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分攻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大纲中指出,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现代文阅读。包括:科普文、报告文学、新闻传记、非连续性文本、图文解析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课本内容,灵活学习掌握。
(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偷梁换柱”这一成语在现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它是指一种修缮加固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贬义。
B.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展示了几种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较容易发生糟朽残损的情况。
C.结合图文可以发现,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再由梁传递给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传递,最终由底部的立柱传至地面。
D.“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换柱等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梁一直会得到很好的支撑,从而始终能够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5.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工程实例: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2004年,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对该立柱进行加固。具体过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 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 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最后再把 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6.清代的古籍中有另一种“偷梁换柱”的记载:当某根立柱损坏需要更换时,为节省工料,工匠只是在原柱旁边设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为什么第5题“工程实例”中,太和殿修缮没有采用这种更简便的加固方式呢?请简要分析。
_
_
_
_
【解题步骤】
第一步:速看标题和文章内容。
看文章也不是盲目看,要尝试找出每一段的核心关键句。
第二步:根据关键词定位内容。
因为有一些比较难的文章,短时间内是根本读不懂的。其实这时候还有关键的一步,就是通过关注选项中的特殊关键词,有所侧重的去进行比对。
第三步:联系课本及现实生活。
在作答过程中,我们要依托文本,联系课本和现实生活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
4.C 5. 原柱 新柱 假柱 6.①新柱如果没有原位替换原柱,可能会改变建筑原结构的受力和传力方式,影响整体的稳定性;
②太和殿是中国最大的木构大殿,建造之初工匠们应该经过了精心的测量,原位替换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③太和殿的修缮加固追求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节省工料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真题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和理解图表的能力。
C.“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错误,原文第二段“梁为水平放置”“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示意图中线条指示的横着的木料是“梁”,它承担屋顶的全部重量。选项受力、传力分析不对。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试题以故宫太和殿的修缮工程实例为题面,要求学生在理解“偷梁换柱”全过程,尤其是原柱、“假柱”、新柱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补写空缺内容。
题干中“具体过程如下”可对应材料第三段的“其基本做法为……”。
第①处,“被安装在……附近”,对应材料的“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或第四段“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附近”与“旁边”意思相近,故填“原柱”。
第②处,“以便用……代替”,对应“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或第四段“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假柱”只是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真正用于替换的应该是“新柱”,故填“新柱”。
第③处,“最后再把……拆除”,对应“最后将‘假柱’移去”,“假柱”的引号不能删除,因为表示特定称谓,故填“‘假柱’”。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题干中的方法“更简便”,但是由材料和上一题的信息可知: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
首先,从受力分析角度看,原文第四段从三个角度“从梁的角度而言……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从柱的角度而言……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进行受力、传力分析,得出:原位替换可以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其次,从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看,上一题的材料中指出“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大殿设计、建造之初,必定组织大量能工巧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测量等工作,原位替换更符合整体设计,因而是最佳修缮方案。
最后,从修缮原则、文物保护角度看,“修旧如故”,不追求节省工料,而应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的历史形态和特征,以尊重和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上一题的材料中,在修缮时将“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
该题不要求学生作答面面俱到,只要回答出两点即可。如果有其他的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题技巧】
(一)提取、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类
设问方式:
1.“××”一词是什么意思?(或:请简要谈谈对“××”词语的理解)
2.人们对该事件(现象)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3.请概括某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4.(选择题)阅读文本,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错误)的一项。5.概括或推断这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题策略:
1.仔细审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点归纳作答。
3.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二)图表信息题
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密集,能综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因此,答题时要首先要看清楚图表的标题、内容,了解清楚图表说明的内容和比较的角度,对图表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通过准确获取图表中的文字提示及细节等方面情况,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图表提取信息的方法:
1.读图表,提取表头或表头关键词;
2.提取横行记录的信息(横向对比);
3.提取纵列记录的信息(纵向对比);
4.把数字转换为文字后的用词要准确:
(1)不出现具体数字、分数、小数、百分数,用相对应的文字代替;
(2)数字只出现趋势(越来越……)、“最”值(最大或最小)、比较关系(A比B……)。
5.将表头、横行、纵列关键信息和数字信息组合答题。
(三)漫画类题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多从生活现象和政治事件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漫画一般主要有标题、注释文字 、画面三部分组成。
答题策略:
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
1.看标题;2.看画面;3.看画中字;4.关注夸张处。
第二步:联系现实展开想像,揣摩画外是什么。
1.先在画面中找出其讽刺、颂扬、批评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
2.再看画面指向,联系并结合其余几则材料,对应相关现实,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四)材料探究题
在进行材料探究时,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再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
(五)观点、看法、建议、启示类题
设问方式:
1.就“××”问题或现象、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
3.请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答题策略
1.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精炼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2.启示类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
3.建议类答题时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具有操作性,然后分点组织答案。
4.题目中如果有要求要结合你的生活实际,那就要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一种现象,注意也是要与材料相关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11种题型】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点概述重要概念是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临时含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在实用类文本中多指的是重要的科学术语或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但考查又不仅仅停留在理解能力上,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概括,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内涵。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点概述。“理解”是指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调整认识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结构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概括段意的句子;
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③从表达技巧上说,指那些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④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形式该考点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设置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结合近几年新课标I卷及各地模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针对文本中某一个重要句子的含意考查的客观题几乎没有出现过,而针对文本中某一个重要句子的含意所出的主观题也较少,且大多出现在传记类文本中。主观题中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
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
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客观题选项中常设置的陷阱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着力点这一考点着重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语境中领会这些特殊句子隐含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点概述所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取舍,辨别正误,略过无关信息,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信息,或对某一观点、信息等重新排列组合,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有快速识别、分类整理、合并提取的思维习惯和水平。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形式有两种:
(1)客观题。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5选2),二是单项选择题(4选1)。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着力点客观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历年的新课标卷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视。
四、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1.“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奧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等。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一般说来传记类文本多用顺叙,而新闻类中的通讯则如同一般记叙文-样,对材料的组织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概括中心意思,即提取文章的灵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有时还包括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五、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点概述“文体特征”主要是指某种文体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作为传记、科普文章等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如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作为叙事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讲究尊重史实,也有文学特征,即强调艺术性。传记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真实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传主记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多采用第一人称;他传,是别人为传主作传,多采用第三人称。从表达方式看,有叙传和评传之分。叙传重在“叙”,着重写人物事迹;评传重在“评”,即在叙述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所作所为加以评述,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考试命题选用,考生对此应予以重视。
“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如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双线并行;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从叙述方式看,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烘托)、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拟人、反问等。
2.“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具体考查形式为主观题,命题设置的角度有:
(1)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分析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
(3)分析文章所用修辞手法,特别是对“引用”的作用的考查;
(4)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他传、评传等。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着力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作为一个重要考点,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升温趋势,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高度重视。
六、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考点概述“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侧重从文本的思想观点角度作评价,要求能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感情倾向,作者在行文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要求考生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支持他们自已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2.“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出现频率较低,且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3.“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中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把握,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观点及倾向。
七、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1.“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考点概述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应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来确立。其次,对文本价值的阐述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最后,把文本固有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出判断。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侧重从考查考生对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能力。要求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概括,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内涵。
八、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考点概述高考语文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鉴赏评价”的要求中,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内容,这是该考点的重点和难点。“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包括人物的形象、文本的风格、语言的特色、表达的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了。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考查着力点“深度”是思考的关键,“思考”与“判断”也不是两分的。要有深人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准确地看到它不足的一面。考生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明为什么要运用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从效果角度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与不足,最好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考点概述。“不同角度发掘”要求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出多侧面的考查。“不同的层面发掘”要求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包括文本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情感态度所反映出的人生价值。“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属于现实性的。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命题主要从两个方面:
(1)审视角度。同样的一篇文章,审视角度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例如对一篇传记,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主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探讨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层面认识。对实用类文本而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审美、文化等层面进行解读,发掘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十、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考点概述所谓“写作背景”,就是指文本中用来说明文本所述情况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解释其发生或发展的主观条件及其意义的情况。写作背景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写作背景人手,是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实用类文本创作求真实、忌虚构,从背景对于内容解读的指示作用更显重要。了解写作背景的另一个任务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概括。也就是从作家的角度了解背景。所谓“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写作意图,直接影响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文本的结构安排等。所以,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
(1)时代和社会背景;
(2)作者的写作动机;
(3)文本的表达目的;
(4)文本的表达方式;
(5)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
(6)文本的隐含意义等。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考查着力点一般而言,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中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一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十一、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点概述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疑问、见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对文本进行有创意地解读,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这些见解还应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要求。
2.“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查形式“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文本中这些问题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往往会产生较大或深远的影响。文本中的某一问题在解读时可能存在不同的解答方式和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考查时一般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以“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形式设问。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查着力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在新的阅读理念下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深度测试,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求考生善于对文本内容进行辩证地分析、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024·四川绵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最早的香蕉都是野生的,在这些野生香蕉中,就有我们今天栽培的香蕉的“父母”——野蕉和小果野蕉。
野生香蕉的原产地是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在那里,当时的人类通常采集富含淀粉的植物茎干和地下根茎来充饥,比如西谷椰子树的茎干。研究者推测,也许当地人最开始接触香蕉,并不是为了吃它的果实,而是为了吃它的地下根茎——球茎。因为香蕉球茎富含淀粉,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能填饱肚子。而最早的野生香蕉果实不仅很难剥开皮,而且里面的种子又大又硬,根本无法下口。
那人类是何时开始吃香蕉果实的呢?这就需要找到人类最早种植和驯化香蕉的地方了。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种植香蕉的地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研究者发现,大约在6800年前,当地人已经开始种植香蕉,而小果野蕉很可能就是在那里被选择驯化成半可食用的香蕉的。然后,随着自然传播和人类活动,野蕉和小果野蕉相遇结合并形成杂交种。这些杂交种被人们引种到世界各地,不断地杂交、选育和栽培,最终得到完全可食用的香蕉。
在几千年的种植驯化过程中,人类关注着香蕉果实的口感和香蕉种子的变化,不断选育适合食用的品种,并最终得到软糯香甜的香蕉。这些香蕉的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失去繁衍能力,而香蕉也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无籽香蕉。
1870年4月,一位叫作洛伦佐·贝克的美国船长,驾驶着漏水的帆船进入牙买加海港进行维修。码头上的一串黄色水果吸引了他的眼球。贝克从未见过这种水果,好奇的他赶紧去询问当地人。原来,这种水果名为大麦克香蕉(又称大米七香蕉,曾广泛种植),它皮厚耐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贝克只尝了一口,就被大麦克香蕉软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
对牙买加人来说,大麦克香蕉是一种稀松平常的水果。早在19世纪初,一个法国博物学家在游历东南亚后,带了些大麦克香蕉的球茎到加勒比海上的马提尼克岛种植。1835年,种植在该岛的香蕉又被一名法国植物学家引进到牙买加。然而,生活在美国的贝克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他意识到买卖大麦克香蕉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便马上购买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这些香蕉漂洋过海最终抵达美国的港口,然后被高价卖出。贝克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便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后来,他干脆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这就是现代香蕉种植和贸易的正式开端。
随着香蕉贸易的开展,香蕉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地区最常见、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因为价格亲民、健康美味、食用方便等特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如吹气球一般激增,并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以及世界上更多地区的人们喜欢的水果。一位名叫班尼斯特的美国人还专门建立了香蕉博物馆,将多达1.7万余件与香蕉有关的各色展品陈列其中。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香蕉刚开始风靡全球的时候,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香蕉传染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袭击了巴拿马地区的一个香蕉种植园,成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以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都没能逃过此劫。
为什么香蕉对疫病的抵抗力如此之差?其实,这本质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大麦克香蕉是人们长期以来杂交育种的产物,属于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然而,无性繁殖产生的所有后代均来源于同一母株,因此,所有大麦克香蕉的基因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全世界的大麦克香蕉园里本质上是种了同一棵大麦克香蕉植株。一旦疾病来袭,往往就是“一蕉得病,全家遭殃”,因为所有香蕉的“软肋”都是一样的。此外,无性繁殖会随着种植代数的增加而造成内源性病毒的积累,这会极大降低香蕉的免疫力。
随着香蕉枯萎病肆虐全球,各国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成效,大麦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所幸的是,1939年,一种新的香蕉品种——卡文迪许香蕉(就是我们现在通常吃的华蕉)在南美洲被发现了。不久之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大麦克香蕉种植区都开始换种卡文迪许香蕉了。
1965年,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退隐江湖”了。目前,少许当时幸免于难的大麦克香蕉以“改名换姓”的方式存活于东南亚的一些小规模种植园里。虽然大麦克香蕉并没有灭绝,但它也很难“东山再起”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同,前者是野生的,后者是栽培的,但两者有很大的亲缘联系。
B.研究推测,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的人们当初不是吃香蕉果实,而是吃它的地下根茎,其原因是其果实根本无法吃。
C.野生香蕉的种子又硬又大,经过驯化后的野生香蕉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香蕉也变成了无籽香蕉,口感也不错。
D.大麦克香蕉不能抵御枯萎病侵袭的原因与它属于杂交育种的产物,为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对疫病的抵抗力差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难吃的野生香蕉进化到人们乐意吃的香蕉,香蕉在此期间经过了漫长的不断杂交、选育和栽培的演变过程。
B.文中画横线处括号内的文字通俗易懂,对其前面的名词术语进行了解说,使其更加清晰明了,这样更加易于读者透彻地理解。
C.香蕉种植最早发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地区,而现代香蕉种植园模式则发源于美国,是美国人贝克开创的。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香蕉进化历史的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了香蕉的变迁历程,文章的思路清晰,井井有条。
3.请结合材料概括大麦克香蕉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兴起、发展以及消失的过程。
_
_
_
_
【答案】1.B 2.C 3.①兴起:贝克带香蕉到美国,香蕉被高价卖出,他看到商机,并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②发展:他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源源不断地进行香蕉贸易,香蕉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人们喜欢的水果。③消失:香蕉枯萎病的袭击导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毁灭,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消失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其原因是其果实根本无法吃”说法错误。原文“研究者推测,也许当地人最开始接触香蕉,并不是为了吃它的果实,而是为了吃它的地下根茎——球茎。因为香蕉球茎富含淀粉,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能填饱肚子”可知,主要是香蕉球茎富含淀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最早发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地区”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中“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种植香蕉的地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的信息可知,题干中“库克沼泽”只是目前发现的,另外,贝克是在牙买加买地开创现代香蕉种植园模式。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兴起:由原文“生活在美国的贝克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他意识到买卖大麦克香蕉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便马上购买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这些香蕉漂洋过海最终抵达美国的港口,然后被高价卖出。贝克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便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可知,贝克带香蕉到美国,香蕉被高价卖出,他看到商机,并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
②发展:由原文“后来,他干脆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随着香蕉贸易的开展,香蕉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地区最常见、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可知,他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源源不断地进行香蕉贸易,香蕉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人们喜欢的水果。
③消失:由原文“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香蕉传染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袭击了巴拿马地区的一个香蕉种植园,成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以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都没能逃过此劫”“1965年,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退隐江湖’了”可知,香蕉枯萎病的袭击导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毁灭,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消失了。
(2024·江苏盐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65年,IBM公司开始发售广受欢迎的S360计算机,它采用分立晶体管,售价高达11万美元。同年,全世界约有2万台计算机,平均每16万人才拥有1台。如果芯片价格能以指数速度下降,那么计算机就能变得廉价并普及开来。两年前,芯片的销售达到了50万颗,但仍远低于晶体管的数亿颗,而且芯片的客户几乎都是美国军方,民用市场都被芯片高企的价格吓退了。
微电子的未来何在?摩尔试图从数字中寻求支持。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本?是分立元件,还是集成电路?决定这一切的不是别的,而是真实的数字。
摩尔自小就喜欢琢磨数字,他习惯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下一连串数字,然后反复地琢磨它们背后的意义。在摩尔的老本行化学中,数字也起着关键作用。摩尔小时候最喜爱自制炸药,他知道在爆炸反应中指数增长非常普遍。曾有一次,摩尔把自己每年的薪水数值描绘在一个坐标轴上,连成曲线,才发现它竟然也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
现在,摩尔需要在数字中找到一个办法,以说服业界相信芯片成本将会下降。成本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芯片规模变大,相同价格下,芯片包含更多的元件,性能得到提升。如果能让人们相信未来芯片上元件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那么客户就会放下顾虑并逐渐接受芯片。
摩尔回顾了过去几年中芯片上元件数量的增加情况,试图从中找到论证依据。他首先想到的是最简单的情形,即整个裸片上只有一个晶体管,那就是霍尼于1959年春天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出来的平面晶体管,摩尔认为它是芯片“起飞”的原点。接下来,他选择了1962—1965年这4年的数据,芯片上的元件数量分别是7,17,30,64。
摩尔将这些数字标在一张普通的坐标纸上,但是这些点并没有连成一条线性增长的近似直线,而是得到了一根向上弯的曲线,似乎呈现指数增长趋势。这意味着这些数据是等比例增加的。摩尔看着后面这4个数字,相邻两个数字之间都近似翻倍的关系。
摩尔又拿出一张对数坐标纸,他将这5个数中以2为底的对数求出来(其中1以2为底的对数是0,64以2为底的对数是6,即64是2的6次方),然后把这5个数值连起来。结果令摩尔眼前一亮,一条近似的直线出现在他眼前。这几年芯片上的元件数量基本符合每年翻倍的规律(见图1)。
1965年的64个元件似乎并不多,但指数增长速度极快。古印度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但达依尔说他不要金银珠宝,只想要一些麦粒。在棋盘第一个格子放一颗麦粒,后一个格子的麦粒数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直到填满64个格子。当国王命人一个格子一个格子摆下去时,结果发现全国仓库里的粮食也填不满这些格子。实际上,每翻番10次就是1000多倍,翻番20次就是100多万倍,翻番30次就是10亿多倍。
现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使摩尔确信集成电子学的未来就是电子学的未来。集成的优势将带来电子产品的激增,从而推动这门科学进入众多新领域。
在分析了当前现状、芯片的可靠性和成本后,摩尔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依据元件最低成本的原则,芯片的复杂度会以每年2倍的速率增长。这就是摩尔定律最初的表述,理性而平实。
(摘编自汪波《芯片简史》)
【注】摩尔定律的初期表述是基于初期芯片技术的数据得出的,随着芯片技术复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芯片密度的翻倍周期也相应延长,摩尔定律修正了其周期值,约为18到24个月。
材料二:
《芯片简史》一书以半导体技术发展的时间线为主轴,以多种门类的半导体器件演进过程为脉络,覆盖了材料、器件、工艺、架构和应用等多方面内容,展现了半导体行业从理论形成到产业爆发的全貌。本书兼具故事性和知识性,同时刻画了很多半导体行业先驱的性格特质,也揭示了创新组织的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成功和遗憾,读来让人感慨。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既取决于基础理论研究发现的偶然性,也源自创新者的不懈坚持和应用需求的驱动。芯片产业创新要求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和制程技术,既难以弯道超车,也不靠实用主义。书中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告诉我们,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未知的困难,这决定了成功的不可预期性。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吸引着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人才不断前行,用摩尔定律作为激励自我的预言来推动芯片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正如帕特·基辛格所说,在穷尽元素周期表之前,摩尔定律不会失效。
自1965年以来,摩尔定律多次被断言将要“终结”却仍然有效,人们总会找到支撑摩尔定律继续生效的突破性技术。是的,只要应用需求迫切而空间巨大,就可以驱动从科技发明到创新应用的飞轮不停转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绿色计算规模化应用的大前提下,未来芯片产业的发展一定是由多维技术组合推动的,我们可以预见,在单个计算设备内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从现在的千亿级别稳步迈进万亿级别。
(摘编自宋继强《如何理解芯片》)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摩尔从小喜欢琢磨数字,他对数字背后意义的研究,在其化学领域和微电子领域的工作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B.图1表明,从1962年到1965年,单颗芯片上元件数量的对数呈指数增长,且未来依然呈现这一趋势。
C.《芯片简史》大体按照半导体技术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了芯片这个领域材料、器件、工艺、架构和应用等方面的来龙去脉。
D.材料二认为,技术的突破支撑着摩尔定律的延续,而应用需求是否迫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能否进步。
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65年芯片高企的价格,使其几乎只能军用,极少民用,这也限制了计算机的普及。
B.摩尔每年的薪水呈指数上涨趋势证明了摩尔定律对个人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
C.从摩尔定律的推导过程看,摩尔定律是内行人的经验之谈而非自然科学定律。
D.《芯片简史》一书兼具故事性和知识性,从材料一高度还原摩尔推理的过程可见一斑。
6.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作材料一标题的一项是( )
A.始料未及,摩尔定律的创造
B.拯救行动,摩尔定律的新生
C.不仅仅是芯片,摩尔定律的应用
D.纸片上的推演,摩尔定律的发现
7.请依据材料一将下面这幅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10个字。
_
_
_
_
8.摩尔定律在芯片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阐述。
_
_
_
_
【答案】4.B 5.B 6.D 7.①从数字中寻求支持/寻求数字支持/琢磨数字的意义;②疑似指数增长;③对数坐标纸 8.①为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方向;②揭示了芯片元件数量未来呈指数增长的趋势;③推动芯片技术进入众多新领域;④作为激励自我的预言推动芯片技术的指数级发展。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从1962年到1965年,单颗芯片上元件数量的对数呈指数增长”错误,结合“摩尔将这些数字标在一张普通的坐标纸上,但是这些点并没有连成一条线性增长的近似直线,而是得到了一根向上弯的曲线,似乎呈现指数增长趋势。这意味着这些数据是等比例增加的。……结果令摩尔眼前一亮,一条近似的直线出现在他眼前”可知,对数曲线是近似直线,并不是指数增长。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证明了摩尔定律对个人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错误,根据原文“曾有一次,摩尔把自己每年的薪水数值描绘在一个坐标轴上,连成曲线,才发现它竟然也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可知,摩尔只是偶然发现自己的薪水也呈指数增长,而并非借此证明摩尔定律对个人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始料未及,摩尔定律的创造”侧重描述“摩尔定律”产生的意外性和重要性。
B.“拯救行动,摩尔定律的新生”侧重描述“摩尔定律”产生的意外性和重要性。
C.“不仅仅是芯片,摩尔定律的应用”则偏离了文章的中心,文章并未涉及“摩尔定律”在芯片以外的应用。
D.材料一围绕“摩尔定律”的推导过程进行阐述,从摩尔在纸片上写下数字并反复琢磨其背后的意义,到他利用数据推导并发现“摩尔定律”,这一过程充满了逻辑和推演,因此D项“纸片上的推演,摩尔定律的发现”最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最适合作为标题。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微电子的未来何在?摩尔试图从数字中寻求支持。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本?是分立元件,还是集成电路?决定这一切的不是别的,而是真实的数字”可知,第一空可填写“从数字中寻求支持”或“寻求数字支持”或“琢磨数字的意义”;
由材料一“摩尔将这些数字标在一张普通的坐标纸上,但是这些点并没有连成一条线性增长的近似直线,而是得到了一根向上弯的曲线,似乎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可知,第二空可填写“疑似指数增长”;
由材料一“摩尔又拿出一张对数坐标纸,他将这5个数中以2为底的对数求出来(其中1以2为底的对数是0,64以2为底的对数是6,即64是2的6次方),然后把这5个数值连起来。结果令摩尔眼前一亮,一条近似的直线出现在他眼前”可知,第三空可填写“对数坐标纸”。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中“依据元件最低成本的原则,芯片的复杂度会以每年2倍的速率增长。这就是摩尔定律最初的表述,理性而平实”,摩尔通过数字分析和推演,得出了芯片复杂度会以每年2倍的速率增长的结论,这就是摩尔定律最初的表述。这一表述为芯片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不断提高芯片的集成度和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
“1965年的64个元件似乎并不多,但指数增长速度极快”“用摩尔定律作为激励自我的预言来推动芯片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摩尔定律揭示了芯片元件数量未来呈指数增长的趋势。摩尔通过对过去几年芯片上元件数量增加情况的分析,发现这些数据是等比例增加的,并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这一发现不仅让摩尔确信集成电子学的未来就是电子学的未来,也为整个芯片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即芯片技术的未来将会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
“集成的优势将带来电子产品的激增,从而推动这门科学进入众多新领域”,摩尔定律推动了芯片技术进入众多新领域。摩尔在分析了当前现状、芯片的可靠性和成本后,认为集成的优势将带来电子产品的激增,从而推动电子科学进入众多新领域。这一预见得到了后来的验证,芯片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还渗透到了通信、医疗、汽车等众多领域,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
摩尔定律作为激励自我的预言推动了芯片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材料二中提到“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吸引着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人才不断前行,用摩尔定律作为激励自我的预言来推动芯片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摩尔定律作为激励自我的预言,吸引着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人才不断前行,推动了芯片技术的指数级发展。这种激励作用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整个产业层面,激发了整个行业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和投入。
(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家都知道,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时时刻刻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动力,也让我们尽情地感受世间的心动、开心和心痛,但是除了这些,您真的了解自己的心脏吗?
正常的心脏位于我们胸腔的左侧,大小跟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如同桃子,其内结构恰如我们的理想小洋房,楼上两房、楼下两室,以及两墙、四门、两入口、两出口,也就是我们做心脏超声检查时经常听到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间隔、室间隔,连接左心室的主动脉、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以及房、室、大动脉间沟通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这套洋房是如何成为我们生命的马达呢?心脏还有一套高级的电路,支配着心脏的搏动。肺内氧合的血,经由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入主动脉,以供应全身各器官氧气和营养,消耗完的未氧合血再经上下腔静脉回入右心房,顺着右心室、肺动脉到肺内再氧合,周而复始,而心肌本身的血供则是依靠冠状动脉完成的。这套洋房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不同的心脏病,如何早期预防并早期识别,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常见的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
先天性心脏病,顾名思义是从胎儿期就出现的,洋房的结构在初期建造时就出现了异常。目前先心病的发病率已高达1%,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孕早期病毒感染、叶酸缺乏、糖尿病母亲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吸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血管硬化、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心绞痛,但表现多样,典型的心绞痛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位于胸骨中下段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颈肩部、上肢或背部,持续时间多在数分钟到半个小时,需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心绞痛症状并不典型,可在休息时出现,表现为胸闷、气促,有时误诊为肩周炎、牙痛或胃病。当出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也是普通人群最常见的猝死原因。治疗包括微创介入治疗放支架或心脏外科搭桥手术。合理膳食、一定量体力活动、戒烟限酒、减重对于预防冠心病尤为重要。
如果说心脏是发动机,那心肌就是发动机的材质,心肌好,发动机质量就高。心肌病的主要类型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病的病因通常并不明确,一般为遗传性或获得性,可能导致获得性心肌病的某些健康状况或行为包括:长期高血压、长期心律失常、瓣膜问题、病毒感染、代谢障碍、放化疗、过度饮酒、维生素B1缺乏、妊娠并发症、器官中异常蛋白质积聚(淀粉样变性)等。
瓣膜是心脏的大门,心脏的瓣膜出现问题,可导致狭窄或关闭不全。《红楼梦》中林黛玉咯血而终,根据“腮上通红”“多行一步,便会气喘”“夜不能寐,坐起呼吸”体征,与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不全比较吻合,如果当时有超声心动图,便可真相大白。此类疾病最常见于风湿病以及退行性病变,治疗目前可采用外科开胸机械或生物瓣膜置换术或不开胸微创介入治疗,近几年外科修复瓣膜的成功率也逐年增高,让毁损的瓣膜恢复功能。
了解了心脏结构,认识了心脏常见疾病诊治,知道了超声心动图检查至关重要的价值,这样,您的心脏搞明白了吗?心脏作为生命马达,我们要好好维护,健康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乐观豁达,定期体检,爱护心脏,从现在做起!
(摘编自崇梅《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你了解你的“心”吗?》)
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脏分为四部分,上面为左心房、右心房,下面为左心室、右心室,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房、室、大动脉间也有沟通。
B.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吸烟容易导致冠心病,合理膳食、一定量体力活动、戒烟限酒、减重对于预防冠心病尤为重要。
C.心绞痛有典型的和不典型的,典型的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不典型的可在休息时发生,有时会被误诊,比典型的更难治疗。
D.文章让我们了解了心脏结构,知道了心脏常见疾病及其诊治方法,还懂得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重要价值,对我们爱护心脏意义很大。
11.科普文章一般要有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_
_
_
_
【答案】9.A 10.C 11.①科学性。本文在讲述心脏相关知识时用专业术语,如在讲述心脏的形状、结构、心脏各房室间血脉流通线路、心脏病的各种类型、表现及治疗手段等,都使用专业术语,体现了科学性。
②文学性。本文在讲述心脏相关知识时注重形象化,运用了一些文学的手法,如在讲述心脏形状、心脏结构、心脏瓣膜等时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或:说明心脏瓣膜的病症时,举《红楼梦》中林黛玉咯血的例子,引用《红楼梦》中的原话来说明林黛玉的症状,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③通俗性。本文在介绍心脏相关知识时,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如在讲心脏结构时,用“一套小洋房”的结构来讲解,体现了通俗性的特点。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高达1%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错误,由材料第四段“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孕早期病毒感染、叶酸缺乏、糖尿病母亲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可知,大部分人认为是遗传或者环境因素,不是确定的。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比典型的更难治疗”错误,由材料第五段“典型的心绞痛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位于胸骨中下段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颈肩部、上肢或背部,持续时间多在数分钟到半个小时,需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心绞痛症状并不典型,可在休息时出现,表现为胸闷、气促,有时误诊为肩周炎、牙痛或胃病”可知,只是说不典型的心绞痛有时会被误诊,并未提及更难治疗。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科学性:材料第二段作者写心脏时用到了“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间隔、室间隔,连接左心室的主动脉、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以及房、室、大动脉间沟通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等专业术语,介绍“肺内氧合的血”的运动时,也用了比较专业的术语,介绍心肌病的病因,用到了“长期高血压、长期心律失常、瓣膜问题、病毒感染、代谢障碍、放化疗、过度饮酒、维生素B1缺乏、妊娠并发症、器官中异常蛋白质积聚(淀粉样变性)等”术语等等,体现了它的科学性。
文学性:材料第二段“形状如同桃子,其内结构恰如我们的理想小洋房,楼上两房、楼下两室”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心脏的形状更具体化;材料第七段“《红楼梦》中林黛玉咯血而终”引用《红楼梦》的例子,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
通俗性:材料第二段把心脏比作理想小洋房,第三段介绍“生命的马达”,用了一个“高级电路图”,更加通俗地易懂,为了更直观,还直接把心脏的外形图和内部构造图画出来,更是增加了它的通俗性。
(2024·河南许昌·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象之路:与荒原、山川、人类的相遇

大象的脊椎犹如一座拱桥,非常机巧地支撑起身体的重量。这数以吨计的庞然大物,实际上是用足尖走路的。
大象的奔跑速度非常快。在我们的印象中,它们行动迟缓,不会跑,顶多只会健步疾走。但实际上,它们的行进速度可轻易达到每小时24公里,速度最快时,甚至可达到每小时30公里。
大象的四肢粗大如圆柱,脚掌里有一块很有弹性的海绵垫,能有效减轻行走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这个减震器使大象走路时像猫科动物一样无声无息。在雾气弥漫的丛林,它们常常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人身后,给人一种突然降临的错觉,无形中增添了更为迫人的气场。
脚底的海绵垫除了减震,还能敏锐感知地面震动。通过次声波,大象可以向30公里外的同伴传递信息。比如说同伴失联时间有些长了,它们就用跺脚的方式给同伴发信号。而它的同伴,居然也能用脚来“收听”远方的信号,如果这信号来自自己的象群,它还会做出回应。【甲】

大象是一种社会程度非常高的动物。它们生性天真,极具智慧,如藏牙、役鼻、泣子、哀雌等,这些习性无不显示出很高的灵性。它们能领悟人的意图,也具有知恩图报的意识。【乙】
“地球组织”创始人劳伦斯·安东尼曾有过奇妙的经历,有一次他去探望象群,妻子凯瑟琳娜和他的新生孩子维嘉陪在身边,安东尼忽发奇想,举起自己的孩子给头象看。只见头象“转身消失在树丛里,没过多久又重新出现,身边是她新生不久的孩子。她也来给我看她的后代了。我是一个科学家,但这件事情我想了很久也无法解释——就像是魔法般的一瞬间。那一刻我们之间有了特殊的连接。”
有专家研究了南非西开普省克尼斯纳大象公园中大象与人的“交往”,最后并得出结论,尽管它们的野性气质从未通过选择性育种得到改变,尽管现今多数野生大象都很难控制和驯养,但总体而言,从小驯服的大象可以轻松地与饲养员形成亲密的关系,并优先与对它们有更大善意的人类互动。尽管大象对人类的反应仍有难以预测的一面,但仍可看出,它们一旦与人类形成某种温暖而亲切的联系,就会很珍视这样的关联,甚至可以成为照看人类婴儿的保姆。

虽然大象的仁义和温驯人所尽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吉祥或喜象的寓意,但这并不意味它是逆来顺受的性格。如果有成员被伤害或杀死,它们会复仇或集体报复。现代生物学家认为,大象是为数不多会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征的动物之一,会出现反应异常、侵略性增强等症状。【丙】
在20世纪70年代,小象“版纳”曾是某市的城市明星。它来自西双版纳一个有二十头象的族群。终其一生,它都沉浸在童年的黑暗属性里。对它而言,西双版纳丛林是它记忆中的全部世界,但时间在它被捕获的那一刻就已停止。日复一日,无数心存善意的观众向它挥手欢笑,却再也抹不去丛林里惊惧凄迷的记忆。它的瞳孔里,依然是那个雨季恐怖的血火与烟痕。终其余生,它都在以不安的心境,观察着生命四周莫测的风景。
“版纳”一生养育了八个子女。自1978年产下首胎后,就再没有卧下休息过,因为它牵挂孩子的安危。长达四十年的站立,使得“版纳”关节和脚底造成了慢性损伤,也严重损毁了它的精神健康。许多研究者一直认为,因为体形巨大,且膝关节不能自由弯曲,如果躺下,脏器会憋闷难受,所以大象宁愿站着睡觉。而上次北移象群给自以为是的人类上了一课,原来亚洲象其实是能够也愿意躺着睡觉的,在野外,拥有自由、无须警觉提防、和自己家族待在一起的大象,是可以安心“躺平”、享受酣畅睡眠的。
成为母亲后的四十年里,“版纳”只在人类面前躺下过两次,一次是某年百年未遇的高温天里,五十三岁的“版纳”中暑昏倒,一次是2018年11月24日最后的倒下,放下多年的防范和戒惧,死亡也许是一场解脱和松绑。
“版纳”用自己一生的“屹立”,向我们昭示世界留给它潜意识中的痛苦烙印。

2020年3月亚洲象北迁的新闻,一度引起各国媒体热切关注,成功地将全球观者的视线引到山林薮泽,让我们在对自然的沉思中,重新把握世界的真实容貌。
在非洲,当地人和野象共生在同一片稀树草原的生态系统之中,人与象彼此互相反馈,协同演化,常常互为因果,显然并不总是简单地由一方决定另外一方。有些当地人的生活和大象很像,逐水草而居。大象的迁移,可以为贫瘠的土地提供肥料、吸引来各类小动物为其松土,对植物间的更快演替、缓解荒漠化大有益处,对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很重要。【丁】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描绘的那个诗意世界,死亡和复活成了生命不断循环与再生的象征。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不存在了,自然物种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边界被打开了,由此涌现出一种洗尽铅华、震撼心灵的力量,那是大自然心脏充满力量的律动。在那里,大自然不再抽象,而是以恣肆奔涌的生命浪潮表达澎湃心声。酒神狄俄尼索斯通晓自然的各种秘密,“在他的魔力之下,不仅人与人之间重新修好,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与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日。大地慷慨地奉献出它的献礼,危崖荒漠中的野兽也安静地向人类走来。”
眺望象群远去的背景,大自然呈现出了最瑰丽的惊世之美,蝼蚁蚍蜉,伟人巨匠,万千众生,一样在它怀抱中,和光同尘。
(有删改)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象能像猫科动物一样无声无息出现在人身后,还可以与同伴通过地面震动“交流”,这都得益于脚掌的海绵垫。
B.大象能领悟人的意图,具有知恩图报的意识,所以人类现今能准确预测大象的反应,轻松驯养并形成亲密关系。
C.尽管大象非常仁义、温顺,但如果人和象在丛林里迎头相遇,且双方都是猝不及防,或可能出现以命相搏的局面。
D.当大象与人类共生在同一片生态系统时,大象对人类会有正向反馈,如大象迁移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
1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庞大的大象是用足尖走路的,并且轻易可达到每小时30公里的奔跑速度,这不符合我们对大象的一般印象。
B.劳伦斯·安东尼感到“像是魔法”般,是因为大象天真聪慧地与人进行交流感应,并产生了温暖而亲切的联系。
C.“版纳”站立的时长达四十年,原因包括:沉浸在童年的创伤记忆里;牵挂孩子的安危;受体形及膝关节的影响。
D.作者借引《悲剧的诞生》,以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告诫人类必须消除边界,构造充满生命律动的诗意世界。
1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证补充在【甲】【乙】【丙】【丁】处的一项是( )
A.【甲】大象可以发出几十种不同的鸣叫声,即使是在杂乱不堪、相互干扰的声波频率中,大象也能准确区分方圆一公里内的上百同伴的差异。
B.【乙】有时,人类育象员会睡在小象身旁,当它们在梦呓中忽然喊叫的时候,育象员的安抚让它们有了睡在母象身边的感受,便能安然入睡。
C.【丙】在墨西哥,有位驯兽师退休后偶然出现在驯兽团,或是勾起了大象从前被尖棒、电棍殴打的痛苦记忆,它直接上前,一脚使其命丧黄泉。
D.【丁】由于大象们吃下去的各种植物种子大多不会被消化,于是吸引、滋养了大量的食虫鸟类,随着大象的粪便在象群行经的各处安家滋长。
15.求索小学到亚洲象生活馆参观游玩。为了让学生在参观游玩中增进对大象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的情感,现邀请你作为志愿者导游向学生们介绍大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列出要点。
_
_
_
_
16.本篇自然观察笔记不仅具备科学素质,还富有文学表现力。请结合原文第三、四部分的相关内容,试从两个不同角度简要分析其“文学表现力”。
_
_
_
_
【答案】12.B 13.B 14.A 15.示例:①介绍大象的典型外形特点,并围绕人们的“印象误区”重点讲解特殊部位及功能。(关键要点:“典型外形特点”“印象误区”)②介绍大象的性格、灵性,可联系相关故事加强对大象“天真温顺”“野性气质”的全面认识/并提醒学生们“友好互动”“保持警惕”等注意事项。(关键要点:“性格灵性”“天真温顺”,“野性气质”/“保持警惕”)③介绍大象与人类的紧密联系/介绍大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表达,并呼吁学生们要保护大象、爱护自然。(关键要点:“紧密联系”“传统文化表达”“保护爱护”) 16.示例:在语言上,以散文化的笔调记录事实,情感浓烈。如第三部分叙述小象“版纳”的童年经历,大量使用“沉浸”“抹不去”等描述性语言突出小象的创伤记忆,表达同情悲悯。在构段上,多采用独立成段的方式,突出感受。如第四部分结尾,作者的独特感受独立成段,突出大自然的崇高神圣,表达敬畏之心,震撼读者心灵。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人类现今能准确预测大象的反应,轻松驯养……”错误。由原文“尽管它们的野性气质从未通过选择性育种得到改变,尽管现今多数野生大象都很难控制和驯养……尽管大象对人类的反应仍有难以预测的一面……”可知,只是“从小驯服的大象可以轻松地与饲养员形成亲密的关系”,而现今多数野生大象都很难驯养,以及仍有难以预测的一面。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轻易可达到每小时30公里的奔跑速度”曲解文意。原文是“但实际上,它们的行进速度可轻易达到每小时24公里。速度最快时,甚至可达到每小时30公里”。
C.“原因包括:……受体形及膝关节的影响”强加因果。由原文“许多研究者一直认为,因为体形巨大,且膝关节不能自由弯曲,如果躺下,脏器会憋闷难受,所以大象宁愿站着睡觉。而上次北移象群给自以为是的人类上了一课,原来亚洲象其实是能够也愿意躺着睡觉的……”可知,“版纳”站立时长达四十年并非是受体形及膝关节影响。
D.“以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理解有误。作者借引《悲剧的诞生》,着重描绘一个诗意的理想世界,表达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世界的憧憬,引起读者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审视,没有起到“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的效果。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甲处语境强调的是“大象脚底的海绵垫能敏锐感知地面震动的次声波”,而选项突出的是“大象对鸣叫声波的敏锐感知”。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作为导游向游客介绍对象,应当按照自然属性、人文内涵的逻辑关系逐渐深入。
因此,向学生介绍大象,首先可以依据原文第一部分,介绍大象的典型外形特点,比如大象的庞大体型、奔跑速度、脚掌海绵垫减震器等等。并且,原文中还介绍了人们对于大象的一些“印象误区”,可见对于大象,其实我们还有许多不够了解的地方。因此,还可以以人们的“印象误区”引出介绍内容。比如,可以说人们可能会认为大象这么重,必然得靠整只脚的力量才能支撑自己,然后再点明误区做出解释“这数以吨计的庞然大物,实际上是用足尖走路的”。
按照由表及里的思路,还可深入大象的内在,向同学介绍大象的性格、灵性。比如,可以结合原文第三部分“虽然大象的仁义和温驯人所尽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吉祥或喜象的寓意,但这并不意味它是逆来顺受的性格”,既赞扬大象的仁义、温驯精神,也教育学生,不能因此就肆无忌惮,而是应当认识到大象同样具备野性气质,也具备攻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警惕性。
最后,则可将主题进行升华,论述大象与人的关系,以及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思考。如借助“它们能领悟人的意图,也具有知恩图报的意识”,说明大象与人的紧密联系。或者向同学们简要介绍2020年3月亚洲象北迁的新闻,引发同学们对于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理性思考。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本文的文学表现力,首先表现在语言表现力上。本文虽然是一篇自然科普类作品,但并没有完全以冷静、客观的笔调陈述事实,而是充分运用散文化的笔调,如“一次是2018年11月24日最后的倒下,放下多年的防范和戒惧,死亡也许是一场解脱和松绑”“大地慷慨地奉献出它的献礼,危崖荒漠中的野兽也安静地向人类走来”等,富含文学意味。并且,作者在叙述时还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如“小象‘版纳’曾是某市的城市明星”“‘版纳’一生养育了八个子女”表现了他对小象的喜爱之情,“‘版纳’用自己一生的‘屹立’,向我们昭示世界留给它潜意识中的痛苦烙印”则充分展现了他对小象等动物遭受侵害的痛惜。
在行文构思上,作者也并没有像一般科学作品一样长篇大论地论述,而是经常采用独立成段的方式,并且特意将自己的感受独立成段加以强调,突出感受。就比如第三部分“‘版纳’用自己一生的‘屹立’,向我们昭示世界留给它潜意识中的痛苦烙印”,单独成段强调小象的痛苦;第四部分最后一段重点表现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等。
命题趋势
真题详解
知识速查清单
精选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大纲中指出,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现代文阅读。包括:科普文、报告文学、新闻传记、非连续性文本、图文解析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课本内容,灵活学习掌握。
(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柱为梁的支撑构件。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梁只有保持水平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在加固古建筑的过程中,梁始终受到支托,因而能一直保持水平稳定状态。其二,从柱的角度而言,它是竖向支撑构件,并最终把上部构件的重量传给地基。只有立柱具有充足的承载力,且与梁有可靠连接时,才能有效承担梁传来的作用力。加固过程中,技术人员虽然将原柱抽去,但是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让“假柱”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因而换柱过程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换柱完成后,新柱与原柱有着同样的材料、尺寸,且与梁有着相同的可靠连接方式,它完全能够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其三,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偷梁换柱”方法对整体结构干扰小,且能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新柱不仅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且与梁仍有可靠连接;“假柱”仅用于加固过程的临时支撑,且在原柱撤去后新柱安装前,能够与梁临时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因此,在“偷梁换柱”过程中,梁、柱结构整体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
(摘编自周乾《故宫建筑细探》)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偷梁换柱”这一成语在现今的使用中多含有贬义的色彩,但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它是指一种修缮加固的科学方法,完全没有贬义。
B.中国古建筑大木构架剖面示意图展示了几种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柱,这些柱子中,立于地面的立柱比较容易发生糟朽残损的情况。
C.结合图文可以发现,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再由梁传递给其下的短柱,依次向下传递,最终由底部的立柱传至地面。
D.“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包括托梁、抽柱、换柱等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梁一直会得到很好的支撑,从而始终能够保持水平稳定状态。
5.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
工程实例: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2004年,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下部三分之一的位置出现了严重糟朽,于是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方法对该立柱进行加固。具体过程如下:先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 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再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用 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最后再把 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6.清代的古籍中有另一种“偷梁换柱”的记载:当某根立柱损坏需要更换时,为节省工料,工匠只是在原柱旁边设一根新柱,再撤去原柱。为什么第5题“工程实例”中,太和殿修缮没有采用这种更简便的加固方式呢?请简要分析。
_
_
_
_
【解题步骤】
第一步:速看标题和文章内容。
看文章也不是盲目看,要尝试找出每一段的核心关键句。
第二步:根据关键词定位内容。
因为有一些比较难的文章,短时间内是根本读不懂的。其实这时候还有关键的一步,就是通过关注选项中的特殊关键词,有所侧重的去进行比对。
第三步:联系课本及现实生活。
在作答过程中,我们要依托文本,联系课本和现实生活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
4.C 5. 原柱 新柱 假柱 6.①新柱如果没有原位替换原柱,可能会改变建筑原结构的受力和传力方式,影响整体的稳定性;
②太和殿是中国最大的木构大殿,建造之初工匠们应该经过了精心的测量,原位替换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③太和殿的修缮加固追求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节省工料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真题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和理解图表的能力。
C.“屋顶的重量由上层柱承担,然后传给梁”错误,原文第二段“梁为水平放置”“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示意图中线条指示的横着的木料是“梁”,它承担屋顶的全部重量。选项受力、传力分析不对。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试题以故宫太和殿的修缮工程实例为题面,要求学生在理解“偷梁换柱”全过程,尤其是原柱、“假柱”、新柱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补写空缺内容。
题干中“具体过程如下”可对应材料第三段的“其基本做法为……”。
第①处,“被安装在……附近”,对应材料的“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或第四段“预先将‘假柱’设置于原柱附近”,“附近”与“旁边”意思相近,故填“原柱”。
第②处,“以便用……代替”,对应“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或第四段“原柱被新柱原位替换”,“假柱”只是代替原柱发挥支撑作用,真正用于替换的应该是“新柱”,故填“新柱”。
第③处,“最后再把……拆除”,对应“最后将‘假柱’移去”,“假柱”的引号不能删除,因为表示特定称谓,故填“‘假柱’”。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题干中的方法“更简便”,但是由材料和上一题的信息可知: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
首先,从受力分析角度看,原文第四段从三个角度“从梁的角度而言……保证整个大木结构的稳定”“从柱的角度而言……对结构整体的稳定基本无影响”“从梁、柱整体结构角度而言……组成稳定的结构体系”,进行受力、传力分析,得出:原位替换可以保证整体的稳定性。
其次,从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看,上一题的材料中指出“故宫太和殿是我国最大的木构大殿,明清两代帝王即位或节日庆典都在此举行”,大殿设计、建造之初,必定组织大量能工巧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测量等工作,原位替换更符合整体设计,因而是最佳修缮方案。
最后,从修缮原则、文物保护角度看,“修旧如故”,不追求节省工料,而应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的历史形态和特征,以尊重和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上一题的材料中,在修缮时将“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与新柱搭接。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状”,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文物原貌,
该题不要求学生作答面面俱到,只要回答出两点即可。如果有其他的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题技巧】
(一)提取、筛选、整合、概括信息类
设问方式:
1.“××”一词是什么意思?(或:请简要谈谈对“××”词语的理解)
2.人们对该事件(现象)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3.请概括某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4.(选择题)阅读文本,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错误)的一项。5.概括或推断这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题策略:
1.仔细审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的确切位置。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点归纳作答。
3.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二)图表信息题
图表是形象化的语言,直观简明,信息量密集,能综合考查考生捕捉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作出评价等诸多能力。因此,答题时要首先要看清楚图表的标题、内容,了解清楚图表说明的内容和比较的角度,对图表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通过准确获取图表中的文字提示及细节等方面情况,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图表提取信息的方法:
1.读图表,提取表头或表头关键词;
2.提取横行记录的信息(横向对比);
3.提取纵列记录的信息(纵向对比);
4.把数字转换为文字后的用词要准确:
(1)不出现具体数字、分数、小数、百分数,用相对应的文字代替;
(2)数字只出现趋势(越来越……)、“最”值(最大或最小)、比较关系(A比B……)。
5.将表头、横行、纵列关键信息和数字信息组合答题。
(三)漫画类题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多从生活现象和政治事件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借以讽刺、批评或颂扬某些人或事。漫画一般主要有标题、注释文字 、画面三部分组成。
答题策略:
第一步:读画面,明白画中有什么。
1.看标题;2.看画面;3.看画中字;4.关注夸张处。
第二步:联系现实展开想像,揣摩画外是什么。
1.先在画面中找出其讽刺、颂扬、批评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
2.再看画面指向,联系并结合其余几则材料,对应相关现实,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一般可选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语作为概括寓意的谓语中心词。
(四)材料探究题
在进行材料探究时,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再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
(五)观点、看法、建议、启示类题
设问方式:
1.就“××”问题或现象、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
3.请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提出几点建议。
答题策略
1.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精炼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2.启示类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
3.建议类答题时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具有操作性,然后分点组织答案。
4.题目中如果有要求要结合你的生活实际,那就要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一种现象,注意也是要与材料相关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11种题型】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点概述重要概念是指那些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或者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概念。“文中”是概念的语境,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为具体语境所左右。“理解”是指领会概念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特别是临时含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在实用类文本中多指的是重要的科学术语或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但考查又不仅仅停留在理解能力上,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概括,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内涵。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点概述。“理解”是指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调整认识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结构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概括段意的句子;
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③从表达技巧上说,指那些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④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形式该考点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设置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结合近几年新课标I卷及各地模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针对文本中某一个重要句子的含意考查的客观题几乎没有出现过,而针对文本中某一个重要句子的含意所出的主观题也较少,且大多出现在传记类文本中。主观题中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
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
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客观题选项中常设置的陷阱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查着力点这一考点着重考查考生在一定的语境中领会这些特殊句子隐含的深层意思或言外之意。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点概述所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取舍,辨别正误,略过无关信息,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信息,或对某一观点、信息等重新排列组合,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有快速识别、分类整理、合并提取的思维习惯和水平。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形式有两种:
(1)客观题。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5选2),二是单项选择题(4选1)。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3.“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考查着力点客观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历年的新课标卷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视。
四、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1.“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奧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等。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一般说来传记类文本多用顺叙,而新闻类中的通讯则如同一般记叙文-样,对材料的组织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概括中心意思,即提取文章的灵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有时还包括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五、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点概述“文体特征”主要是指某种文体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作为传记、科普文章等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如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作为叙事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讲究尊重史实,也有文学特征,即强调艺术性。传记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真实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传主记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多采用第一人称;他传,是别人为传主作传,多采用第三人称。从表达方式看,有叙传和评传之分。叙传重在“叙”,着重写人物事迹;评传重在“评”,即在叙述人物事迹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所作所为加以评述,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由于评传兼具两者特点,因此可以写得比较简短,更适合于考试命题选用,考生对此应予以重视。
“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如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双线并行;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从叙述方式看,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烘托)、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拟人、反问等。
2.“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具体考查形式为主观题,命题设置的角度有:
(1)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分析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
(3)分析文章所用修辞手法,特别是对“引用”的作用的考查;
(4)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他传、评传等。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着力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作为一个重要考点,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升温趋势,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高度重视。
六、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考点概述“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侧重从文本的思想观点角度作评价,要求能评价作者所持的态度、主要观点以及思想感情倾向,作者在行文中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要求考生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支持他们自已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2.“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出现频率较低,且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3.“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中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把握,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观点及倾向。
七、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1.“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考点概述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应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来确立。其次,对文本价值的阐述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最后,把文本固有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出判断。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考查着力点此考点侧重从考查考生对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能力。要求考生必须读懂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概括,有时还要推理探究,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重要概念的内涵。
八、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考点概述高考语文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鉴赏评价”的要求中,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内容,这是该考点的重点和难点。“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包括人物的形象、文本的风格、语言的特色、表达的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了。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考查着力点“深度”是思考的关键,“思考”与“判断”也不是两分的。要有深人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准确地看到它不足的一面。考生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明为什么要运用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从效果角度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与不足,最好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考点概述。“不同角度发掘”要求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出多侧面的考查。“不同的层面发掘”要求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包括文本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情感态度所反映出的人生价值。“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属于现实性的。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命题主要从两个方面:
(1)审视角度。同样的一篇文章,审视角度不同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例如对一篇传记,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传主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探讨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层面认识。对实用类文本而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审美、文化等层面进行解读,发掘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十、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考点概述所谓“写作背景”,就是指文本中用来说明文本所述情况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解释其发生或发展的主观条件及其意义的情况。写作背景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写作背景人手,是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实用类文本创作求真实、忌虚构,从背景对于内容解读的指示作用更显重要。了解写作背景的另一个任务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概括。也就是从作家的角度了解背景。所谓“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写作意图,直接影响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文本的结构安排等。所以,探究的角度和层次一般包括:
(1)时代和社会背景;
(2)作者的写作动机;
(3)文本的表达目的;
(4)文本的表达方式;
(5)文本提示的背景资料;
(6)文本的隐含意义等。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考查着力点一般而言,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可以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但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很难有这样的背景资料,因而在解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文本中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或者在事件中描述中表露出来的情感以及作者的一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来分析,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十一、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点概述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疑问、见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对文本进行有创意地解读,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这些见解还应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要求。
2.“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查形式“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文本中这些问题一般是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往往会产生较大或深远的影响。文本中的某一问题在解读时可能存在不同的解答方式和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考查时一般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以“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形式设问。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考查着力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在新的阅读理念下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深度测试,着重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求考生善于对文本内容进行辩证地分析、进行补充,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024·四川绵阳·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是一个东西。最早的香蕉都是野生的,在这些野生香蕉中,就有我们今天栽培的香蕉的“父母”——野蕉和小果野蕉。
野生香蕉的原产地是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在那里,当时的人类通常采集富含淀粉的植物茎干和地下根茎来充饥,比如西谷椰子树的茎干。研究者推测,也许当地人最开始接触香蕉,并不是为了吃它的果实,而是为了吃它的地下根茎——球茎。因为香蕉球茎富含淀粉,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能填饱肚子。而最早的野生香蕉果实不仅很难剥开皮,而且里面的种子又大又硬,根本无法下口。
那人类是何时开始吃香蕉果实的呢?这就需要找到人类最早种植和驯化香蕉的地方了。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种植香蕉的地区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研究者发现,大约在6800年前,当地人已经开始种植香蕉,而小果野蕉很可能就是在那里被选择驯化成半可食用的香蕉的。然后,随着自然传播和人类活动,野蕉和小果野蕉相遇结合并形成杂交种。这些杂交种被人们引种到世界各地,不断地杂交、选育和栽培,最终得到完全可食用的香蕉。
在几千年的种植驯化过程中,人类关注着香蕉果实的口感和香蕉种子的变化,不断选育适合食用的品种,并最终得到软糯香甜的香蕉。这些香蕉的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失去繁衍能力,而香蕉也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无籽香蕉。
1870年4月,一位叫作洛伦佐·贝克的美国船长,驾驶着漏水的帆船进入牙买加海港进行维修。码头上的一串黄色水果吸引了他的眼球。贝克从未见过这种水果,好奇的他赶紧去询问当地人。原来,这种水果名为大麦克香蕉(又称大米七香蕉,曾广泛种植),它皮厚耐寒,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贝克只尝了一口,就被大麦克香蕉软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
对牙买加人来说,大麦克香蕉是一种稀松平常的水果。早在19世纪初,一个法国博物学家在游历东南亚后,带了些大麦克香蕉的球茎到加勒比海上的马提尼克岛种植。1835年,种植在该岛的香蕉又被一名法国植物学家引进到牙买加。然而,生活在美国的贝克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他意识到买卖大麦克香蕉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便马上购买了一百多捆香蕉放到自己的船上。这些香蕉漂洋过海最终抵达美国的港口,然后被高价卖出。贝克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便开始长期进行香蕉贸易。后来,他干脆在牙买加的港口买了大片土地,开发成了香蕉种植园,这就是现代香蕉种植和贸易的正式开端。
随着香蕉贸易的开展,香蕉逐渐成为欧洲和北美地区最常见、最便宜的水果之一。因为价格亲民、健康美味、食用方便等特点,大麦克香蕉的需求量如吹气球一般激增,并快速成为美洲、欧洲以及世界上更多地区的人们喜欢的水果。一位名叫班尼斯特的美国人还专门建立了香蕉博物馆,将多达1.7万余件与香蕉有关的各色展品陈列其中。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香蕉刚开始风靡全球的时候,1903年,香蕉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一种通过土壤传播的香蕉传染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袭击了巴拿马地区的一个香蕉种植园,成片的香蕉植株枯萎死亡,而且情况愈演愈烈,以致整个中美洲的香蕉种植园都没能逃过此劫。
为什么香蕉对疫病的抵抗力如此之差?其实,这本质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大麦克香蕉是人们长期以来杂交育种的产物,属于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然而,无性繁殖产生的所有后代均来源于同一母株,因此,所有大麦克香蕉的基因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全世界的大麦克香蕉园里本质上是种了同一棵大麦克香蕉植株。一旦疾病来袭,往往就是“一蕉得病,全家遭殃”,因为所有香蕉的“软肋”都是一样的。此外,无性繁殖会随着种植代数的增加而造成内源性病毒的积累,这会极大降低香蕉的免疫力。
随着香蕉枯萎病肆虐全球,各国研究者都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遗憾的是没有任何成效,大麦克香蕉眼看就要消失。所幸的是,1939年,一种新的香蕉品种——卡文迪许香蕉(就是我们现在通常吃的华蕉)在南美洲被发现了。不久之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大麦克香蕉种植区都开始换种卡文迪许香蕉了。
1965年,当最后一批大麦克香蕉在美国售罄后,曾经雄霸水果市场的大麦克香蕉就“退隐江湖”了。目前,少许当时幸免于难的大麦克香蕉以“改名换姓”的方式存活于东南亚的一些小规模种植园里。虽然大麦克香蕉并没有灭绝,但它也很难“东山再起”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早的香蕉跟我们今天吃的香蕉完全不同,前者是野生的,后者是栽培的,但两者有很大的亲缘联系。
B.研究推测,马来群岛及大洋洲北部地区的人们当初不是吃香蕉果实,而是吃它的地下根茎,其原因是其果实根本无法吃。
C.野生香蕉的种子又硬又大,经过驯化后的野生香蕉种子最终退化成果肉里的小黑点,香蕉也变成了无籽香蕉,口感也不错。
D.大麦克香蕉不能抵御枯萎病侵袭的原因与它属于杂交育种的产物,为高度不育品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对疫病的抵抗力差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难吃的野生香蕉进化到人们乐意吃的香蕉,香蕉在此期间经过了漫长的不断杂交、选育和栽培的演变过程。
B.文中画横线处括号内的文字通俗易懂,对其前面的名词术语进行了解说,使其更加清晰明了,这样更加易于读者透彻地理解。
C.香蕉种植最早发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克沼泽地区,而现代香蕉种植园模式则发源于美国,是美国人贝克开创的。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香蕉进化历史的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了香蕉的变迁历程,文章的思路清晰,井井有条。
3.请结合材料概括大麦克香蕉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兴起、发展以及消失的过程。
_
_
_
_
(2024·江苏盐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65年,IBM公司开始发售广受欢迎的S360计算机,它采用分立晶体管,售价高达11万美元。同年,全世界约有2万台计算机,平均每16万人才拥有1台。如果芯片价格能以指数速度下降,那么计算机就能变得廉价并普及开来。两年前,芯片的销售达到了50万颗,但仍远低于晶体管的数亿颗,而且芯片的客户几乎都是美国军方,民用市场都被芯片高企的价格吓退了。
微电子的未来何在?摩尔试图从数字中寻求支持。究竟是盈利,还是亏本?是分立元件,还是集成电路?决定这一切的不是别的,而是真实的数字。
摩尔自小就喜欢琢磨数字,他习惯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下一连串数字,然后反复地琢磨它们背后的意义。在摩尔的老本行化学中,数字也起着关键作用。摩尔小时候最喜爱自制炸药,他知道在爆炸反应中指数增长非常普遍。曾有一次,摩尔把自己每年的薪水数值描绘在一个坐标轴上,连成曲线,才发现它竟然也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
现在,摩尔需要在数字中找到一个办法,以说服业界相信芯片成本将会下降。成本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芯片规模变大,相同价格下,芯片包含更多的元件,性能得到提升。如果能让人们相信未来芯片上元件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那么客户就会放下顾虑并逐渐接受芯片。
摩尔回顾了过去几年中芯片上元件数量的增加情况,试图从中找到论证依据。他首先想到的是最简单的情形,即整个裸片上只有一个晶体管,那就是霍尼于1959年春天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出来的平面晶体管,摩尔认为它是芯片“起飞”的原点。接下来,他选择了1962—1965年这4年的数据,芯片上的元件数量分别是7,17,30,64。
摩尔将这些数字标在一张普通的坐标纸上,但是这些点并没有连成一条线性增长的近似直线,而是得到了一根向上弯的曲线,似乎呈现指数增长趋势。这意味着这些数据是等比例增加的。摩尔看着后面这4个数字,相邻两个数字之间都近似翻倍的关系。
摩尔又拿出一张对数坐标纸,他将这5个数中以2为底的对数求出来(其中1以2为底的对数是0,64以2为底的对数是6,即64是2的6次方),然后把这5个数值连起来。结果令摩尔眼前一亮,一条近似的直线出现在他眼前。这几年芯片上的元件数量基本符合每年翻倍的规律(见图1)。
1965年的64个元件似乎并不多,但指数增长速度极快。古印度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但达依尔说他不要金银珠宝,只想要一些麦粒。在棋盘第一个格子放一颗麦粒,后一个格子的麦粒数是前一个格子的2倍,直到填满64个格子。当国王命人一个格子一个格子摆下去时,结果发现全国仓库里的粮食也填不满这些格子。实际上,每翻番10次就是1000多倍,翻番20次就是100多万倍,翻番30次就是10亿多倍。
现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使摩尔确信集成电子学的未来就是电子学的未来。集成的优势将带来电子产品的激增,从而推动这门科学进入众多新领域。
在分析了当前现状、芯片的可靠性和成本后,摩尔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依据元件最低成本的原则,芯片的复杂度会以每年2倍的速率增长。这就是摩尔定律最初的表述,理性而平实。
(摘编自汪波《芯片简史》)
【注】摩尔定律的初期表述是基于初期芯片技术的数据得出的,随着芯片技术复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芯片密度的翻倍周期也相应延长,摩尔定律修正了其周期值,约为18到24个月。
材料二:
《芯片简史》一书以半导体技术发展的时间线为主轴,以多种门类的半导体器件演进过程为脉络,覆盖了材料、器件、工艺、架构和应用等多方面内容,展现了半导体行业从理论形成到产业爆发的全貌。本书兼具故事性和知识性,同时刻画了很多半导体行业先驱的性格特质,也揭示了创新组织的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成功和遗憾,读来让人感慨。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既取决于基础理论研究发现的偶然性,也源自创新者的不懈坚持和应用需求的驱动。芯片产业创新要求紧密结合科学研究和制程技术,既难以弯道超车,也不靠实用主义。书中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故事告诉我们,研究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未知的困难,这决定了成功的不可预期性。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吸引着半导体领域的顶尖人才不断前行,用摩尔定律作为激励自我的预言来推动芯片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正如帕特·基辛格所说,在穷尽元素周期表之前,摩尔定律不会失效。
自1965年以来,摩尔定律多次被断言将要“终结”却仍然有效,人们总会找到支撑摩尔定律继续生效的突破性技术。是的,只要应用需求迫切而空间巨大,就可以驱动从科技发明到创新应用的飞轮不停转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绿色计算规模化应用的大前提下,未来芯片产业的发展一定是由多维技术组合推动的,我们可以预见,在单个计算设备内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从现在的千亿级别稳步迈进万亿级别。
(摘编自宋继强《如何理解芯片》)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摩尔从小喜欢琢磨数字,他对数字背后意义的研究,在其化学领域和微电子领域的工作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B.图1表明,从1962年到1965年,单颗芯片上元件数量的对数呈指数增长,且未来依然呈现这一趋势。
C.《芯片简史》大体按照半导体技术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了芯片这个领域材料、器件、工艺、架构和应用等方面的来龙去脉。
D.材料二认为,技术的突破支撑着摩尔定律的延续,而应用需求是否迫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术能否进步。
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65年芯片高企的价格,使其几乎只能军用,极少民用,这也限制了计算机的普及。
B.摩尔每年的薪水呈指数上涨趋势证明了摩尔定律对个人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
C.从摩尔定律的推导过程看,摩尔定律是内行人的经验之谈而非自然科学定律。
D.《芯片简史》一书兼具故事性和知识性,从材料一高度还原摩尔推理的过程可见一斑。
6.下列选项中,最适合用作材料一标题的一项是( )
A.始料未及,摩尔定律的创造
B.拯救行动,摩尔定律的新生
C.不仅仅是芯片,摩尔定律的应用
D.纸片上的推演,摩尔定律的发现
7.请依据材料一将下面这幅思维导图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10个字。
_
_
_
_
8.摩尔定律在芯片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阐述。
_
_
_
_
(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家都知道,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时时刻刻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动力,也让我们尽情地感受世间的心动、开心和心痛,但是除了这些,您真的了解自己的心脏吗?
正常的心脏位于我们胸腔的左侧,大小跟自己的拳头差不多,形状如同桃子,其内结构恰如我们的理想小洋房,楼上两房、楼下两室,以及两墙、四门、两入口、两出口,也就是我们做心脏超声检查时经常听到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房间隔、室间隔,连接左心室的主动脉、连接右心室的肺动脉以及房、室、大动脉间沟通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这套洋房是如何成为我们生命的马达呢?心脏还有一套高级的电路,支配着心脏的搏动。肺内氧合的血,经由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入主动脉,以供应全身各器官氧气和营养,消耗完的未氧合血再经上下腔静脉回入右心房,顺着右心室、肺动脉到肺内再氧合,周而复始,而心肌本身的血供则是依靠冠状动脉完成的。这套洋房的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形成不同的心脏病,如何早期预防并早期识别,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常见的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
先天性心脏病,顾名思义是从胎儿期就出现的,洋房的结构在初期建造时就出现了异常。目前先心病的发病率已高达1%,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孕早期病毒感染、叶酸缺乏、糖尿病母亲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吸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血管硬化、狭窄或闭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冠心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心绞痛,但表现多样,典型的心绞痛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位于胸骨中下段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颈肩部、上肢或背部,持续时间多在数分钟到半个小时,需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心绞痛症状并不典型,可在休息时出现,表现为胸闷、气促,有时误诊为肩周炎、牙痛或胃病。当出现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也是普通人群最常见的猝死原因。治疗包括微创介入治疗放支架或心脏外科搭桥手术。合理膳食、一定量体力活动、戒烟限酒、减重对于预防冠心病尤为重要。
如果说心脏是发动机,那心肌就是发动机的材质,心肌好,发动机质量就高。心肌病的主要类型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病的病因通常并不明确,一般为遗传性或获得性,可能导致获得性心肌病的某些健康状况或行为包括:长期高血压、长期心律失常、瓣膜问题、病毒感染、代谢障碍、放化疗、过度饮酒、维生素B1缺乏、妊娠并发症、器官中异常蛋白质积聚(淀粉样变性)等。
瓣膜是心脏的大门,心脏的瓣膜出现问题,可导致狭窄或关闭不全。《红楼梦》中林黛玉咯血而终,根据“腮上通红”“多行一步,便会气喘”“夜不能寐,坐起呼吸”体征,与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不全比较吻合,如果当时有超声心动图,便可真相大白。此类疾病最常见于风湿病以及退行性病变,治疗目前可采用外科开胸机械或生物瓣膜置换术或不开胸微创介入治疗,近几年外科修复瓣膜的成功率也逐年增高,让毁损的瓣膜恢复功能。
了解了心脏结构,认识了心脏常见疾病诊治,知道了超声心动图检查至关重要的价值,这样,您的心脏搞明白了吗?心脏作为生命马达,我们要好好维护,健康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乐观豁达,定期体检,爱护心脏,从现在做起!
(摘编自崇梅《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你了解你的“心”吗?》)
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脏分为四部分,上面为左心房、右心房,下面为左心室、右心室,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房、室、大动脉间也有沟通。
B.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肥胖、吸烟容易导致冠心病,合理膳食、一定量体力活动、戒烟限酒、减重对于预防冠心病尤为重要。
C.心绞痛有典型的和不典型的,典型的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不典型的可在休息时发生,有时会被误诊,比典型的更难治疗。
D.文章让我们了解了心脏结构,知道了心脏常见疾病及其诊治方法,还懂得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重要价值,对我们爱护心脏意义很大。
11.科普文章一般要有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_
_
_
_
(2024·河南许昌·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象之路:与荒原、山川、人类的相遇

大象的脊椎犹如一座拱桥,非常机巧地支撑起身体的重量。这数以吨计的庞然大物,实际上是用足尖走路的。
大象的奔跑速度非常快。在我们的印象中,它们行动迟缓,不会跑,顶多只会健步疾走。但实际上,它们的行进速度可轻易达到每小时24公里,速度最快时,甚至可达到每小时30公里。
大象的四肢粗大如圆柱,脚掌里有一块很有弹性的海绵垫,能有效减轻行走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这个减震器使大象走路时像猫科动物一样无声无息。在雾气弥漫的丛林,它们常常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人身后,给人一种突然降临的错觉,无形中增添了更为迫人的气场。
脚底的海绵垫除了减震,还能敏锐感知地面震动。通过次声波,大象可以向30公里外的同伴传递信息。比如说同伴失联时间有些长了,它们就用跺脚的方式给同伴发信号。而它的同伴,居然也能用脚来“收听”远方的信号,如果这信号来自自己的象群,它还会做出回应。【甲】

大象是一种社会程度非常高的动物。它们生性天真,极具智慧,如藏牙、役鼻、泣子、哀雌等,这些习性无不显示出很高的灵性。它们能领悟人的意图,也具有知恩图报的意识。【乙】
“地球组织”创始人劳伦斯·安东尼曾有过奇妙的经历,有一次他去探望象群,妻子凯瑟琳娜和他的新生孩子维嘉陪在身边,安东尼忽发奇想,举起自己的孩子给头象看。只见头象“转身消失在树丛里,没过多久又重新出现,身边是她新生不久的孩子。她也来给我看她的后代了。我是一个科学家,但这件事情我想了很久也无法解释——就像是魔法般的一瞬间。那一刻我们之间有了特殊的连接。”
有专家研究了南非西开普省克尼斯纳大象公园中大象与人的“交往”,最后并得出结论,尽管它们的野性气质从未通过选择性育种得到改变,尽管现今多数野生大象都很难控制和驯养,但总体而言,从小驯服的大象可以轻松地与饲养员形成亲密的关系,并优先与对它们有更大善意的人类互动。尽管大象对人类的反应仍有难以预测的一面,但仍可看出,它们一旦与人类形成某种温暖而亲切的联系,就会很珍视这样的关联,甚至可以成为照看人类婴儿的保姆。

虽然大象的仁义和温驯人所尽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吉祥或喜象的寓意,但这并不意味它是逆来顺受的性格。如果有成员被伤害或杀死,它们会复仇或集体报复。现代生物学家认为,大象是为数不多会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征的动物之一,会出现反应异常、侵略性增强等症状。【丙】
在20世纪70年代,小象“版纳”曾是某市的城市明星。它来自西双版纳一个有二十头象的族群。终其一生,它都沉浸在童年的黑暗属性里。对它而言,西双版纳丛林是它记忆中的全部世界,但时间在它被捕获的那一刻就已停止。日复一日,无数心存善意的观众向它挥手欢笑,却再也抹不去丛林里惊惧凄迷的记忆。它的瞳孔里,依然是那个雨季恐怖的血火与烟痕。终其余生,它都在以不安的心境,观察着生命四周莫测的风景。
“版纳”一生养育了八个子女。自1978年产下首胎后,就再没有卧下休息过,因为它牵挂孩子的安危。长达四十年的站立,使得“版纳”关节和脚底造成了慢性损伤,也严重损毁了它的精神健康。许多研究者一直认为,因为体形巨大,且膝关节不能自由弯曲,如果躺下,脏器会憋闷难受,所以大象宁愿站着睡觉。而上次北移象群给自以为是的人类上了一课,原来亚洲象其实是能够也愿意躺着睡觉的,在野外,拥有自由、无须警觉提防、和自己家族待在一起的大象,是可以安心“躺平”、享受酣畅睡眠的。
成为母亲后的四十年里,“版纳”只在人类面前躺下过两次,一次是某年百年未遇的高温天里,五十三岁的“版纳”中暑昏倒,一次是2018年11月24日最后的倒下,放下多年的防范和戒惧,死亡也许是一场解脱和松绑。
“版纳”用自己一生的“屹立”,向我们昭示世界留给它潜意识中的痛苦烙印。

2020年3月亚洲象北迁的新闻,一度引起各国媒体热切关注,成功地将全球观者的视线引到山林薮泽,让我们在对自然的沉思中,重新把握世界的真实容貌。
在非洲,当地人和野象共生在同一片稀树草原的生态系统之中,人与象彼此互相反馈,协同演化,常常互为因果,显然并不总是简单地由一方决定另外一方。有些当地人的生活和大象很像,逐水草而居。大象的迁移,可以为贫瘠的土地提供肥料、吸引来各类小动物为其松土,对植物间的更快演替、缓解荒漠化大有益处,对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也很重要。【丁】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描绘的那个诗意世界,死亡和复活成了生命不断循环与再生的象征。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不存在了,自然物种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边界被打开了,由此涌现出一种洗尽铅华、震撼心灵的力量,那是大自然心脏充满力量的律动。在那里,大自然不再抽象,而是以恣肆奔涌的生命浪潮表达澎湃心声。酒神狄俄尼索斯通晓自然的各种秘密,“在他的魔力之下,不仅人与人之间重新修好,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与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日。大地慷慨地奉献出它的献礼,危崖荒漠中的野兽也安静地向人类走来。”
眺望象群远去的背景,大自然呈现出了最瑰丽的惊世之美,蝼蚁蚍蜉,伟人巨匠,万千众生,一样在它怀抱中,和光同尘。
(有删改)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象能像猫科动物一样无声无息出现在人身后,还可以与同伴通过地面震动“交流”,这都得益于脚掌的海绵垫。
B.大象能领悟人的意图,具有知恩图报的意识,所以人类现今能准确预测大象的反应,轻松驯养并形成亲密关系。
C.尽管大象非常仁义、温顺,但如果人和象在丛林里迎头相遇,且双方都是猝不及防,或可能出现以命相搏的局面。
D.当大象与人类共生在同一片生态系统时,大象对人类会有正向反馈,如大象迁移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
1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庞大的大象是用足尖走路的,并且轻易可达到每小时30公里的奔跑速度,这不符合我们对大象的一般印象。
B.劳伦斯·安东尼感到“像是魔法”般,是因为大象天真聪慧地与人进行交流感应,并产生了温暖而亲切的联系。
C.“版纳”站立的时长达四十年,原因包括:沉浸在童年的创伤记忆里;牵挂孩子的安危;受体形及膝关节的影响。
D.作者借引《悲剧的诞生》,以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告诫人类必须消除边界,构造充满生命律动的诗意世界。
1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证补充在【甲】【乙】【丙】【丁】处的一项是( )
A.【甲】大象可以发出几十种不同的鸣叫声,即使是在杂乱不堪、相互干扰的声波频率中,大象也能准确区分方圆一公里内的上百同伴的差异。
B.【乙】有时,人类育象员会睡在小象身旁,当它们在梦呓中忽然喊叫的时候,育象员的安抚让它们有了睡在母象身边的感受,便能安然入睡。
C.【丙】在墨西哥,有位驯兽师退休后偶然出现在驯兽团,或是勾起了大象从前被尖棒、电棍殴打的痛苦记忆,它直接上前,一脚使其命丧黄泉。
D.【丁】由于大象们吃下去的各种植物种子大多不会被消化,于是吸引、滋养了大量的食虫鸟类,随着大象的粪便在象群行经的各处安家滋长。
15.求索小学到亚洲象生活馆参观游玩。为了让学生在参观游玩中增进对大象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的情感,现邀请你作为志愿者导游向学生们介绍大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列出要点。
_
_
_
_
16.本篇自然观察笔记不仅具备科学素质,还富有文学表现力。请结合原文第三、四部分的相关内容,试从两个不同角度简要分析其“文学表现力”。
_
_
_
_
命题趋势
真题详解
知识速查清单
精选好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