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融合儿童生活 增强公共意识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 8课“大家的‘朋友’”第一课时。说课的主题为“融合儿童生活 培养公共意识”。我将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活动的组织,树立公共意识三个方面展开说课。一、基于课程理念 确定教学目标 《大家的“朋友”》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的第一课,它属于“道德教育”主题单元。统观整个小学阶段这一主题渗透在各个学段。一二学段侧重养成公共生活习惯,三四学段侧重遵守公共秩序,五六学段参与公共生活,螺旋上升的梯度安排旨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初步形成公共关怀精神,公共社会责任感。从横向上来看,本单元围绕核心素养设计了《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爱心的传递》三课内容。教材内容从认知到导行层层递进,从公共生活中具象的“物”,过渡到公共生活中抽象的规范,最后落脚在充满关爱、同情精神的公共生活上。第一课时我们将从“认识我们的朋友”进行学习探究。在学习现况上,三年级的孩子在二年级第一学期通过对《这些是大家的》 一课的学习,对校园里的公物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这些公物是属于大家的,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在校生活,有了一定的爱护公物的意识并能自觉在行动中落实。以上这些对于本课的教学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此外,孩子们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熟悉的街道以及自己所去过的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比较熟悉,也充分享受了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快捷,但日常却会忽略这些默默的“朋友”在生活中的陪伴以及付出,也没有感受到这些“朋友”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无法将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落实到自己具体的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并不少见。同时我们所使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哪些有待于完善的地方?方便快捷的生活中还缺少了哪些公共设施呢?这些都是孩子们日常所忽略的,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态度去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这些特殊“朋友”,而且个人的创新意识、同伴间的合作分享、交流互动等也会在活动中得到新的提升。在学习能力上,三年级的学生开始逐渐展现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老师的指导独立完成任务,主动查找资料,有效地收集信息,分享所得。因此,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启灌”一致的教学理念,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实地调查和合作交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初步知道它们的作用。2.通过演一演、续编故事的方式进一步深入认识公共设施的作用;联系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设计新型公共设施,拓展公共设施功能。3.通过认识公共设施的作用,表达对公共设施的感谢,初步具备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二、基于儿童生活 组织教学活动基于以上教学目标,从儿童视角出发,创设虚拟人物“湖小州”,和“湖小州”一起参加争创“东亚文化之都”的活动,从“认识身边的‘朋友’”、“了解‘朋友’的作用”、“感受‘朋友’的重要”、“赋予‘朋友’新生命”这四个环节认识公共设施,了解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帮助,初步具备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活动一:认识身边的“朋友”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入,学生带着好奇猜一猜,聊一聊。从黑板、课桌、红绿灯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了解并明确“公共设施”的概念,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课前走进生活的小调查,并实地前往常见的公共场所,结合书本“知识窗”的内容,认识身边的多种公共设施,花坛、护栏、公共厕所……感知公共设施的多元及丰富。活动二:了解“朋友”的作用由于“公共设施”具有具象性,为了更好地感知它们,亲近它们,了解它们,为此我设计跟随“湖小州”一起乘坐公共设施“公交车”到长兴城里转一转。第一站:齐山植物园,结合书本第50页的插图,想一想长椅、垃圾桶的作用,体会公共设施带给我们的便利。第二站:长兴大剧院,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通过演一演公共设施,表现公共设施的作用。可轮流表演,评出最佳,全班展示;也可组内合作,一同上台展示。通过“忆一忆:自己在路灯下的美好回忆”,“说一说:和健身器材‘玩耍’的故事”,加深学生的体验,深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公共设施为大家所做的贡献。在活动学习中,让学生搜集提取信息等,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遵守规则,互相合作等德行教育也融入其中。活动三:感受“朋友”的重要和“湖小州”一起参加争创“东亚文化之都”活动的第三站是百叶龙影城。以微课“小叮当的遭遇”呈现,让孩子们谈谈没有公共设施的地方,小叮当遇到了哪些不方便。紧接着,续编故事:如果小叮当还继续在这个国度里旅游,还会遭遇到哪些不方便。通过小叮当的遭遇将学生带入童话故事的体验中。继而联系生活追问:你有没有经历过因为没有公共设施而遭遇的不方便?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明白并体会公共设施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活动四:赋予“朋友”新生命在跟随“湖小州”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到省会城市杭州参与学习的情境中,播放智慧斑马线视频,让孩子谈谈这种斑马线和我们平时走的斑马线相比有什么升级的地方?有哪些特殊功能?体会新型的公共设施的特殊功能。在“请为我们湖州出谋划策,设计更新型的公共设施”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开展“小组合作设计”环节,组内合作改进完善公共设施;画一画或写一写关键词;想一想怎么把新型公共设施介绍给大家。此时学生对公共设施不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通过设计和改进,有了参与感。课上到这里,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公共设施的作用,从思维到行动全方位的学习参与。结课部分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引导学生课下去关注身边公共设施的现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在拓展作业中又同步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基于核心概念 增强公共意识1. 把握概念,勾连生活本节课属于社会公德大概念下的一个篇章。公共设施是我们每天生活都与之相关的各种设施,与小学生生活近距离可触及的具体实物。大概念教学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联系,因此借助公共设施这一素材实现公民意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不可分。课前,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小调查,实地考察一些公共设施,如小区健身器械、凉亭……让学生亲自体验公共设施的使用,了解它们的实际功能和作用。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公共设施,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公共设施的作用。因此,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整节课从学生所知道的和所不知道的两个层面,精心选择资源、设计教学步骤,帮助学生在亲切、新奇、惊讶多种多样的体悟中,感受公共设施的作用,表达对公共设施的感谢。2. 启灌一致,思辨体悟新课标教学建议明确指出:根据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老师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也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加以领悟和理解。整堂课通过以启促思、以思生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比如:小组合作改进完善公共设施这一环节:日常哪些公共设施的使用让你感受到了不便,你可以对它进行改造和完善;再插上想象的翅膀,想想看未来社会还会有哪些新奇的公共设施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呢。在日常使用公共设施的时候,学生或许已经感受到了使用中的不便或者有待完善之处,此环节与学生的生活对接,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公共设施朋友更加“出彩”。3. 以评促学,素养落地在课堂中,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参与活动的程度,并及时以评价促进学习。如在“认识身边的‘朋友’”、“了解‘朋友’的作用”、“感受‘朋友’的作用”这三个板块的学习中,教师就设计了自评、生评、师评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成长,努力实现学教评一致性,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