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太空探索也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设计意图】通过对太空探索意义的思考,学生畅所欲言,活跃思维和课堂气氛,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护地球家园,人与地球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观。师: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哪些困难?生:结合生活知识和课本资料回答。师小结: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航天员需要克服低重力对身体的影响。月球大气十分稀薄,太空辐射强,易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航天员还要面对剧烈的温度变化,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生存必须资源的困难。【设计意图】结合课本的思与学,让学生有依据地思考宇航员在太空探索所面临的困难,让学生对太空探索的科学家们致敬,增强太空探索的育人价值。师:播放视频《中国的飞天梦想》生:观看视频。师小结:星辰大海是无际的,靠每一个渺小积成一个伟大的事业!【设计意图】课堂的结尾通过中国的飞天梦点燃学生的激情,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课后小结】【板书设计】1.1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1.太阳系: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2.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二、人类的探空探索1.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2.中国太空探索3.太空探索的意义4.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的困难【课后作业】科学家对“信使号”探测器第三次飞越水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水星表面有火山活动迹象,以及磁场磁暴等信息,并且在水星超稀薄外大气层中首次发现电离钙元素。下图为太阳系局部图,图中M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美国“信使号”探测器考察的星球是( )A.M B.N C.P D.Q2.与P、Q相比,地球上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 )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 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3.太阳系中,距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A.水星 B.金星 C.地球 D.火星人类自远古时代就对浩瀚的宇宙有着无尽的想象。随着对关键技术的持续攻关,中国逐步具备了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和应用能力。地球是目前已知宇宙中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下图示意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中国太空探索的部分方式。完成下面小题。4.下列关于地球的宇宙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离太阳最近 B.地球属于太阳系C.地球不属银河系 D.地球不适合生存5.读图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B.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C.太阳系 总星系 银河系 地月系D.总星系 太阳系 银河系 地月系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宇宙中发现无数个宜居星球,这些星球都与地球十分相似,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第二家园。其中开普勒--186f行星是与地球相似的“兄弟”,它距离地球490光年,比地球重10%,由岩石构成,科学家推测其地表有可能存在液态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宜居星球必备条件不包括( )A.距中心天体远近适中 B.自转方向需自西向东C.所处宇宙环境安全 D.中心天体的光热稳定7.推断开普勒--186f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的原因最可能是( )A.质量和体积适中 B.日地距离适中C.与其所环绕的恒星距离适中 D.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教学反思】导入的视频不够清晰,可以再优化。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前半部分知识的讲解不够紧凑,有点跳跃,前后的衔接性不强,但是最后小结有比较清晰,呈现的效果较好。课堂的活动借用课本的资料,展现的效果较好,利于学生较好的运用和熟悉课本,活动中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在学习我国太空探索时,引入学生们的宇航员梦,借用太空探索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分析宇航员在太空探索所面临的困难时,可以补充宇航员为了适应月球环境付出的努力,还可以引用学生们熟悉的《独行月球》影片,让学生更直观真实的感受航天员太空探索的不易,增强学生对于科学家的敬畏精神。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