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 之道。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文言字词,掌握重要句子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 2.难点:理解孔子的修身、为学之道,并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 想和教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语》。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感受 孔子的智慧和魅力吧。
二、知孔子明《论语》
1. 走近孔子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 南)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 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 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 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
政治思想:创立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主张“仁政”(“仁者
爱人”“克己复礼”)。他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他的做人准则。
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等。
2.《论语》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
(2)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三、读课文梳文意
1. 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展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 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chuán) /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 (dān) 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 (hào)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 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自由读文。
温馨提示:
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把握重读和轻读。
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2. 内容解读
(1)老师解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字词解读法:单”变“双”。如:
学 — — 学习朋 — — 朋友乐 — — 快乐
温 — — 温习师 — — 老师思 — — 思考知 — — 知道择 — — 选择
同桌合作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逐章疏通文义,遇到不懂 的字词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除障碍。
(2)同桌合作翻译探究。
①子(孔子)曰(说):“学而(并且)时(按时)习(温习)之(它,指所学的知识),不亦 说(同“悦”,愉快)乎 有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远方来,不亦乐(快乐)乎 人 不知(了解)而(却)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有才德的人)乎 ” (《学而》
提问: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明确:“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习”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将“学”与“习”相结 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
提问: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讲述了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修养。“时习”体现了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 体现了学习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了为人的态度。
②曾子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吾身(自己):为人谋(谋 划,商量办法)而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 传(传授,这里 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温习)乎 ” (《学而》)
提问:我们应怎样做人
明确:要具备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做到忠诚、诚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要不断反思 自己的言行。
提问:“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明确:不能互换。这三个问句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 由外到内、由疏到亲的关系,反映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如果互换位置, 就无法准确体现这种情感和思想境界。
提问: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增强了语气,突出了曾子对自身修养的重视。 “吾日三省吾身”总述了本章的内容,下文具体阐述了反省的三个方面:诚实、诚信、学习。 ③子曰:“吾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 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 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遵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法度)。”
提问: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明确:可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通过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 验;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能够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坚守自己的信念;七十岁是 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达到了一种自由而又合乎道德规范的境界。
提问: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明确: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思想与言行融合,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被迫去做。 这种境界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
提问: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和积累。同时,我们要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④子曰:“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而(从而)知(得到)新,可(可以)以(凭借)为 (成为)师矣。” (《为政》
提问:这一章讲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明确: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温故知
新,我们可以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发现新的问题和见解。 提问:“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知新”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原有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使知识得到深 化;二是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问:“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孔子强调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只“温故”而不思考,就无法达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将知识融会 贯通,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才能真正做到“知新”。因此,“温故”是 “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⑤子曰:“学而(却)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 学则殆(疑惑)。” (《为政》)
提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 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这两句话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思考是对 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消化。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如 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缺乏知识的支撑,导致思考变得空洞无物。只有将学习和思考有机结 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⑥子曰:“贤哉(啊),回(颜回)也!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 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忧愁),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提问:本章赞扬了颜回的什么品质
明确: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他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 度,专注于学习和追求真理,不为外界的物质条件所动摇。
提问: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明确:因为颜回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他能够忍受别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并 且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爱和对道德的追求。这种精神境界使他成为孔子心目中的贤明之士。
提问:第6章如何塑造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的
明确: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颜回的品质。将人们对贫困生活的不堪忍受与颜回的不改其 乐进行对比,突出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这种对比更加鲜明地展现了颜回的精神境界, 使读者对他的品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⑦子曰:“知(知道)之(它,指学习)者不如(比不上)好(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以……为快乐)之者。”(《雍也》) 提问: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明确:阐述了以学习为乐的学习态度。孔子认为,对于学习,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喜 爱它;而喜爱还不够,要以学习为快乐。这种以学习为乐的态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提问: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讲了学习的哪三个层次
明确:运用了顶真的修辞。讲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个层次层层推 进,表明了学习的不同境界,强调了以学习为乐的重要性。
提问: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则论语的哲理。
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以学习为快乐,才能真正取 得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享受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 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⑧子曰:“饭(吃)疏食(粗粮),饮水(冷水),曲(弯着)肱(胳膊)而(表修饰)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提问:简要评析这章孔子要阐述的观点。
明确: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他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过分追 求物质享受,而是能够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对于不符合道义的富贵荣华,他视如浮云, 坚决不予接受。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和精神追求的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提问: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有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向他们学习; 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
提问: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明确: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无论是在 知识、技能还是品德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保持谦虚的态度,善于观察和 学习,就能够不断进步。
⑩子在川(河边)上曰:“逝(往、离去)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放弃)昼夜。”(《子 罕》)
提问:这句话是孔子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孔子用这句话来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时光如同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学习和成长。
提问: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表达了孔子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提醒我们要珍惜时 间,把握当下。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我们不断进取,像河水 一样勇往直前,永不停息。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改变)帅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不 可夺志也。”(《子罕》)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但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被轻易改变的。 即使是普通人,只要他有坚定的志向,就不会被外界的力量所动摇。这句话强调了志向的重要 性,鼓励人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理想。
子夏曰:“博(广泛)学而笃(坚定)志,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子张》
提问:怎样理解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明确:“博学”指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笃志”指要有坚定的志向,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整句话的意思是,要广泛地学习,同时要有坚定的志向,这样才能在学 习和实践中不断追求仁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知识积累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有”通“又”)
(2)古今异义: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一日)(古义:泛指多次,虚数;今义:数词,三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诚信;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善良)(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3) 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动词,做,当作)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 其:
仁在其中矣(代词,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他人) 而: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不译) (4)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5)文言句式:
判断句:是知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6)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 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
在。
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对《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有了初 步的了解。孔子的这些言论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领会,将这些道理运用到实际中去。
第二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的前半部分,了解了孔子关于学习、做人等方面的一些观点。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内容,深入探讨孔子的思想,感受《论语》的魅力。
二、巧分类用《论语》
1. 巧分类
提问:你能根据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对《论语》进行分类吗
明确:
分类 内容
学习态度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
分类 内容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个人修养 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为学修身之道
提问:你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哪些为学和修身之道呢 明确:
(1)为学之道 — — 首立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早立志
博学而笃志——坚定志向 (2)为学之道 — — 其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谦虚好学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3)为学之道 — — 后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 ——温习交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4)修身之道 —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宽厚平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善于自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学思结合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中修身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坚定志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定志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坚守道义
三、用《论语》
1. 默读以下三则材料,说说分别印证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些内容。你从中获得了哪 些启示
材料一: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有时)夜 昏怠,辄以水沃(洗)面;食不给,啖(吃)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 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材料二: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表(上奏章)封羽为汉寿亭侯。羽叹曰: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 曹公乃去。”辽(张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三国志》
材料三:戴(选)公从东出,谢(安)太傅往看之。谢本轻戴,见,但与论琴书,戴既无吝色 (为难的神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
——《世说新语,雅量》
提问:这三则材料分别印证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些内容
明确:材料一印证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 了安贫乐道的精神;材料二印证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表明了坚守道义的 重要性;材料三印证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了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
提问: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明确: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不为外界 的困难和诱惑所动摇;要安贫乐道,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 能力和修养。
2. 如果我们教室黑板上方要张贴一幅标语,你会选择《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一句 请说 明你选择的理由。
提问:你会选择哪一句作为教室黑板上方的标语
明确:我会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标语。 提问:为什么选择这一句
明确:因为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努力学 习知识,还要善于思考,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只有将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 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将这句话作为标语,可以提醒同学们在学习中注重思考,不断提高 学习效率。
四 、合作探究
1. 你认为孔子所讲的内容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为什么 提问:孔子的哪些内容最打动你
示例: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最打动我。 提问:为什么这句话最打动你
明确: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它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设身处地为他 人着想,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 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合所学《论语》 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提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的一半内容就可以治理天下。 提问:结合《论语》十二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论语》中包含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道德观念等,这些思想对于治理国 家、管理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思想,
强调了统治者要以德治国,关爱百姓,遵守礼制,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同时,《论 语》中也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如“吾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等,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因此,精通《论 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思想,从而实现治理天下的目标。
3.《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我们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提问:我们今天学习《论语》有什么意义
明确: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 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其次,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传统,传承和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此外,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汲取他 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五、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 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 里面去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对《<论语〉十二章》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探讨,从字词理解到文意疏通,再到文 章内容的分类、为学修身之道的领悟以及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孔子思想 的博大精深和《论语》的魅力所在。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 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习能力。
七、布置作业
1. 熟背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阅读《论语》中的其他章节,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与同学分享你 的心得体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