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正文内容分为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 民族危机的加深,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延续。从内在逻辑关 系看来,甲午战后败于日本,刺激了以维新派为代表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实践探 索,戊戌维新的政治变革以失败而告终,瓜分狂潮激起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的义和团运动。反侵略的斗争成为新一轮侵略的借口,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的签订最终让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四个子目配以相应的 学习聚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材中的两则历史纵横帮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和立足于长”时段“ 思考问题的视野;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引入原始史料,有利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形 成;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有利于时空观念的素养的培养;中 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这一思考点是与本单元主题相呼 应的,也凸显了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
庚子和辛丑之交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因此本课在整个单 元中起到了总结性的作用,也为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随着八国联军侵 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近代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戊戌维新运 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也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7两课与本课在主要历史时期上是吻合的,经过初 中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
的主要史实;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并能够结合《辛丑条 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属于学生已 知已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简略处理,将侧重点放在对历史认知的提升上。
本课涉及概念众多,按照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线索):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第二层次(主题):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 约》;
第三层次(具体史事):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东南互保、《新学伪经 考》、《孔子改制考》、克林德碑。
二、教学立意
1.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 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 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教学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 以及《辛五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2)通过建立义和团运动 与八国联军侵华活动时间轴,渗透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通过阅读史料,掌握正 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通过各个阶级前赴后继、不断探索的救亡图存活 动,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感认知。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难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对它的评价、《辛丑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课程标准的研读,将本课的知识聚焦于1895、1898 和1900这三个特殊的年份,确定三个学习主题:1895年:惨败与新的反思、 1898年:变与不变的哲学、1900年:义愤与新的横暴。本课的教学主要是通 过探究学习实现的,基础知识的梳理可在课前预习中提前完成。
通过复习《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折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来 导入新课,抛出问题“1895年后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反应” 由公车上书图 片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引导学生回答维新派扛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进而进 入到下一个主题的学习。
戊戌维新运动是本课的重点知识。首先是对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解读,教材对 于内容介绍的较为简略,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补充。为了体现维新派救国理 念中的进步性,整理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中关于政治方面的内容进行呈现,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会对维新派在制度层面进行的探索有更深刻的认识。戊戌变法 的内容之后呈现两幅图片:京师大学堂、戊戌六君子,并提出设问1898年的变 法结果如何 学生能够阅读教材回答,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 是并没有实现挽救民族危机的目标,民族危机在继续深化。那么在瓜分狂潮之下, 又会引发中国人怎样的反抗呢 由此引入第三个主题的学习。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将这两个问题放在同一个主 题下进行学习。在这个部分将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史实的梳理。首先是通过
阅读材料简单介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反抗外来侵略的目标。第二是将八国 联军侵华过程整理成时间轴,这一部分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便于他们掌握关键 时间点,对该历史事件形成时序性的认识。在展示了时间轴后,老师要点出在义 和团运动发展过程中,清政府摇摆不定的态度。1898年出现于山东地区的义和 团运动,1899年遭受到袁世凯的镇压转移到直隶并进入京津地区,慈禧太后对 于义和团运动剿抚不定,并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想要利用他们进行抵抗。然而在6 月21日宣战后不久,面对天津陷落、北京被攻陷,慈禧太后迅速转变态度,发 出了“严行查办,务净根诛”的上谕。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1900年庚子之变中 表现的非常明显。
在完成了第一环节后,继续进行史料教学。呈现三则材料,并设置问题"1900 年的侵略与反抗结局如何 ”。第一段材料表明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在 递接中的联系,第二段材料选自教材,表明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 图。第三段材料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烧杀抢掠后的场景。通过阅读材料学生 能够对能够对义和团运动进行合理的评价,对八国联军侵华造成的危害有直接的 认识。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思考侵略与反抗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曲折演进中, 侵略激起了反侵略,但义愤又常常成为新的横暴的导因,便于他们理解近代百年 民族斗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
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影响是本课重点知识,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要针 对内容进行逐条分析,用表格呈现,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辛丑条约》的订立,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马关条约》之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派试图以政治变革挽救危亡的 尝试失败。列强瓜分狂潮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反抗,义和团运动的出现避免了中国 社会在肢解中沦为殖民地。然而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 民地化。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这意味 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已经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
由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问题探究的方式,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有 两个重点:首先是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能否对基础知识形成体系;第二个维度就是 课堂参与度,这也是最重要的,例如对于史料的解读、历史结论的描述和史实之 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
当北部中国陷入民族战争兵魏之中的时候,南部中国在“中外互保”下一派 旧景。东南互保在教材简单带过,但是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中国社会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学习延伸中设置自主学习,查找资料,了解东南互保的相关实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