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模块八 写作】考点1 审题立意写作是高考的压轴题目,可以说决定语文分数的一个题目,而审题立意又是写作的重中之重,是否符合题意决定作文的类别,如何符合题意作文会得到一个基础的分析,因此要掌握作文的立意方法,然后在具体的题目中灵活运用。(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题步骤】第一步:依据材料整体分析文本。审题立意需要我们从试题所给材料入手,从一般材料中整理概括出主要观点。第二步:根据观点利用合适方法选取角度。根据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利用合适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但解读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应依据文本进行思考。第三步:梳理框架,建立文章整体关系。在有了文本立意之后,我们要依据所写立意补充标题、论点、分论点等具体内容,建立文章的整体关系。【参考答案】例文: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盘古开天辟地,启动了世界运行的按钮。从刀耕火种到互联网普及,从混沌蒙昧到人工智能,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问题能迅速在网上检索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思考探索中摆脱出来,问题越来越少呢?窃以为不然。正如汤之问棘:“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旧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不断循环可谓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爱迪生曾说:“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人类本就是一种爱探究原因的生物,600万年以来,哪怕是茹毛饮血,人类从未停止过质疑释疑的脚步。也正是得益于此,代表着人类智慧结晶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效快捷地反哺着人们好奇的胃口,顷刻间便消散了人们心中的疑惑。于是,在本能的驱使下,人们只会“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问题岂会越来越少?放眼物理研究,牛顿解答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后,又疑惑引力来自哪里,爱因斯坦发现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问题,但广义相对论却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力学的问题如同一个九连环,环环相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孜孜不倦!可见,世界本就是一本“沙之书”,解答了一个谜,另一个谜便应运而生,解答的速度越快,产生的问题便越多。世界便是在这样的回环往复当中,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催生了今天的日新月异!毋庸置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全面答疑的同时,的确加速了我们探索的步伐。但是,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我们在欣喜于自己越来越智慧的同时,也悲哀地发现很多人开始不自觉地依赖于这些智能产物,彻底地放飞了自我。正所谓“用进废退”,我们心中的问题越来越少,可是身上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知从何时起,“不懂问度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消减了我们探索的欲望;超级计算机成了我们的新“头脑”,退化了我们运算的功能;移动支付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收起了我们感知的触角;网上购物成了流行的购买方式,钝化了我们交际的灵敏;无人驾驶汽车成了未来的新宠,抽取着我们生活的技能……智能的时代似乎帮我们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却也可怕地反噬着我们的能力,让懒惰懈怠的人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愚蠢”。所幸,哲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这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的浩瀚空间里,我们既可以自豪于问题激发问题的超能力,又要避免于问题衍生问题的新焦虑,扬长避短,方可在这亘古未有的新时代里逍遥畅游。【真题解析】材料比较简单,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社会智能发展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材料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关键词是“问题”,解读这个词是审题的关键。“问题”的内涵有两层:既可以是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又可以指存在的缺陷和毛病。从第一个层面的内涵来讲,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这个大前提下,现有人类有限认知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全面的解答,或应用人工智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样看来,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确实越来越少。但实际上,社会和人类都是动态发展的,当旧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和解决方法,人们的认知和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更阔,眼界更高,原有的解答会变得或过于肤浅或过于片面,内心的疑问只会更多更难,这样看来,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就会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而且从辩证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其给出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很可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是浅表式的分析和专业性的解答,更多具体的、复杂的、情感的、观念的问题,都因人因事而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法给出最合适的解答和深层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对一个问题作出千变万化的解答。这样看来,问题是变多还是变少,不能一概而论。从第二个层面的内涵来讲,智能时代,当人们的疑问总能快速便捷地得到解答时,被压抑的惰性就很容易抬头,渐渐地很可能会依赖于这些智能工具,不愿思考,不愿探索,懒得积累,懒得归纳。看似智能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实际上人们可能会渐渐丧失提问的能力,甚至某些生存的技能。这样看来,可能问题会越来越多。而这个可能性,本身又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举例分析“问题会越来越多/少/问题多少视情况而定”的现状和原因,并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选取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多种叙述手法,讲述智能时代人物“问题”多寡的故事。还可以写成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畅想智能时代关于“问题”多少的情形。立意: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智能助惰性,问题触心目。3.更上一层楼,“问题”千般多。4.心中“问题”不妨多,身上“问题”宁可少。【解题技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十大方法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分析】赞美的力量四、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五、分析关系法【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六、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材料】2002 年 8 月 20 日,3000 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 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 36 岁,全是 1966 年出生的。【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 36 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分析】多角度入手: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八、舍次求主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九、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材料】一、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异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二、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 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有时不妨也掉掉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分析】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分析,学生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学生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材料】(1)①马克思 23 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 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 26 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 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分析】(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 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2)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十、寻互补法【材料】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此外,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一、特征(1)材料性质任务驱动型:材料是来自社会、生活的叙述类的,并且设置了真实情景。题目中的材料来自社会生活甚至是热点,与学生实际较恰切,容易理解,便于思考,有很强的对象感和针对性。(2)题目要求任务驱动型: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或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 → 综合内容含意,指明对象,任务具体。因此,任务驱动型作文,本质是评论。评论文,表达的是写作者评论活动的结果和过程。评论文,具备四大要素:一、评价,二、被评论的对象,三、评价的标准。四、该评价生发引申的观点。要求评论的标准要正确客观,秉持的立场要公正不倚,评论的态度要冷静理性。就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性而言,要求文章完成两件事情:1、就事论事——重在评议,评议做问题中材料涉及的人事或者现象;2、就事论理——正在挖掘,联系现实,由材料中的“个案”联系到现实中的“类案”,并对之作出有价值的思考,给人们提供一些启发或者建议。二、审题立意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先决条件。很多时候,同学把审题和立意混淆,甚至以为审题和立意是一回事。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轻视审题和立意。这导致考场作文偏题、跑题和肤浅等现象。在此我不想做严格的学术和逻辑上的概念辨析,仅简单表述一下二者的关系:审题:仔细阅读并理解作文题上的文字的内容和含义,明白写作要求,搞清写作任务。立意:在审题的基础上,选择角度,确定文章的主旨。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审题:作文类型:任务驱动型——材料(有隐含的具体任务)+写作任务指令材料解读(1)主要内容:小羽的创业并成为致富带头人的故事(2) 材料含意:A、研发花茶工艺,获得专利(技术创新),被假冒伪劣侵权,被迫公布工艺流程,拟定标准,规范市场,(思维创新)不断合作创新(团队创新),最终成为致富带头人。 这里的关键词:创业(话题),创新、规范、共享、合作B、面对被侵权、被假冒,在道德与规则(法律)之间被迫选择。(3)交际情景:公正的评论。(4)写作任务A 从题目要求上看,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任务,如“对小羽的创业的做法是赞成,还是反对”等,但实际上具体任务已隐含在题目上明确的要求中。B 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这“综合”二字即要求作文必须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判断甚至看法、建议等”。并由此提升到对社会同类现象的思考。审题过程:方法:事件类材料适宜用由果溯因法。由果溯因——追溯材料中事件结果在材料中呈现的原因,并对之做理性的思考。结果:小羽成为致富带头人。原因:①有发家致富的目标(或者理想)。②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包括技术、思想和观念的创新。③及时转变观念,利人利己、分享共赢的胸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和、义”)④能准确判断市场,懂得取舍,化不利为有利,想办法规范市场。立意多角度立意:综合材料含义、关键词和小羽成功的原因,再运用正向和逆向思维的方法,可以有如下立意。①小羽正向角度:分享精神成就更美好的人生,共同富裕彰显更大人生价值。②小羽正向角度:变“苦守”为“放手”,规范市场,遏制假冒伪劣,成就事业。③小羽正向角度:用大胸怀和高眼界开拓市场,用规范为发展开路等。这里面也蕴含着思路的创新,思维的创新。④小羽正向角度:用观念引领全新发展;创新观念,拓宽发展之路;政府可在市场规范与发展上做得更好等。⑤小羽反向角度:隐痛在内,风节向外——无可奈何的分享共赢。⑥依法治国角度:小羽被迫共享专利背后——祭起法律的利剑,还市场以纯净。⑦时代创客的成功角度(综合):创新精神、分享共赢、以利盈利,成就人生。⑧假冒伪劣角度:假冒伪劣,损人损己,穷途末路,别因小羽以德报怨将错误作为资本。⑨政府角度:假冒伪劣是创客们心中的隐痛,政府应为创客(致富带头人)保驾护航。1.(23-24高一下·江苏淮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以上两段关于“借鉴”的话,对当今社会的我们仍颇具启发意义,请写一篇以“借鉴”为话题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互相借鉴,方能多彩牛顿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唐太宗“以人为鉴”“以古为鉴”,成就了唐帝国的盛世;习近平主席提出“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文明相依相存,互相借鉴,才能共同发展,才能创造出多彩的世界。中国古代有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唐三藏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等,他们促进了各国文化在借鉴中互相交流。而近代中国借鉴从西方传来的科学理论和民主概念,也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可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各国的文明互鉴与交融有力地推动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谱写了今日人类文明的繁荣华章。所以,各国应该积极借鉴,推动文化交流。各国文明彼此相依,应平等相待。文明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每个文明都有其内在的独特性与存在的必要性。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提出文明之间应相互包容,相互借鉴。而其早在达沃斯论坛时就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一概念已深入民心,为各国所赞同。冲突与对抗无助于人类和谐发展,唯有平等对待各国文明,才能让人文明发展得更好。互相借鉴需要我们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时代在变,但历史却铭记在心。回望清朝末年,我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阻断外界交流,导致科技落后,观念迂腐,被西方赶超。历史的教训告诫我们,关起门来发展是行不通的。互相借鉴、学习交流让各国共享智慧。如今,我国大方送出去,也迎进来,青年学子互学互鉴,为各国发展注入新鲜动力。曾经,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中国在全力打赢国内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获得各方高度认同和赞赏。伊朗将中国诊疗方案译成波斯语向当地公众发布,意大利借鉴武汉做法全国封城,俄罗斯建立俄国版“方舱医院”,各国纷纷借鉴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经验,共同战胜疫情。透过社会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因借鉴而多彩、成功的事例。进入新时代,互相借鉴更是大至国家,小至个人想要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多元时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往往多于共性,但这不应成为个体之间交流合作、互相借鉴的障碍。一个苹果,两个人去分享,便是每人半个苹果;一份思想,两个人分享便是每个人两份思想。多元时代,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我们,要懂得借鉴的意义,增强学习紧迫感,在学习借鉴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砥砺青春理想,投身青春奋斗,担起强国使命!【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材料第一句是唐太宗的名言,意思是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衰更替的道理;用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人的衣帽;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本句强调要学会利用外界事物作为参照物,反思修正,完善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第二句是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意思是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借鉴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这句借古讽今,告诫唐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反思治国理政的得失,不要重蹈覆辙。这两句话都强调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的重要性。第一则是从正面强调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第二则举秦人的例子从反面强调不能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的危害,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借鉴”的重要性。由此,试题给出“借鉴”这一话题,引发我们思考借鉴对于个人,对于集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写作时,可以先肯定一般情况下“吃一堑,长一智”的普遍道理,然后围绕“借鉴他人”这一中心进行写作。首先,可以从借鉴的意义角度切入,说明借鉴可以让我们取其精华,发其芬芳;可以避免重复犯错,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灵感;可以避免弯路,摸索出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也可以促进我们反思自己,更好地总结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等等。此外,也可以将“借鉴什么”的内容具体化,比如可以反思自己为何失败:奢侈享乐、方向方法不对、自满自负、懈怠懒惰、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等。借鉴什么:比如科学决策、谦虚谨慎、勤勉不懈、努力进取、积极创新、重用人才等。写作时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具体处着手,让文章更充实。立意:1.以史为鉴,长智途径。2.善于借鉴,勇于改变,增智法门。3.善观察,肯借鉴,增智慧。2.(23-24高一上·四川攀枝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萤烛虽微,亦可生辉”改编自曹植的《求自试表》中“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一句。《人民日报》也有金句“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高光时刻”。请以“微光”为话题,自拟作文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那一束微光,那温暖的时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美好的人间。-----题记狂风呼啸,大树在狂风中摇晃,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着。我急匆匆地赶往邮局,接收一件前两天预定的快递,习惯性地要在签收人那一列填上自己的名字,那一刻,不知怎么的,我的手突然怔住了,思绪飘到了去年的冬天,一样的快递,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温暖时刻……去年的冬天尤其的冷,北风凛冽,银灰色的云块在天空中奔腾驰骋,寒流滚滚,让人心烦。我总是整天蜷缩在小小的被窝里,看会儿书,打会儿游戏,惬意极了,仿佛和那寒风刺骨隔绝了一般。一天,电话响了,我只好放下手中的游戏机,去接电话,原来是我的快递到了,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在一个小时之内必须签收邮件。我的心情顿时糟到了极点,家里没有一个人,只能自己去领邮件了。我好好的把自己从上到下裹粽子似的包了一层又一层,才放心地出了家门。冬日的清晨,路上的行人稀稀疏疏,风婆婆好像因赶走了行人而兴奋一般无所顾忌地吹着寒风,好似要把人卷走才肯罢休。冷飕飕的风呼呼地刮着。光秃秃的树木,像一个个秃顶老头儿,受不住西北风的袭击,在寒风中摇曳。我卖力地蹬着自行车,寒气蔓延到了全身,身上每个部位好像都已经冻僵了,没有任何知觉。终于到了邮局,我放好自行车,一下子没站稳打了个趔趄,感觉眼前天昏地转的,难受极了,我拖着沉重的身子走进大厅,拿到了自己的快递,工作人员从窗口递出了一个收货单,示意让我签字。而我的手因为长时间被寒风吹着,早已冻得没有知觉,更别说提笔写字了。后面的人都不耐烦了,嚷嚷道:“磨蹭什么呀,我们都还等着呢,不会写字后面排队去。”我颤颤巍巍地提起笔,可手始终握不紧笔。这时,一位老爷爷走了过来,说:“姑娘,手冻得不能写字了吧,搓搓手,一会儿就暖和了,你叫什么名字,我帮你写上。”说着,老爷爷就把纸和笔接了过去。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世上还是好人多啊!我的心像燃起了一团大火,温暖和感动渐渐地蔓延开来,身上已不觉得寒冷了,取而代之的是老爷爷赠予我的温暖,可以驱走一切寒冷的温暖,泪水不知何时已悄悄的滑落脸庞……“姑娘,你怎么了,快签字啊!”工作人员催促道。我的思绪就这样被拉了回来。我尴尬地笑了笑,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走出邮局,呼吸着新鲜空气,那一幕却迟迟不肯从我的脑海中离去,那位老爷爷亲切的话语一遍又一遍地回荡在我的耳畔,那温暖的时刻,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点点星火,汇聚成炬;粒粒沙子,凝聚成塔;条条小溪,相聚成海。正是生活中那些普通又平凡的人给了我们温暖与感动。【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材料这三句话的意思分别是:“萤烛虽微,亦可生辉”意思是蜡烛虽然微小,也可以闪闪发光;“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意思是希望能以尘雾一样微渺的力量,来给山海助益,以萤火和蜡烛一样微弱的光芒,来为日月增辉;“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高光时刻”,意思是微小的光也能照射光亮,每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光芒。综合材料来看,材料重在强调微光可以带来光明,可以带来希望,并借此引申,微小的力量可以产生大的助益。材料中的“微光”不止是具体的光,如透过林间的一抹曙光,冬夜的一缕月光,寒窗苦读的一盏灯光,守候夜归人的一丝亮光等;也可以代表象征抽象的意义,如方向、温暖、希望、力量等,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精神。这个“微”光很微小,但它可划破黑暗,带来希望;它虽微小,却可以聚少成多,形成无穷的力量;它可能微不足道,但即使是微小的努力和付出,也足以照亮你的人生,迎来你的高光时刻。某个人可能很平凡,但他的行为和精神很伟大;这种行为和精神没有惊天地、泣鬼神,但是意义深远,让你最后也成为这样的人。看到光,成为光,可以使立意更高远!结合材料不难发现,“微光” 其实就是抓住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讲讲他或她的故事,讲这些人和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我们有哪些“好处”?我们又想来体现了人物何种宝贵的品质等。材料中的关键句“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高光时刻”决定了“微光”这一关键词所表达的主旨是赞扬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各种传递正能量的言行歌唱。引导语要求考生以“微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不妨设定一个小说背景,将你于平日里感悟到的对事情和道理的认知融入进去,尝试把自己的深度暗藏在不动声色的虚构情节中。让小说中的人物代替你表达。构思小说时,注意情节的曲折性和人物的描写与刻画。选取素材时,要注意选取身边的普通人,比如,清洁工、协警、公交车司机、打印店老板等,写他们的动人故事。具体写作时,要重点描写那个“平凡”人的言行举止,描写他身上那“微光”,同时也要描写自己的感受,给自己带来哪些影响,借此表现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比如,选取上学路上,看见一名协警在雨中单膝跪在马路中央,为车祸中受伤倒地的老人撑伞的素材,不但可以表现协警工作的辛苦,同时也可以表现协警同志的乐于助人,借此表达对协警的赞美之情。考生也可用对比手法去写。前文可极力铺垫光之“微”,人之平凡,精神之微弱,行为之微小。后文则着力呈现“光”之伟大,“光”之影响,这样更能烘托出“微光”的能量。比如,有这样一个榜样,他为取得成功不懈努力,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困境,在失败面前,他的努力和坚持都微不足道。但他还是用执着继续和失败战斗,甚至最后他还是没有成功。但是他却认为,不是站在领奖台上才算成功,为目标竭尽全力也算成功。这样的榜样比比皆是,尝试4A花样滑冰的羽生结弦不就是吗?他虽败犹荣,成了多少人追逐的光?立意:1.凡人微光。2.温暖的时刻。3.生命中的那束光。4.照进心灵的光束。3.(23-24高一下·河南漯河·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窦娥为了婆婆而妥协,屈打成招,也在死前抗争,指斥天地;林冲本已妥协,只愿刑期结束安稳度日,却在高俅的逼迫下奋起反抗;在文学作品中,有敢于抗争者,他们誓死不屈,一往无前,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有向命运低头者,他们弯下脊背,有时候是为了更好的成全。生活中充满了抗争,也充满了妥协,请以“抗争与妥协”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提到文学作品中窦娥和林冲的妥协和抗争,由此引出生活中充满了抗争,也充满了妥协。抗争者为正义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妥协者弯下脊背是为了更好的成全。题目要求以“抗争与妥协”为话题写文章,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辩证来看,“ 抗争”意味着不屈服于困难, 勇于挑战现状, 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它体现了人的勇气和决心,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动力。 然而, 抗争并不总是能够成功, 有时我们需要通过妥协来解决问题。“妥协” , 并非软弱的表现, 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它意味着在保持原则、维护正义的基础上, 做出适当的让步, 以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结果。考生可深入思考,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需要有勇气去抗争, 但同时也需要智慧去妥协。 抗争让我们保持个性, 追求理想; 而妥协则让我们学会在保持原则的基础上, 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两种态度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应对生活的策略和智慧。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妥协与抗争是人生的智慧。然后辩证论述妥协与抗争的关系:两种态度并不对立, 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我们应对生活的策略和智慧。一方面,抗争的精神不可或缺。 它鼓励人们追求真理、 正义和自由,历史上的许多伟大变革都是通过抗争实现的。 如 马丁·路德·金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为美国黑人的平等权利抗争, 最终推动了民权运动的成功。 另一方面,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 而是在保持自己底线的前提下, 寻找共同的利益点, 以达到和谐共处。如 越王勾践表面妥协退让,实则用“卧薪尝胆”代替了奢侈浮华,用发愤图强代替止步不前。最后重申论点,强调正确运用妥协与抗争的方式走好人生路。立意:1.妥协与抗争是生活的策略和智慧。2.在妥协与抗争中前进。3.妥协与抗争共存,二者相辅相成。4.在妥协与抗争中做出正确的选择。4.(23-24高一下·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材料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甚至还自己充当新药试验者,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材料三: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以上内容对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围绕“不能”与“不为”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不能,即没有做某事的条件和能力,就像孟子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一类,目标无限地超越自己的能力。不为,却是不管有没有能力都不去做,譬如“为长者折枝”,不实践,不努力,何来的“有所作为”呢!有的人常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假使你遇到一道数学题,看了三两分钟没有头绪,便扔下笔说;“我不能。”你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吗?你尝试过所有的方法了吗?你求助于他人了吗?没有尽全力,便没有资格说“不能”,充其量只能是“不为”,这些人便以“不能”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不为”。事实上,只要我依顺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属性,就没有不能,再加上我们改掉自身陋习,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也就没有了无为。.古人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有人认为铁棒不能磨成一根细针,实际上这种人就是不为的人,只要他们刻苦努力,付诸行动,铁棒就会磨成针。居里夫人不理会外界对她的嘲笑,埋头苦干,终于发现了新元素——镭。爱迪生不惧失败,敢于行动,在经过上千次失败后发明了历史性的创造——电灯。也有人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种敢于探索,勇于推陈出新的精神。在一些消极悲观者眼中,这一切属于白费力,我们不能改造生活的环境,不能推翻老祖宗的定理。事实上,这些人亦是不为,他们不去探索,不去求知,怎会跟上时代的步伐?美国学者加福佳利用中国火箭的反冲力大胆想象,研究出第一个离开地球表面的火箭,有了他的基础,更多敢于说能的人站了出来,他们研发了载人火箭,绕球卫星,宇宙飞船。这在以前那些顽固派眼里,是根本不可能的,简直是妄想。哥白尼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提出了与当时已经深入人心的地心说相驳的日心说,这无疑是对权威的一次重大打击,日心说也离正确答案更加靠近。当然,与客观事物的属性规律相违背时,我们必须要坚决的说一声“不能”。前段时间有人宣称开发出一种催化剂,只要有足够的水,就能产生出源源不断的石油。对于这个消息,不用看其结果,我们利用所学知识就能说“不能”。有些事物是不能的,也是不为的,因为它违背了客观实际,比如说台独分子闹独立,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要台独,中国人不答应,世界和平人士也不答应,这是不能也不为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正处在吸收知识的黄金时节,我们要放开眼光,对于一切正确的符合客观的事物多说我能,而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话题类材料作文题。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引用了《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材料二指出,疟疾威胁人类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可是屠呦呦却带领了自己的团队经过长期的努力,甚至亲身试药,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材料三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要勇担使命,施展才华。三则材料看似关联不大,实际上综合起来就体现“不能”与“不为”的辩证关系,可见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从材料一来看,“不能”指的是客观能力上做不到,“不为”指的是主观意愿上不肯做。这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从材料二来看,人们认为不能战胜的疟疾难题,却最终被屠呦呦带领的团队攻克了。可见,只要不惧艰难,勇于挑战,有时“不能”者亦可以变成“可能”者。这只是要看主观意愿上“为”还是“不为”。材料三中,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提出来的希望,亦包含了这样的意思:鼓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时代给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我们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而要摒弃“不为”,而努力大有作为。由此,试题要求以“不能”与“不为”这一话题进行写作。写作时,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不能”与“不为”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何为“不能”何为“不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最后,还可总结说明,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时代给了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我们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要摒弃“不为”,努力大有作为。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立意:1.不要因为“不为”而说“不能”。2.我们应该有所为。3.勇担重任,将“不能”变成“能”。4.“不能”是客观限制,“不为”是主观逃避。5.(23-24高二下·福建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寒冬,哈尔滨把制约城市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其实,将冷变为热,以热对待冷,用冷应对热,都是智慧的表现。材料二:近来,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爆火“出圈”,成为AI界热点。对此,有人认为ChatGPT必将引领AI领域的新风潮;有人则认为ChatGPT是典型的机器属性,并不具有人格、情感等,必将趋冷。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冷与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冷”“热”应对 以变制胜万物虽有定律,但是也应以灵活应变来遵循。譬如“冷”与“热”看似两个状态的极端,但是很多时候,却是可以互为应对,恰如哈尔滨人一热情为这片冰天雪地带来热度;恰如人工智能的冷热之变,我们如今尚无法定性。正处于时局之大变的时代,我们应 “冷”“热”应对, 以变制胜,方能临危不惧,所向披靡。“冷”“热”应对,认清时局,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王通曾言:“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唯有认清时局,顺应时变,于时代乱潮中把握机会,才能一举突破。且看曾是“闭目塞听”的中国,用“改革开放”的应对方式,方能握时机方寸之间,助力国家经济腾飞。试问,若无邓小平认清时局,对时机的精确把握,何来中国成就“富起来”这一结果?之所以中国能富强,是因为善于“冷”“热”应对,先有“三大改造”“五年计划”,现有“一带一路”无不是把握时机,以变制胜,以驶向富强之路!万物皆在变化中成长,唯有“冷”“热”应对,认清时局,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审时度势,完美蜕变。“冷”“热”应对,灵活应变,方能出奇制胜,破蛹而出。“田忌赛马”的故事,历经千古,还是美谈;曹操的“煮酒论英雄”,依旧让你我在酒香中为之胆战。优马最适合的对手可能是劣马;奸雄的胸怀也可以留下英雄。正所谓,“冷”与“热”的应对不是必然的,唯有灵活应变,方能出其不意,见证奇迹。且惜,黄旭华院士带着团队把核潜艇的零件一个个拆卸,并进行称重,有针对性地调整方案;且叹,“嫦娥五号”登月,是在不断试错的前提下,调整自己的路线,到达月球的背面成功采土。所以,没有什么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灵活应变的背后,或许不是一两拨千斤的轻松,也不是想当然的应对,而是出“奇”制胜,就算是“拙”,就算是“错”,那也是“快”“对”的开始。“冷”“热”应对,以变制胜。吾辈青年应勇于立于时代之潮头,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斯里兰卡曾言:“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条真理。”变的不仅是事物,更有应变的方式。世界之变,时局之变,都无不在昭示着你我应练就好真本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还能以变中制胜。君不见,从研究“合成石油”到研究火箭推进剂及发动机,再到开创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张存浩一次又一次“改行”,只因“急国家之所急”;君不见,“活着的黄继光”柴云振在战场上立下赫赫军功,回老家后又默默地建设家乡。而今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吾辈青年手中,我们更要在变中谋布局与发展,笃行不怠向未来。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新时代的阳光已照进大地,回望过去,一叶轻舟已过万重山峦;展望未来,百舸争流,奋楫者已在全力向前,作为正处于民族复兴关键历史时期的吾辈青年,应 “冷”“热”应对,以变制胜,共谱海晏河清之华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试题针对“冷与热”这个话题,给出了当下社会中较为热门的两则现象级材料。材料一中,第一句先记叙了哈尔滨结合自身实际,把“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这一表述反映出“冷”向“热”的转化,而转化过程与哈尔滨市政府的决策和举措息息相关,体现出地方政府的施政智慧。第二句对“冷”与“热”的关系作进一步引申,二者的关系并不局限于“冷”向“热”的转化。“以热对待冷”意味着“热”可以是对待“冷”事物的态度,比如在职业规划时对冷门的行业投以关注和热情;“用冷应对热”可理解为对热门或热闹的事物保持清醒的态度,不随波逐流,思想独立而自由。材料二聚焦当下热点ChatGPT,展现了不同人对其将保持热度的乐观态度,以及将逐渐趋冷的悲观态度,引导考生思考“冷”与“热”的关系。这里的“冷”与“热”则与材料一有所不同,“热”稍带点贬义色彩,体现了对于狂热、迷热、盲目追求热点的批判;而“冷”则代表着冷静、理性的思考。“冷与热”的话题规定,说明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冷”与“热”的关系辩证,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以及事物的处理中都有可能面对“冷”与“热”。将“冷”转变为“热”,体现的是智慧、能力。用“热”应对“冷”,启示我们在追求学业或事业时保有热情,默默努力、专心工作、持之以恒,“甘坐冷板凳”或耐得住寂寞。用“冷”应对“热”,启示我们保持清醒的态度,不追逐所谓的“热度”,不随波逐流,保持思想的独立。考生写作时要善于打开思路,做到由点到面,发散思考。作文要体现出一定的思辨性,充分思考“冷”与“热”的关系。行文时,应基于“冷”和“热”的引申义,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论述。其一,“冷”与“热”是一对反义词,但是有时却可以相互应对,体现了“灵活应变”“出奇制胜”的主题;其二,“冷”与“热”虽是自然现象,但是也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应对方式等方面息息相通;其三,“冷”与“热”的应对,应与时代之变局联系起来,并立足于“吾辈青年”,这样才能使行文的立意更具有厚度与深度。另外,写作时一定要由哈尔滨事件引申开来,不能局限于这一个领域,这样才能以点带面,做到面面俱到,让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注意不要平均用力、泛泛而论,不要只谈抽象理论,一定要贴近生活进行联想、思考或展开具体分析。立意:1.将冷转变为热,体现出智慧和远见。2.用“热”对待“冷”,要保持热情,耐住寂寞。3.以“冷”应对“热”,要冷静思考,保持独立。命题趋势真题详解知识速查清单精选好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模块八 写作】考点1 审题立意写作是高考的压轴题目,可以说决定语文分数的一个题目,而审题立意又是写作的重中之重,是否符合题意决定作文的类别,如何符合题意作文会得到一个基础的分析,因此要掌握作文的立意方法,然后在具体的题目中灵活运用。(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题步骤】第一步:依据材料整体分析文本。审题立意需要我们从试题所给材料入手,从一般材料中整理概括出主要观点。第二步:根据观点利用合适方法选取角度。根据主要观点,我们可以利用合适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但解读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应依据文本进行思考。第三步:梳理框架,建立文章整体关系。在有了文本立意之后,我们要依据所写立意补充标题、论点、分论点等具体内容,建立文章的整体关系。【参考答案】例文: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盘古开天辟地,启动了世界运行的按钮。从刀耕火种到互联网普及,从混沌蒙昧到人工智能,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问题能迅速在网上检索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思考探索中摆脱出来,问题越来越少呢?窃以为不然。正如汤之问棘:“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旧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不断循环可谓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爱迪生曾说:“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人类本就是一种爱探究原因的生物,600万年以来,哪怕是茹毛饮血,人类从未停止过质疑释疑的脚步。也正是得益于此,代表着人类智慧结晶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效快捷地反哺着人们好奇的胃口,顷刻间便消散了人们心中的疑惑。于是,在本能的驱使下,人们只会“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问题岂会越来越少?放眼物理研究,牛顿解答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后,又疑惑引力来自哪里,爱因斯坦发现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问题,但广义相对论却与量子力学格格不入……力学的问题如同一个九连环,环环相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孜孜不倦!可见,世界本就是一本“沙之书”,解答了一个谜,另一个谜便应运而生,解答的速度越快,产生的问题便越多。世界便是在这样的回环往复当中,走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催生了今天的日新月异!毋庸置疑,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全面答疑的同时,的确加速了我们探索的步伐。但是,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我们在欣喜于自己越来越智慧的同时,也悲哀地发现很多人开始不自觉地依赖于这些智能产物,彻底地放飞了自我。正所谓“用进废退”,我们心中的问题越来越少,可是身上的问题却越来越多。不知从何时起,“不懂问度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消减了我们探索的欲望;超级计算机成了我们的新“头脑”,退化了我们运算的功能;移动支付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收起了我们感知的触角;网上购物成了流行的购买方式,钝化了我们交际的灵敏;无人驾驶汽车成了未来的新宠,抽取着我们生活的技能……智能的时代似乎帮我们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却也可怕地反噬着我们的能力,让懒惰懈怠的人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愚蠢”。所幸,哲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个让人左右为难的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这无极之外仍是无极的浩瀚空间里,我们既可以自豪于问题激发问题的超能力,又要避免于问题衍生问题的新焦虑,扬长避短,方可在这亘古未有的新时代里逍遥畅游。【真题解析】材料比较简单,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社会智能发展的现状: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话是由此引发的思索: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材料意蕴丰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关键词是“问题”,解读这个词是审题的关键。“问题”的内涵有两层:既可以是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又可以指存在的缺陷和毛病。从第一个层面的内涵来讲,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这个大前提下,现有人类有限认知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全面的解答,或应用人工智能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样看来,需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确实越来越少。但实际上,社会和人类都是动态发展的,当旧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和解决方法,人们的认知和能力就得到了提升,在“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更阔,眼界更高,原有的解答会变得或过于肤浅或过于片面,内心的疑问只会更多更难,这样看来,要解答的疑问和难题就会越来越多。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而且从辩证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其给出的答案和解决方案很可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是浅表式的分析和专业性的解答,更多具体的、复杂的、情感的、观念的问题,都因人因事而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无法给出最合适的解答和深层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对一个问题作出千变万化的解答。这样看来,问题是变多还是变少,不能一概而论。从第二个层面的内涵来讲,智能时代,当人们的疑问总能快速便捷地得到解答时,被压抑的惰性就很容易抬头,渐渐地很可能会依赖于这些智能工具,不愿思考,不愿探索,懒得积累,懒得归纳。看似智能工具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实际上人们可能会渐渐丧失提问的能力,甚至某些生存的技能。这样看来,可能问题会越来越多。而这个可能性,本身又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辩证思维,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举例分析“问题会越来越多/少/问题多少视情况而定”的现状和原因,并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选取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多种叙述手法,讲述智能时代人物“问题”多寡的故事。还可以写成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畅想智能时代关于“问题”多少的情形。立意: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智能助惰性,问题触心目。3.更上一层楼,“问题”千般多。4.心中“问题”不妨多,身上“问题”宁可少。【解题技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十大方法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分析】赞美的力量四、由物及人法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五、分析关系法【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六、明确褒贬法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材料】2002 年 8 月 20 日,3000 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 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 36 岁,全是 1966 年出生的。【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 36 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分析】多角度入手: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八、舍次求主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九、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材料】一、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异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二、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 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有时不妨也掉掉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分析】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分析,学生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学生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材料】(1)①马克思 23 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 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 26 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 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分析】(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 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2)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十、寻互补法【材料】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此外,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一、特征(1)材料性质任务驱动型:材料是来自社会、生活的叙述类的,并且设置了真实情景。题目中的材料来自社会生活甚至是热点,与学生实际较恰切,容易理解,便于思考,有很强的对象感和针对性。(2)题目要求任务驱动型: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或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 → 综合内容含意,指明对象,任务具体。因此,任务驱动型作文,本质是评论。评论文,表达的是写作者评论活动的结果和过程。评论文,具备四大要素:一、评价,二、被评论的对象,三、评价的标准。四、该评价生发引申的观点。要求评论的标准要正确客观,秉持的立场要公正不倚,评论的态度要冷静理性。就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性而言,要求文章完成两件事情:1、就事论事——重在评议,评议做问题中材料涉及的人事或者现象;2、就事论理——正在挖掘,联系现实,由材料中的“个案”联系到现实中的“类案”,并对之作出有价值的思考,给人们提供一些启发或者建议。二、审题立意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先决条件。很多时候,同学把审题和立意混淆,甚至以为审题和立意是一回事。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轻视审题和立意。这导致考场作文偏题、跑题和肤浅等现象。在此我不想做严格的学术和逻辑上的概念辨析,仅简单表述一下二者的关系:审题:仔细阅读并理解作文题上的文字的内容和含义,明白写作要求,搞清写作任务。立意:在审题的基础上,选择角度,确定文章的主旨。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审题:作文类型:任务驱动型——材料(有隐含的具体任务)+写作任务指令材料解读(1)主要内容:小羽的创业并成为致富带头人的故事(2) 材料含意:A、研发花茶工艺,获得专利(技术创新),被假冒伪劣侵权,被迫公布工艺流程,拟定标准,规范市场,(思维创新)不断合作创新(团队创新),最终成为致富带头人。 这里的关键词:创业(话题),创新、规范、共享、合作B、面对被侵权、被假冒,在道德与规则(法律)之间被迫选择。(3)交际情景:公正的评论。(4)写作任务A 从题目要求上看,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任务,如“对小羽的创业的做法是赞成,还是反对”等,但实际上具体任务已隐含在题目上明确的要求中。B 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这“综合”二字即要求作文必须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判断甚至看法、建议等”。并由此提升到对社会同类现象的思考。审题过程:方法:事件类材料适宜用由果溯因法。由果溯因——追溯材料中事件结果在材料中呈现的原因,并对之做理性的思考。结果:小羽成为致富带头人。原因:①有发家致富的目标(或者理想)。②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包括技术、思想和观念的创新。③及时转变观念,利人利己、分享共赢的胸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和、义”)④能准确判断市场,懂得取舍,化不利为有利,想办法规范市场。立意多角度立意:综合材料含义、关键词和小羽成功的原因,再运用正向和逆向思维的方法,可以有如下立意。①小羽正向角度:分享精神成就更美好的人生,共同富裕彰显更大人生价值。②小羽正向角度:变“苦守”为“放手”,规范市场,遏制假冒伪劣,成就事业。③小羽正向角度:用大胸怀和高眼界开拓市场,用规范为发展开路等。这里面也蕴含着思路的创新,思维的创新。④小羽正向角度:用观念引领全新发展;创新观念,拓宽发展之路;政府可在市场规范与发展上做得更好等。⑤小羽反向角度:隐痛在内,风节向外——无可奈何的分享共赢。⑥依法治国角度:小羽被迫共享专利背后——祭起法律的利剑,还市场以纯净。⑦时代创客的成功角度(综合):创新精神、分享共赢、以利盈利,成就人生。⑧假冒伪劣角度:假冒伪劣,损人损己,穷途末路,别因小羽以德报怨将错误作为资本。⑨政府角度:假冒伪劣是创客们心中的隐痛,政府应为创客(致富带头人)保驾护航。1.(23-24高一下·江苏淮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以上两段关于“借鉴”的话,对当今社会的我们仍颇具启发意义,请写一篇以“借鉴”为话题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23-24高一上·四川攀枝花·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萤烛虽微,亦可生辉”改编自曹植的《求自试表》中“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一句。《人民日报》也有金句“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高光时刻”。请以“微光”为话题,自拟作文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3.(23-24高一下·河南漯河·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窦娥为了婆婆而妥协,屈打成招,也在死前抗争,指斥天地;林冲本已妥协,只愿刑期结束安稳度日,却在高俅的逼迫下奋起反抗;在文学作品中,有敢于抗争者,他们誓死不屈,一往无前,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有向命运低头者,他们弯下脊背,有时候是为了更好的成全。生活中充满了抗争,也充满了妥协,请以“抗争与妥协”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23-24高一下·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材料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甚至还自己充当新药试验者,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材料三: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以上内容对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围绕“不能”与“不为”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5.(23-24高二下·福建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寒冬,哈尔滨把制约城市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冷资源”变成了文旅融合的“热经济”。其实,将冷变为热,以热对待冷,用冷应对热,都是智慧的表现。材料二:近来,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爆火“出圈”,成为AI界热点。对此,有人认为ChatGPT必将引领AI领域的新风潮;有人则认为ChatGPT是典型的机器属性,并不具有人格、情感等,必将趋冷。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冷与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趋势真题详解知识速查清单精选好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模块八 写作】考点1 审题立意—【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原卷版).doc 【模块八 写作】考点1 审题立意—【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