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1、本课主题。通过观察单元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第6课具有三个特点:通 史叙事、统揽全局、单元重点。第6课是对隋唐历史的通史叙事,相对全面地呈 现了隋唐时代的重大史事,从而从总体上展现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这个单元主题。它的总体呈现、统揽全局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本单元的重点。那么, 第6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2.教材内容构成
正文内容主要是3目:第一目,隋朝兴亡;第二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这些内容可以整合成三个核心知识板 块:①“隋唐的繁荣”②“民族交融”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正文之外,本课学习栏目多达11个,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比如,教材第 36页“史料阅读”,摘录了《新唐书》中的一段论述,很好地总结了从藩镇林 立到唐朝覆亡的历史线索,可以直接用于课堂史料研习活动。
3.核心知识概念
第一,“隋唐的繁荣”。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的时期。一方面,国内 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样的昌盛局面,政治清明、制度先进、经济繁荣、
文化多元昌盛、民族和睦、开放交流。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也处于“万国衣冠拜 冕旒”的强国地位。
第二,“民族交融”。隋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阶段。中央政府管辖 范围扩大,中原与周边民族政治联系加强;周边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心力增强, 学习中原制度、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发展。
第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破坏了中央集权,五 代十国则进入了分裂时期。
这些核心知识概念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逻辑 这个逻辑就是:从盛世到衰落。 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大致就可以按照“盛世——衰落”这个线索,这个主题去 展开。
二、教学立意
1.课标要求。课标内容非常简略,分解开来就是4项要求:①隋唐社会的繁荣 盛世②隋唐时期民族交融②隋唐区域开发④隋唐制度、文化的成就。具体到本课, 哪—项是重点内容 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在南北朝时期有重点强调,制度文化是 第7、8课的核心。因此,第六课我们以隋唐的繁荣盛世作为重点内容。
综合上面对教材线索和重点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确立这样的教学立意: “盛—衰”启示。
一方面,同学们要通过盛世景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 兴亡原因的探究获取历史智慧。
2.教学目标(1)合格性学习目标:了解隋唐至五代十国的时序;识别隋朝 大运河、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通过史料研习概括隋唐盛世的表现,概括出现盛 世局面的原因与启示,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归纳安 史之乱的原因,分析其影响,体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2)等级性学习目标:从长时段中认识隋唐是对南北朝以来民族交融的凝 练、提升、发展。探究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人口格局的变化,增强对大空间范围 史事的把握能力。探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原因以及对今天的启示,从多 个角度归纳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增强通过史料实证寻求历史解释的能力,激 发以史为鉴、关注现实的家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焦大运河、贞观开元之治、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等重大史事,分析 归纳隋唐盛衰的原因与启示。
难点:大运河、安史之乱的影响,隋唐盛衰的启示;
以上是我们对教学立意的分析,最后,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教学流程,主要包 括教学环节,教学评价,教学延伸三个部分。
三、教学流程
(一)教学环节:
1.导入:通过制作、分享“隋唐五代大事年表”导入正课。高中教学要注重 以更长的时段审视历史的脉络与走向,研判历史的阶段特征,从而加强历史理解。 比如,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这样的年表图。通过年表可以很直观的找到历史分
期。很明显,755年的安史之乱破坏了中央集权,是统一走向分裂的转折点,也 是盛世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2.隋唐盛世:
(1)隋朝的建设措施与大运河
可以安排两个学习活动:①读图,可计算长度、查找穿越的主要水系、串联 的古代大都市。②讨论大运河对南北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将南北方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加速了民族融合。
(2)贞观、开元之治与民族交融
要集中笔墨探究隋唐盛世的原因与启示。这是本课的重点。这个部分,建议 运用图表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做个示范。
第一步,引导同学阅读教材,归纳唐太宗、唐玄宗的政绩。可以提示从政治、 经济、文化三个领域展开。
第二步,根据上述探究成果和教材曲辕犁图片资料概括分析唐朝出现盛世局 面的政治、经济原因。
第三步,分析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第四步,结合唐朝盛世局面的原因谈谈对今天的历史启示。 评价参考:
原因 ①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 注重人才、改善吏治;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经济 重视文教; ③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 ④人民辛勤劳动;
关系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启示 ①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昌盛繁荣的保障; ②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为本,反腐倡廉; ③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3.隋唐衰亡
(1)安史之乱:可以提前安排小组探究活动,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归纳安史之乱的原因。
②读安史之乱形势图,讨论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安史之乱在政治上导致了藩镇割据,经济上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集 中在北方,破坏了农业生产。但同时,南方的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并最终超过了 北方。
(2)黄巢起义
(3)唐朝灭亡:讨论归纳隋唐衰亡的原因。 4.陷入分裂
(1)五代十国学生活动是:读图,讨论五代十国政局对南北方经济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稳定,南方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的态势基本定型。
(2)柴荣改革:主要是分析后周的建设对国家重新走向统一的意义。五代 时期割据力量达到了极致。五代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后周开始出现了创造和平秩序, 重新孕育统一的趋势。后周世宗柴荣的各项改革成了统一运动的前驱。
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隋唐五代,分久而合、合久而分,磅礴澎 湃,这样丰富的历史经历锤炼了中华民族雄浑的气魄和波澜不惊的格局。
(二)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的设计要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核心,以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为 依据,注重手段灵活性和主体多元性。本课评价,我有以下建议:
1.学习小组课前制作本阶段历史时序,课上展示,引导互评。 2.围绕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原因进行课堂提问。
3.小组收集材料研究安史之乱的原因与影响,小组代表汇报成果,教师点评。
(三)教学延伸
1.搜集对隋朝大运河的不同评价,概括出不同观点。
2.以此为案例,分析对同一史事出现不同解释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