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了解两汉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 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后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 因;认识两汉时期思想文化及对外交往领域的新成就。本课内容包括从公元前202年到220年的中国历史,历经西汉、新朝、东汉 三个时期,这是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时期,简要叙述了两汉王朝由弱变强、盛 极而衰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发展 的各项成就,探究了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本课内容,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还缺乏全面 系统的理解。高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更为强烈,理性思维逐渐形成,在教学过 程中应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通过各种史料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 段,展现两汉历史的演进发展,探讨历史经验和教训,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 史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汉初期统冶政策变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对 两汉建立和社会发展历程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 史的能力。2.通过史料研读、合作交流,学习两汉国力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 展、以及对外影响力不断加强的史实,加深学生对两汉历史地位的理性认识,激 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升华家国情怀。3.通过分析两汉强盛和衰弱的原因,认识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民 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1.重点: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措施,光武中兴,两汉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成就。 2.难点:西汉政治制度演变及产生的影响。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展示材料:投影刘邦的《大风歌》,由学生齐声朗读,体会诗歌所反映的情 感。大风起兮云飞扬,成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大风歌),并思考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这首诗语言朴实,气势豪迈,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 虑的复杂心情。他忧的是什么 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他一手缔造的汉朝又是怎样 发展演变的 以此导入两汉历史的学习,回顾这段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历史。【设计意图】导入刘邦的《大风歌》,既契合本课教学内容,又与家国情怀相结 合;以问题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导人学习任务—: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西汉初年的统治措施材料1秦末汉初大事年表时间 大事公元前210年 始皇巡游,七月,死于沙丘公元前209年 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于薪县大泽乡,旋入陈,陈胜称王,号张 楚。九月、刘邦起兵于沛,称沛公。项梁与兄子羽起兵于吴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争爆发公元前202年 刘那率兵圈项羽于壤下,羽突围走鸟江,白列死。二月,刘那称 帝,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公元前200年 公元前200年十月,汉高帝自将去匈奴于乎城,被围于白登公元前198年 公元前198年高帝取家人子”为公主,以妻单于,与匈奴和 亲,并开关市材料2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天子不能具醉驷,而将相或柔牛车。——班固《汉书 ·食货志》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西汉初年社会背景及统治措施。 学生活动: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课本知识回答。经过秦暴政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社会残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国力衰弱。 汉初统治者政治上承秦制,郡国并行;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经济上,实 行“与民休息”政策。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西汉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政策与秦朝不同的原因,探究 历史经验教训的吸取对新王朝的影响。学生活动:讨论得出汉初统冶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而这些举措有利有弊:休养生息使生产恢复,社会稳定;郡国并行导致王国问题 的出现,危害中央集权。【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史料研读的方式,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 可以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比较西汉初年统治措施与秦朝的制度, 辩证分析对秦朝制度反思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就是在不 断的反思和改进中前进。(3)文景之治材料3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亚六十 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繁民醉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班固《汉书 ·景帝纪》材料4汉兴七于余年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 之乘,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司马迁《史记 ·平准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西汉初年统冶措施产生的影响。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得出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 治”。中国古代把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的社会称为太平盛 世,也就是冶世。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就是封建大一统王朝创立以后的第一个 太平盛世,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和物质基础。【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史料研读的方式,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 力。通过史料展现文景之治的社会状况,综合分析评价文景之治的历史影响,使 学生体会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2.导人学习任务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一部叫作《战狼》的电影热映,燃起了无数国人的爱国热情。电影中有一句 台词叫作“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许多观众在听了这句话以后,都显得激情 澎湃。这句霸气的话是谁说的 很多人误以为是汉武帝说的,实际上是汉元帝时 期的陈汤说的。为什么很多人第一个就想到汉武帝呢 因为大汉朝威震四方就是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汉武帝是如何使西汉王朝实现强盛的呢 材料1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须布“推 愿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 作为侯国。…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封国越分越小,势 力大为削弱。——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2 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毁,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 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颜师古《汉书注》材料3 自从盐铁官营后,汉政府增加了收入。所以桑弘羊说:“当此之时, 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 也。”——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4 汉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 了新的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杖、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于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根据课本内容,讨论汉武帝采取的统冶措施。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知识讨论并整理。①政治上,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立 中朝,建立察举制,设立刺史,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地主。②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 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儒学成为封建统冶阶级的正统 思想。④军事上,反击匈奴。⑤对外关系上,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史料研读的方式,借助丰富的史料,具体展现汉 武帝时期在各个方面的政策调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 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材料5中国人沿着从中国西北部经中亚直达黑海和繁凡特诸港口的著名的丝绸 之路,来回贩运各种商品。中国主要出口丝织品,也出口肉桂、大黄和优质铁。 作为回报,中国也得到了各种物产,如来自中亚的毛皮、毛织品、玉石和牲高, 来自波罗的海的琥珀,以及来自罗马诸省的玻璃、珊瑚、珍珠、亚麻布、羊毛织 品和黄金,其中黄金占首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 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3.导入学习任务三:东汉的兴衰(1)东汉建立的背景材料1 但是王莽的变法,尤其是他一再发杆新币并使黄全国有的政策,导致了 经济混乱。不仅如此,公无11年,黄河改道,曲山东半岛南面从海,凌大量农 田,使千百万农民从离失所,无以果腹的农民,深受财政改革之苦的地主,王葬 视为基杖者的懦生,以及西汉刘氏皇族的成员,均加入丁倒王大军。刘秀(光帝, 2557年在往)了最终的家。——[美]伊沛霞(剑桥括图中国 史》教师活动: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是继西汉后又 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东汉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建立的 请学生仔细阅读课本, 找出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学生活动:讨论回答。西汉末年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王莽改制失败;绿林、赤眉 大起义。(2)光武中兴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讨论汉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知识讨论并整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经济上恢复三十税一,实施度田,释放 奴婢;思想上提倡文教,实行“柔道”。东汉经“光武中兴”,社会的经济有了 一定的恢复,文化进一步发展,兴建太学,学术气氛浓厚。但是东汉不抑豪强, 导致地主豪强的田庄经济发达,东汉社会发展潜伏着危机。(3)东汉后期的统治材料2 但2世纪时宫中争斗不断,身为奴才的官官与外戚争杖,称霸宫 廷。……124年,一伙官官发动政变,将一个任其摆布的孩童推上皇位。159年, 汉桓帝借助官官之力驱逐外威,官官自此大杖独搅。抗议的朝廷官员受到迫 害。…农民土地逐年减少,地方豪强势力日大,逃税者越来越多,政府的财源日 益枯竭。由于朝纲混乱,政府在灾荒发生时已越来越无力向灾民提供救济。…… 184年,大规模的起义爆发。——[美]伊沛霞《剑桥括图中国史》材料3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范哗《后汉书 ·皇甫嵩朱俊列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呈现的口号是哪次农民起义提出的、指导学生根 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讨论东汉后期的社会危机,探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 原因。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并整理。东汉后期的社会危机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黄巾 起义;军阀割据。【设计意图】深化对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演变特点的认识,综合分析封建王朝 后期统治的弊病,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推动者。4.导人学习任务四:两汉的文化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讨论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 等方面的成就。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并整理。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1)历史学两汉历史学有着非凡的成就,出现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 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司马迁的《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 间约3000年的历史,“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鲁迅先生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文学材料1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查戏莲叶间。查戏莲叶东,查戏莲叶西。查 戏莲叶南,查戏莲叶北。——《江南可采莲》材料2 孔雀东南飞,亚里一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筷, 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必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要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 君家如难为!要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节选)汉乐府民歌句式长短不一,二至八言都有,是文人五七言诗歌的先声。内容 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既有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如《江南可采 莲》,也有描写爱情的经典之作《孔雀东南飞》,它们是中国诗歌史上宝贵的财 富。两汉文学的代表是乐府诗和汉赋;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3)医学《黄帝内经》莫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 物学专著。还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被称为“医圣”。(4)数学《九章算术》是西汉以来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全书共分九章,搜集了246 个数学问题的解法,其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5)科技邮票(蔡伦) 邮票(张衡) 邮票(地动仪)邮票(蔡伦) 邮票(张衡) 邮票(地动仪)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上图的三枚邮票结合课本内容,讨论两汉时期的科技成 就。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并整理。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 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位。(6)农学《汜胜之书》和《四民月令》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农学著作,对促进中国农业 生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结合两汉文化成就各抒己见,既联结了历史和 生活,又强化了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课堂小结汉朝是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汉 朝进一步莫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到如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 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作业拓展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身上的精神和斗志展现着中国风骨,你知道 有哪些人和事吗 收集资料讲讲他们的故事。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霍去病“匈奴未灭,无 以家为也”,张骞通西域,苏武牧羊,马援“马革裹尸”,班超“投笔从戎”, 昭君出塞。这些名人典故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 部分。设计反思与讨论本课叙述的是两汉历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 等各个方面,全面反映两汉社会演变历程,课堂容量大,教学任务重。如何使学生理解两汉统治政策的调整是个难点,应适当补充史料,培养学生 史料实证能力,体会中国古代政治智慧。通过提供一些图片资料和文学作品,使学生在解读和欣赏过程中体会中华文 化的源远流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