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八 写作】考点2 内容充实—【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八 写作】考点2 内容充实—【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八 写作】
考点2 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是对作文立意的主要要求。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
据资料等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 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内容是文章价值的决定因素,材料是内容的基本载 体。因此,高考作文必须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掌握选材、用材的技巧,将对于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步骤】
第一步:依据材料整体分析文本。
从试题所给材料入手,从一般材料中整理概括出主要观点。
第二步:结合观点选取合适素材支持
依据主要观点选取合适素材,素材主要来源鱼现实生活积累、日常课本学习,之后我们将相关素材进行衔接,增强文本的说服力。
第三步:综合考量,适当增加文采
在内容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综合分析文本的素材,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排比等形式增强文章的文采。
【参考答案】
例文:
心迹不掩,英雄本色
现代社会,人际错综,在群体相处的复杂过程中,人们往往为了提高“隐蔽性”、增加安全感而掩藏心迹、力求“大同”,生怕被人看穿自己的“底牌”,拿住自己的“软肋”。其实,一味遮掩闪躲、矫饰趋众并不是缓和矛盾、寻求认同的妙方,唯有率真坦荡、直露心迹,方能彰显个性魅力,吸引同频挚友,赢得社会尊重。
不掩心迹,敢于直陈与众各异的观点、表达独特无二的看法,既不畏惧因成为大众眼中的“少数人”而被视为异类,也不担忧因无法追随主流的脚步而倍觉孤独,即使为时人所讪笑、不解、嘲讽讥刺甚至排斥孤立,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呵护不易动摇的本心,以敢当千夫所指、无惧踽踽独行的执着刚毅行走于朗朗世间,以不肯随波逐流、拒绝人云亦云的明亮坦荡彰显着大勇大慧。
不掩心迹,乐于袒露不加伪饰的性情、展示多有瑕疵的真我,既不遮掩粉饰并不完美的“黑暗层”、真个性,也不追求浮夸矫造的假“人设”、高“友商”,即使知音寥寥,同行无几,仍始终保存虽有缺陷却不失特色的真面目,怀抱虽感落寞而不改本我的真风骨,以不因寂寥而盲目迎合、不因从众而勉强改变的实言实行对抗一众“假面”,以心口如一的磊落洒脱、率直天真的霁月光风对抗着诸如“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类的人情“箴言”。
不掩心迹之杰出人物,古今皆众。前有“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的嵇康直拒司马政权邀请,“行不为饰,动求真适”的孟浩然直陈胸中“不才明主弃”的郁结之气,声震朝野的“拗相公”王安石直言对京官高职的排斥反感;后有“不要迁就什么,也不要盲目地去追什么潮流”的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直评创业心路,“能爬珠穆朗玛干吗还要爬那些小山”的中科院院士颜宁直扬凌云之志……心迹所显,本色所向,英雄之气,难掩行藏。
诚然,寻求群体接纳,渴望社会认同本是人之常情,隐藏真实想法、力求避免冲突的处世态度并非不可理解。但若是人人都掩藏心迹,不愿坦诚,交接之间含糊其辞、虚与委蛇,唯恐自己的“全抛一片心”碰上了对方的“且说三分话”, 生怕首先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态度、客观情绪而丧失主动权,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善意、赤诚真挚将不复存在,人们将永远保持着所谓的“安全距离”而无法触碰彼此的灵魂,永远受困于身边的“无效社交”而无法脱离原始的恐惧与孤独。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哼哼哈哈、遮遮掩掩并非润滑人际、左右逢源的“万金油”,直率天然、简单澄澈方为提升格局、收获美满的“强心针”。不掩心迹,方显英雄本色,展露真我,笑迎盛放人生。
【真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意在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正向的人际交往理念,关键句“坦诚交流才有可能遇到真正的相遇”直接指明中心论点和写作方向,把握住“坦诚交流”一词,则易进行文章构思。
与他人相处时,不愿表达真实想法,因此人云亦云、从众而谈、唯唯诺诺,无非出于寻求群体、避免矛盾、保护自我的心理,固然能暂时起到润滑关系、规避冲突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则会使人丧失个性,面目模糊,看似左右逢源,实则孤独自苦,既无法培养起勇敢表达、直抒己见的能力,也错过与同频的朋友交流、相知的良机。
坦诚交流,既可以勾勒真实自我,让群体认识、了解自己,更能够吸引到认同、欣赏自己的“同类”,在共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牢固真实的友情;既可以摆脱虚言矫饰的疲惫,克服怕做“异类”、怕成“孤岛”的畏缩情绪,更能以我口说我心的姿态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假性印象,释放由持续掩饰伪装带来的精神压力;既是一种不惧发声、敢于袒露的胆量、勇气,更是一种磊落洒脱、质朴天然的人生态度。总之,唯有坦诚交流,适合的机会、同质的朋友、应得的利益、独特的魅力……才会和自己有一场“真正的相遇”。
写作时,可以先明确提出论点——“坦诚交流”,然后分别从坦诚能够吸引真正的朋友、赢得应有的尊重,能够培养磊落的品行、锻炼坚韧的心志等方面进行论述;再从反方面假设人人都戴上面具、不肯坦诚,将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怎样的打击、对和谐社会造成怎样的破坏;接下来联系实际,适当批驳现代社会中某些提倡“圆稳”、曲解“中庸”的乱象;最后总结观点,收束全文。
立意:
1.率真为人,英雄本色。
2.展露真我,不敛锋芒。
3.坦以承己,诚以待人。
4.袒露心迹,同向而行。
【解题技巧】
一、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
这里的现实生活指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大家关注的刚刚发生的热点。
我们同学是来到这个有阳光也有暴雨的世界上已经生活十大几个年头的青年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同学,都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积淀,在面对近距离接触生活的作文题时,我们就完全可以觅得作文的材料。如写“尝试”,我们就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做过有意而为之的事;写“心灵的选择”,我们就想一想,生活里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既可以是确有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只要真实就行。
2011 年浙江考生《我的时间》从周末回家选择“独自前行”到理性看待“高三的自主招生”,从龙应台的誓言“在人生的跑到上,有人在五千米赛跑,有人在百米冲刺,而你却在清晨里散步,你会害怕自己被淘汰吗?不会的”到徐悲鸿的名句“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都表现了不盲目跟风,要相信自己的主旨。既有事实材料,又联系自身实际,内容真可以说充实。
2011 年福建考生《让我们拥有宁静致远的心》: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素得令人动容。……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 又有谁能够像他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大学里的导师们为了名利不恪守职责、抄袭论文;当郭敬明大言不惭地对大众宣布:“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当“最”时代的图书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不禁困惑: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 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等却在逐渐淡出视野。不仅社会被浮躁所笼罩,就连科研工作也面临着这种威胁。君不见有多少搞科研的人申请专利只是为了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时代缺少真正的大师。当我们国人在感叹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中国人时,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人大胆站出来响亮地说:“那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缺少宁静致远的心境,浮躁是我们国家的拦路虎!
此文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当今社会的急功近利与人心浮躁,显示出了作者对时事焦点的关注度。可贵的
是,努力透过表象对事件进行反思,给读者以理性的启迪,这就使文章时代特征显著,颇有警世意义。
二、从课文、影视和其他书籍里去找具有生命力以及典型性的材料
在古今中外的文、史、哲文献中选取闪耀着真理之光的名人、名言、轶事,用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充
实文章的视野。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读过了几百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就是考场作文材料的后备军。可以借
鉴《荷花淀》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和突出个性的语言描写,可以学习《鸿们宴》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可以用鲁迅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证明人必须有自知之明的观点,等等。这里,必须明告同学们的是,不要局限于语文课文,政治、历史、地理乃至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都是作文内容的源头之一。报纸刊物、电影电视等也是我们写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书籍报刊中的文章,电影电视里的内容,常常在我们的脑海里生根,记叙时可以借鉴,议论时则拿来为己所用。即使电视中的广告词,也每每是写文章时的绝好材料,如“山高人为峰”、“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变出生活好味道”等等。2011 年山东考生在《这世界需要你》一文中,开篇关注民生,对“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的精心导入,并由此引出“这个世界需要你,担当”的主题。特别是考生善于引用名言以彰显文采。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贝多芬说:“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忧患。”林则徐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引用具有说服力的名言,既使文章凸显文采,又使文章语言凝练深刻。
三、以排比铺陈形式来充实、丰富文章的内容
我们可以用排比的句式列举大量的材料,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富有气势。排比可以使文章内
容集中,增强气势,可以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
人物式排比。山西考生的《追梦无悔》:鲁迅不安于救治国民的身体疾患,弃医从文,从而铸就了伟大的民族魂;袁隆平置身千里沃野,潜心研究,从而博得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超级女声”李宇春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却敢于挑战舞台,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想唱就唱”的狂澜。
事例式排比。2011 年山东考生的《这世界需要你》:可这世上总是有那么一些小舟,挺不过风雨的侵而被波涛吞没;总有那么一些山溪,敌不过磐石的阻拦而停止前进;总有那么一些人,感叹命运的不公,控诉苍天的无情,让自己浸在漫无边际的痛苦、烦恼和绝望之中。引言式排比。2006 年上海考生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的浪漫。
比喻式排比。江西考生的《接受苦难的洗礼》:让苦难作为风,送我们去胜利的彼岸;让苦难作为火,
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让苦难作为启明星,引领我们走向新世界。
抒情式排比。辽宁考生的《肩膀》: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 是责任!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感悟生活基本知识】
⒈要用心感受生活
我们的生活范围极其有限,由于有限的生活范围很容易造成我们感觉上的迟钝和麻木。因此,我们要
善于从平常的人、事中观察出一点儿使自己怦然心动的东西来。或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许是一阵风、几滴雨,或许是花开、叶落等等。要用细腻的心灵寻觅真、善、美所在。如,我们该留心到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我们该留心身边的同学何事皱起了眉头,嘴角是否含笑意,兴奋和悲伤时的语调和表情有什么不同,男女老少对于同一件事所作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当我们留意了,我们的视觉会越来越敏锐,我们将越来越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挖掘,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成了生发妙文的佳品。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处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用心感受,我们的视觉自然会日渐敏锐,我们的眼睛会成为发现美的眼睛。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生活,感受生活,生活就会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⒉用情感悟生活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文学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呢?是培养一个有情调的人。”写作也是这样。人们内心的情感虽然丰富复杂,但往往潜藏在人们的心底。只有多情,外界的事物才能容易触发内在的感情,从而产生某种强烈欲望和激情。如,看到有的同学用水之后,故意不关水龙头,而水龙头的水在“哗哗”地流,就感受到它在强烈地谴责那浪费水资源的学生。看到调皮的孩子拿小刀在树身乱划,流出的树的液体时,我们感受到树痛苦得流泪。冬天进入教室,猛然感到很温暖,就感悟到一个人只有融进集体才会有温暖等等。
要提升我们的情商,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商指的是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适应的能力。中国自古以来
非常重视情商的修养,把情商看得高于一切。如爱国,朴素,宽容,节俭等。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必行,行必果”的仁人志士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雷锋文化水平不高,雷锋精神却传承 50 年,成为人生旅途上一支鲜红的路标。“当代雷锋”郭明义的爱心微博,引来“粉丝”上千万。“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其貌丑陋无比,但是他心地善良,受人称道。由此看来,情商大大高于智商。列夫 托尔斯泰说得好:“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
⒊用法领悟生活和认识生活
⑴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即由眼前的人、事、景、物联想到其他的人、事、景、物。唐代岑参的边塞
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由眼前边塞冬天里的万物萧杀、冰天雪地的景象联想到满山遍野梨花盛开的美景。活画了一幅富有鲜明特色,令人陶醉神往的边塞瑰丽壮美的雪景图。
⑵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就是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见前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作家史铁生在他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里,他经常一个人摇着轮椅到地坛里去。看到那里荒芜但充满生机的景象后,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时已顺利地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再如苏轼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个人生规律。这些都是由眼前平常的事物上升到对生命,人生的理性认识。
⑶接受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我们的生活每天基本上都是往来于教室、饭堂、宿
舍三点一线。没有“丰富曲折”的经历,生活十分单调枯燥,很难碰上惊心动魄的事情,很难遇到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很难产生独到的思想观点。所以在写作中不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那么大量阅读书籍、报刊,从中吸取营养,成为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有大汉冷月,盛唐歌舞,荷马悲歌,泰戈尔的轻吟。书中有数不清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各种观点,各种哲理,各种人生感悟,使我们能从中大获益处:没有经过的可从书经过,没见过的可从书见到,没体验过的可从书中体验,世上沧桑人生尽收眼底,天下诸色人等全上心头。因此说,读书是接受间接人生经验的最有效的方法,以写作文而论,也是提供写作素材的最有效的方法。
1.(23-24高三下·广东广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往往把熟悉了的东西当作已认知的东西;但有位哲学家说,其实熟悉即习惯,而习惯了的东西正是最难认知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23-24高二下·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有新闻报道一些学校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教学辅助工具,有人认为这将极大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为学生带来更多便利和个性化学习体验;但也有人担心会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学生过度依赖技术等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23-24高二下·四川南充·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自2021年8月24日起,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就“饭圈”文化、“顶流”现象以及近期文艺领域出现的一系列违法失德现象,先后进行了十三场以修身守正、立心铸魂为题的座谈交流,表达了对坚决处置违法失德问题、治理粉丝文化乱象等问题的愿望。
材料二:
所谓“饭圈”就是粉丝圈的简称,具体来说是指喜欢某个明星或者组合的粉丝群体。原本单纯的追星行为,近年来在一些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开始呈现越来越不理性的一面,其背后是一些演艺行业以及资本对于流量的一味追逐。而这些“饭圈”群体中,很多都还是未成年人。
材料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为此,兴华中学高二(1)班召开了“如何正确对待饭圈文化”的主题班会,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及自身的体会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23-24高二下·四川南充·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4年4月底,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一位“00后”科技创新者因其在环保科技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授予“青年科技创新奖”。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期望。我们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应当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沿,用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影响世界。”
材料二:近年来,“环保生活”成为全球青年中的热门话题。许多青年开始倡导并实践低碳生活,减少浪费,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家园。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持有怀疑态度,认为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难以对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5.(23-24高一下·陕西咸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材料一:
《孟子·滕文公上》:“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存之者。”
材料二: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有人认为“知易行难”,也有人认为“知难行易”,你更赞同哪个观点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在表明观点的基础上体现出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趋势
真题详解
知识速查清单
精选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八 写作】
考点2 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是对作文立意的主要要求。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
据资料等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 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内容是文章价值的决定因素,材料是内容的基本载 体。因此,高考作文必须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掌握选材、用材的技巧,将对于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步骤】
第一步:依据材料整体分析文本。
从试题所给材料入手,从一般材料中整理概括出主要观点。
第二步:结合观点选取合适素材支持
依据主要观点选取合适素材,素材主要来源鱼现实生活积累、日常课本学习,之后我们将相关素材进行衔接,增强文本的说服力。
第三步:综合考量,适当增加文采
在内容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综合分析文本的素材,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排比等形式增强文章的文采。
【参考答案】
例文:
心迹不掩,英雄本色
现代社会,人际错综,在群体相处的复杂过程中,人们往往为了提高“隐蔽性”、增加安全感而掩藏心迹、力求“大同”,生怕被人看穿自己的“底牌”,拿住自己的“软肋”。其实,一味遮掩闪躲、矫饰趋众并不是缓和矛盾、寻求认同的妙方,唯有率真坦荡、直露心迹,方能彰显个性魅力,吸引同频挚友,赢得社会尊重。
不掩心迹,敢于直陈与众各异的观点、表达独特无二的看法,既不畏惧因成为大众眼中的“少数人”而被视为异类,也不担忧因无法追随主流的脚步而倍觉孤独,即使为时人所讪笑、不解、嘲讽讥刺甚至排斥孤立,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呵护不易动摇的本心,以敢当千夫所指、无惧踽踽独行的执着刚毅行走于朗朗世间,以不肯随波逐流、拒绝人云亦云的明亮坦荡彰显着大勇大慧。
不掩心迹,乐于袒露不加伪饰的性情、展示多有瑕疵的真我,既不遮掩粉饰并不完美的“黑暗层”、真个性,也不追求浮夸矫造的假“人设”、高“友商”,即使知音寥寥,同行无几,仍始终保存虽有缺陷却不失特色的真面目,怀抱虽感落寞而不改本我的真风骨,以不因寂寥而盲目迎合、不因从众而勉强改变的实言实行对抗一众“假面”,以心口如一的磊落洒脱、率直天真的霁月光风对抗着诸如“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类的人情“箴言”。
不掩心迹之杰出人物,古今皆众。前有“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的嵇康直拒司马政权邀请,“行不为饰,动求真适”的孟浩然直陈胸中“不才明主弃”的郁结之气,声震朝野的“拗相公”王安石直言对京官高职的排斥反感;后有“不要迁就什么,也不要盲目地去追什么潮流”的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直评创业心路,“能爬珠穆朗玛干吗还要爬那些小山”的中科院院士颜宁直扬凌云之志……心迹所显,本色所向,英雄之气,难掩行藏。
诚然,寻求群体接纳,渴望社会认同本是人之常情,隐藏真实想法、力求避免冲突的处世态度并非不可理解。但若是人人都掩藏心迹,不愿坦诚,交接之间含糊其辞、虚与委蛇,唯恐自己的“全抛一片心”碰上了对方的“且说三分话”, 生怕首先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态度、客观情绪而丧失主动权,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善意、赤诚真挚将不复存在,人们将永远保持着所谓的“安全距离”而无法触碰彼此的灵魂,永远受困于身边的“无效社交”而无法脱离原始的恐惧与孤独。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哼哼哈哈、遮遮掩掩并非润滑人际、左右逢源的“万金油”,直率天然、简单澄澈方为提升格局、收获美满的“强心针”。不掩心迹,方显英雄本色,展露真我,笑迎盛放人生。
【真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意在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正向的人际交往理念,关键句“坦诚交流才有可能遇到真正的相遇”直接指明中心论点和写作方向,把握住“坦诚交流”一词,则易进行文章构思。
与他人相处时,不愿表达真实想法,因此人云亦云、从众而谈、唯唯诺诺,无非出于寻求群体、避免矛盾、保护自我的心理,固然能暂时起到润滑关系、规避冲突的作用,但长此以往,则会使人丧失个性,面目模糊,看似左右逢源,实则孤独自苦,既无法培养起勇敢表达、直抒己见的能力,也错过与同频的朋友交流、相知的良机。
坦诚交流,既可以勾勒真实自我,让群体认识、了解自己,更能够吸引到认同、欣赏自己的“同类”,在共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牢固真实的友情;既可以摆脱虚言矫饰的疲惫,克服怕做“异类”、怕成“孤岛”的畏缩情绪,更能以我口说我心的姿态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假性印象,释放由持续掩饰伪装带来的精神压力;既是一种不惧发声、敢于袒露的胆量、勇气,更是一种磊落洒脱、质朴天然的人生态度。总之,唯有坦诚交流,适合的机会、同质的朋友、应得的利益、独特的魅力……才会和自己有一场“真正的相遇”。
写作时,可以先明确提出论点——“坦诚交流”,然后分别从坦诚能够吸引真正的朋友、赢得应有的尊重,能够培养磊落的品行、锻炼坚韧的心志等方面进行论述;再从反方面假设人人都戴上面具、不肯坦诚,将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怎样的打击、对和谐社会造成怎样的破坏;接下来联系实际,适当批驳现代社会中某些提倡“圆稳”、曲解“中庸”的乱象;最后总结观点,收束全文。
立意:
1.率真为人,英雄本色。
2.展露真我,不敛锋芒。
3.坦以承己,诚以待人。
4.袒露心迹,同向而行。
【解题技巧】
一、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
这里的现实生活指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大家关注的刚刚发生的热点。
我们同学是来到这个有阳光也有暴雨的世界上已经生活十大几个年头的青年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同学,都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积淀,在面对近距离接触生活的作文题时,我们就完全可以觅得作文的材料。如写“尝试”,我们就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做过有意而为之的事;写“心灵的选择”,我们就想一想,生活里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既可以是确有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只要真实就行。
2011 年浙江考生《我的时间》从周末回家选择“独自前行”到理性看待“高三的自主招生”,从龙应台的誓言“在人生的跑到上,有人在五千米赛跑,有人在百米冲刺,而你却在清晨里散步,你会害怕自己被淘汰吗?不会的”到徐悲鸿的名句“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都表现了不盲目跟风,要相信自己的主旨。既有事实材料,又联系自身实际,内容真可以说充实。
2011 年福建考生《让我们拥有宁静致远的心》: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素得令人动容。……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 又有谁能够像他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大学里的导师们为了名利不恪守职责、抄袭论文;当郭敬明大言不惭地对大众宣布:“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当“最”时代的图书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不禁困惑:这个时代到底怎么了 人心浮躁,人们开始把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等却在逐渐淡出视野。不仅社会被浮躁所笼罩,就连科研工作也面临着这种威胁。君不见有多少搞科研的人申请专利只是为了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时代缺少真正的大师。当我们国人在感叹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没有中国人时,我想,应该有更多的人大胆站出来响亮地说:“那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缺少宁静致远的心境,浮躁是我们国家的拦路虎!
此文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当今社会的急功近利与人心浮躁,显示出了作者对时事焦点的关注度。可贵的
是,努力透过表象对事件进行反思,给读者以理性的启迪,这就使文章时代特征显著,颇有警世意义。
二、从课文、影视和其他书籍里去找具有生命力以及典型性的材料
在古今中外的文、史、哲文献中选取闪耀着真理之光的名人、名言、轶事,用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充
实文章的视野。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读过了几百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就是考场作文材料的后备军。可以借
鉴《荷花淀》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和突出个性的语言描写,可以学习《鸿们宴》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可以用鲁迅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证明人必须有自知之明的观点,等等。这里,必须明告同学们的是,不要局限于语文课文,政治、历史、地理乃至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都是作文内容的源头之一。报纸刊物、电影电视等也是我们写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书籍报刊中的文章,电影电视里的内容,常常在我们的脑海里生根,记叙时可以借鉴,议论时则拿来为己所用。即使电视中的广告词,也每每是写文章时的绝好材料,如“山高人为峰”、“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变出生活好味道”等等。2011 年山东考生在《这世界需要你》一文中,开篇关注民生,对“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的精心导入,并由此引出“这个世界需要你,担当”的主题。特别是考生善于引用名言以彰显文采。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贝多芬说:“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忧患。”林则徐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引用具有说服力的名言,既使文章凸显文采,又使文章语言凝练深刻。
三、以排比铺陈形式来充实、丰富文章的内容
我们可以用排比的句式列举大量的材料,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富有气势。排比可以使文章内
容集中,增强气势,可以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
人物式排比。山西考生的《追梦无悔》:鲁迅不安于救治国民的身体疾患,弃医从文,从而铸就了伟大的民族魂;袁隆平置身千里沃野,潜心研究,从而博得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超级女声”李宇春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却敢于挑战舞台,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想唱就唱”的狂澜。
事例式排比。2011 年山东考生的《这世界需要你》:可这世上总是有那么一些小舟,挺不过风雨的侵而被波涛吞没;总有那么一些山溪,敌不过磐石的阻拦而停止前进;总有那么一些人,感叹命运的不公,控诉苍天的无情,让自己浸在漫无边际的痛苦、烦恼和绝望之中。引言式排比。2006 年上海考生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的浪漫。
比喻式排比。江西考生的《接受苦难的洗礼》:让苦难作为风,送我们去胜利的彼岸;让苦难作为火,
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让苦难作为启明星,引领我们走向新世界。
抒情式排比。辽宁考生的《肩膀》: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 是责任!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感悟生活基本知识】
⒈要用心感受生活
我们的生活范围极其有限,由于有限的生活范围很容易造成我们感觉上的迟钝和麻木。因此,我们要
善于从平常的人、事中观察出一点儿使自己怦然心动的东西来。或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许是一阵风、几滴雨,或许是花开、叶落等等。要用细腻的心灵寻觅真、善、美所在。如,我们该留心到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我们该留心身边的同学何事皱起了眉头,嘴角是否含笑意,兴奋和悲伤时的语调和表情有什么不同,男女老少对于同一件事所作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当我们留意了,我们的视觉会越来越敏锐,我们将越来越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挖掘,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成了生发妙文的佳品。法国的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处处都是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用心感受,我们的视觉自然会日渐敏锐,我们的眼睛会成为发现美的眼睛。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生活,感受生活,生活就会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⒉用情感悟生活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文学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呢?是培养一个有情调的人。”写作也是这样。人们内心的情感虽然丰富复杂,但往往潜藏在人们的心底。只有多情,外界的事物才能容易触发内在的感情,从而产生某种强烈欲望和激情。如,看到有的同学用水之后,故意不关水龙头,而水龙头的水在“哗哗”地流,就感受到它在强烈地谴责那浪费水资源的学生。看到调皮的孩子拿小刀在树身乱划,流出的树的液体时,我们感受到树痛苦得流泪。冬天进入教室,猛然感到很温暖,就感悟到一个人只有融进集体才会有温暖等等。
要提升我们的情商,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商指的是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适应的能力。中国自古以来
非常重视情商的修养,把情商看得高于一切。如爱国,朴素,宽容,节俭等。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必行,行必果”的仁人志士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雷锋文化水平不高,雷锋精神却传承 50 年,成为人生旅途上一支鲜红的路标。“当代雷锋”郭明义的爱心微博,引来“粉丝”上千万。“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其貌丑陋无比,但是他心地善良,受人称道。由此看来,情商大大高于智商。列夫 托尔斯泰说得好:“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
⒊用法领悟生活和认识生活
⑴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即由眼前的人、事、景、物联想到其他的人、事、景、物。唐代岑参的边塞
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由眼前边塞冬天里的万物萧杀、冰天雪地的景象联想到满山遍野梨花盛开的美景。活画了一幅富有鲜明特色,令人陶醉神往的边塞瑰丽壮美的雪景图。
⑵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就是透过事物表面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见前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作家史铁生在他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里,他经常一个人摇着轮椅到地坛里去。看到那里荒芜但充满生机的景象后,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时已顺利地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再如苏轼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个人生规律。这些都是由眼前平常的事物上升到对生命,人生的理性认识。
⑶接受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我们的生活每天基本上都是往来于教室、饭堂、宿
舍三点一线。没有“丰富曲折”的经历,生活十分单调枯燥,很难碰上惊心动魄的事情,很难遇到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很难产生独到的思想观点。所以在写作中不能左右逢源,运用自如。那么大量阅读书籍、报刊,从中吸取营养,成为丰富人生阅历和思想感情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有大汉冷月,盛唐歌舞,荷马悲歌,泰戈尔的轻吟。书中有数不清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各种观点,各种哲理,各种人生感悟,使我们能从中大获益处:没有经过的可从书经过,没见过的可从书见到,没体验过的可从书中体验,世上沧桑人生尽收眼底,天下诸色人等全上心头。因此说,读书是接受间接人生经验的最有效的方法,以写作文而论,也是提供写作素材的最有效的方法。
1.(23-24高三下·广东广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往往把熟悉了的东西当作已认知的东西;但有位哲学家说,其实熟悉即习惯,而习惯了的东西正是最难认知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保留理性缝隙,破除熟悉禁锢
常言道: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这是因为,井底之蛙只习惯于井底的一隅,对大海一无所知;而夏虫未经历过冰雪,对此并不熟悉,那么冰雪对它来说就是认知盲区。所以,习惯了的东西最难认知,是因为人们不自觉地陷入、甚至安于认知局限中。
为何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等于已被我们完全认知的东西?或许庄子一言可以蔽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世界是广袤无垠的,时间是无限绵延的,因此知识也是无限的。然而,个人的生命、足迹往往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很难一举窥见知识的全貌,亦无法追求无限的知识,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认知局限。但很多人却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在自以为充分掌握了熟悉事物的盲目自信中,逐渐消解了深入探索、全面认知熟悉事物的好奇心,乃至拒绝接受不同的声音。恰如卢梭所言:“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在于他自以为知。”当我们以“熟悉”一词归类、定性某一事物时,实则已是建构了一层“已经理解该事物”的逻辑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我们习惯于用自己认知中的事物模样(不管是不是客观全面)代替事物本身,在自己已有认识中搭建新的逻辑闭环。长此以往,对于熟悉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理解也在这样的坐井观天中失去可能。
那么,如何破除熟悉事物的认知局限,不变成温水中的那只青蛙呢?
首先,应当避免以“陌生”“熟悉”等简单化标签来草率分类。或许,苏格拉底“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的至理名言便是一剂良方。对于陌生事物,我们可用熟悉的认知方案逐步拆解;对于熟悉事物,也不妨从陌生角度重新探索。“海上钢琴师”技艺高妙,却始终不敢踏出“维珍尼亚号”这个熟悉的舒适圈,最终随着被炸毁的邮轮葬身波涛;哥白尼、布鲁诺洞穿人们熟悉却破绽百出的“地心说”伪装,勇敢举起“地心说”大旗。时代在发展、事物在变化,我们熟悉的东西越来越多,陌生的事物也将层出不穷,而真正重要的,是拥有不断尝试以新视角看待问题的勇气。
而在这一过程中,又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独立思考为后盾。对此,我辈当多多读书,开拓眼界。很多人只喜欢读自己喜爱的书,而把不感兴趣或不熟悉之书拒于千里之外。但长此以往,终究只是作茧自缚,形成信息茧房。相反,若我们了解足够多的理论、知识,我们才有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其次,遇到熟悉事物,不盲目接受,三思而后行,在批判与反省中突破旧识,超越自我。
请与熟悉的事物保持一点距离吧。留一点理性认知之缝隙,撒下一片真理的阳光,遍照你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熟悉(即“习惯”)与认知,给出了两个看似相反的观点。前者是很多人的固有认知,因为往往是那些我们见识过、了解过不止一次的东西,才会被称为熟悉。而后者哲学家的话其实是在围绕“认知”与“全面深入认知”展开思辨性分析。之所以说“习惯了的东西最难认知”,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熟悉会妨碍我们对熟悉事物深入了解,盲目的自信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贴标签、脸谱化的举措忽视了事物的“异”,放大了“同”。当熟悉的事物变成重复复制黏贴的文本,人们将受制于统一的既定印象,停留在熟悉事物的表层,也永远为自己关上了深入认识的大门。
所以我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要敢于尝试。当下,各种思潮汹涌,席卷着人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的事物在逐渐增加,熟悉的事物也渐欲迷人眼,这位哲人的箴言无疑对新时代人们理解、认识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警示作用。个性化推送和网络聚众讨论下,我们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陌生的思想、声音保持理解和包涵,对熟悉的观点、事物保持探索的热忱,不因为陌生感将事物拒之门外,也不将熟悉的事物同质化。
写作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1.对“熟悉即习惯”的理解:这个立意可以从“习惯”的角度去探讨我们如何对待熟悉的事物。人们常常因为对某事物熟悉而习以为常,忽略了对其的深入理解和认知。这可以引导我们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了固化的认知,而忽略了它们的深度和广度。2.探讨“习惯了的东西最难认知”:这个角度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习惯了的东西反而最难认知。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事物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看法和认知模式,难以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去重新认识它们。这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打破思维定式,重新审视和认知我们熟悉的事物。3.“熟悉”与“未知”的辩证关系:尽管熟悉的事物似乎已在我们掌握之中,但实际上它们可能包含着未知的元素。这种辩证关系可以引导我们认识,即使是最熟悉的事物,也可能隐藏着未知的秘密和可能性。4.习惯与认知的关系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习惯往往使我们停留在舒适区,而认知则推动我们不断前进。这种关系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保持习惯的同时,也不断挑战自己的认知边界,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5.对“熟悉”的重新定义:熟悉并不仅仅是已知和习惯,它也可以是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重新认识。这可以引导我们反思,如何重新定义我们对“熟悉”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认知世界。这些立意都可以引导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更全面、深入地认知我们熟悉的事物。
立意:
1.人生要敢于尝试,对事物要深入探索。
2.打破陌生与熟悉的隔阂。
3.人生需要敢于尝试和突破固有的观念。
2.(23-24高二下·河北石家庄·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有新闻报道一些学校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教学辅助工具,有人认为这将极大提升教育效率和质量,为学生带来更多便利和个性化学习体验;但也有人担心会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学生过度依赖技术等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人工智能参与教育问题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不能说谁对谁错,出题者意在引导我们思考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上的利与弊。
先看“利”:
个性化学习。AI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兴趣来定制学习体验,帮助更有效率地学习。
自动化任务。AI可以自动化教师目前执行的许多任务,如评分、安排课程和生成报告,使教师能够专注于更重要的任务,如教学和提供个性化支持。
实时反馈。AI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及早发现并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学习成果。智能辅导系统。AI驱动的智能辅导系统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个性化指导和额外资源,以增强学习体验。
增强可访问性。AI可以通过为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便利和支持来提高教育的可访问性。
再看“弊”。
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数据隐私。使用AI技术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数据,这可能会引发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
技术依赖。过度依赖AI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沟通缺乏。AI技术无法像人类一样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和互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
教育标准化。技术可能会导致教育过于规范化和标准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
学习压力。如果学生过度使用技术学习,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技术依赖的风险。如果学生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点,如提高学习效率、个性化教学等,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如数据隐私保护、技术依赖等问题。因此,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少这些风险。
写作时可以先肯定AI在学校教育方面为师生带来的好处,说明AI在其他诸如写作、绘画等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入驻教育是大势所趋;再分析其弊端,这里不必面面俱到,能够针对性地提出两三种情况即可,此文最主要的是要明白,AI辅助教育的趋势不可阻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如何应对AI带来的问题,如能在这里进行深度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则能够反映学生思维的深度,应该属于立意方面比较不错的文章。
立意:
1.利用优势,也要看到风险。
2.利弊兼有,但不能因噎废食。
3.AI助力,智慧教育时代已然到来。
3.(23-24高二下·四川南充·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自2021年8月24日起,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就“饭圈”文化、“顶流”现象以及近期文艺领域出现的一系列违法失德现象,先后进行了十三场以修身守正、立心铸魂为题的座谈交流,表达了对坚决处置违法失德问题、治理粉丝文化乱象等问题的愿望。
材料二:
所谓“饭圈”就是粉丝圈的简称,具体来说是指喜欢某个明星或者组合的粉丝群体。原本单纯的追星行为,近年来在一些社交媒体的推动下,开始呈现越来越不理性的一面,其背后是一些演艺行业以及资本对于流量的一味追逐。而这些“饭圈”群体中,很多都还是未成年人。
材料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为此,兴华中学高二(1)班召开了“如何正确对待饭圈文化”的主题班会,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及自身的体会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追宜追之星,做明德青年
亲爱的兴华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能与大家当面交流“追星”话题,我深感荣幸。我发言的主题为“追宜追之星,做明德青年”。
在我看来,人类自混沌蒙昧之时,便有了追星逐月之梦想。顺时而下,中国历史上不乏风采卓异如星光闪耀之人,于是“追星”现象数不胜数,仅以盛唐为例:张籍迷杜甫,火烧杜诗佐以蜂蜜,每天三勺;魏万追慕李白,不远万里,终得诗仙赠诗;葛清最“爱”乐天,脖子以下全部纹上了白诗,而且图文并茂。人总会被偶像迷失心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追宜追当追之星,才能走向上向善之路。
追最亮之星,慕科学之光。
去年疫情肆虐,国人一度惶恐。人们悟得:以当仁不让、舍生忘死为使命的无双国士钟南山,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带领团队挂帅出征的73岁巾帼英雄李兰娟,以开发研制疫苗为解决疫情之道的陈薇……他们“铁肩担道义”,秉持科学理念,才是国人心目中最亮的那颗星。亲爱的同学们,相信你们也不会忘记:耗尽最美年华研发青蒿素让全球数百万人尽享科学之福的屠呦呦,实验中不惧核辐射危险逆行而战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邓稼先……毋庸置疑,他们或用科学救人于病痛,或用科学耀国之实力,他们才是真正的国人之星。
追宜追之星,铸务实之风。
以身践行“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的疫情医护人员张静静,“以小我之身、非凡之勇为行动”的快递小哥汪勇,置身于大漠却始终钟情于敦煌的樊锦诗;一辈子只为一件事,研制“糖丸”攻克脊髓灰质炎疫病的顾方舟;虽踏上死地也义无反顾的凉山救火英雄;为“中华有为”而极限抗压的任正非……他们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民族复兴的砥柱,是不折不扣的实干之星。那场疫情中以身许国、公而忘私、向死而生的普通人与这些人,一起化为那颗颗闪亮、宜追之星,汇聚成灿烂星空,留下一片炫彩璀璨。
做合情合理之事,追德艺双馨之星。
有人为“肖战”应援厮杀而辗转反侧;有人因喜欢明星去机场接机,终挤爆机场玻璃;有人不惜消耗心力,也要成为粉丝间的“互撕”主力军;有人自掏腰包,承包“海陆空”为明星制足“排面”。这些人以“追星”为荣,还以“追星”为主业。可我们是否想过:这种追星方式是否合理?他们是不是我们该追的星?追艺术之星,我们也该追如梅兰芳、陈道明这样的德艺双馨之星。
亲爱的同学们,惑于工巧,纵情于耳目声色之娱只会流于浅薄;泛滥“追星”,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会祸福难料。我们应恪守正道走向上向善之路,追宜追当追之星。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三则,材料一针对“饭圈”文化乱象,文艺界表明了态度;材料二解释了什么是“饭圈”文化以及它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材料三指出了什么才是时代需要的文艺。
由此看出,三则材料围绕当下的粉丝文化展开,引导年轻人去思考如何对待明星,如何看待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饭圈”文化现在已经到了必须治本的程度了,再这样乱象丛生,对整个社会危害太大了,尤其是这个行业对社会有超强的示范能量,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从根做起,从思想上端正认识。作为公众人物,明星艺人比普通公民更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更需要自律自重、崇德尚艺,身体力行做好粉丝的表率,用更多优秀的作品去回报社会的关注。作为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名利观和价值观。
构思行文时,首先由材料分析饭圈文化的定义和现状,指出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年轻人影响深远。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理性认识饭圈文化。辩证分析此现象,阐述饭圈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如粉丝对偶像的支持与鼓励可以激发正能量,促进偶像的成长与进步;饭圈内的团队合作与社交互动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的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再分析饭圈文化存在的过度追星、网络暴力、非理性消费等负面现象,对个人成长和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接着提出正确对待饭圈文化的建议,保持理性,避免盲目崇拜和过度消费,认识到偶像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还要关注自我成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和成长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正确对待饭圈文化的重要性。倡导年轻人自觉抵制饭圈文化中的不良现象和行为习惯,传播正能量和积极信息,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立意:
1.追星当追优秀星。
2.拒绝不良“饭圈”文化,提倡健康粉丝文化。
3.社会需要向善的文艺范。
4.勿随名气乱起舞,看清对错也不迟。
4.(23-24高二下·四川南充·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4年4月底,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一位“00后”科技创新者因其在环保科技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授予“青年科技创新奖”。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期望。我们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应当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沿,用创新的思维和行动影响世界。”
材料二:近年来,“环保生活”成为全球青年中的热门话题。许多青年开始倡导并实践低碳生活,减少浪费,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家园。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此持有怀疑态度,认为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难以对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讲述了一位“00后”科技创新者因环保科技贡献获得奖项的事,他的话语表达了新时代青年勇敢担当责任,敢于用创新思维和行动影响世界的大格局,并表达了对新时代青年的期望。材料二描述了全球青年对“环保生活”的关注和实践,“环保”少不了青年的参与。材料也给出了部分人的怀疑态度,从另一个角度给考生以启发。由此我们可提炼出关键信息:青年、科技创新、环保、社会责任、环保生活、全球性问题。也可以看出出题者的情感倾向,材料一倾向于鼓励和期望,材料二则展示了行动与怀疑的对立。
我们可从以下角度思考立意:
青年角色:可以围绕青年在环保科技和生活中的作用和责任进行立意。环保意识的觉醒是青年担当的起点。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发和消耗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知识与创新是青年担当的双翼。面对环境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理念上,更应该通过学习和研究,掌握环保知识,运用科技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
环保意识:可以探讨环保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来保护环境。环保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行动与怀疑:可以讨论面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时,个人行动的力量和意义。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环保征途漫长而艰难,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具体写作时,可以写“新时代青年的环保使命”。开头可以概述材料一,青年节即将到来,一位“00后”青年因环保科技创新获奖。然后提出问题: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环保征途上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接着可以分析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气候变化、物种灭绝、海洋污染等,然后写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提出作为青年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应该如何在环保中担当责任,做出青年应有的贡献。接下来重点思考面对环境问题的态度,不仅仅是口号,更需实际行动;知识和创新的力量,学习和研究,掌握环保知识,通过创新解决环境问题;实践与行动,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垃圾分类、公共交通出行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影响他人,营造绿色生活环境。最后思考,团结与合作的问题,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青年跨越国界、文化和语言的障碍,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分享经验、整合资源,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立意:
1.环保路上,青年携手,共同应对。
2.用环保引领理念,用行动践行担当。
3.解决环保问题,青年责无旁贷。
5.(23-24高一下·陕西咸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材料一:
《孟子·滕文公上》:“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存之者。”
材料二: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有人认为“知易行难”,也有人认为“知难行易”,你更赞同哪个观点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在表明观点的基础上体现出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首先需明确“知”和“行”的含义。在本文中,“知”指的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行”则是指将这种认识和理解付诸实践。
“知难行易”。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实践更加困难。因为只有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例如,孔子到了晚年仍然坚持学习《易传》,韦编三绝,这表明求知是极其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到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例如,电灯的发明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这表明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知易行难”。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实践更加容易。因为只要我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就可以轻松地付诸实践。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人知道很多道理,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行动力和毅力。因此,我们认为知易行难。
写作时我们要选择更认可的一种观点。可以阐述这个观点的内涵,采用举例、引用、对比等方法论证;还要与另外一方观点进行比较,说明为何你更赞成所选观点。这里需要注意,“比较”不等于否定,因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你可以基于某种理解和背景而更赞成某种观点。比如更赞成“知易行难”,可以从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出发,如今获得知识比较容易,但“行”却很难,一是因为这种知识不是来自于自己的实践所得,理解并不透彻,导致行动困难;二是时代特点让我们思想和身体更加懒惰懈怠,总想要轻易获得成功,无法耐心去实践等。
立意:
1.知易行难,大道至简。
2.知难行易,事在人为。
3.懂非能行,行非能懂。
4.难者不会,会则不难。
命题趋势
真题详解
知识速查清单
精选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