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编写的依据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道德修养”第二学段“懂得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本单元前两课学习了公共生活中“具象的物”、“抽象的规范”,都落脚在充满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培养学生讲文明、守秩序、懂关爱的公共生活观与生活方式。本课由两个话题组成,分别是“我们都有爱心”、“善于帮助别人”,共两课时。第一课时呈现校园内外常见的学生关爱他人的情境。泡泡中的提问从被他人关爱和主动关爱他人两个方面提出,既重视关爱他人的事实,也关注关爱他人时双方的感受。“阅读角”和“主持人”的提问一方面让学生寻找故事中隐藏的爱心,另一方面让学生留意自己生活中不易被觉察的爱心。“雨中送母子”的故事旨在让学生了解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活动园”则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爱心。这个设计也提醒教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可以和学校德育活动整合。【学情分析】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因素,学生公共生活必备的情感,孩子们都有过关爱他人或被他人关爱的经历,但是还需要通过回顾这些经历进一步感受关爱他人时双方的美好感受。孩子们对于社会上助人的美好现象了解得并不多,尤其是隐藏着的关爱,更不易被发现,需要教师通过鲜活的案例去引导他们发现平凡小事中隐藏的爱心,指导学生当下的生活,学会传递爱心。【教学目标】1.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 2.知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爱,发现隐藏的爱,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学习雷锋等优秀人物的爱心故事,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 3.回忆生活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的快乐。【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爱,发现日常生活中隐藏的爱。难点:学习雷锋等优秀人物的爱心故事,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传递爱。【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知雷锋精神1.欣赏有关学雷锋的图片,激兴趣谈发现。补充背景:毛泽东主席在1963年3月5日亲笔为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把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2.浅说了解,初识雷锋。小结:雷锋已成为助人为乐的代名词,他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我们一起学做“爱心的传递者”。(板书:爱心的传递者)二、故事交流,感雷锋精神1.小组畅聊故事,了解雷锋故事。2.小组派代表交流,知晓雷锋精神。小结:像这样眼里看到别人的难处,心里装着他人,行动上帮助他人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三、生活再现,寻雷锋精神(一)显见的爱心1.听绘本《小红的一天》,寻找小红得到哪些人的帮助。小结:同学之爱、朋友之爱、老师之爱、邻居之爱、陌生人之爱……爱就在我们身边。(板书:同学、朋友、老师、邻居、陌生人……)2.经验交流,点赞身边雷锋:①呈现课前调查情况:几乎全部同学都曾得过他人帮助,也曾帮助他人。②填写并同桌交流“爱心榜样卡”③全班交流,老师相机采访挖掘素材,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小结:心中装着别人,心才会变得丰满温暖,他们心中有他人,是爱心的传递者(板书:心中有他人)。生活处处有爱心(板书:生活处处有爱心)。(二)隐藏的爱心1.发现隐藏的爱心。阅读书本65页阅读角,找一找杨帆做了哪些事?小结:故事里杨帆的这些行为就是一种隐藏的关爱。2.交流无声之爱:①交流生活中哪些人在悄悄关心爱护着我们。②播放学生生活学习视频,发现身边隐藏之爱。③播放丽水志愿者视频,交流想对默默关心我们的人说些什么。小结:我们在爱的怀抱中长大。四、情境模拟,行雷锋精神1.生活再现,争当温暖雷锋。情景剧表演《帮还是不帮?》出示两个场景,说一说该不该帮。(1)帮老人拎重物。(2)扶过小妹妹过马路2.交流生活中哪些人需要我们的关爱与帮助。小结:老人、小孩、孕妇、残疾人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需要人们的关爱与帮助!(板书:老人、小孩、孕妇、残疾人……)3.交流本课学习收获。4.做《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手语操,升华情感。总结:每一份小小的爱心汇聚起来就是强大的力量。我们都是爱心的传递者。五、课后实践,传雷锋精神1.课后继续寻找身边的爱心传递者,记录他们助人为乐的故事。2.想一想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人。【板书设计】【教学流程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