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学习伴我成长
课文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第一单元“快乐学习”中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升入小学中年段后的第一课,是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如下条文:“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作弊。”而设置的。本课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综合概念,体现的是一种综合学习观。人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途径不仅包括学校的各项学习活动,还有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不仅有知识性的,而且有能力和道德品质方面的。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懂得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需要,在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再,用一种心的学习观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学习途径和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明白生活处处皆学习。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低年段两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并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但是,升入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相应地增加。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比较狭隘,对于学习的途径不明确,不能正确认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过程也不平衡。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教学目标
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每个人都是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
懂得学习不只是局限在课堂中,还有多种途径和多方面的内容。
懂得学习无止境,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初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体验并建立“玩”中学、“做”中学的新学习观。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本课由两个话题组成,第一课时为第一板块的话题“成长离不开学习”,第二课时为第二个板块的话题“处处可学习”。两个板块之间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先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不可中断性,再认识学习的空间、学习途径和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才艺展示、成长小故事等,懂得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了解“大学习”观;
通过调查访问、问题思考,知道人的成长要不断地学习,建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观。
引导小组讨论,学习合作、交流、倾听、评价的本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难点)建立终身学习观,并在成长过程中践行。
三、教学准备
教师:PPT、树叶卡片、一棵成长树
学生:个人才艺展示,搜集成长小故事;完成“小调查”;搜集一句勉励自己学习的名人名言。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成长小视频,引入学习的话题
1.播放小视频,说一说:视频中的“我”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2.引入话题: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本领。这些本领都是天生就有的吗?
3.聚焦话题,板书“学习”。
(二)分享“学习”成果,知晓学习伴成长
1.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在学习中学到了哪些本领呢?(板书贴:学习本领)
(1)指个别学生说
(2)小组交流,出示要求:
①展示的组员要自信、大方,声音让组员都听到;
②观看的组员要安静倾听;
③组员展示结束要给予鼓励;
④推荐一位组员展示,说清楚推荐的理由。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学习小组合作、倾听、评价等本领)
各组长汇报组员交流情况
各小组展示,相机点评。
2.同学们,一二年级中你们除了学会了这些本领,还学到了什么呢?
(1)指学生说,点评:你们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了倾听、交流、合作,这些都是好习惯,还有其它好习惯吗?(板书:学好习惯)
(2)播放视频——小男孩过马路给停车让行的司机鞠躬。
①视频中的小男孩学到了什么?(板书:学习礼仪)
②你们学到的礼仪有哪些呢?
辩论明理: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本领。这些本领都是天生就有的吗?
(1)观点确定:天生就有为正方,不是天生就有为反方。
(说明:此环节比较开放,学生中可能会有正反方。如果学生都是正方,那么教师为反方,开展辩论。)
辩论:要求表达完整,要举事例。
小结:我们在不断的长大,每天都在不断的学习,无时不刻都在学本领、礼仪、好习惯、好方法越来越多。学习陪伴着我们长大。(完整课题:伴我成长)
(过渡语:那么,是不是只有我们小孩子需要学习呢?)
交流“调查”结果,明白学习到终生
小组交流、展示:
知晓小组合作的要求,及时表扬学有所得的学生;
各小组根据要求交流课前调查,并汇总
各小组展示,点评:今天你们在课堂上又学会了一项本领,会将大家的调查汇总到一起,这又是一个好本领。
播放视频,补充: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工作的专业水平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平时的生活并陶冶情操、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长,我们做大人的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在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增强自己的体质健康、快乐自己的生活。
小结:同学们,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黑板上的板书(小时候、成长中、成年后),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发现
总结:我们的学习,不是仅仅出生到学生时代,当我们工作时、退休后,还是在不断地学习。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每一天都在学习,每一次的学习都会有收获。很多人用“活到老、学到老”激励自己不断学习。(板书贴)。
展示“学习”名言,督促学习不间断
1.你还想学习什么?
2.你会用怎样的名人名言来激励自己呢?让我们将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的名人名言与大家分享,并贴到我们的小树上,让它成为一棵“激励树”,激励我们爱学习、不断学习!
板书设计
1.学习伴我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
小时候→成长中→成年→年老时
学习本领、学习礼仪、学好习惯、学习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时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观看视频”、“分享成果”、“交流调查”、“展示名言”。这四个板块仅仅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体验了以教材为基点,以学情为核心,有所开拓与创新的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观看的视频来源于学生,分享的成果是现实的学生,交流调查是学生的体验,展示名言是学生的积累与自我勉励,在教学设计中展现了“经纬线”,“经线”是通过几个板块的活动组织,呈现出成长的一条以出生为起点,延伸到现在,还面向未来的射线状;“纬线”以课堂为中心向两端折射的直线,一头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的生活,感知成长需要不间断学习,一头引导学生展望未来的生活,感悟人的一生是离不开学习的。
教学中,设计一棵“激励树”,即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又是强化学生的“不间断学习”的观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交流,懂得学习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还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通过学习一项技能,引导学生注重“做”中学;
初步感知学习空间要向生活的全领域、全空间拓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学习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还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难点)建立生活处处是学习的新学习观,并践行“做”中学、“玩”中学。
三、教学准备
教师:PPT
学生:完成“小调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做”中学的过程和收获。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学习乐”,探“学”之途径
1.大家的学习本领制作成了视频,大家看!(视频展示学生各自的才艺、技能等)
2.看完视频,谈发现或提疑问。(都是校外学习,都是一直坚持着学习。)
3.引导探索“学习”途径。
(1)我们除了在学校里学习之外,我们还在哪里学呢?
①学生个别交流
②教师补充学习途径:故事补充、视频补充
(2)小结与过渡:同学们,学习无处不在,我们处处可学习(板书贴),校园内课堂上的学习、参观科技馆中我们在学习、与人相处中在学习、从书本上学习、从观察中学习等等。有人说“玩耍也是很重要的学习”,你赞成吗?
(二)辨析“玩中学”,知“玩”中真学
1.小小情景辩论:小A是不是在学习?
(1)观看情景剧:小A玩得真嗨,妈妈叫他去做作业。小A 说他也是在学习。可是妈妈说他不是在学习
(2)各自独立思考并判断,然后分组辩论。
(3)出示辩论要求:先表述“我觉得玩耍是学习”(或不是学习),再举例,用事例来证明,最后总结“所以说玩耍是学习(或不是学习)”。
(4)辩论过程
(5)小结:正如辩论中大家所说的,是不是学习要看玩耍的时候有没有收获,有收获就是学习。
(6)回忆一下你曾经的哪些玩耍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呢?
2.刚才的辩论中,你们有收获吗?
(1)指学生说收获
(2)教师小结:比赛中也是学习,刚才你们学习了如何辩论,学习了思考后再做结论。我们用经历证明了处处可学习,学习在处处(板书贴)
3.当玩耍不是简单的嬉闹,就有可能玩出大名堂呢!(播放玩出名堂的故事)
过渡语:有心玩,有创意的玩,往往能玩出一个大名堂。
展示“做中学”,明“做”中怎学
今天,我们在课堂也来玩一玩,一张纸的创意玩法。用一张纸来玩,你会怎么玩?(让学生思考、交流)
根据大家说的,我们可以用一张纸来做一样小制作。做一个小篮子,大家会吗?(如果有学生会,让学生展示,教师拍成视频用于下一步教学,如果都不会播放教学视频)
学生折小篮子活动
展评小篮子,讲述自己的收获及小篮子的创意用法。
引导回顾:刚才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
听听有一个小朋友做完小篮子的感受
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
总结:做一件事让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记录、学会面对失败、学会去请教等等,如果今天把你制作过程写下来,不知不觉你还学会了写一篇写小制作的小作文了呢!
总结“处处学”,懂“学”因有心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总结: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注重课堂学习,更要重视课外的学习。我们从小要注重“做”中学,“玩”中注意有心学。
板书设计
学习伴我成长
看书
交往
处处可学习 参观 “做”中学 “玩”中学
玩耍
做事
六、教学设计说明
1.品德走向生活,建立生活处处是学习的理念,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学习。
2.品德重在体验,以“回忆”、“辨析”、“活动”等环节串联课堂学习的过程,让活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验中去感知、感想、感悟。
3.运用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感受,除知识学习之外“课堂学习形式”也是一种学习的体验。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