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1 小说—【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1 小说—【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1 小说
小说考点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关注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集中于不同考点的拓展和探究题。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重点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规律和方法。
(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这放了多久呀?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选择壮汉、狼狗、枪支、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8.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
_
_
_
_
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 _
_
_
_
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
(主观题)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1.情节内容:曲解内容、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2.形象:人物特点、作用解说错误,或将次要的说成主要的,或故意夸大人物的作用,或无中生有。
3.环境: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错误。
4.技巧语言:塑造人物手法、设置情节手法、描写环境手法、人物语言的特点和风格的解说错误。
5.主旨情感:主旨、情感理解分析有误,或曲解,或拔高,或无中生有。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句
第三步:对比分析,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6.D 7.C 8.①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
②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又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
③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 9.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
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
【真题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此处是说明陈千里感到叶桃的工作重要并且神秘。
B.“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是为了给党组织送情报。
C.“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他提着保温筒出来”“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是想办法让陈千里把紧急情报送出去,及时交给党组织。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可知,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的笑容并没有反衬紧张诡异的气氛,反而是表现了一种日常的、相对轻松的氛围,与叶桃和陈千里的关系和情感互动有关。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从句子表层意思分析:“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说明在叶桃与陈千里两人的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根据“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说明“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虽然不在陈千里身边,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
②从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根据原文“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因为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通过文中对叶桃与陈千里交往的描写,结合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引导陈千里走上了革命道路;
③从句子情感内涵分析:根据原文最后“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指叶桃在斗争中牺牲,而陈千里继续革命;“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陈千里会向她希望的一样,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产生的叙述效果的能力。
①从小说内容分析:根据选文“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说明小说内容是回忆的故事,小说整体上是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②从情节脉络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使陈千里去南京,叶桃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并保守秘密,帮助党组织考验陈千里,陈千里知道事情的真相等具体情节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使文章情节脉络清楚明了;
③从人物形象分析:文中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从“过去”到“现在”,通过时空转换,展现出陈千里这一人物在叶桃的帮助下由疑惑到明白,逐渐成长的漫长历程,使小说中叶桃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从行文特色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语句叙述时间,由“过去”直接转到“现在”,具有跳跃性,通过陈千里这一人物的衔接,使小说内容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叶桃所做的事的谜团逐一解开,这样的衔接使行文跌宕起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题技巧】
题型一 小说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
方法:“一巴掌扇出人物来”
①作者直接交代评论。
②环境烘托。将人物置身于特定的、乃至变化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人物身上自然就有了环境的烙印。
③以事写人。在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所作所为)展现人物性格。
④各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外貌、心理、细节等。侧面描写:他人的评价、态度等。
⑤他人(或自身表里、前后)的对比衬托。同一件事不同人的不同的做法,高下美丑立见;表里前后不一,体现性格的复杂性或发展性;前后的抑扬,突出人物性格,加深读者印象。
例1:《理水》怎样塑造大禹等“中国的脊梁”的形象的?(6分)
①外貌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大禹不穿袜子,光脚板,有茧子等,写出坚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语言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但说话,则刚直有力。体现他果决坚毅,行胜于言的形象。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突出他们的尚实干、不空谈,从而凸现其“中国的脊梁”形象。④由事见人(通过大禹的所作所为展现大禹的性格)。大禹亲自深入治水一线考察,征询百姓意见,又耐心听取大臣们的考察结果和意见,创造性地提出以“导”代“湮”的治水策略。体现他虚心务实、开拓创新的形象。
例2:《小步舞》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题型二 小说作用题
【解题思路】
方法:“五体投地”出答案。
问某个人物、某段景物、某个物象、某个情节、某段描写等的作用,大多都可以从“环境、形象、情节、主题、效果”五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其中总有两三款适合你。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结尾
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主题上:以集中代表封建礼教的祝福带给鲁镇人的是幸福带给祥林嫂却是毁灭的巨大反差,突出主题。
②情节上:从祝福起,以祝福结,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③表达效果上:以节日的喜庆反衬祥林嫂在痛苦绝望中死去的悲凉,增加小说悲剧气氛。
高考题:峡 谷 (阿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环境)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活动的主要空间,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超然客公众号 互为比照映衬,对塑造骑手的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形象)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对峡谷原始沉静的描写,能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主题)
★ 注意 ★
①区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②区分环境的特点和环境描写的手法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自然界的景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题型三 环境描写的手法(小说如何写景)
【解题思路】
方法:两巴掌扇出景物来。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
虚实(虚实结合、化虚为实、以实写虚、虚写)
正侧(正侧结合、侧面描写)
点面(点面结合)
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相结合)
多视角(远、近、俯、仰)多色彩(各种色彩互相映衬)
多修辞(各种修辞手法)多层次(移步换景,逐层展开)
多意象(选取富有代表性的意象铺陈渲染)
题型四 抒情手法(小说如何抒情)
【解题思路】
方法:二指戳出眼泪来。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事、人、物、典、细节、修辞等)抒情。
题型五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解题思路】
参考答案:①“我”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使小说真实可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我”作为参与者,推动情节发展:由于“我”的提议, 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我”作为亲历者,衬托人物:主人公王有福的形象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做所感才一点点地展现出来,“我”的存在也凸显了王有福的思想性格特点,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
注意人称和视角
1、人称(1)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事情,突出的艺术效果是亲切自然,能自由生动地表达情感,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同时作为次要人物,“我”的作用还有:(1)从情节结构看:“我”是参与者,是线索式人物,串联起情节,贯穿全文。或者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2)从人物塑造看:“我”是亲历者,或者陈述者,见证人物的活动,对人物有关切,有思考,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3)从主旨表达看:“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领着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或深化主旨。
例(2019年潍坊模考)《老校长的雨靴》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亲历者,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用“我”塑造人物的艺术效果)②“我”是叙述者,超然客公众号 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③“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用“我”塑造人物的意义,即主旨)(6分。每点2分)
2、叙述视角,是观察讲述故事的角度,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看来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意义。
(1)全知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2)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极少见)
(3)特殊视角(比如孩童、动物、旁观者、身份特殊的人等)
《孔乙己》是采用第一人称,选择“我”这个小伙计作为限制视角。
“我”是伙计,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店里客人,从而展示人性。“我”年龄小、单纯,更容易看到迂腐无能的孔乙己的可怜和善良之处,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借“我”的所感,也传达出鲁迅“哀其不幸”这一主旨。如果选择酒客、掌柜或其他人,恐怕达不到此效果。
《城南旧事》孩子内心更加澄澈干净,英子看待妞儿、疯女人、兰姨娘等都有自己作为孩子的善良的判断。他们眼中的世界更纯粹,更温暖美好,更富有童真童趣。
典例引领(叙述方式)
《永远的军人》小说在叙事上有怎样显著的特点?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使用第三人称。(特点)以讲述故事的口吻,使小说叙事更加灵活自由。(分析作用)②倒叙手法。(特点)先交代结局,穿着军装而终,再回头交代这个愿望的过程、原因(分析特点)。倒叙有强烈的悬念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用)③以“军装”为线索,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④小说倒叙之中,又在最后补充交待郝爷不是真正的军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小说又起波澜,更强化了人物形象与主旨。有强烈的表现力。(3个点就可以)
题型六 叙述方式
【解题思路】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先后展开情节。好处是: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好处是: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时间,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好处是:(1)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内容丰富;(2)衬托、表现人物形象;(3)结构完整,或者起到铺垫、照应等作用;(4)突出主旨。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好处是: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跌宕起伏,还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者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好处是: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时间的始末。
题型七 情节安排技巧
1、线索
线索类型:人、物、事、情、时空。能够串起情节,使之依次展开,并环环相扣。
双线结构:明线与暗线。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明线能使故事集中,人物形象突出。
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小说的矛盾,使主题得以深化。
双线索的作用答题思路:
(1)情节安排上: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紧凑,跌宕曲折。
(2)人物形象上:通过对比或衬托,可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3)主题表达上:巧妙安排结构,能够揭示、丰富、深化主题。
典例引领(线索)(2015年全国一卷)《马兰花》问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内容是麻婶病重,引出主人公马兰花及其丈夫对她借钱的事的矛盾冲突,小说主要描写丈夫催着要债,马兰花不忍去追债,以至于二人吵架的过程。结局是麻婶女儿在麻婶去世后主动寄来钱和信。 
参考答案:(1)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2分)(2)好处: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4分)
2、常见技巧
突转:结尾部分常采用的形式,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形成性格的急剧改变。接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方式,对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悬念:叙述中设置一个谜面,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好处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从而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
伏笔和照应: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并与下文形成照应。二者结合使小说结构严谨,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对比: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作用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主题。
烘托:描绘一物来表现另一物的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为了衬托某一对象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可以积蓄气势,突出主旨。
题型八 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
1、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
典型例题:(2018全国一卷)《赵一曼女士》作者借助史料详细还原了赵一曼被捕后牺牲前的一段生活,又穿插描写现实中她的遗迹。问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场景集中
典型例题:(2019全国二卷)《小步舞》问题: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3、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对话等。
典型例题:(2014年全国卷)《古渡头》
文章切口很小,自始至终就“我”——年轻不谙世事请假回家探望病母的士兵和渡夫两个人,情节依靠一问一答的方式在推进,地点始终没离开渡船,但刻画出洞察世事、艰难求生的老渡夫,折射出兵荒马乱、盗匪横行的时代背景。
问题:作品以对话形式叙述渡夫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我”是对话的一方,而且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分析),超然客公众号 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好处);②采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分析),使叙事更加集中(好处);③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苦难,让读者能更切身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体会到社会黑暗笼罩下底层百姓的不幸,以及作者的同情悲悯(分析),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好处)。
4、繁简
典型例题:(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
问题: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参考答案:①(开头)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下文“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综合艺术效果)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5、蒙太奇
时空转换和场面组接的方法。如《昔日之光》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描述了三个场景。好处是突破时空局限,省去冗长的交代,使(情节)画面衔接紧凑自然, 也给予了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
题型九 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
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本质是“虚构性”,目标是反映生活。分析小说文体特征可以从小说的基本构成入手,内容方面如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形式方面如语言、独有的艺术特色,选择典型的展开分析。
这与很多文体的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诗歌中“分析这首诗的‘豪’体现在哪些方面”,需要从意象意境、情感主旨、语言风格等展开。现代论述类文本中“论证上有何特点”,需要从论点的提出、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入手。
1、散文化小说
小说创作的审美倾向之一。主要指小说改变古典小说重叙事的传统而以抒情为主导。这类小说以广义的散文体式和非韵体语言抒情,在抒情的主导下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韵味浓郁,形式自由,灵活多变的新风格。
典型例题:《一个人的名字》
内容简介:父亲冯七趁儿子十五岁摆酒席,求乡亲们叫儿子冯三的大名—冯得财。可惜仍然无人叫大名,冯三自己叫了一次自己的大名。王五爷细说此村的叫小名风俗:叫了别人,自己福气就会减少。作者紧跟着评论大名小名和人一生的关系。
问题:有人称本文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分)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
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
④抒情性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6分,每条2分,答对任意3条满分)
2、诗化小说
小说创作构思的一种审美趋向。主要表现为作家对艺术形象的情感分析和对社会生活的诗意描绘,以诗的意境和象征化的形象思维组成小说形态的主体。
典型例题:《荷花淀》
问题:文学史评价孙犁的小说为“诗意化小说”,请以《荷花淀》为例,加以分析说明。(6分)
①题材上,虽是战争小说,但不选择描写刀光剑影,描绘的是美好的人性人情,体现乐观精神和对家乡的爱,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气息。
②小说环境以白洋淀飘飞的芦花、雪白的苇眉子、清幽淡雅的荷花等为主,营造出清雅的意境,同时富有民俗风情之美。
③描写善良淳朴的劳动女性们,超然客公众号 既有传统女性的单纯善良温婉,也有新时代女性的坚强乐观,体现人性之美。
④小说语言既质朴流畅,富有地方色彩,又清新婉约,富有诗情画意。(6分,每条2分,答对任意3条满分)
3、“故事”与“新编”
典型例题:(2019年全国一卷)《理水》
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反讽的艺术形态。
问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1)(内容上)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2)(形式上)“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3)(思想主题上)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
思想性。
【小说三要素】
1.人物
(1)概念: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类型:主要人物,也有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和展现小说主旨而塑造的次要人物。相辅相成的关系。
(3)手法:概括介绍,也可以具体描写;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活动;行动、语言,也可适当地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情节
(3)划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3)手法:用一些技巧来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前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
(3)作用: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3.环境
(3)概念: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3)手法:让其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相适应。环境的描写手法十分丰富,既有不同的描写角度,又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3)作用:环境在揭示人物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选材特点】
1.选材以小见大。题材、社会生活重大问题
2.人物形象典型。主要描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或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3.情节有吸引力。情节发展快,前后事件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突破思维定式,让读者吃惊。
4.结尾含蓄隽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人物性格、主题结尾明朗起来。
5.反映的主题新、深、辣。
(1)所谓“新”,就是指作品表现的是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
(2)所谓“深”,就是指作品具有深度,能启迪思想,引人回味,让人领悟到某种哲理;
(3)所谓“辣”,就是指作品以情动人,震撼人心,深刻辛辣,一针见血。
【整体阅读方法】
第一步:划分层次,突破情节障碍。
厘清作品的情节脉络,弄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进行概括。
第二步:关注描写,突破形象障碍。
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还要注意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
第三步:抓住时空,突破环境障碍。
1.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和景物等,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有重要作用。
第四步:多方联系,突破主题障碍。
1.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思考作品表现了什么时代主题。
2.从小说的标题、情节、人物入手,思考标题本身暗示(象征或揭示)了什么;小说主人公有什么“以小见大”的意义;等等。总之,要从多个角度思考作者在讴歌什么,批判什么,表达什么。
(23-24高二下·四川南充·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地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没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地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地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后,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的散文化(节选)
汪曾祺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有些作者有意用“日记”“文札”来作为文集的标题,有些完全不能称为小说的东西,则命之为“小品”。鲁迅的《故乡》写得很不集中。《社戏》是小说么?但是鲁迅并没有把它收在专收散文的《朝花夕拾》里,而是收在小说集里的。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可以说是具有连续性的散文诗。萧红的《呼兰河传》全无故事。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很奇怪的长篇小说。它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大理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要求一个人物像一团海绵一样吸进那样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散文化小说的人像往往轻轻几笔,神全气足。《世说新语》,堪称范本。
有些作者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自觉遵循的结构原则。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文中三三看到爸爸去世后,妈妈“成天全身是糠灰”,以孩子眼光反映生活,冲淡了生活的悲剧色彩,营造了“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
C.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围着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的乐观与坚强。
D.“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碾坊主人灰头土脸的样子,展示了儿童视角下的趣味。
2.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三三生活在封闭自足的环境里,她的生活和磨坊、鱼等相关,她在这种简单而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快乐。
B.文本一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内容,详写了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她吹唢呐、喂鸡等事,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文本一采用田园牧歌的描写手法来描绘大自然和乡村景象。这种描写手法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而且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D.鲁迅的《故乡》通篇以抒情的笔调渲染童年生活的美丽,展现了“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寻梦,又终于绝望而去的心理过程,塑造了闰土这一典型人物,因而它与散文化小说相距甚远。
3.有人说文本一与《边城》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_
_
_
_
4.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请依据文本二的内容,分析文本一体现了散文化小说的哪些特点?
_
_
_
_
【答案】1.D 2.D 3.①小说塑造了母亲以及三三的形象,母亲勤劳、善良、乐观;三三天真、活泼、可爱;与《边城》中的祖父、翠翠一样,具有美好、淳朴的心灵。
②小说展示了淳朴的民风,乡民们遵守乡里公约,碾坊主人不介意别人在自家水前钓鱼,这与《边城》中重义轻财、乐善好施、互帮互助的纯美民风一样构建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③小说的主题与《边城》一样,赞美了心灵的纯净与人性的美好,也隐藏了人世间的悲苦。 4.①情节上,全无故事,平平静静叙述。《三三》聚焦杨家堡普通母女的真实生活,平静如水的讲述中没有完整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冲突,呈现出情节淡化的特征。
②人物上,不讲究塑造典型人物,很少着意刻画和细致的描写,轻轻几笔,神气全足。《三三》通过叙述者的客观讲述和人物间简淡的对话展现母亲和三三的人物形象。
③结构上,舒放自由。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本文写碾坊,写碾坊的劳作生活,写三三的自娱自乐,写三三看钓鱼……看似零碎松散,却并不杂乱无章,读来如随笔般自由和亲切。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儿童视角”错误,此处主人公三三还未出场。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因而它与散文化小说相距甚远”错,根据材料二“鲁迅的《故乡》写得很不集中”,可知,鲁迅《故乡》是散文化小说。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风格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相似之处,可以从人物塑造、社会环境、主题等角度鉴赏。
人物塑造上,小说塑造了三三以及母亲的形象。三三五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靠着碾坊把她养大,“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足见母亲的辛劳;虽然日子辛苦,磨坊外屋却爬满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可见母亲并不消沉,而是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可见她的乐观;三三不让别人钓鱼,母亲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可见母亲的善良。而三三则天真、活泼、可爱,母亲劳作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煨栗子吃,学法师的样子吹芦管作成的唢呐,不让人家到她家的水潭里钓鱼等。《边城》中的祖父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而翠翠是一个天真无邪、自然善良的少女,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理想的艺术形象。两文中的人物都具有美好、淳朴的心灵。
社会环境上,小说展示了淳朴的民风,比如“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乡民们遵守乡里公约;有时有人到水潭来钓鱼,三三不许,但母亲却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碾坊主人不介意别人在自家水前钓鱼。《边城》中的湘西是一个仿佛世外桃源的湘西边境小城: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重义轻财、乐善好施、互帮互助,风物也趋于自然和美,富有独特的天然气质。两文塑造的人文环境具有相似之处。
主题上,小说以湘西山村偏僻的一角杨家磨坊为背景,描写了古老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也向人们展示了自然山水之中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原始、平静、自然的生存状态,赞美了心灵的纯净与人性的美好,也隐藏了人世间的悲苦。《边城》用素朴的激情和诗意的旋律,表达出“在困难中的微笑”的主题,展现了湘西小城的淳朴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两篇文章主题相似。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体裁特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本篇小说具有散文的特点,首先结合材料二找出散文化小说的典型特征:“它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散文化小说的人像往往轻轻几笔,神全气足”“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然后结合《三三》的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情节上,全无故事,平平静静叙述。小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如小说聚焦杨家堡普通母女的真实生活,写了母女两人的生活状态,爸爸去世之后,母亲接手碾坊,“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三三在母亲的关爱下无忧无虑地成长,比如写她“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写她不让人家到水潭钓鱼,母亲教育她等等,平静如水的讲述中没有完整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冲突,呈现出情节淡化的特征。
人物上,不讲究塑造典型人物,很少着意刻画和细致的描写,轻轻几笔,神气全足。比如写三三“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小小一件事,刻画出三三的天真可爱;还有母女间的对话,“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简单的对话写出三三小女孩的撒娇和母亲的善良。总之,《三三》通过叙述者的客观讲述和人物间简淡的对话展现母亲和三三的人物形象。
结构上,舒放自由,“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小说围绕三三母女的生活来写,很多都是日常生活的片段,写得随意而潇洒自然,如写碾坊的劳作生活“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写三三的自娱自乐,用包谷秆子作小笼,煨栗子,为鸡打抱不平,看钓鱼等……看似零碎松散,却并不杂乱无章,读来如随笔般自由和亲切。
(23-24高二下·辽宁朝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石头
于博
石头在奎县是个稀罕物,尤其是个头大的石头。奎县人用石头,大到碾子石磨,小到盖房子的柱脚石,甚至压酸菜缸的石头,都得去很远的大青山里面弄,修方台子火车站的石头更是从外地运来的。石头不好弄,但有个人偏爱石头,他就是金石头。
金石头长得胖乎乎的,个子也不高,看起来真像一块圆圆的石头。但大伙叫他石头,不仅是因为他的体形像石头,更是因为他爱玩石头。听说谁家有个奇形怪状的石头,无论多远他都会跑去,花多少钱也要买回来。亲朋好友劝他说:“石头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药吃?石头能下崽?搂着它睡觉都硌挺。”也有人讥讽他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还有心思鼓捣那玩意!”不管旁人怎么说,金石头只是微微一笑。
日本兵占了奎县之后,凛太郎小队长登门拜访过金石头。没有交谈几句,金石头就明白了小鬼子的来意,他说自己就是一个穷酸之人,虽粗通文墨,但偏爱石头,性情也与顽石相仿,不谙世事等,算是婉言谢绝了。凛太郎心里来气,但脸上依然堆满笑容,“金桑,皇军大大地尊重你,你地,随时可以到维持会来。”金石头摇头说:“谢谢太君的美意,我身子骨单薄,享不了这个福啊。”可一个多月后,金石头就服从了凛太郎的调遣。
那天夜晚,风雨交加,霹雷闪电。突然,有一个巨大的响声传来,震得房屋摇晃。接着,雨声渐停,人们在不安中度过了后半夜。天亮时,人们被一条消息惊呆了,说城南门八里桥边,从天上掉下来一块大石头。人们纷纷往八里桥方向跑去,远远就看见金石头紧抱着一块大石头,全身湿漉漉的。有人喊起来:“咋的,金石头,这是你老婆?你还搂着没完了?”另一个人撇嘴说:“金石头把心都交给石头了,哪家闺女愿意嫁给他?”
大伙正起哄,突然有人一声喊道:“走呀,看看天上的星星到底是个啥样子!”话音一落,人们蜂拥着跑向石头。有人纳闷,嘴里直嘀咕:“星星才这么大吗?六七个人就能抬动啊。这是星星崽子吧?”人们正七嘴八舌间,一阵摩托车声响传来,众人回头一看,急忙四散,远远站定。原来是凛太郎来了。
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
凛太郎走到石头前,哇啦一句,一个日本兵立即走上前,伸手拽住金石头的肩膀。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他喃喃说着:“陨石,陨石,我这辈子没白活。”凛太郎眼里也放着光,一挥手,示意手下人把老百姓聚到一起,然后他拄着战刀训话:“皇军来到奎县,是响应天数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大大地好。你们看,星星都被感动了,下来祝贺了。”凛太郎用手指了一下陨石,“我们要把这个神圣的礼物献给大日本天皇陛下,中国人不都说天降祥瑞吗,这个就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方台子铁道游击队和大日本皇军作对,连老天都不允许的,他们死啦死啦地有!”说完,凛太郎转身对金石头说:“金桑,你是专家,我请你负责向天皇献礼这个事宜。你地拒绝,死啦死啦地。完成了就是大大地良民,有功!”
金石头沉默不语,半晌,他转身默默地走到陨石前,伸手轻轻地抚摸着陨石,良久,他冲凛太郎点点头,表示同意,但他提了一个要求,要对石头处理一下。金石头说:“好石头有三个特征,一是天然美,所谓天授地设,璞金浑玉。二是要有灵魂。此石威武灵动,已然采得天地之灵气,吸纳日月之精华。三是形状、品质、成色都好。这样的石头才无可挑剔。”凛太郎挑起拇指,说:“吆西,吆西。你地怎么处理?”“刻四个字。”“什么字?”“武运久长。”“哈哈哈,吆西,金桑,你地大大地好,升官地有!”
凛太郎心满意足,跨上摩托车走了。围观的乡亲们一阵唏嘘,紧接着一团团泥巴朝着金石头飞去,有的落在陨石上,有的打在金石头身上。金石头原地站立,一动也没动。
两天后,“武运久长”四个字刻好了,梅花篆字,煞是好看。凛太郎拍着金石头的肩膀,表示特别满意。金石头今天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看不出什么异样。凛太郎一挥手,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凛太郎坐进驾驶室,对金石头一挥手,“你地上车,新京地干活。”金石头点点头,灵巧地攀上了后车厢,与押运的几个日本士兵并肩而立。
汽车发动,挂挡,加油,启动,不一会儿就走远了。正当要消失在人们视线里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随之窜出一团火光……拉石头的汽车爆炸了。
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金石头以刻字为由头,在陨石上凿了窟窿填进了炸药,炸死了小鬼子。可是如何弄的炸药、如何凿石填药、如何引爆的,不得而知,只是暗暗佩服金石头是个高人,只可惜他也被炸死了!
不过后来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金石头在爆炸前跳车了,他现在就在方台子铁道游击队那里。方台子火车站的铁路工人成立了专门打鬼子的游击队,早已远近闻名。那块大石头根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是金石头和游击队事先设计好的。
大伙纷纷点头,相信金石头一定活着!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写亲朋好友对金石头不计代价购买石头行为的不理解,正面表现了金石头对石头的痴迷及其性格的淡然。
B.凛太郎胁迫金石头负责将陨石献给日本天皇,是想借陨石坠落一事来宣扬自己的侵略行为是正义的。
C.小说写金石头听从凛太郎的调遣,表现了金石头妥协的一面,这与后文其英勇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汽车爆炸后,乡亲们对金石头的做法恍然大悟,也揭示了金石头此次是团体行动及其铁路游击队员的身份。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端着重介绍了奎县石头资源的稀缺,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点,引出了后文对主人公金石头的介绍。
B.小说将金石头与日本人周旋的情节写得跌宕起伏,并通过这一情节将金石头的聪明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C.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想展示自己对石头的钻研之深,照应了前文对金石头痴迷石头的介绍。
D.本文与课文《党费》都以扣人心弦的战斗故事,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及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
7.前文已有多处细节暗示金石头想利用陨石作“文章”,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_
_
_
_
8.小说以大伙相信金石头活着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
_
_
_
【答案】5.B 6.C 7.①“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由前文金石头对鬼子的态度可知,金石头十分抵触日本人,此时得到陨石没有尽快带回家,反而一动不动可知应是另有所图。
②“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依照前文金石头对日本人的不屑态度可知,此时金石头眼里的光应是对日本人上钩的欣喜。
③“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前文叙述六七个人就能抬动陨石,被金石头处理后,十几个人用一个时辰才将陨石搬到车上,此处暗示了陨石已经不完全是以前的那块了。
④“金石头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金石头此时精心打理过的衣着与其平静的表情,都暗示金石头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4选3即可) 8.①人物形象上:表现了众人对金石头舍生取义行为的钦佩,侧面烘托了金石头的英勇。
②主旨上:通过众人对金石头结局的美好猜想,表达了人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③手法上:没有明确交代金石头是生还是死,运用留白手法,给人遐想的空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正面表现了金石头对石头的痴迷及其性格的淡然”错,是“侧面表现”,且大伙的态度无法表现金石头“性格的淡然”。
C.“表现了金石头妥协的一面”错,金石头是表面听从凛太郎的调遣,实则是为民族大义,计划借陨石炸死日本人,并不是表现他妥协的一面。
D.“乡亲们对金石头的做法恍然大悟,也揭示了金石头此次是团体行动及其铁路游击队员的身份”错误,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及金石头此次行动是团体行动,只是后文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一切都是金石头和游击队事先设计好的”,但这只是后人的推测和传说,并非直接由乡亲们恍然大悟得出的结论。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想展示自己对石头的钻研之深”错,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为了说服凛太郎同意自己处理石头,为自己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在此之前,金石头坚决拒绝为日本人工作,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对侵略者的反感。当陨石出现后,他这种异常的举动与他一贯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得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会迫不及待地带回家,但金石头却抱着石头不动,这暗示他的心思并非仅仅在石头本身,而是在思考如何借助这块石头来实现自己更深层次的计划,可能是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或者在观察日本人的反应,为后续的行动做准备。
②“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根据前文的铺垫,金石头对日本人的态度是不卑不亢且有所抵触的。此时他眼中放出的光芒绝非是因为对陨石单纯的喜爱或兴奋,更可能是他看到了日本人对这块陨石的极度重视,意识到自己可以利用他们的贪婪和欲望来实施自己的反击计划,内心充满了即将成功设下陷阱的欣喜和期待。
③“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之前提到六七个人就能抬动陨石,而现在经过金石头处理后,十几个日本鬼子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搬运。这一巨大的变化显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强烈暗示了金石头在陨石内部做了手脚,可能在石头内部凿空并填入了重物,比如炸药等,从而改变了陨石的重量和结构。这个细节不仅展现了金石头的机智和谋略,也为后续陨石爆炸的情节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④“金石头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紧张局势下,金石头本应是处于高度警惕和不安的状态。然而,他却特意梳洗整理,让自己焕然一新。这种精心的准备与他平静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表明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能深知自己即将要进行的行动充满危险甚至可能牺牲生命,但他仍然义无反顾。他的平静表情反映出他内心的坚定和对自己所做决定的毫不后悔,暗示他已经做好了为抗日事业献身的准备。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人物形象上:金石头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设计了一场巧妙的爆炸,这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乡亲们从震惊到敬佩,最后相信他还活着,这一转变不仅表达了对金石头行为的钦佩,还从侧面烘托了他的英勇和牺牲精神。金石头在乡亲们心中的形象因此更加高大和光辉。
②主旨上:结尾处乡亲们对金石头活着的美好猜想,不仅仅是对金石头个人命运的期望,更是对整个革命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源自于对正义事业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渴望。通过这一结尾,小说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时也弘扬了革命精神,传递了正能量。
③手法上:这种留白的手法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在这个结尾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想象金石头的命运,这既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23-24高三下·广东广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谣
王尧
我坐在码头上,①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
河水从西向东流过。大船,小船,木船,机船,偶尔也有竹筏荡过。我爱听摇橹的声音,像八哥儿鸣叫。如果是清晨,你坐在码头上,你会看到水的流向,无船驶过时,河水单纯而自由。河水特别清澈时,你可以看到临近岸边的水草也在水中微微向东倾斜,小鱼在水草之间游弋。水面的宁静不是鱼儿的涟漪打破的,是最早有人到码头淘米的声响。淘箩在水中晃动,荡漾出夹带尘埃的米水。这时,有鱼儿过来了。你屏住呼吸,将淘箩轻轻沉入水下,鱼儿进来了,吮吸着乳白色的米水。不急,再过几秒,瞬间你将淘箩提出水面,三五条小鱼儿在米上跳跃。米水在河里散开时,如云如丝。如果这一天我起早淘米了,我会把淘箩再沉入水中,让小鱼儿回到河里。小鱼儿吮吸着米水,像蚕儿剪裁桑叶。
5月,持续一个月的大雨冲垮了河水的单纯与自由。从麦田淌到河里的水染黄了河面。河水黄了,河面上开始漂着死鱼。昨天下午,怀仁老头儿撑着船,打捞浮起的死鱼。他说,②鱼是死的,煮熟,人吃了,鱼儿就是活的。老头儿要我拿几条回去,我没有要,老头说:“你是个呆子。”
从4月到5月,小雨之后是大雨,大雨之后是暴雨,麦子在水中七零八落。凡是空地都铺满麦秸,不必用脚踩,霉味肆无忌惮地冲出来,钻进所有人的鼻孔,我们这个村子的人在一个季节都失去了正常的嗅觉。你若是把脚踩在麦秸上,霉气就会在水泡中热乎乎地张扬出来。你盯着路上的麦秸,眼睛会发花,霉气呛出了眼泪,时间久了,脑子像中毒一样迷乱。想来,那些在空中飞翔的鸟儿也一样闻到了霉味,它们逐渐从我的天空中消失,它们一定飞到了没有霉味的远方。
外公的船也许快到西泊了,我屁股下那张纸好像也被风吹飞了。
从大码头上岸,是一大块空地。老人说是村口,不老的人说是供销社门口,现在好像都说是供销社门口了。门前的空地,仍然舞龙灯,搭台唱戏,但一年只舞一次龙灯,戏台子也搭不了几次。这块空地成了乡村日常生活的舞台,它敞开着,各色人等从这里走过,停下,在这里聚集,也在这里散伙,从那时,一直到现在,只是台上表演的内容不同。我第一次表演,也是在这里。
根叔一直说我第一次登台是他扶我站在椅子上的。根叔比划着说:“你当时这么高,芝麻秆一样高。”他说话时的声音闷在鼻子里。芝麻秆参差不齐,我是高的那一根。根叔再次比划时,我的个子已经高出天井里的那棵桃树了。桃树是去年栽下的,好像没有我长得快。奶奶说,这孩子疯长了。
如果以供销社为中轴线,供销社东边的巷子叫东巷,因为大队部在这条巷子里,大家又称它大队巷子。
庄上的每条巷子都铺了砖头,即使临近东泊的那条巷子也是整齐的砖头小路。西头老太,也就是我母亲的奶奶,她说这几条巷子是她嫁到庄上那年秋天重新铺的:③“这些砖头烧得很老,我嫁过来时铺的,还是那个样子,你看多少年了。”
“村庄”这个词在多数地方往往是连在一起说的,可我们不是这样,村是由庄和舍组成的。庄子之外的地方叫舍,舍在农田之中。庄上的房子几乎都是瓦房,一色的青砖小瓦,舍上的房子几乎都是草房,墙是半砖半土,更早之前全是土坯墙。土墙上的小眼子是蜜蜂的栖息之地,它们会从那里出发,飞向周边的田野,去亲近遍地黄灿灿的菜花和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太阳当头,或在太阳西沉时,拿一只小的药瓶子,瓶口对准土墙的小眼子,过不了多久,蜜蜂就会钻进瓶子里,若是长久不出来,就用麦秸或者青草在眼里挖一下,随即把瓶口贴近小眼子,蜜蜂便仓皇撞进瓶中。我们用大拇指盖住瓶口,听蜜蜂在瓶子中嗡嗡叫。
土墙里的籽还会长出我们叫不出名字的草和藤。土墙像老人发黄的脸,草和藤是头发和胡须。我看到成片的土坯房,是在姨奶奶家。住在姨奶奶家土坯墙草屋顶的房子里,如同睡在田边的瓜棚下一样,又好像泡在井水里一般,有透心的清凉。
土坯房越来越少了,开始流行用红砖洋瓦造房子。小青砖砌墙是实的,红砖砌墙是空的,叫鸽子窝。勇子家的房子就是鸽子窝。舍上有点钱的人家造房子,两面的山墙和后墙用红砖砌鸽子窝,前墙则用小青砖,大人说门面要讲究的。庄上的路用小砖铺成,叫巷子;舍上的路也叫巷子,只是在泥地上散落了一些碎砖瓦。住在舍上的人家,走出来的样子和庄上的人家也不大一样,舍上的人整天被风吹,脸黑,鞋子上烂泥多。
庄在舍的簇拥之中,大队部、大会堂、学校、商店、文化站、理发店,卖肉卖鱼修鞋修伞的摊子等,都在庄上。庄和舍标志了村子文明的等级,只有舍没有庄的村子都是小村子,而且几乎都是特别贫穷的村子。兄弟分家,没有谁想住到舍上,只好抓阄。姑娘出嫁,没有不想嫁到庄上的,所以兄弟们都想住在庄上。庄前庄后,一水之隔,向南或者向北,就是舍上了。一样的太阳照耀着,南河是那样的明亮,北河是那样的阴沉。
村中有庄,有舍,舍围着庄转,庄围着镇转,镇围着县城转,这就是通常的社会秩序。
④有一天,我们村庄的秩序被打破了。
(节选自王尧《民谣》)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写了河上的船只、竹筏,水草间游弋的小鱼和村民在码头淘米的情景,呈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风景图。
B.文中写到五月的大水使空气中弥漫着麦子发霉的味道,河水泛黄之后漂浮着的死鱼,使作品荡漾着一种浓烈的乡愁的情绪。
C.无论写自己身体的长高,还是捉蜜蜂的场面,都没有明显的快乐的色彩,这是用成年的眼光对往日的回忆进行了情感的过滤。
D.小说中“供销社”“大队部”“文化站”等词,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预示着村庄原有的秩序将会被时代洪流冲击。
10.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将阳光的亮色比喻成纸张的厚薄,让人感受到太阳光的存在和温暖,“垫在屁股下”,化解了太阳的崇高。
B.句子②属于人物的间接引语,非常简洁,富有哲理,鱼的生死的悖论体现了怀仁老头对生活的某种独到理解。
C.句子③中的“还是那个样子”,奶奶饱含沧桑的回忆既体现了村庄的悠久历史,又体现了古老村庄的停滞不变。
D.句子④中“秩序”与《乡土中国》中的“礼制秩序”不同,这里主要指村庄的地理格局和庄、舍代表的文明等级。
11.选文是如何叙述乡间的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
_
_
_
12.有人说:“明净的语言与压抑的生活之间的张力,是《民谣》最鲜明的诗学特质。”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_
_
_
_
【答案】9.C 10.C 11.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感。②选取日常生活小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使得文章富有生活气息。③文章以“民谣”为题,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乡村的生活,使得文章内容丰富。④语言明净、优美,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诗意美好。 12.①语言明净、优美,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诗意美好;②在这美好的乡村生活中,却蕴含着悲伤、压抑的情绪;③明净的语言与压抑的生活之间的张力,是《民谣》最鲜明的诗学特质。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都没有明显的快乐的色彩”错误,如“如果这一天我起早淘米了,我会把淘箩再沉入水中,让小鱼儿回到河里。小鱼儿吮吸着米水,像蚕儿剪裁桑叶”,这一段话描述了“我”在淘米时,故意让小鱼回到河里,小鱼儿吮吸着米水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又体现了古老村庄的停滞不变”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这些砖头烧得很老,我嫁过来时铺的,还是那个样子,你看多少年了”,奶奶说的这句话中,“还是那个样子”是指这些砖头烧得很结实,质量好,一直都没用坏,而并非指“古老村庄的停滞不变”,这是奶奶对过往生活的一种怀念。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
①选文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如“我坐在码头上”“我起早淘米了”,使得文章真实可感;
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写,如码头上淘米,看死鱼,听老头儿说鱼的事情,根叔回忆“我”第一次登台的事情等,这些日常小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使得文章富有生活气息;
③文章以“民谣”为题,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人们的生活,乡村的秩序等,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乡村的生活,使得文章内容丰富;
④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河水单纯而自由”“水面的宁静不是鱼儿的涟漪打破的,是最早有人到码头淘米的声响”,这些句子使得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学色彩。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选文的语言明净、简洁,如“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河水从西向东流过”“河水特别清澈时,你可以看到临近岸边的水草也在水中微微向东倾斜”,这些句子语言简洁,描绘出乡村优美的风景;
②选文虽然描绘了美好的乡村风景,但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看死鱼,听老头儿说鱼的事情,根叔回忆“我”第一次登台的事情等,这些事情并非什么大事,文章对这些事情的描写也较为克制,文章主要通过这些小事来展现乡村生活的压抑,如大雨冲垮了河水的单纯与自由,麦子在水中七零八落,霉味肆无忌惮地冲出来,这些句子都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压抑;
③选文明净的语言与压抑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河水从西向东流过”与“河水黄了,河面上开始漂着死鱼”这些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具有诗学张力。
(23-24高一下·湖南常德·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年青
冯骥才
才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房子盖得就没规矩了,东一片十多间,西一片二三十间,中间留出来歪歪斜斜一些道儿好走路。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没人要。
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拿它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的墙上。
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子,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此“信得过”。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嘴上的东西才信不过呢。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日常生活,别看事都不大,可是考量着人品。
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日出到日落,一年到头,除了过年,无论什么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这规矩是老蔡家自己立的,也是立给自己的,自己说了就得做到。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没人开疆拓土,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打招呼。
一天,老蔡的堂兄砸断了腿,他必须要去一趟,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他儿子在北京当学徒,正得老板赏识,不好叫回来。他老婆是女人家,怵头外边打头碰脸的事。这怎么办?正在这时候,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起眼前的难事,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叫金子美,现在放暑假,回家一趟得花不少钱,便待在学堂没走,不如请来帮忙。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坦诚,说话不多,有条有理,看上去便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家的店铺虽小,规矩挺多,连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放进什么都清清楚楚。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金子美笑道:“放心吧!”
老蔡咧嘴一笑,把万年青放心地交在他手里了。
金子美刚天亮就赶到万年青,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子里,没出半点偏差。他一天三顿都在店里吃自带的干粮。一连三天,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来拍他们的学堂。北洋大学堂是中国首座洋学堂,洋人有兴趣,洋人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放暑假了,学堂没几个人,就来拉他。金子美说店主交代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么,他也不会知道。”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学友跑到大营门外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照相匣子,见到怎么照相,并陪着洋人去到学堂的大门口、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一通拍照,还和几位学友充当各种角色。大家干得高兴,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城西。他走到街口,面对着关着门黑乎乎的店铺,一时竟没认出来。待走近了,认出这闭门的小店就是万年青,心里有点愧疚。他辜负了老蔡。由于一整天没开门,一个铜钱的收入也没有,这不亏了人家老蔡了吗?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满是胡茬的嘴巴笑了,给子美付了工酬。子美说:“这么多钱都够回家一趟了。”
这事便结了。可是还没结。
一天,金子美忽接到老蔡的信儿,约他去万年青。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的事,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老蔡说:“我真的挺喜欢你。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地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天快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不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情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走!”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
这事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说,但奇怪的是,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家的那个“家规”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
一年后,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开不了店,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老伴也跟着去了,居然再没回来。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那块“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什么时候没了。再过多半年,老蔡的儿子又回来一趟,把这小屋盘了出去,小屋的新主人开一个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做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是另一番景象。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蔡从过去的“脸上有光”到现在的“光不见了”,“万年青”也由百年招牌变得平常,这悲剧式的结局令人唏噓感慨。
B.老蔡对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作者这样写是突出他做事死板、不知变通的一面。
C.老街坊对老蔡的态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热情变得冷淡,表明之前建立的信任感已不复存在。
D.文章最后将小店改换门面比喻成“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大词小用,语带诙谐,用轻松的笔调,表现了对杂货铺关门的惋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你坑了我,也坑了我祖宗”,老蔡在得知真相后的指责令金子美羞愧与惊讶,但金子美却不能理解老蔡为何怒不可遏。请你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老蔡怒不可遏的原因。
_
_
_
_
15.小说以“万年青”为题,好在哪里?请结合小说进行探究。
_
_
_
_
【答案】13.B 14.①金子美言而无信,辜负了老蔡的信任。
②金子美关了门还隐瞒真相,欺骗老蔡。
③金子美坏了老蔡家的规矩,摧毁了老蔡的立身之本。 15.①以“万年青”为题,形象生动,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万年青”象征着诚实守信的美德应该万年长青,同时寄托了邻居们对小店的美好祝福和老蔡家对小店未来的美好期许。
③题目“万年青”和小说结尾形成了对比,表达了对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没能得到坚守的遗憾和感叹。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突出他做事死板、不知变通的一面”错误,作者这样写,这里主要是衬托出老蔡对规矩的恪守。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日出到日落,一年到头,除了过年,无论什么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学友跑到大营门外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老蔡临时有事,委托金子美看店,金子美答应守在铺子里,结果言而无信,一整天没开门,辜负了老蔡的信任。
②“金子美向他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金子美关了店门,做了假账,隐瞒真相,欺骗了老蔡。
③“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情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老蔡一直谨守着祖宗立下的规矩,金子美坏了老蔡家的规矩,摧毁了老蔡的立身之本。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①以“万年青”为题,形象生动,“万年青”字面意思是万年长青,寓意美好,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结合“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日出到日落,一年到头,除了过年,无论什么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打招呼”可知,老蔡家的小杂货铺起名叫“万年青”,他们守着祖宗留下的规矩,一年到头,除了过年,店门都是开着的,以此赢得了邻居的信任和敬重,可见“万年青”象征着诚实守信的美德万年长青。
③题目是“万年青”,寓意万年长青,而小说结尾“一年后,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开不了店,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什么时候没了”题目与结尾形成了对比,表达了对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没能得到坚守的遗憾和感叹。
命题趋势
真题详解
知识速查清单
精选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七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1 小说
小说考点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关注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集中于不同考点的拓展和探究题。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重点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规律和方法。
(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这放了多久呀?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选择壮汉、狼狗、枪支、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8.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
_
_
_
_
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 _
_
_
_
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
(主观题)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1.情节内容:曲解内容、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2.形象:人物特点、作用解说错误,或将次要的说成主要的,或故意夸大人物的作用,或无中生有。
3.环境: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错误。
4.技巧语言:塑造人物手法、设置情节手法、描写环境手法、人物语言的特点和风格的解说错误。
5.主旨情感:主旨、情感理解分析有误,或曲解,或拔高,或无中生有。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句
第三步:对比分析,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6.D 7.C 8.①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
②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又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
③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 9.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
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
【真题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此处是说明陈千里感到叶桃的工作重要并且神秘。
B.“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是为了给党组织送情报。
C.“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他提着保温筒出来”“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是想办法让陈千里把紧急情报送出去,及时交给党组织。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可知,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的笑容并没有反衬紧张诡异的气氛,反而是表现了一种日常的、相对轻松的氛围,与叶桃和陈千里的关系和情感互动有关。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从句子表层意思分析:“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说明在叶桃与陈千里两人的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根据“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说明“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虽然不在陈千里身边,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
②从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根据原文“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因为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通过文中对叶桃与陈千里交往的描写,结合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引导陈千里走上了革命道路;
③从句子情感内涵分析:根据原文最后“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指叶桃在斗争中牺牲,而陈千里继续革命;“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陈千里会向她希望的一样,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产生的叙述效果的能力。
①从小说内容分析:根据选文“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说明小说内容是回忆的故事,小说整体上是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②从情节脉络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使陈千里去南京,叶桃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并保守秘密,帮助党组织考验陈千里,陈千里知道事情的真相等具体情节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使文章情节脉络清楚明了;
③从人物形象分析:文中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从“过去”到“现在”,通过时空转换,展现出陈千里这一人物在叶桃的帮助下由疑惑到明白,逐渐成长的漫长历程,使小说中叶桃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从行文特色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语句叙述时间,由“过去”直接转到“现在”,具有跳跃性,通过陈千里这一人物的衔接,使小说内容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叶桃所做的事的谜团逐一解开,这样的衔接使行文跌宕起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题技巧】
题型一 小说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
方法:“一巴掌扇出人物来”
①作者直接交代评论。
②环境烘托。将人物置身于特定的、乃至变化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人物身上自然就有了环境的烙印。
③以事写人。在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所作所为)展现人物性格。
④各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外貌、心理、细节等。侧面描写:他人的评价、态度等。
⑤他人(或自身表里、前后)的对比衬托。同一件事不同人的不同的做法,高下美丑立见;表里前后不一,体现性格的复杂性或发展性;前后的抑扬,突出人物性格,加深读者印象。
例1:《理水》怎样塑造大禹等“中国的脊梁”的形象的?(6分)
①外貌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大禹不穿袜子,光脚板,有茧子等,写出坚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语言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但说话,则刚直有力。体现他果决坚毅,行胜于言的形象。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突出他们的尚实干、不空谈,从而凸现其“中国的脊梁”形象。④由事见人(通过大禹的所作所为展现大禹的性格)。大禹亲自深入治水一线考察,征询百姓意见,又耐心听取大臣们的考察结果和意见,创造性地提出以“导”代“湮”的治水策略。体现他虚心务实、开拓创新的形象。
例2:《小步舞》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题型二 小说作用题
【解题思路】
方法:“五体投地”出答案。
问某个人物、某段景物、某个物象、某个情节、某段描写等的作用,大多都可以从“环境、形象、情节、主题、效果”五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其中总有两三款适合你。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结尾
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主题上:以集中代表封建礼教的祝福带给鲁镇人的是幸福带给祥林嫂却是毁灭的巨大反差,突出主题。
②情节上:从祝福起,以祝福结,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③表达效果上:以节日的喜庆反衬祥林嫂在痛苦绝望中死去的悲凉,增加小说悲剧气氛。
高考题:峡 谷 (阿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环境)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活动的主要空间,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超然客公众号 互为比照映衬,对塑造骑手的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形象)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对峡谷原始沉静的描写,能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主题)
★ 注意 ★
①区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②区分环境的特点和环境描写的手法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自然界的景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题型三 环境描写的手法(小说如何写景)
【解题思路】
方法:两巴掌扇出景物来。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
虚实(虚实结合、化虚为实、以实写虚、虚写)
正侧(正侧结合、侧面描写)
点面(点面结合)
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相结合)
多视角(远、近、俯、仰)多色彩(各种色彩互相映衬)
多修辞(各种修辞手法)多层次(移步换景,逐层展开)
多意象(选取富有代表性的意象铺陈渲染)
题型四 抒情手法(小说如何抒情)
【解题思路】
方法:二指戳出眼泪来。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事、人、物、典、细节、修辞等)抒情。
题型五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解题思路】
参考答案:①“我”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使小说真实可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我”作为参与者,推动情节发展:由于“我”的提议, 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我”作为亲历者,衬托人物:主人公王有福的形象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做所感才一点点地展现出来,“我”的存在也凸显了王有福的思想性格特点,使他的形象更加鲜明。
注意人称和视角
1、人称(1)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事情,突出的艺术效果是亲切自然,能自由生动地表达情感,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同时作为次要人物,“我”的作用还有:(1)从情节结构看:“我”是参与者,是线索式人物,串联起情节,贯穿全文。或者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2)从人物塑造看:“我”是亲历者,或者陈述者,见证人物的活动,对人物有关切,有思考,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3)从主旨表达看:“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领着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或深化主旨。
例(2019年潍坊模考)《老校长的雨靴》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我”是参与者,是事件的亲历者,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用“我”塑造人物的艺术效果)②“我”是叙述者,超然客公众号 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③“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用“我”塑造人物的意义,即主旨)(6分。每点2分)
2、叙述视角,是观察讲述故事的角度,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看来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意义。
(1)全知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2)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极少见)
(3)特殊视角(比如孩童、动物、旁观者、身份特殊的人等)
《孔乙己》是采用第一人称,选择“我”这个小伙计作为限制视角。
“我”是伙计,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店里客人,从而展示人性。“我”年龄小、单纯,更容易看到迂腐无能的孔乙己的可怜和善良之处,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同时,借“我”的所感,也传达出鲁迅“哀其不幸”这一主旨。如果选择酒客、掌柜或其他人,恐怕达不到此效果。
《城南旧事》孩子内心更加澄澈干净,英子看待妞儿、疯女人、兰姨娘等都有自己作为孩子的善良的判断。他们眼中的世界更纯粹,更温暖美好,更富有童真童趣。
典例引领(叙述方式)
《永远的军人》小说在叙事上有怎样显著的特点?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使用第三人称。(特点)以讲述故事的口吻,使小说叙事更加灵活自由。(分析作用)②倒叙手法。(特点)先交代结局,穿着军装而终,再回头交代这个愿望的过程、原因(分析特点)。倒叙有强烈的悬念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用)③以“军装”为线索,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④小说倒叙之中,又在最后补充交待郝爷不是真正的军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小说又起波澜,更强化了人物形象与主旨。有强烈的表现力。(3个点就可以)
题型六 叙述方式
【解题思路】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先后展开情节。好处是:情节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好处是: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时间,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好处是:(1)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内容丰富;(2)衬托、表现人物形象;(3)结构完整,或者起到铺垫、照应等作用;(4)突出主旨。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好处是: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跌宕起伏,还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者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好处是: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时间的始末。
题型七 情节安排技巧
1、线索
线索类型:人、物、事、情、时空。能够串起情节,使之依次展开,并环环相扣。
双线结构:明线与暗线。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明线能使故事集中,人物形象突出。
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小说的矛盾,使主题得以深化。
双线索的作用答题思路:
(1)情节安排上:结构清晰,情节集中紧凑,跌宕曲折。
(2)人物形象上:通过对比或衬托,可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3)主题表达上:巧妙安排结构,能够揭示、丰富、深化主题。
典例引领(线索)(2015年全国一卷)《马兰花》问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内容是麻婶病重,引出主人公马兰花及其丈夫对她借钱的事的矛盾冲突,小说主要描写丈夫催着要债,马兰花不忍去追债,以至于二人吵架的过程。结局是麻婶女儿在麻婶去世后主动寄来钱和信。 
参考答案:(1)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2分)(2)好处: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4分)
2、常见技巧
突转:结尾部分常采用的形式,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形成性格的急剧改变。接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方式,对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悬念:叙述中设置一个谜面,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好处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从而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
伏笔和照应: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并与下文形成照应。二者结合使小说结构严谨,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对比: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作用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主题。
烘托:描绘一物来表现另一物的手法,分为正衬和反衬。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为了衬托某一对象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可以积蓄气势,突出主旨。
题型八 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
1、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
典型例题:(2018全国一卷)《赵一曼女士》作者借助史料详细还原了赵一曼被捕后牺牲前的一段生活,又穿插描写现实中她的遗迹。问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场景集中
典型例题:(2019全国二卷)《小步舞》问题: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3、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对话等。
典型例题:(2014年全国卷)《古渡头》
文章切口很小,自始至终就“我”——年轻不谙世事请假回家探望病母的士兵和渡夫两个人,情节依靠一问一答的方式在推进,地点始终没离开渡船,但刻画出洞察世事、艰难求生的老渡夫,折射出兵荒马乱、盗匪横行的时代背景。
问题:作品以对话形式叙述渡夫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我”是对话的一方,而且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分析),超然客公众号 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好处);②采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分析),使叙事更加集中(好处);③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苦难,让读者能更切身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体会到社会黑暗笼罩下底层百姓的不幸,以及作者的同情悲悯(分析),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好处)。
4、繁简
典型例题:(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
问题: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参考答案:①(开头)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下文“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综合艺术效果)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5、蒙太奇
时空转换和场面组接的方法。如《昔日之光》借助“大屏幕”“光幕”“平板电脑”三个载体,描述了三个场景。好处是突破时空局限,省去冗长的交代,使(情节)画面衔接紧凑自然, 也给予了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
题型九 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
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本质是“虚构性”,目标是反映生活。分析小说文体特征可以从小说的基本构成入手,内容方面如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形式方面如语言、独有的艺术特色,选择典型的展开分析。
这与很多文体的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诗歌中“分析这首诗的‘豪’体现在哪些方面”,需要从意象意境、情感主旨、语言风格等展开。现代论述类文本中“论证上有何特点”,需要从论点的提出、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入手。
1、散文化小说
小说创作的审美倾向之一。主要指小说改变古典小说重叙事的传统而以抒情为主导。这类小说以广义的散文体式和非韵体语言抒情,在抒情的主导下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韵味浓郁,形式自由,灵活多变的新风格。
典型例题:《一个人的名字》
内容简介:父亲冯七趁儿子十五岁摆酒席,求乡亲们叫儿子冯三的大名—冯得财。可惜仍然无人叫大名,冯三自己叫了一次自己的大名。王五爷细说此村的叫小名风俗:叫了别人,自己福气就会减少。作者紧跟着评论大名小名和人一生的关系。
问题:有人称本文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分)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
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
④抒情性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6分,每条2分,答对任意3条满分)
2、诗化小说
小说创作构思的一种审美趋向。主要表现为作家对艺术形象的情感分析和对社会生活的诗意描绘,以诗的意境和象征化的形象思维组成小说形态的主体。
典型例题:《荷花淀》
问题:文学史评价孙犁的小说为“诗意化小说”,请以《荷花淀》为例,加以分析说明。(6分)
①题材上,虽是战争小说,但不选择描写刀光剑影,描绘的是美好的人性人情,体现乐观精神和对家乡的爱,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气息。
②小说环境以白洋淀飘飞的芦花、雪白的苇眉子、清幽淡雅的荷花等为主,营造出清雅的意境,同时富有民俗风情之美。
③描写善良淳朴的劳动女性们,超然客公众号 既有传统女性的单纯善良温婉,也有新时代女性的坚强乐观,体现人性之美。
④小说语言既质朴流畅,富有地方色彩,又清新婉约,富有诗情画意。(6分,每条2分,答对任意3条满分)
3、“故事”与“新编”
典型例题:(2019年全国一卷)《理水》
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反讽的艺术形态。
问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1)(内容上)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2)(形式上)“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3)(思想主题上)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
思想性。
【小说三要素】
1.人物
(1)概念: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类型:主要人物,也有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和展现小说主旨而塑造的次要人物。相辅相成的关系。
(3)手法:概括介绍,也可以具体描写;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活动;行动、语言,也可适当地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情节
(3)划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和尾声。
(3)手法:用一些技巧来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前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
(3)作用: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等作用。
3.环境
(3)概念: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3)手法:让其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相适应。环境的描写手法十分丰富,既有不同的描写角度,又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3)作用:环境在揭示人物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选材特点】
1.选材以小见大。题材、社会生活重大问题
2.人物形象典型。主要描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或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3.情节有吸引力。情节发展快,前后事件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突破思维定式,让读者吃惊。
4.结尾含蓄隽永。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人物性格、主题结尾明朗起来。
5.反映的主题新、深、辣。
(1)所谓“新”,就是指作品表现的是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
(2)所谓“深”,就是指作品具有深度,能启迪思想,引人回味,让人领悟到某种哲理;
(3)所谓“辣”,就是指作品以情动人,震撼人心,深刻辛辣,一针见血。
【整体阅读方法】
第一步:划分层次,突破情节障碍。
厘清作品的情节脉络,弄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进行概括。
第二步:关注描写,突破形象障碍。
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还要注意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
第三步:抓住时空,突破环境障碍。
1.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和景物等,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有重要作用。
第四步:多方联系,突破主题障碍。
1.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思考作品表现了什么时代主题。
2.从小说的标题、情节、人物入手,思考标题本身暗示(象征或揭示)了什么;小说主人公有什么“以小见大”的意义;等等。总之,要从多个角度思考作者在讴歌什么,批判什么,表达什么。
(23-24高二下·四川南充·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地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没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地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地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后,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的散文化(节选)
汪曾祺
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趋势。有些作者有意用“日记”“文札”来作为文集的标题,有些完全不能称为小说的东西,则命之为“小品”。鲁迅的《故乡》写得很不集中。《社戏》是小说么?但是鲁迅并没有把它收在专收散文的《朝花夕拾》里,而是收在小说集里的。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可以说是具有连续性的散文诗。萧红的《呼兰河传》全无故事。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很奇怪的长篇小说。它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就像这部小说所写的流水一样。这是一部散文化的长篇小说。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大理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要求一个人物像一团海绵一样吸进那样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散文化小说的人像往往轻轻几笔,神全气足。《世说新语》,堪称范本。
有些作者好像完全不考虑结构,写得轻轻松松,随随便便,潇潇洒洒。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自觉遵循的结构原则。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文中三三看到爸爸去世后,妈妈“成天全身是糠灰”,以孩子眼光反映生活,冲淡了生活的悲剧色彩,营造了“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
C.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围着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的乐观与坚强。
D.“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碾坊主人灰头土脸的样子,展示了儿童视角下的趣味。
2.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三三生活在封闭自足的环境里,她的生活和磨坊、鱼等相关,她在这种简单而自由的环境中得到快乐。
B.文本一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内容,详写了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她吹唢呐、喂鸡等事,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文本一采用田园牧歌的描写手法来描绘大自然和乡村景象。这种描写手法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而且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D.鲁迅的《故乡》通篇以抒情的笔调渲染童年生活的美丽,展现了“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寻梦,又终于绝望而去的心理过程,塑造了闰土这一典型人物,因而它与散文化小说相距甚远。
3.有人说文本一与《边城》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_
_
_
_
4.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请依据文本二的内容,分析文本一体现了散文化小说的哪些特点?
_
_
_
_
(23-24高二下·辽宁朝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石头
于博
石头在奎县是个稀罕物,尤其是个头大的石头。奎县人用石头,大到碾子石磨,小到盖房子的柱脚石,甚至压酸菜缸的石头,都得去很远的大青山里面弄,修方台子火车站的石头更是从外地运来的。石头不好弄,但有个人偏爱石头,他就是金石头。
金石头长得胖乎乎的,个子也不高,看起来真像一块圆圆的石头。但大伙叫他石头,不仅是因为他的体形像石头,更是因为他爱玩石头。听说谁家有个奇形怪状的石头,无论多远他都会跑去,花多少钱也要买回来。亲朋好友劝他说:“石头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药吃?石头能下崽?搂着它睡觉都硌挺。”也有人讥讽他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还有心思鼓捣那玩意!”不管旁人怎么说,金石头只是微微一笑。
日本兵占了奎县之后,凛太郎小队长登门拜访过金石头。没有交谈几句,金石头就明白了小鬼子的来意,他说自己就是一个穷酸之人,虽粗通文墨,但偏爱石头,性情也与顽石相仿,不谙世事等,算是婉言谢绝了。凛太郎心里来气,但脸上依然堆满笑容,“金桑,皇军大大地尊重你,你地,随时可以到维持会来。”金石头摇头说:“谢谢太君的美意,我身子骨单薄,享不了这个福啊。”可一个多月后,金石头就服从了凛太郎的调遣。
那天夜晚,风雨交加,霹雷闪电。突然,有一个巨大的响声传来,震得房屋摇晃。接着,雨声渐停,人们在不安中度过了后半夜。天亮时,人们被一条消息惊呆了,说城南门八里桥边,从天上掉下来一块大石头。人们纷纷往八里桥方向跑去,远远就看见金石头紧抱着一块大石头,全身湿漉漉的。有人喊起来:“咋的,金石头,这是你老婆?你还搂着没完了?”另一个人撇嘴说:“金石头把心都交给石头了,哪家闺女愿意嫁给他?”
大伙正起哄,突然有人一声喊道:“走呀,看看天上的星星到底是个啥样子!”话音一落,人们蜂拥着跑向石头。有人纳闷,嘴里直嘀咕:“星星才这么大吗?六七个人就能抬动啊。这是星星崽子吧?”人们正七嘴八舌间,一阵摩托车声响传来,众人回头一看,急忙四散,远远站定。原来是凛太郎来了。
金石头依旧抱着石头,一动不动。
凛太郎走到石头前,哇啦一句,一个日本兵立即走上前,伸手拽住金石头的肩膀。金石头慢慢回过头,眼里放着光,他喃喃说着:“陨石,陨石,我这辈子没白活。”凛太郎眼里也放着光,一挥手,示意手下人把老百姓聚到一起,然后他拄着战刀训话:“皇军来到奎县,是响应天数的,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大大地好。你们看,星星都被感动了,下来祝贺了。”凛太郎用手指了一下陨石,“我们要把这个神圣的礼物献给大日本天皇陛下,中国人不都说天降祥瑞吗,这个就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方台子铁道游击队和大日本皇军作对,连老天都不允许的,他们死啦死啦地有!”说完,凛太郎转身对金石头说:“金桑,你是专家,我请你负责向天皇献礼这个事宜。你地拒绝,死啦死啦地。完成了就是大大地良民,有功!”
金石头沉默不语,半晌,他转身默默地走到陨石前,伸手轻轻地抚摸着陨石,良久,他冲凛太郎点点头,表示同意,但他提了一个要求,要对石头处理一下。金石头说:“好石头有三个特征,一是天然美,所谓天授地设,璞金浑玉。二是要有灵魂。此石威武灵动,已然采得天地之灵气,吸纳日月之精华。三是形状、品质、成色都好。这样的石头才无可挑剔。”凛太郎挑起拇指,说:“吆西,吆西。你地怎么处理?”“刻四个字。”“什么字?”“武运久长。”“哈哈哈,吆西,金桑,你地大大地好,升官地有!”
凛太郎心满意足,跨上摩托车走了。围观的乡亲们一阵唏嘘,紧接着一团团泥巴朝着金石头飞去,有的落在陨石上,有的打在金石头身上。金石头原地站立,一动也没动。
两天后,“武运久长”四个字刻好了,梅花篆字,煞是好看。凛太郎拍着金石头的肩膀,表示特别满意。金石头今天梳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焕然一新,只是表情平静,看不出什么异样。凛太郎一挥手,十几个日本鬼子费时一个时辰,艰难地把陨石抬到了汽车上。凛太郎坐进驾驶室,对金石头一挥手,“你地上车,新京地干活。”金石头点点头,灵巧地攀上了后车厢,与押运的几个日本士兵并肩而立。
汽车发动,挂挡,加油,启动,不一会儿就走远了。正当要消失在人们视线里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随之窜出一团火光……拉石头的汽车爆炸了。
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金石头以刻字为由头,在陨石上凿了窟窿填进了炸药,炸死了小鬼子。可是如何弄的炸药、如何凿石填药、如何引爆的,不得而知,只是暗暗佩服金石头是个高人,只可惜他也被炸死了!
不过后来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金石头在爆炸前跳车了,他现在就在方台子铁道游击队那里。方台子火车站的铁路工人成立了专门打鬼子的游击队,早已远近闻名。那块大石头根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切都是金石头和游击队事先设计好的。
大伙纷纷点头,相信金石头一定活着!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写亲朋好友对金石头不计代价购买石头行为的不理解,正面表现了金石头对石头的痴迷及其性格的淡然。
B.凛太郎胁迫金石头负责将陨石献给日本天皇,是想借陨石坠落一事来宣扬自己的侵略行为是正义的。
C.小说写金石头听从凛太郎的调遣,表现了金石头妥协的一面,这与后文其英勇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汽车爆炸后,乡亲们对金石头的做法恍然大悟,也揭示了金石头此次是团体行动及其铁路游击队员的身份。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端着重介绍了奎县石头资源的稀缺,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点,引出了后文对主人公金石头的介绍。
B.小说将金石头与日本人周旋的情节写得跌宕起伏,并通过这一情节将金石头的聪明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C.金石头向凛太郎介绍好石头的特征是想展示自己对石头的钻研之深,照应了前文对金石头痴迷石头的介绍。
D.本文与课文《党费》都以扣人心弦的战斗故事,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及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
7.前文已有多处细节暗示金石头想利用陨石作“文章”,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_
_
_
_
8.小说以大伙相信金石头活着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
_
_
_
(23-24高三下·广东广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谣
王尧
我坐在码头上,①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
河水从西向东流过。大船,小船,木船,机船,偶尔也有竹筏荡过。我爱听摇橹的声音,像八哥儿鸣叫。如果是清晨,你坐在码头上,你会看到水的流向,无船驶过时,河水单纯而自由。河水特别清澈时,你可以看到临近岸边的水草也在水中微微向东倾斜,小鱼在水草之间游弋。水面的宁静不是鱼儿的涟漪打破的,是最早有人到码头淘米的声响。淘箩在水中晃动,荡漾出夹带尘埃的米水。这时,有鱼儿过来了。你屏住呼吸,将淘箩轻轻沉入水下,鱼儿进来了,吮吸着乳白色的米水。不急,再过几秒,瞬间你将淘箩提出水面,三五条小鱼儿在米上跳跃。米水在河里散开时,如云如丝。如果这一天我起早淘米了,我会把淘箩再沉入水中,让小鱼儿回到河里。小鱼儿吮吸着米水,像蚕儿剪裁桑叶。
5月,持续一个月的大雨冲垮了河水的单纯与自由。从麦田淌到河里的水染黄了河面。河水黄了,河面上开始漂着死鱼。昨天下午,怀仁老头儿撑着船,打捞浮起的死鱼。他说,②鱼是死的,煮熟,人吃了,鱼儿就是活的。老头儿要我拿几条回去,我没有要,老头说:“你是个呆子。”
从4月到5月,小雨之后是大雨,大雨之后是暴雨,麦子在水中七零八落。凡是空地都铺满麦秸,不必用脚踩,霉味肆无忌惮地冲出来,钻进所有人的鼻孔,我们这个村子的人在一个季节都失去了正常的嗅觉。你若是把脚踩在麦秸上,霉气就会在水泡中热乎乎地张扬出来。你盯着路上的麦秸,眼睛会发花,霉气呛出了眼泪,时间久了,脑子像中毒一样迷乱。想来,那些在空中飞翔的鸟儿也一样闻到了霉味,它们逐渐从我的天空中消失,它们一定飞到了没有霉味的远方。
外公的船也许快到西泊了,我屁股下那张纸好像也被风吹飞了。
从大码头上岸,是一大块空地。老人说是村口,不老的人说是供销社门口,现在好像都说是供销社门口了。门前的空地,仍然舞龙灯,搭台唱戏,但一年只舞一次龙灯,戏台子也搭不了几次。这块空地成了乡村日常生活的舞台,它敞开着,各色人等从这里走过,停下,在这里聚集,也在这里散伙,从那时,一直到现在,只是台上表演的内容不同。我第一次表演,也是在这里。
根叔一直说我第一次登台是他扶我站在椅子上的。根叔比划着说:“你当时这么高,芝麻秆一样高。”他说话时的声音闷在鼻子里。芝麻秆参差不齐,我是高的那一根。根叔再次比划时,我的个子已经高出天井里的那棵桃树了。桃树是去年栽下的,好像没有我长得快。奶奶说,这孩子疯长了。
如果以供销社为中轴线,供销社东边的巷子叫东巷,因为大队部在这条巷子里,大家又称它大队巷子。
庄上的每条巷子都铺了砖头,即使临近东泊的那条巷子也是整齐的砖头小路。西头老太,也就是我母亲的奶奶,她说这几条巷子是她嫁到庄上那年秋天重新铺的:③“这些砖头烧得很老,我嫁过来时铺的,还是那个样子,你看多少年了。”
“村庄”这个词在多数地方往往是连在一起说的,可我们不是这样,村是由庄和舍组成的。庄子之外的地方叫舍,舍在农田之中。庄上的房子几乎都是瓦房,一色的青砖小瓦,舍上的房子几乎都是草房,墙是半砖半土,更早之前全是土坯墙。土墙上的小眼子是蜜蜂的栖息之地,它们会从那里出发,飞向周边的田野,去亲近遍地黄灿灿的菜花和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太阳当头,或在太阳西沉时,拿一只小的药瓶子,瓶口对准土墙的小眼子,过不了多久,蜜蜂就会钻进瓶子里,若是长久不出来,就用麦秸或者青草在眼里挖一下,随即把瓶口贴近小眼子,蜜蜂便仓皇撞进瓶中。我们用大拇指盖住瓶口,听蜜蜂在瓶子中嗡嗡叫。
土墙里的籽还会长出我们叫不出名字的草和藤。土墙像老人发黄的脸,草和藤是头发和胡须。我看到成片的土坯房,是在姨奶奶家。住在姨奶奶家土坯墙草屋顶的房子里,如同睡在田边的瓜棚下一样,又好像泡在井水里一般,有透心的清凉。
土坯房越来越少了,开始流行用红砖洋瓦造房子。小青砖砌墙是实的,红砖砌墙是空的,叫鸽子窝。勇子家的房子就是鸽子窝。舍上有点钱的人家造房子,两面的山墙和后墙用红砖砌鸽子窝,前墙则用小青砖,大人说门面要讲究的。庄上的路用小砖铺成,叫巷子;舍上的路也叫巷子,只是在泥地上散落了一些碎砖瓦。住在舍上的人家,走出来的样子和庄上的人家也不大一样,舍上的人整天被风吹,脸黑,鞋子上烂泥多。
庄在舍的簇拥之中,大队部、大会堂、学校、商店、文化站、理发店,卖肉卖鱼修鞋修伞的摊子等,都在庄上。庄和舍标志了村子文明的等级,只有舍没有庄的村子都是小村子,而且几乎都是特别贫穷的村子。兄弟分家,没有谁想住到舍上,只好抓阄。姑娘出嫁,没有不想嫁到庄上的,所以兄弟们都想住在庄上。庄前庄后,一水之隔,向南或者向北,就是舍上了。一样的太阳照耀着,南河是那样的明亮,北河是那样的阴沉。
村中有庄,有舍,舍围着庄转,庄围着镇转,镇围着县城转,这就是通常的社会秩序。
④有一天,我们村庄的秩序被打破了。
(节选自王尧《民谣》)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描写了河上的船只、竹筏,水草间游弋的小鱼和村民在码头淘米的情景,呈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水乡风景图。
B.文中写到五月的大水使空气中弥漫着麦子发霉的味道,河水泛黄之后漂浮着的死鱼,使作品荡漾着一种浓烈的乡愁的情绪。
C.无论写自己身体的长高,还是捉蜜蜂的场面,都没有明显的快乐的色彩,这是用成年的眼光对往日的回忆进行了情感的过滤。
D.小说中“供销社”“大队部”“文化站”等词,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预示着村庄原有的秩序将会被时代洪流冲击。
10.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将阳光的亮色比喻成纸张的厚薄,让人感受到太阳光的存在和温暖,“垫在屁股下”,化解了太阳的崇高。
B.句子②属于人物的间接引语,非常简洁,富有哲理,鱼的生死的悖论体现了怀仁老头对生活的某种独到理解。
C.句子③中的“还是那个样子”,奶奶饱含沧桑的回忆既体现了村庄的悠久历史,又体现了古老村庄的停滞不变。
D.句子④中“秩序”与《乡土中国》中的“礼制秩序”不同,这里主要指村庄的地理格局和庄、舍代表的文明等级。
11.选文是如何叙述乡间的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
_
_
_
12.有人说:“明净的语言与压抑的生活之间的张力,是《民谣》最鲜明的诗学特质。”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_
_
_
_
(23-24高一下·湖南常德·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年青
冯骥才
才西门外往西再走三百步,房子盖得就没规矩了,东一片十多间,西一片二三十间,中间留出来歪歪斜斜一些道儿好走路。有一个岔道口是块三角地,上边住了几户人家,这块地迎前那个尖儿,没人要。
住在三角地上的老蔡家拿它开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带没商家,买东西得走老远。如今有了这个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的小杂货铺,方便多了,而且渐渐成了人们的依赖。有人便给这小杂货铺起个好听的名字,叫“万年青”。老蔡家也喜欢这店名,求人刻在一块木板上,挂在店门口的墙上。
老蔡家在这一带住了几辈子,与这里的人家都是几辈子的交情。这种交情最金贵的地方是彼此“信得过”。信得过可不是用嘴说出来的,嘴上的东西才信不过呢。这得用多少年的时间较量,与多少件事情较真,才较出来的。日常生活,别看事都不大,可是考量着人品。
老蔡家有个规矩,从日出到日落,一年到头,除了过年,无论什么时候,店门都是开着的,决不叫乡亲们吃闭门羹。这规矩是老蔡家自己立的,也是立给自己的,自己说了就得做到。现在万年青的店主是蔡得胜,他是个死性人,祖上立的规矩,他守得更严更死。
这规矩,既是万年青的店规,也是老蔡家的家规。虽然老蔡家没出过状元,没人开疆拓土,更没有当朝一品,可是就凭这天下独有的店规家规,一样叫人敬佩,脸上有光。老蔡走在街上,邻人都先跟他打招呼。
一天,老蔡的堂兄砸断了腿,他必须要去一趟,大约要五天,可是铺子就没人照看了。他儿子在北京当学徒,正得老板赏识,不好叫回来。他老婆是女人家,怵头外边打头碰脸的事。这怎么办?正在这时候,发小马得贵来看他,听他说起眼前的难事,便说他一个远亲在北洋大学堂念书,叫金子美,现在放暑假,回家一趟得花不少钱,便待在学堂没走,不如请来帮忙。
老蔡把金子美约来一见,这人二十多岁,白净脸儿,戴副圆眼镜,目光坦诚,说话不多,有条有理,看上去便叫人放心。寻思一天后,便把万年青交给他了。说好五天,日出开门,日落关门,诚心待客,收钱记账。老蔡家的店铺虽小,规矩挺多,连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金子美脑袋像是玻璃的,放进什么都清清楚楚。老蔡交代完,又叮嘱一句:“记着一定守在铺子里,千万别离身。”
金子美笑道:“放心吧!”
老蔡咧嘴一笑,把万年青放心地交在他手里了。
金子美刚天亮就赶到万年青,一切遵从老蔡的交代。从早到晚一直盯在铺子里,没出半点偏差。他一天三顿都在店里吃自带的干粮。一连三天,一切相安无事。
转天一早刚到了万年青,一位同室学友找来说,来了一个洋人,喜欢摄影,来拍他们的学堂。北洋大学堂是中国首座洋学堂,洋人有兴趣,洋人说他不能只拍场景,还要有人。放暑假了,学堂没几个人,就来拉他。金子美说店主交代这铺子白天不能关门,不能叫老主顾吃闭门羹。学友笑了,说:“谁这么死性子,你关门了,人家不会到别的地方去买?”他见金子美还在犹豫,便说:“你关了一会儿门怕什么,他也不会知道。”子美觉得也有道理,就关上门,随着学友跑到大营门外运河边的北洋大学堂。
金子美头一次见到照相匣子,见到怎么照相,并陪着洋人去到学堂的大门口、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一通拍照,还和几位学友充当各种角色。大家干得高兴,玩得尽兴,直到日头偏西,赶回城西。他走到街口,面对着关着门黑乎乎的店铺,一时竟没认出来。待走近了,认出这闭门的小店就是万年青,心里有点愧疚。他辜负了老蔡。由于一整天没开门,一个铜钱的收入也没有,这不亏了人家老蔡了吗?他便按照前三天每日售货的钱数,从铺子里取出价钱相当的货品,充当当日的售出;再从自己腰包里拿出相当货价的钱,放在钱匣子里。这样一来,便觉得心安了。
再过一天,老蔡回来了,金子美向他报了太平,然后拿出账目和钱匣子,钱货两清。老蔡原先还有些莫名的担心,这一听一看,咧开满是胡茬的嘴巴笑了,给子美付了工酬。子美说:“这么多钱都够回家一趟了。”
这事便结了。可是还没结。
一天,金子美忽接到老蔡的信儿,约他去万年青。老蔡弄几个菜半斤酒摆在桌上,没别的事,只为对子美先前帮忙的事,以酒相谢。老蔡没酒量,子美不会喝,很快都上了头。老蔡说:“我真的挺喜欢你。像你这种实诚人,打灯都没法找。”
子美为了表示自己人好,心里一激动,便把他照看铺子时,由于学堂有事关了门,事后怕亏了老蔡而掏钱补款的事说了出来。他认为老蔡会更觉得他好。谁想到老蔡听了,脸上的笑意登时没了,酒意也没了,直眉瞪眼地看着他。好像他把老蔡的铺子一把火烧了。
“您这是怎么了?”他问。
“你关了多长时间的门?”老蔡问,神气挺凶。
“从早上,我回来的时候……天快黑了。”
“整整一天?一直上着门板?”
“上了呀,我哪敢不关门就走。”
静了一会儿。忽然,老蔡朝他大叫起来:“你算把我毁了!我跟你说好盯死这铺子绝对不能离人、绝对不能关门!我祖上三代,一百年没叫人吃过闭门羹!这门叫你关上了,还瞒着我,我说这些天老街坊见了我神情不对。你坑了我,还坑了我祖宗!你——给我走!”老蔡指着门,他从肺管子里呼出的气冲在子美脸上。
子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惊讶莫解,但老蔡的愤怒与绝望,使他也无法再开口。老蔡的眼珠子瞪出了眼白,指着门的手剧烈地抖。他慌忙退身出来。
这事没人知道,自然也没人说,但奇怪的是,从此之后,这一带人再也没人说老蔡家的那个“家规”了;万年青这块牌子变得平平常常了;原先老蔡身上那有点神奇的光也不见了。
一年后,老蔡得了病,治不好,躺在家里开不了店,杂货铺常常上着门板,万年青不像先前了!过了年,儿子把他接到北京治病,老伴也跟着去了,居然再没回来。铺子里的东西渐渐折腾出去了,小砖房空了,闲置一久,屋顶生满野草,像个野庙荒屋。那块“万年青”的店牌早不知什么时候没了。再过多半年,老蔡的儿子又回来一趟,把这小屋盘了出去,小屋的新主人开一个早点铺,炸油条,烙白面饼,做大碗豆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就像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又是另一番景象。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蔡从过去的“脸上有光”到现在的“光不见了”,“万年青”也由百年招牌变得平常,这悲剧式的结局令人唏噓感慨。
B.老蔡对掸尘土的鸡毛掸子用完了放在哪儿都有一定的规矩,作者这样写是突出他做事死板、不知变通的一面。
C.老街坊对老蔡的态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热情变得冷淡,表明之前建立的信任感已不复存在。
D.文章最后将小店改换门面比喻成“江山社稷改朝换代”,大词小用,语带诙谐,用轻松的笔调,表现了对杂货铺关门的惋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4.“你坑了我,也坑了我祖宗”,老蔡在得知真相后的指责令金子美羞愧与惊讶,但金子美却不能理解老蔡为何怒不可遏。请你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老蔡怒不可遏的原因。
_
_
_
_
15.小说以“万年青”为题,好在哪里?请结合小说进行探究。
_
_
_
_
命题趋势
真题详解
知识速查清单
精选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