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1课,有三个子目的学习内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 起、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和辛亥革命的意义。三个子目主要以时间为线索, 以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2.辅助设计教材在主体内容之外,设置了一些辅助栏目,帮助学习者更加全面、生动地 了解本课学习内容,同时引发进一步思考。学习聚焦:高度概括每一个子目的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核心认识。 历史纵横:补充“清末新政“、“保路运动”等重要背景知识。 史料阅读:摘录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学思之窗:引导学生思考三民主义意义和局限。图片:8幅,呈现历史文本、人物、场景,促进学生在历史情境中理解历史。 地图:《辛亥革命形势图》,帮助学生形成革命形势发展的空间概念。思考点:启发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探究与拓展: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法制史的里程碑。2.核心概念基本观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核心概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知识概念: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意义。二、教学立意1. 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2.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依照时间顺序了解武昌起义发生前后的相关史事,了解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内在联系。(史事确认)(2)依据教材,分析武昌起义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了解三民主义的基 本内容分析其积极意义和局限;对比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认识中华民国建立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历史理解)(3)运用唯物史观,综合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认识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 限。(历史解释)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难点:对辛亥革命发生背景的综合分析,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 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三、教学流程设计了两种导入方式供大家参考:第一种,从本课引言涉及的革命书刊《革命军》出发,适当补充《猛回头》 《警世钟》等革命书刊,引导学生思考革命思潮传播的历史背景,从而导入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子目。第二种,以历史叙述的方式结合“首义三烈士”遗像和《辛亥革命形势图》 创设情境,进而提出问题“武昌起义是偶然发生的吗 为什么它会如一颗火星, 点燃了大半个中国的革命烈火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历史是由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金冲及:革 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多年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依据时间线索,从清政府、资产阶级两个角度综合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 原因。指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自救。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建立。1905 年,孙中山、黄兴等人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十六字纲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 义”。革命派积极开展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同时,立宪派也在寻求变革制度的途径。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一度让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但 “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立宪派认清形势转而支持革命,充实了革命力量。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依据时间线索,从革命者、清政府、受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等三个角度学 习了解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南北议和,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威胁革命势力 与施压清政府,清帝退位,清朝覆亡,辛亥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颁布等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注意分析和理解: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原因(可以联系20世 纪初出现的“东南互保”,理解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的削弱。)梳理并分析、理解:革命者、清政府、袁世凯三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对比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理解、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 进步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体现了民主精神。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促使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政治方面:推翻清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经济方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 件。思想文化方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社会风俗方面的变化将在下一课具体阐述。但是,辛亥革命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 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 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知识梳理在学习完本课内容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所学,搭建历史事件和发 展脉络的思维导图,进一步达成对本课所涉及的史事逻辑联系的理解。探究与拓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对你的家乡是否产生过一定的 影响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 通过具体的史事,从微观视角进一步体会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历史发 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四、教学评价1.基础学习效果评价:学习者是否清晰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发展、影响的 逻辑脉络 2.历史理解达成评价:学习者是否能够理解辛亥革命是多种历史因素影响 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否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 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3.历史认识达成评价:学习者是否能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于近代中国社会 发展的积极意义 是否能够认识辛亥革命存在历史局限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