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女娲造人》教案
教学目标
①积累“女娲澄澈灵敏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②通过默读、圈划、朗读,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象改编神 话。
③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建议
一、神话毕竟是神话,既要让学生体会神话的魅力,又要让学生明白科学事 实与科学道理——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并让学生谈谈神话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
二、全文浅显易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然后加以点拨,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 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混沌一片,犹如一个巨大的鸡蛋。有一位名 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一日,盘古醒来,见周围一片 漆黑,便拿起一把巨斧,用力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混沌初开,轻而清的东西 上升为天,重而浊的东西下沉为地。盘古怕天地重新合拢,便头顶天,脚踏地, 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地终于成形,盘古也力竭倒下。他的身体各 部分化为了世间万物,从此,天地间有了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而在这片神奇的 大地上,后来又发生了许多奇妙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个动人的传 说——《女娲造人》
二、简介神话和神话的特点
1. 什么是神话 (可以提问学生激发兴趣)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 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包括神鬼的故事和 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2.神话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内容丰富、故事短小:神话通常包含了众多的元素和情节,如神灵、魔法、超自 然现象等,但往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故事篇幅相对较短。
历史悠久,流传性广:神话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 史。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中广泛流传,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早期认识 与想象。
描述神灵和超自然现象、语言生动形象
反映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探索: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 释和说明,是他们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产生的一种综合意识体, 反映了早期人类的思想、观念、信仰及广泛的社会生活。
体现人类的愿望和追求
三、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作家、神话学家,中国神话学会主席。生于四川新繁 县。1937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从事文学创作与神话研究工作。著有《中 国古代神话》等多部著作,成就卓越。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 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四、预习字词检查
揉 (róu):1. 用手来回擦或搓:~擦。~搓。~眼睛。 2.团弄:~面。~泥球。
3.使木弯曲:~轮(使木弯曲制作车轮)。“~木为耒”。 4.古同“柔”,使降顺。
荒凉 (huāng liáng):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寂寞 (jì mò):冷清孤单;清静
莽莽 (mǎng mǎng): 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莽群山
蓬勃 (péng bó): 繁荣,旺盛。
澄澈 (chéng chè): 清澈,水清见底。
掺和 (chān huo):掺和,混杂。犹言参与、插手。
非凡 (fēi fán):.出色的或突出的
气概(qì gài):名词,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 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灵敏(líng mǐn):1.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2. 头脑机敏
泥潭 (ní tán):通常为暴风雨所留下的小污水坑。
绵延 (mián yán):有连续不绝和弥漫延续等义。一直延续到完结,中间未 曾间断(多用于形容山,如:绵延的山径/群山绵延千里)。
神通广大 (shén tōng guǎng dà):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 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褒义)
灵机一动(líng jī yī dòng);灵机:灵活的心思。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 (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褒义
眉开眼笑 (méi kāi yǎn xiào):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 子。
五、赏读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思考
1、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女娲
神性:神通广大
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 总之,女娲是一个人性化的神。
(二)复述故事情节
1、从女娲的角度复述故事。
2、从女娲造出来的第一个人的角度复述故事。 要求:语言简洁生动
六、问题启思:
1. 这篇课文是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 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 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安排男女婚配。 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
课文增加的内容有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 ③女娲像常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 的想像力。
2.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则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人命中注定, 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手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 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谈谈你 的理解。
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制度服务, 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3.本文把女娲造人的动机想像为女娲感到世界太孤独了。请发挥你的想像, 试作另一种推测,说明女娲造人的动机。
本题重在拓展想像力,开放式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
七、拓展延伸:关于想象
(一 )有关的名人名言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黑格尔)
(二)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 你能 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
(三)想象大比拼
发挥联想与想象续写句子:
1、牵牛花开放啦,……
2、早上打开窗户,哇……
3、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 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 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象奇特,构思 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读来很容易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 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教学初始,我先给学生展示一组有关神话故事的图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 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让学生找出这些故事,学生兴趣盎然,一下子就找出 了,而且引出他们对神话的兴趣,由此引入本课教学,效果很好。在布置学生阅 读前,比较《女娲造人》与《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学 生阅读活动,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 悦、造人的辛劳、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的内容。再请 同学对课文进行复述,本来设想请一位同学复述就可以了,但开始同学们都表现 出畏难情绪,最后请三位同学进行复述,一个比一个复述得生动,通过这一环节, 我很教会了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花去的时间还是很值得的。
对于女娲这一形象的认识,学生都只定位于对“神”的认识,女娲是本篇的核 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 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 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 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 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 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 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 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我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 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 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 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 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 的是,有了创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